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导论(第3版)

电影学导论(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晓云 著
图书标签:
  • 电影学
  • 电影理论
  • 电影史
  • 电影分析
  • 电影导论
  • 视听语言
  • 电影类型
  • 电影工业
  • 文化研究
  • 大众传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38329
版次:3
商品编码:115927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页数:376
字数:3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电影学研究入门必读
  ★关于电影本体、语言要素、理论思潮的核心指南
  ★十年来多次修订再版,广受读者欢迎
  一幅进入电影学研究领域的“地形图”

内容简介

  《电影学导论》是一本入门必读的经典教程,对电影学研究的各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对电影学研究的相关论题给出了清晰的阐释。作者从历史视野分析了电影的不同身份属性、从比较视野探讨了电影与其他艺术的关系,以电影语言的基本构成为着眼点剖析视觉、听觉与结构元素,以高度概括的方式介绍世界电影的主要思潮流派及其创作特征、自经典时期以来的重要电影理论及其批评实践。本书自2003年初版以来广受欢迎,此次最新修订的第3版更新了部分引用文献及阅读书目,希望对有志于研读相关专业的读者而言,能够成为一幅有所助益的电影学“地形图”。

作者简介

  陈晓云,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影像研究中心主任、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先后执教于浙江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学院、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出版《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1999年)、《视觉神话:影视文化的深层结构》(2000年)、《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2001年)、《新中国电影史话》(2003年)、《电影学导论》(2003年、2008年)、《中国当代电影》(2004年)、《我的秘密之花:电影中的女性》(2005年)、《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2007 年)》(2008 年)、《电影理论基础》(2009 年,主编)、《中国电影笔记》(2011年)、《2001-2010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2012年)、《中国电影明星研究》(2012 年,主编)、《中国电影的身体政治》(2012年,主编)、《中国电影明星研究续编》(2013年,主编)、《中国当代电影思潮与现象研究》(2013 年,主编)等著作,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11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第8、9、10届)、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会奖”(第1、2、3、5 届)、浙江省教学成果奖(1997 年)等奖项。

目录

绪 论

第一部分 特 性

第一章 历史视野中的电影

1.1 电影作为科技

1.1.1 电影的诞生 

1.1.2 从无声到有声 

1.1.3 从黑白到彩色 

1.1.4 从胶片到数字 

1.1.5 从2D 3D 

1.2 电影作为艺术

1.2.1 创作层面 

1.2.2 理论层面 

1.3 电影作为语言

1.4 电影作为文化

1.4.1 电影作为文化载体 

1.4.2 电影自身作为文化 

1.5 电影作为商业

1.6 电影作为媒介

1.6.1 电影作为艺术媒介 

1.6.2 电影作为传播媒介 

第二章 比较视野中的电影

2.1 电影与文学

2.1.1 电影对文学的借鉴 

2.1.2 文学性作为电影命题 

2.1.3 文学与电影关系的重构 

2.2 电影与戏剧

2.2.1 电影与戏剧的比较分析 

2.2.2 戏剧电影观念的建构与解构 

第二部分 元 素

第三章 影像/视觉元素

3.1 影 像

3.2 镜 头

3.2.1 景 别 

3.2.2 角 度 

3.2.3 透 镜 

3.2.4 运 动

3.3 构 图

3.4 光 线

3.5 色 彩

3.5.1 色彩与黑白片 

3.5.2 色彩与彩色片 

3.5.3 色彩作为结构元素 

第四章 声音/听觉元素

4.1 对 白

4.2 音 响

4.3 音 乐

4.4 录 音

第五章 蒙太奇/结构元素

第三部分 思 潮

第六章 经典电影

第七章 现代电影

第四部分 理 论

第八章 经典电影理论

第九章 现代电影理论 

 

