内容简介
《中国紫砂壶收藏鉴赏500问》体例清晰,分类明确,非常便于阅读和查找。同时,书中配用了数百幅精美的相关图片,使读者既能快速地感性认识紫砂壶,又能够由此深入了解其深层次的知识。希望读者能通过阅读《中国紫砂壶收藏鉴赏500问》,切实受益。紫砂壶的收藏和鉴赏涉及许多方面的知识,其市场情况也较为复杂。为了便于初学者对紫砂壶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编者编写了这本《中国紫砂壶收藏鉴赏500问》,全书以问答的形式,对紫砂壶的起源、发展、工艺、造型、装饰、鉴别、购买、收藏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近来颇受关注的现代紫砂陶艺和紫砂雅玩、实用器皿等,予以全面详细的介绍。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认识紫砂壶
1 中国古代茶具的发展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2 陆羽的《茶经》对中国茶文化及茶具有什么推动作用?
3 中国古代茶具主要有哪些材质?
4 人们经常使用的各种常见茶具有什么区别?
5 什么是紫砂?
6 与其他陶瓷相比,紫砂陶有着什么样的特质?
7 与其他材质的茶具相比,紫砂陶有什么不同之处?
8 什么是“煎茶”?
9 什么是“斗茶”?
10 什么是“点茶”?
11 为什么说“斗茶”的流行促进了紫砂陶的发展?
12 “宜兴三绝”是指什么?
13 阳羡茶有什么特点?
14 为什么宜兴有“陶都”的美称?
15 宜兴有着什么样的陶文化历史?
16 宜兴的地理环境对紫砂壶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7 宜兴境内哪些人文古迹与紫砂陶有关?
18 是不是宜兴全境都出产紫砂陶器?
19 明代宜兴鼎山镇和蜀山镇所产的陶器有什么不同?
20 紫砂壶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21 紫砂壶为什么有“壶中壶”的美誉?
22 紫砂壶的宜茶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3 为什么紫砂壶具有优良的宜茶性能?
24 紫砂壶的艺术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25 紫砂壶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26 紫砂壶是怎样划分品种的?
27 宜兴粗陶与紫砂壶的工艺存在什么样的差别?
28 什么是贡品紫砂壶?
29 紫砂壶成为贡品对其自身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30 故宫收藏有哪些紫砂器?
31 外国有紫砂陶器吗?
32 什么是外销紫砂壶?
33 历史上宜兴紫砂壶的外销情况是怎样的?
34 紫砂壶最早见于文字记录是什么时候?
35 关于紫砂壶艺术的著述主要有哪些?
36 《阳羡茗壶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7 《阳羡茗壶系》的问世有什么意义?
38 《阳羡名陶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9 《茗壶图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0 《宜兴陶器概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1 《阳羡砂壶图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2 历代文人名士对紫砂壶有着什么样的评价?
43 著名画家黄宾虹与紫砂壶有什么关系?
44 著名画家唐云与紫砂壶有什么关系?
45 著名学者冯其庸与紫砂壶有什么关系?
46 著名画家亚明与紫砂壶有什么关系?
47 著名画家韩美林与紫砂壶有什么关系?
48 紫砂壶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画等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49 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建立对紫砂文化和茶文化有什么意义?
50 宜兴的“紫砂村”有什么特色?
51 当前宜兴的民间紫砂作坊有什么特点?
第二章 紫砂壶的起源与发展35
52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什么时候?
53 “陶朱公”创陶的传说是否可信?
54 紫砂壶是“金沙寺僧”发明的吗?
55 “始陶异僧”的传说是否信?
56 羊角山遗址的发现对于考证紫砂壶的历史具有什么意义?
57 苏东坡与宜兴有着怎样的渊源?38
58 “东坡提梁壶”是苏东坡发明的吗?..38
59 为什么说沏茶方式的改变是紫砂壶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60 宋代紫砂壶的发展情况如何?
61 元代紫砂壶的发展情况如何?
62 明代紫砂壶的发展情况卿
63 清代紫砂壶的发展情况如何?
64 清代紫砂壶有什么整体特点?
65 民国时期紫砂壶的发展情况如何?
66 清末至民国时期,有哪些著名商家经营宜兴
67 现代宜兴紫砂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船
68 现代紫砂壶的发展有何成就?
6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宜兴紫砂工艺
70 香港罗桂祥先生对紫砂壶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
71 当前宜兴紫砂陶的发展情况如何?
72 当前宜兴紫砂壶的生产主体是什么?
73 当前宜兴陶瓷的“五朵金花”是指什么?
