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篆刻集粹2:官印·私印(秦-南北朝)

中国历代篆刻集粹2:官印·私印(秦-南北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浙江古籍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篆刻
  • 官印
  • 私印
  • 印学
  • 中国古代史
  • 秦汉
  • 南北朝
  • 书法
  • 艺术史
  • 集粹
  • 印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ISBN:9787807152408
版次:1
商品编码:101091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秦汉南北朝是篆刻史上的巅峰时期,较战国玺印有明显的差别。秦印线条均匀协调,文用小篆,多为白文凿刻,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居多。由于秦朝享祚仅十五年,所以传世之秦印较少。汉承秦制,汉初官印与秦印差别不是很大,但秦印多凿,汉印多铸。魏晋时期官私印形式和钮制均沿袭汉代,然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线条稍显纤弱。传世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若刻若凿,风格舒放自然,从而成为这一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
  奉书收录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公兀前三世纪至公元八世纪》玺印,计封泥二十六件,官印五百六十四方,私印、肖形印六百六十一方,依时代、国别进行排列,其中官印按官位大小排列,私印按样式、形式等考虑依姓字部首排列,选用各种印谱中钤印精良者为范本,按原大影印,全面匡不出秦汉印的风格特征,是书法篆刻爱好者较佳的学习模板。

内页插图

目录

封泥
封泥
官印

漢初
西漢
新莽時期
東漢
三國
巫曰
十六國
南北朝
私印

漢初
两漢
多面印
漢初
两漢
三國晉
肖形印
肖形印
好的,下面为您呈现一本与《中国历代篆刻集粹2:官印·私印(秦-南北朝)》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 --- 《宋代瓷器名窑鉴赏与收藏指南》 作者: 王建华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开本: 16开 页数: 约 680 页 装帧: 精装 定价: 328.00 元 --- 内容提要 本书是集学术研究、实物图录与市场鉴赏于一体的宋代瓷器专题著作。全书聚焦于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陶瓷艺术的巅峰成就,系统梳理了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烧造历史、技术特征、釉彩变化、器型风格及其纹饰母题。同时,作者深入探讨了同期地方窑口如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对后世陶瓷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不仅收录了大量珍贵馆藏实物的高清彩图,辅以严谨的考古发掘报告数据,更侧重于从实践角度出发,为广大陶瓷爱好者、收藏家及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鉴别标准与收藏策略。书中详细解析了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胎土配方、釉料质地、烧成温度以及施釉工艺的微观差异,帮助读者准确区分真伪,洞察艺术价值的深层所在。 目录结构(精简概览) 第一章 宋代陶瓷艺术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基石 1.1 政治格局与审美取向的互动 1.2 宋代文人精神对瓷器的影响 1.3 瓷业技术的发展与突破 第二章 五大名窑的深度解析 2.1 汝窑:天青的极致与短暂的辉煌 2.1.1 玛瑙入釉的秘密 2.1.2 支钉、支垫与蟹爪纹的辨识 2.2 官窑:宫廷的象征与紫口铁足的内涵 2.2.1 哥窑的“金丝铁线”与开片之谜 2.2.2 釉层与胎质的厚度对比研究 2.3 定窑:覆烧法的革新与白瓷的典范 2.3.1 刻花、划花与印花的技法比较 2.3.2 覆烧对器底的影响分析 2.4 钧窑:天然而成的窑变色彩 2.4.1 铜元素在还原气氛中的呈色机理 2.4.2 蚯蚓走泥纹的特征观察 第三章 区域性重要窑口群像 3.1 北方窑系:耀州窑与磁州窑的世俗魅力 3.1.1 耀州窑的刻花与剔花技法 3.1.2 磁州窑的白地黑花与民间装饰母题 3.2 南方窑系:龙泉青瓷与景德镇的崛起 3.2.1 龙泉窑的梅子青与粉青釉色阶 3.2.2 景德镇:青白瓷的过渡形态与技术积累 第四章 器型演变与装饰母题研究 4.1 仿古与创新:宋代文房用具的形制研究 4.2 瓷器上的人物、花鸟与几何纹样 4.3 釉下彩绘技术的萌芽(元前景德镇探索) 第五章 现代收藏与市场鉴赏实务 5.1 传世品与出土品的比对标准 5.2 窑址发掘报告对鉴定的指导意义 5.3 修复痕迹、沁色与老化特征的判断 5.4 宋瓷的市场价值评估体系与风险规避 撰写特色与学术价值 本书的作者王建华教授,是国内知名的陶瓷考古学家,曾深度参与多处宋代窑址的田野发掘工作。此书摒弃了传统按年代排列的枯燥叙述,而是采用了“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 技术细节的微观阐释: 本书花了大量篇幅,以显微照片和光谱分析图的形式,展示了宋代工匠如何利用原料的细微差异创造出惊人的艺术效果。例如,对于汝窑釉面“香灰挂”现象的成因分析,提供了不同于以往学界的独到见解。 收藏实用的操作性: 针对收藏家关心的“真伪”问题,作者特别设计了“特征对比矩阵”,将五大名窑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如天鹅颈瓶、菊瓣盘、钵、洗)从胎、釉、底足、刻划痕迹四个维度进行量化对比,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鉴别流程图。 文化的深度挖掘: 书中探讨了宋代瓷器中隐藏的儒、释、道思想的体现。例如,定窑的“素雅”追求如何呼应了宋代理学对“格物致知”的推崇;而钧窑的随机釉变,则被解读为对“天人合一”哲学的艺术化表达。 本书配有数百幅原色高清图片,部分图片由作者亲赴海外博物馆实地拍摄或委托专业机构测绘,确保了图像的准确性和信息密度,是研究宋代陶瓷艺术不可或缺的参考巨著。它不仅是学术殿堂中的严肃著作,更是每一位热爱中国古典美学的收藏家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重新审视和确立了宋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至高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盛宴,纸张的选择细腻考究,触摸起来有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内页的印刷更是无可挑剔,那些精美的印章拓片,线条的粗细、印泥的晕染效果,都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高质量的图版简直是福音,不必担心因为影印模糊而错失了那些细微的笔法变化和篆刻刀法的精妙之处。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将不同时期的官印和私印并置对比,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时代审美和政治风格对印章艺术的影响。比如秦代的古朴端庄与魏晋时期的秀逸洒脱,仅仅通过视觉对比就能领悟到风格的流变。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从里到外都体现出专业水准和匠心精神的艺术品,光是捧在手里细细摩挲,就已经是极大的享受了。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尤其是在学术考据方面,令人赞叹。它不仅提供了精美的图像,那些详细的款识说明和出处考证也极为严谨。比如,对于几方被认为带有“早期”特征的印章,作者团队做了大量的文献比对和出土报告引用,清晰地标明了其年代的争议点和主流观点。这对于希望深入研究某个特定时期印风的学者来说,无疑节省了大量查阅原始资料的时间。而且,它对不同地区、不同材料(如玉印、铜印、陶印)的印章都进行了涵盖,使得地域性的风格差异也能得到充分体现。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之作,既有面向大众的美学普及价值,又有支撑专业研究的坚实基础,是案头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