推荐书目

三版后记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特性
  第一章 历史视野中的电影
  1.1 电影作为科技
  在电影产生之前,还没有哪一门艺术与科学技术有着如此密切的相伴相生的关系,不论是文学、音乐、舞蹈,还是美术、雕塑、建筑,抑或戏剧,莫不如此。电影的诞生,本身便是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电影历史的每一次转折,电影艺术的每一次进步,几乎都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十分明显的对应关系,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从单声道到多声道环绕立体声,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从2D到3D。电影,正是在科技与艺术的互动关系中发展起来的。因此,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认为:“皮影戏和幻灯这些早期用形象表现故事的幼稚方法,它们的历史还有待编写。但一般说来,这两种视觉上的娱乐对电影叙事的影响,并不大于文学、戏剧、绘画以及其他高尚的艺术,同时,也并不大于宗教画、日历画、木偶戏、漫画以及其他被人轻视的通俗性的艺术。”
  1.1.1 电影的诞生
  电影在它诞生的最初阶段,并不是一门艺术,而是一种科技产品。1895年12月28日,已经被确认为是电影诞生的日子,这也使得电影成为此前所有艺术样式中我们唯一确切知道“生日”的艺术。从这一天起,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嘉布遣路“大咖啡馆”运用“活动电影机”放映电影,成为“在公开卖票放映上获得成功的人”,也就是在关于电影的发明竞赛中获得胜利的人。而电影机械的发明,却经历了一个并不短暂的过程。
  1825年,费东和派里斯博士发明了“幻盘”,它是一个两面画着图画的硬纸盘,当硬纸盘很快旋转时,两张画片就仿佛结合在一起了,这种玩具曾经风行一时,并且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主题,比如小鸟和鸟笼、骑师和他的马、砍了头的男子和他的头、一个家庭里的一对夫妇、一句话的两个部分、舞女和她的舞伴、猎人和他的猎物等等。1830年,一位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根据在瑞士出生的英国人彼德·马克·罗杰特的研究,制造成功了物理教科书上所说的“法拉第轮”。1832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和奥地利大学教授斯丹普弗尔同时发明“诡盘”,就是利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和“幻盘”的图画制成的。斯丹普弗尔制造的“频闪观察器”使一些蔷薇形、齿轮形和各种圆形物体活动起来,成为“科学教育电影的最初萌芽”。1834年,英国人霍纳发明了“走马盘”,在硬纸上画有一连串形象,“预示着未来影片的雏形”。这一切促使了近代动画片的产生。
  然而,电影的真正诞生,还必须利用照相,而电影与普通照相的区别在于,它意味着“快速摄影”。1823年,涅普斯的第一张照片“餐桌”需要14小时的曝光时间进行拍摄,直到1839年,曝光时间仍然需要30分钟以上。1840年以后,曝光时间减少到20分钟,不久以后,只要一两分钟就够了。1851年曝光时间缩短到只要几秒钟,照相这门新的工艺很快成为几万人的职业。这一年开始,“活动照片”在一些摄影师的工作室里拍摄成功。1872年开始,英国人迈布里奇做了关于摄影的实验,加利福尼亚州靠商业和铁路起家的富翁利兰德·斯坦福与人打赌,出资要求迈布里奇按照法国学者马雷在1868年所描写的那样,把马跑的速度和动作姿态拍摄下来。这一实验一直持续到1878年。生理学家马雷创造了“摄影枪”,并对“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进行研究,成为“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10月,他第一次将利用这种胶卷拍摄下来的照片献给法国科学院。马雷事实上发明了现代的摄影机和摄影术。不久,英国的勒普朗斯和弗里斯·格林取得了同样的成果。
  作为动画片的创始人,雷诺在1877年改进了“走马盘”,制造了一架用几面镜子拼成圆鼓形的“活动视镜”,并在1888年制造了“光学影戏机”。从1892年开始,在将近十年时间里,常常在巴黎葛莱凡蜡人馆放映世界上最早的动画片。作为雷诺为“影戏机”制造的第一部动画片,《丑角和他的狗》“以更复杂的运动来代替迅速、循环不断的转动”;《一杯可口的啤酒》“以一出笑剧——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速写’——的方式”来表现简单的主题;《可怜的皮埃罗》则“已经从原始状态中解脱了出来”;作为“雷诺最丰富、最复杂的一部作品”,《更衣室旁》“已经具备了现代动画片的一切特点,诸如:一定的放映时间、巧妙的剧情、典型的人物、噱头、特技摄影、紧凑生动的故事情节、同步的音乐、美丽的布景、以及动人的色彩等等。”
  在同一时期,爱迪生使电影达到了几近于完成的阶段,但他拒绝在银幕上放映他的影片,认为这样做是“杀死一只会生金蛋的母鸡”。因为在他看来,人们不会对默片产生兴趣,而他在研究有声电影上却遭到了失败。1894年,爱迪生将“电影视镜”公诸于世。