75 什么是紫砂泥?
76 紫砂泥有哪些主要化学成分?
77 紫砂泥具有哪些物理特性?
78 紫砂泥是怎样被发现的?
第三章 紫砂壶的制作原料和工艺
75 什么是紫砂泥?
76 紫砂泥有哪些主要化学成分?
77 紫砂泥具有哪些物理特性?
78 紫砂泥是怎样被发现的?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认识紫砂壶
1 中国古代茶具的发展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答 明代许次纾《茶疏》有言:“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页,缺一则废。”这强调了茶、水、器、火四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要谈论宜兴紫砂壶,就不能不说到整个茶文化,尤其是其中茶具的演变历史。事实上,紫砂壶的出现是与饮茶风俗的不断改变和推进分不开的。
茶在最初发现的时候,是被作为草药来使用的。在神农尝百草之后,茶多被人们将其鲜叶直接放入口中咀嚼,根本谈不上使用茶具。至于夏、商时期,由于缺少史料记载,不能确定是否存在茶具。到了西周初年,根据有关史料可知,生活中用茶已较为常见,此时的用茶方式主要是烹煮后食用,所用的“茶具”与餐具、酒具等是通用的,即当时青铜质的鼎、陶质的钵等容器。进入春秋战国后,茶除了被用作羹饮之外,也被当作菜蔬食用,茶具也仍然与餐具、酒具通用。
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茶具。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提到“烹茶尽具”,可为佐证。马王堆汉墓所出土的装茶用的茶箱,也证实了这一时期的茶具已经从餐饮器皿中独立出来。茶具种类既有贮存茶的箱、罐,也有烹茶所用的鼎、釜、壶、瓶,饮茶所用的盂、杯、碗,盛茶的勺等。到了东汉,陶瓷器皿逐渐成为主要茶具。而到了魏晋时期,由于茶饼的广泛使用,又出现了研磨、炙茶的工具,茶具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
隋唐时期,茶具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茶圣陆羽出现之后,饮茶基本上发展成了一种“艺术”。
前言/序言
紫砂壶是江苏宜兴的特产,是备受人们喜爱的茶具,因具有优良的宜茶性能而广受赞誉。宜兴紫砂壶的历史非常久远,自明代中期起,紫砂壶就开始进入人们的 日常生活。在文人雅士及紫砂艺人的共同推动之下,紫砂壶逐渐集壶艺、诗词、 书法、篆刻诸艺术于一体,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一种艺 术品,被人们收藏赏玩。这种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特点,使紫砂壶“贵 重如珩璜”,身价倍增。
宜兴紫砂壶之所以与众不同,关键就在于它所用的原料紫砂泥质地特殊。 这种紫砂泥只产于宜兴,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紫砂泥烧制成壶后,胎体 会生成“双重气孔结构”,从而使紫砂壶具有良好的吸附气体性能和透气性能, 故能吸收茶之香味,并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味、茶香、茶色,且不易变质。另外, 紫砂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使用越久,器身色泽越发光润,沏出来的茶汁也 越发香郁芳醇。
这些优良特性使紫砂壶自问世起就广受好评。《阳羡茗壶系》里说:“近 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 记》中也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
作为一种兼具实用和艺术双重价值的工艺品,紫砂壶在历史上一直是人 们首选的茶具,同时也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竞相搜求的收藏品。在今天,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高生活品位的追求,紫砂壶又重新受到 收藏家的重视,并越来越多地得到了普通人的喜爱。
紫砂壶的收藏和鉴赏涉及许多方面的知识,其市场情况也较为复杂。为 了便于初学者对紫砂壶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我们编写了这本《中国紫砂壶 收藏鉴赏500问》,全书以问答的形式,对紫砂壶的起源、发展、工艺、造型、 装饰、鉴别、购买、收藏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近来颇受关注的现代紫砂陶艺 和紫砂雅玩、实用器皿等,予以全面详细的介绍。本书体例清晰,分类明确, 非常便于阅读和查找。同时,书中配用了数百幅精美的相关图片,使读者既 能快速地感性认识紫砂壶,又能够由此深入了解其深层的知识。希望读者能通过阅读本书,切实受益。
