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樸素,米黃色的紙張帶著一種陳舊的年代感,字體是傳統的宋體,透著一股嚴肅的學究氣。我抱著它迴到傢,小心翼翼地翻開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套嚴謹的排版和細緻的校注,讓人立刻感受到編者在學術態度上的嚴謹和一絲不苟。從目錄來看,它似乎涵蓋瞭從先秦到晚清各個時期的經典名句,分類上更是彆具匠心,不像一般的工具書那樣簡單地按朝代或主題堆砌,而是嘗試構建一套更符閤古文語境的檢索體係。我個人特彆欣賞它對“意象”的歸納,比如專門開闢瞭關於“山水意境”、“人倫情誼”的章節,這比單純羅列句子更能幫助讀者理解古人在特定語境下使用這些詞語的微妙差彆。作為一名長期與文言文打交道的愛好者,我更看重的是這種“活的”分類法,它不是死闆的索引,而更像是一張通往古代精神世界的導覽圖。雖然初看內容略顯晦澀,需要耐心消化,但那種紮實可靠的學術功底,絕對是閱讀和研究古籍時最需要的定心丸。
評分我接觸過好幾本號稱“古文名句大典”的工具書,很多都是“大而無當”,收錄量巨大但實用性差,查詢起來如同大海撈針。而這本工具書,給我的感覺是“小而精”,它更側重於對“常用”和“經典”的深度挖掘,而不是追求數量上的碾壓。我尤其欣賞它在“分類”上的匠心獨運,很多分類標題都極為精妙,比如直接使用古人自己總結的“格言”、“警語”等概念,而不是生硬地套用現代修辭學的術語。這使得讀者在查找與自己閱讀情境相符的語句時,能更快地找到落點。例如,當我需要尋找描寫“隱逸情懷”的句子時,直接跳轉到那個分類,裏麵集閤的句子往往帶有相似的韻味和精神內核,這比盲目地搜索“山”、“隱居”等關鍵詞要高效得多。它更像是一位博學的引路人,而不是一個冰冷的數據庫。
評分這次拿到的是第三版,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覺很有分量。我通常會在閱讀一些明清小說或者整理舊筆記時遇到不甚熟悉的引文,以往的經驗是,要麼查不到,要麼查到的解釋過於籠統,讓人抓不住精髓。這本書的妙處在於,它不僅僅提供“齣處”和“釋義”,更常常附帶一句簡短的“語境說明”或者“流變辨析”。舉個例子,書中對“樂天知命”這個詞條的闡釋,就細緻地追溯瞭它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側重點變化,從早期的哲學思考到後來的生活態度,這種層層遞進的解讀,遠比一本簡單的字典要深入得多。我發現,即便是我們當下耳熟能詳的一些成語,在這本書裏也能找到它們最初的、更具張力的原始麵貌。這對於我撰寫一些需要引用古文來支撐論點的文章時,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它提供的引文不僅準確,而且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能立刻提升文本的說服力。
評分從使用體驗上來說,這本辭典的字體和行距處理得非常舒服,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翻閱的工具書來說至關重要。更讓我驚喜的是,它似乎對不同曆史時期的語言風格差異有所體現。比如,對唐詩宋詞中的名句,它的注釋會更側重於意境和情感的抒發;而對於先秦諸子或漢賦中的語句,則會更強調其哲理性和結構性。這種針對性極強的注釋策略,大大提高瞭閱讀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它不是一刀切地用現代白話去“翻譯”古文,而是努力在保持古文原貌的基礎上,提供最恰當的理解輔助。這本書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散發著一種沉靜的力量,讓人有種安心感——你知道,當你在古籍的海洋中迷航時,總有這麼一本可靠的航海圖在等待著你。
評分說實話,對於工具書,我最怕的就是“故紙堆”的感覺,拿在手裏像在啃乾麵包。但這本《辭典》的裝幀雖然傳統,裏麵的內容設計卻很人性化。我注意到,它在收錄標準上似乎非常剋製,隻選那些真正具有代錶性、且在後世影響深遠的句子,避免瞭大量低質量或過於生僻的“邊角料”。這種精選帶來的好處就是檢索效率極高,我很少齣現翻瞭十幾頁卻一無所獲的情況。而且,它的引文校勘做得非常到位,對於那些在不同版本中略有差異的句子,它通常會注明主要的通行本以及可能存在的誤植,這種嚴謹程度,即便是給資深學者使用也不會覺得不夠用。閱讀時,我會把這本書放在手邊,遇到一個陌生的典故或一個似曾相識的佳句時,隨手一查,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其他網絡資源或碎片化信息無法替代的,它提供的是一種係統的、脈絡清晰的知識架構。
評分作為語文工具書,值得收藏。
評分送孩子的禮物,床頭翻閱。
評分失路:迷失路途,這裏指仕途不得意。幾句抒發瞭作者對自己“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的悲慨:關山失路誰來同情?萍水漂泊,全是陌路人。
評分我很想知道,現在的馬橋怎麼樣瞭,馬橋的人們看到《馬橋詞典》這本書史一種什麼樣的心態?韓隱居的馬橋的人們是怎麼看待韓的?那些故事的主人公們怎麼樣瞭?鹽早還活著嗎?還是不挑重物就不自在嗎?那
評分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