  所有这一切,都为电影的诞生提供了科学技术方面的基础;而所有这一切,都无法与卢米埃尔的“活动电影机”相匹敌,一种既是摄影机,又是放映机,还是洗印机的机器,“这一机器技术上的完善和它所摄制的影片主题的新颖,使卢米埃尔获得了世界性的胜利。”到1896年底,电影完全脱离了实验阶段而与观众见面,拥有专利权的电影机器已经达到百余种之多。
  从乔治·萨杜尔对电影诞生过程的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1.2 从无声到有声
  早期的电影是既没有声音,也没有色彩的,同样是因为技术所限。著名作家高尔基如此描述他在看过卢米埃尔影片之后的感想:“昨天晚上我去拜访了影子的王国。那是一个无声、无色的世界。在那里,每一样东西——土地、树木、人、水和空气——都沉浸在一片单调的灰色之中。灰色的太阳光穿过灰色的天空,灰色的脸上长着灰色的眼睛,树上的叶子都是烟灰的颜色。那不是生活,只是生活的影子,那不是运动,只是运动和无声的幽灵……卢米埃尔用来展示他的发明的那间房子里灯光熄灭之后,幕布上便突然出现一幅巨大的灰色画面,‘巴黎一条街’——一幅拙劣的雕刻画的影子。你凝视着它时,你看到了马车、建筑物和千姿百态的人,全都一动不动地冻结在那里。……但是,突然有一道奇特的闪光掠过幕布,画面活动起来了。马车从画面深处的某个地方径直朝你驶来,消失在你座位周围的黑暗之中……这种无声的灰色的生活终于使你开始感到不安,感到厌烦。它似乎在向你发出某种包含着模糊的但是险恶的涵义的警告,使你感到心颤。你忘记了你正置身何地。种种奇怪的想象侵入你的脑子,你的意识开始变得模糊,茫然不知所措。”
  声音的进入电影,可以说是电影发展过程中第一次具有革命意义的变化。1895年6月,路易·卢米埃尔在梭昂河上的纳维尔市拍摄了参加照相会议的代表们下船的情形,从而成为“第一个新闻片的摄制家”。24个小时之后,代表们看到了影片《代表们的登陆》,影片中有天文学家强逊和罗讷省议长拉格兰奇会谈的情形,影片上映时,拉格兰奇站在银幕后面将自己在会谈时所讲的话重复了一遍,被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称为“有声电影第一次天真的尝试”。 1899年,电影在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已经能够发出声音。卢米埃尔、梅里爱等都曾经天真地通过在银幕后面“配音”的方式让电影带上声音。但是总体上来说,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电影仍然停留在无声的阶段。1927年10月23日,阿兰·克老斯兰德摄制的有音响、对白和歌唱的《爵士歌王》首次上映,从而宣告了有声电影的诞生。从此,电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乔治·萨杜尔看来,《爵士歌王》仍然只是一部无声电影,因为它只是在影片中插入了几段道白和歌唱而已,而且它的声音是被记录在唱片上不是胶片上的。1926年,华纳公司摄制了带有录在唱片上的管弦乐伴奏和音响效果的歌剧片《唐璜》,获得很大成功,在美国票房达350万美元。不久以后,华纳公司的另一部影片《歌痴》以500万美元的上映收入打破了《唐璜》的票房纪录。这一切,使得好莱坞的一些制片公司开始寻求有声电影的专利权。这些音乐片对当时的观众形成了极大的诱惑和刺激。但是,这种依托于新的技术而出现的现象却遭到了卓别林、雷内·克莱尔、茂瑙、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无声电影时代大师的贬斥和抵制。普多夫金、爱森斯坦与亚历山大洛夫联合发表反对对白片的宣言。他们一方面承认无声电影已经接近尾声,音响能够让电影从字幕和迂回曲折的表现方法中摆脱出来,但他们同时断定:“仿照戏剧的形式,把一个拍成的场景加上台词的作法,将毁灭导演艺术,因为这种台词的增添必然要和主要由各分离的场面结合在一起而组成的整个剧情,发生抵触。”他们认为音响的作用只是与“可看见的画面”形成一种“管弦乐式的对位法”,是一种“独立于形象之外的因素”。在今天看来,尤其是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他们以反对有声电影的方式提出的这种说法仍然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形象和音响的‘对位法’虽然不能代表有声电影的全部意义,但它确是有声电影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 然而事实上,人们已经无法阻止有声电影的发展和普及了。“无声艺术的精益求精导使它自身的毁灭,这正象第二次大战后黑白摄影的精益求精结果招致了彩色的出现一样。”
  其实,无声电影时代的大师们对有声电影所可能出现的一些不利于电影发展的负面效果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在有声电影发展的最初阶段,所谓“百分之百的有声片”通常是一些舞台剧,同样是由于技术上以及资金上的原因,电影的一些特殊技巧或者受到限制,或者干脆消失了。斯坦利·多南和金·凯利执导的歌舞片《雨中曲》(1951年)从一个侧面放映了电影从无声到有声转变时期的状况。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创作者不仅可以更好地创造和运用声音效果,并且重新赋予摄影机以运动能力,使影片具有复杂的蒙太奇。