我原以为这本关于秦至南北朝印章的汇编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工具书,只适合埋首于博物馆的学者翻阅,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内容组织方式极具引导性,让像我这样的爱好者也能轻松入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印章图片,更像是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作者在介绍每一组印章时,没有过多复杂的术语,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官印的等级制度如何体现在字体结构上,私印中的吉语和肖形印反映了怎样的民间信仰和生活情趣。这种叙事性的编排,让冰冷的石头和铜片仿佛有了温度和故事。我尤其欣赏它对“官印”和“私印”分类的深度挖掘,揭示了公共权力表达与私人身份象征之间的微妙张力,这远比单纯欣赏篆刻的刀法更具趣味性。

评分

我对古代书法史的流变非常感兴趣,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侧面视角来观察这一进程。秦汉时期的小篆到隶书的过渡,在印章文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南北朝时期,随着魏碑书风的兴起,印章的风格也随之变得更加方折、劲健。这本书的选材非常具有代表性,它清晰地展示了印章这一“微缩书法”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我反复对比了秦印的规整统一与魏晋时期那些充满“意趣”的、略带草率的私印,深切体会到官方正统审美与民间自由表达之间的拉锯战。这种跨越了文字学和艺术史的深度,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艺术图集,它是一部活生生的、以印证史的绝佳资料。

评分

作为一名篆刻实践者,我最看重的是对“笔法”和“结构”的细节呈现。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对于那些年代久远、字形已经有些残损的印章,它似乎运用了最新的图像技术进行了修复和清晰化处理,使得那些难以辨认的边角细节也得以重现。我对着其中几方汉代的吉语印反复临摹,发现书中对线条的起收和转折之处的处理标注得极其到位,这对于理解古人的“瘦硬”或“圆润”的篆刻语汇至关成了关键。许多其他图录中模糊不清的“飞白”效果,在这本书里清晰可见,这直接关系到我的创作中如何处理印石的材质和刀法的力度。说实话,光是研究其中一页的拓片,就能抵得上我私下苦练数月。

评分

好书,非常喜欢。

评分

评分

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评分

若你读过《霍乱时期的爱情》,你会记住小说开头,看到那个孤僻外来者自杀后,乌尔比诺医生收葬了他的情节。

评分

自提点就在家附近,不用花运费。

评分

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评分

一般般,学习用,可以了!

评分

比如,若你读过《百年孤独》,你会记住马贡多镇。

评分

(98%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