鉴古寻珍:一部探索世界古代文明瑰宝的指南 本书并非聚焦于中国紫砂壶的收藏与鉴赏,而是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人类文明长河中那些同样令人神往的古代艺术珍品。它是一部旨在揭示世界主要古代文明遗存的艺术成就、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的综合性导读手册。我们穿越时空,跨越地域,深入探索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文字、古埃及的宏伟金字塔艺术、爱琴海文明的精致陶器、古希腊罗马雕塑的典范之作,以及玛雅和印加文明的神秘符号。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视角,帮助爱好者和研究者理解这些远古文明是如何通过物质载体来表达其世界观、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的。它不追求成为一本单纯的“问答集”,而是力图构建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比较。 第一部分:两河流域与尼罗河畔的曙光 美索不达米亚的泥土印记: 我们首先考察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文明。重点不在于茶具的工艺,而在于楔形文字泥板的符号学意义和叙事结构。书中将详细剖析乌尔第三王朝的王室印章艺术,分析其如何通过微小的圆柱印章上传达统治者的神权和军事威严。讨论会集中在古代城邦的神庙建筑模型的象征意义,以及早期青铜器和金属工艺品中体现的宗教祭祀功能。对于文学作品如《吉尔伽美什史诗》的物质载体——泥板的制作与保存,也将进行细致的考察。 古埃及的永恒追求: 埃及部分的篇幅将侧重于法老王权与来世信仰的物质体现。我们探究萨卡拉和吉萨金字塔群落的建筑工程学奇迹,分析其几何学和天文学基础。重点对象是卡诺匹斯罐的雕刻风格演变,以及“亡灵书”卷轴的材质与插画艺术。不同王朝时期(如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的雪花石膏雕像与木乃伊面具的写实主义与理想化趋势对比,是本章的亮点。我们还将深入解读圣甲虫饰品与护身符在日常生活和丧葬仪式中的文化职能。 第二部分:地中海的古典辉煌与前身 爱琴海的青铜遗风: 本章将目光投向米诺斯文明(克里特岛)和迈锡尼文明(伯罗奔尼撒半岛)。与后来的陶瓷制造不同,爱琴海文明的陶器以其海洋主题(如章鱼、海藻纹饰)和壁画(如“王子”壁画)的活力著称。我们将分析迈锡尼的狮门浮雕的军事象征意义,以及“蜂巢”墓室(如阿特柔斯宝库)的穹顶结构技术。讨论将侧重于这些文化如何影响了后续的希腊艺术。 希腊的理想与罗马的实用: 这是一个关于形式完美与帝国统治的篇章。对于古希腊,重点是黑绘与红绘陶器的叙事功能(神话故事的视觉化),以及从库罗斯像到古典盛期雕塑(如帕特农神庙的楣板)中对“理想人体”的孜孜以求。书中将探讨不同学派(如菲狄亚斯、普拉克西特列斯)在人物动态和情感表达上的区别。 至于古罗马,重点转向其工程成就与帝国宣传。我们将分析凯旋门浮雕如何记录军事胜利,以及马赛克艺术在公共浴场和富裕家庭中的普及及其社会阶层意义。对于罗马的青铜铸像(如奥古斯都巨像),分析其政治目的胜过纯粹的美学价值。 第三部分:美洲的独立世界 本书的最后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大西洋彼岸,探索美洲前哥伦布时期文明的独特艺术表达。 中美洲的宇宙秩序: 重点分析奥尔梅克文明的巨石头像的神秘性和异域性,以及特奥蒂瓦坎的羽蛇神金字塔上复杂的雕刻层级。对于玛雅文明,我们将解读石碑(Stelae)上的象形文字与天文记录,以及其对羽毛工艺品和玉器的偏爱,这些材料如何象征着权力与神圣的联系。 安第斯山脉的精湛技艺: 纳斯卡、莫切和印加文明的分析将聚焦于其对纺织品的极端重视。纳斯卡的大地图形(Geoglyphs)的绘制意图,以及莫切文明写实陶器(尤其是生殖与战争题材)所揭示的社会生活细节,将作为核心内容。印加帝国时期对贵金属(金、银)的运用,并非用于纯粹的装饰,而是作为“太阳的汗水”和“月亮的眼泪”,具有强烈的宗教和政治象征意义,这一点将被详细阐述。 总结:跨文明的对话 本书的终极价值在于搭建起一座跨越地域和时间的对话桥梁。通过对这些不同文明物质遗存的深入剖析,读者可以比较西亚的楔形文字与玛雅的象形文字在信息记录上的异同;比较古埃及对永恒的追求与古希腊对完美的诠释在艺术手法上的差异。它引导读者认识到,艺术品不仅是装饰物,更是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技术水平和审美取向的第一手文献。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批判性的、去中心化的世界艺术史视角,避免将任何单一文明视为标准,从而真正实现对人类创造力多样性的全面欣赏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