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的图书名称“电影学导论(第3版)”的图书简介,其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的具体内容,而是围绕电影这一主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介绍,力求详实、专业且自然流畅。 --- 电影的奇迹与结构:一窥光影背后的宏大叙事 本书导读: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和强大的情感穿透力,成为了理解当代社会、探索人性深处的关键媒介——电影。它不仅仅是娱乐的载体,更是工业的结晶、哲学的载体、历史的见证者。本书旨在为对电影艺术抱有深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入门框架,深入剖析构成电影艺术的各个基础层面,从技术原理到文化影响,勾勒出电影产业从诞生至今所经历的复杂演变轨迹。 第一部分:光影的诞生与基础法则 电影的魔力始于对运动的捕捉与重现。本部分将追溯电影技术革命的源头,探讨光学、机械与化学反应如何共同促成了第一部影像的诞生。我们将详细考察早期电影制作的工艺特点,例如早期电影胶片的特性、摄影机与放映机的机械结构,以及蒙太克(Montage)理论的萌芽阶段。 影像构成的基石:摄影与灯光 电影的视觉语言由光线塑造。我们深入研究如何运用光线的强度、方向和色温来烘托氛围、塑造人物性格,并引导观众的注意力。从古典好莱坞的“三点布光法”到现代数字摄影对色彩科学的极致追求,灯光不仅仅是照明工具,更是叙事层面的隐喻。同时,镜头语言的研究是重中之重。不同焦距的镜头(广角、标准、长焦)如何影响空间的感知?景深、视角(仰视、俯视、平视)如何重构我们与银幕人物的关系?这些基础概念的掌握,是理解任何一部电影作品的“语法”的先决条件。 时间的艺术:剪辑与节奏 如果说摄影是“空间”的构建,那么剪辑就是“时间”的雕塑。剪辑的本质在于选择、排列和连接镜头,从而创造出意义、节奏和情感的连贯性。本部分将区分叙事性剪辑(如连贯剪辑、平行剪辑)与意识流剪辑(如跳切、交叉剪辑)的应用场景。对电影节奏的分析,将帮助读者理解导演如何在场景内部、场景之间,乃至整部影片的结构中,精确调控观众的情绪起伏,实现紧张、舒缓或迷离的观影体验。 第二部分:电影的叙事结构与类型划分 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承载着无数故事。本部分着眼于电影叙事学的核心要素,解析故事如何被组织、角色如何被塑造成型,以及不同电影类型在结构上的内在要求。 剧本的骨架:结构与角色 成功的电影故事往往建立在坚实的结构之上。我们将分析经典的“三幕剧”结构,探讨其在当代叙事中的变体和挑战,包括英雄之旅的原型模式,以及如何通过转折点、高潮和结局来达成叙事目标。角色弧光(Character Arc)的研究至关重要——一个令人难忘的角色,是如何在面对冲突、做出抉择的过程中完成内心转变的?我们探讨动机、障碍、代理人等元素在塑造复杂人物时的相互作用。 类型的演变与张力 电影类型(Genre)是观众与电影之间建立预期的一种契约。从西部片对边疆精神的探讨,到黑色电影对道德模糊的迷恋;从科幻片对未来世界的预言,到恐怖片对集体潜意识恐惧的挖掘。本部分将追踪这些主要类型的历史起源、经典范式以及它们如何随着社会思潮的变迁而不断自我更新,例如,当代动作片如何融合了犯罪片和惊悚片的元素。理解类型,就是理解观众的期待与创作者如何巧妙地满足或颠覆这种期待。 第三部分:电影的声音景观与表演艺术 视觉固然重要,但声音才是赋予电影灵魂的另一半力量。声音设计已成为衡量一部电影制作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 超越对白:声音的层次 声音设计远不止于同步的对白。我们将区分“画内音”(Diegetic Sound,角色可听见的声音)与“画外音”(Non-diegetic Sound,配乐或旁白)。深入分析拟音(Foley)、音效编辑(Sound Effects Editing)和混音(Mixing)在创造沉浸式听觉体验中的作用。例如,一场激烈的打斗场景中,对不同材质撞击声的强调,如何比画面本身更能传递冲击力。同时,配乐作为一种强大的情感催化剂,其旋律、和声和配器选择如何与画面形成互文关系,甚至是反讽效果。 银幕上的形体与心灵:表演学 电影表演需要独特的技巧,因为它必须在镜头前进行微妙的传达。本部分考察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衍生出的各种表演方法,如方法派(Method Acting)对内心体验的深度挖掘。探讨电影表演与舞台表演的关键区别:镜头对细微表情的捕捉能力,以及表演者如何通过眼神、微表情和肢体语言,在不依赖大段对白的情况下,完成复杂的情感表达。 第四部分:电影的工业、美学与思潮影响 电影产业的运作机制、流派美学以及其对社会文化的深刻反思,共同构成了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完整图景。 工业生态与权力结构 电影的实现依赖于复杂的工业流程,从项目开发、融资、制片管理到发行和营销。我们将剖析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演变,探讨独立电影制作与主流商业电影之间的张力与互补关系。理解制片人、导演、发行商各自在创意和商业决策中的权力分配,是理解一部电影“最终面貌”的关键。 美学流派的对话 电影艺术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新美学的历史。我们将追溯影响深远的几个关键美学运动:早期表现主义对心理状态的视觉化投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纪实风格的回归与伦理关怀;法国新浪潮对作者论(Auteur Theory)的推崇及其对叙事规范的打破。这些流派间的对话与继承,构成了我们理解当代电影风格多样性的思想基础。 电影作为社会镜像与批评工具 电影不只反映世界,它也塑造世界观。本部分探讨电影如何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有力工具,以及如何通过电影批评来解构文本背后的权力关系、性别观念和文化偏见。从女性主义视角对银幕形象的审视,到后殖民理论对刻板印象的批判,电影研究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工具,用以解析光影背后的社会肌理。 总结展望 电影是一门动态的、不断演进的艺术。通过对以上基础要素的系统梳理,读者将获得一套鉴赏和分析电影作品的专业框架,能够超越单纯的“喜欢”与“不喜欢”,进入对电影“如何运作”的深层理解。本书旨在启发读者,以更具批判性、更富洞察力的眼光,去迎接未来电影艺术所带来的每一次震撼与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电影理论的著作,我真的得说,它在梳理脉络上做得很到位。比如,它对早期电影美学流派的探讨,不仅仅是罗列了蒙太奇、景别这些术语,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哲学思辨和社会语境。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它分析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时,那种将技术革新与意识形态建构紧密结合的论述方式,让人感觉电影不再仅仅是光影的组合,而是一种强大的、能够塑造世界观的媒介。作者在引用文本时,那种引而不发、留白给读者的思考空间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搭建了一个讨论的平台,引导我们去质疑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电影法则。读完关于叙事结构那几章,我发现自己看老电影时的关注点完全变了,不再只注意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开始解构场景转换的节奏感和空间调度如何影响观众的情绪体验。对于想系统了解电影批评史的入门者来说,这本书的框架无疑是扎实可靠的,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基底,让你知道后来的解构主义思潮是从哪些古典理论那里“反叛”出来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清晰得让人感到安心。它就像一个拥有多个不同入口的大型博物馆,无论你从哪个时代或哪个流派感兴趣,都能找到一个切入点。我个人最受益匪浅的部分,是关于电影本体论的辩证探讨。作者对“摄影机即眼睛”的传统观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拆解,并引入了德勒兹关于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的区分,这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以往我总觉得时间在电影中是被线性压缩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优秀的电影是如何在画面中“折叠”和“重塑”时间的。虽然理论术语不少,但作者总能用极其生活化或者直观的例子来解释这些抽象概念,比如用一个简单的剪辑序列来阐释异化效果,这种“以简驭繁”的能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总而言之,它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电影的语言系统。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让人望而生畏,但一旦沉浸进去,就会发现它其实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欧洲中世纪地图,详尽却充满奇遇。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媒介变迁问题上的远见卓识。在讨论默片时代的技术限制如何催生了特定的美学表达后,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历史的缅怀,而是迅速将焦点转移到数字时代的挑战上。他对于“拟像”在当代电影中的泛滥,以及沉浸式技术对传统凝视(gaze)模式的颠覆,有着非常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见解。这些讨论并非停留在技术硬件层面,而是深入到主体性、真实性这些更根本的哲学命题。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告诉你过去发生了什么,更在于它帮你构建了一个思考未来的认知工具箱。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审视最近看过的几部大片,试图用书中提炼出的分析框架去套用和检验,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作为观众的批判性参与感。

评分

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会非常枯燥的学术专著,毕竟“导论”这个词听起来就意味着没完没了的定义和分类。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出乎意料地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它的语言是精准的,但绝不晦涩。尤其是在探讨作者论和类型片理论的那部分,作者似乎在和读者进行一场高水平的辩论。他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而是用一种近乎邀请的口吻,把那些复杂的理论矛盾点摊开来给我们看,让我们自己去权衡哪种解释更具说服力。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电影接受度的比较分析,这避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拓宽了我们对“电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理解维度。我特别喜欢它在批判性思维上的引导,它不是简单地介绍“什么是好的电影理论”,而是教我们“如何质疑理论”。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态度,使得即便是第一次接触电影理论的人,也不会感到被知识的洪流淹没,反而会产生一种探索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电影与权力、意识形态批判的深度挖掘。它没有将电影视为纯粹的艺术品,而是将其置于复杂的社会政治场域中进行考察。例如,书中对“好莱坞制片厂制度”如何成为一种文化输出和意识形态灌输机器的剖析,其论证逻辑之严密,令人叹服。作者不仅仅批判了好莱坞的叙事套路,更重要的是,他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套路会如此有效地被全球观众所接受,这其中涉及到了资本运作、大众心理学以及文化霸权等多个层面的交织影响。这种全景式的扫描,使得我对电影的理解从“审美愉悦”上升到了“社会批判”的层面。阅读过程中,我多次感到自己的固有认知受到了挑战,比如,那些我过去视为“经典”的片段,在这本书的审视下,开始显露出其背后的政治意图。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在于它能够不动声色地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电影经验,迫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加清醒和警惕的观察者。

评分

正版图书正版图书正版图书正版图书正版图书正版图书正版图书正版图书

评分

蛮好!昨订今到,可算神速。

评分

很好很不错,考研用的书

评分

陈晓云老师的书,电影学入门读物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该不错,入门性质书籍,好评

评分

术业有专攻,我就都不知道啊

评分

实用工具书,传媒专业必备!

评分

书,正在阅读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