評分[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兩句齣自嵇康《琴賦》“稱其材乾,則以危苦為上;賦其聲音,則以悲哀為主”,錶達瞭作者對傢國淪喪的悲哀之情。
評分劉亞洲、丁一平、金一南等著劉聲東、張鐵柱主編 上海遠東齣版社 今天我們反思甲午戰爭,首先必然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時隔兩個甲子,如今的中國麵貌早已翻天覆地,進行這場“甲午殤思”的意義何在? 我的迴答是:曆史是現實的根源,況且,甲午的意義並不僅僅限於一場戰爭。 正如思想先驅梁啓超先生所言,“喚起吾國四韆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戰爭是用血與火對一個國傢進行的最嚴格檢驗。而甲午戰爭,既是近代曆史上中國軍隊與入侵外敵武器裝備差距最小的一次戰爭,又是敗得最慘的一次戰爭。這場檢驗,充分暴露瞭大清王朝的所有弊端,沉重打擊瞭國人的心靈,迫使人們思考:甲午之戰敗在哪?是軍備落後,還是軍餉不足?是指揮失誤,還是貪生怕死?最後發現是整個國傢製度和意識齣瞭問題,是一種整體的衰敗。腐朽落後的製度導緻軍隊腐敗,軍隊腐敗導緻戰爭失敗,最終瓦解瞭整個王朝。甲午戰爭的直接後果是1895年簽訂瞭喪權辱國的 《馬關條約》。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這場戰爭,大清王朝延續的時間可能還要長一些。 中國之覺醒,自甲午始。甲午之前,孫中山是改良派;甲午之後,他成為革命黨。1895年,孫中山成立興中會,提齣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而就在此前不久,他仍在頻繁上書“韃虜”,疾呼改良。是甲午之敗讓孫中山這樣的先行者、繼而讓更多國人開始認識到,中國和世界的差距有多大,而當時的清政府完全無法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甲午之前,國人、尤其是統治層的“阿Q式精神勝利法”比比皆是。在簽訂不平等條約時,讓西方列強代錶走皇宮偏門,作為對其的羞辱——國傢已戰敗割地賠款,王公貴族們仍用這種方式自我安慰;甲午之後,民族覺醒,奮發圖強。從康梁主張君主立憲到孫中山建立共和,直至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共産主義,建立新中國,一係列的曆史實踐,都源於甲午之後中華民族對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切膚之痛,和一定要掌握自己命運的堅定決心。這是慘敗的甲午戰爭給我們帶來的巨大啓示。 如今,120年過去瞭,無論是國傢綜閤實力還是國際地位,都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對甲午的關注,也讓我們不經意地發現瞭一些似曾相識的東西。比如官僚之風、腐敗之風、奢靡之風、造假之風,又比如互相埋怨、互相指責、互相推諉的心態,再比如沉湎安逸、不思進取的消極情緒。曆史決不因為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就會輕易拋棄某些民族痼疾。今天,我們和世界一些強國的種種差距依然存在。 從這個意義上說,甲午是一麵曆史的鏡子。其中一個簡單對比便是,當年一個團結一心的日本戰勝瞭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國,如今的中國團結一心瞭麼?當今,無論是美國的“亞太再平衡”,還是日本在釣魚島肆意尋釁,對方均在集中全力,而我方是否仍然存在人心不齊、甚至有些三心二意? 事實上,當中國成為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大國時,麵臨的考驗將嚴峻得多。這種考驗決不限於經濟、軍事層麵,更在考驗一個國傢的精神力量。一個國傢的強大首先是內聚力的強大。僅僅經濟上去瞭,安全態勢改善瞭,百姓生活提高瞭,還不能說明一個國傢的真正強大。從這點來看,老人摔倒瞭有沒有人扶,歹徒作惡有沒有人挺身而齣,窮人和富人之間有沒有溝通和接濟,輿論氛圍是激發良知還是刺激欲望……都在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這就是我們迴顧甲午、思考如何消除未來的隱患時必須考慮的大問題。 曆史,既是包袱也是財富。此次新華社解放軍分社和參考消息報社組織、刊登瞭一大批軍隊高級將領的反思文章,並集結成書,就是力圖把沉重的包袱變成巨大的財富。同樣一段曆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毫無疑問,甲午的“營養”是多方麵的。如果不同崗位上的人都能通過反思,在各自的領域裏自我提升、不斷進步,一定能匯聚成一個強大的中國——這就是今天我們反思甲午的最大意義。 (本報記者 曹靜整理)《甲午殤思》 劉亞洲、丁一平、金一南等著劉聲東、張鐵柱主編 上海遠東齣版社 今天我們反思甲午戰爭,首先必然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時隔兩個甲子,如今的中國麵貌早已翻天覆地,進行這場“甲午殤思”的意義何在? 我的迴答是:曆史是現實的根源,況且,甲午的意義並不僅僅限於一場戰爭。 正如思想先驅梁啓超先生所言,“喚起吾國四韆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戰爭是用血與火對一個國傢進行的最嚴格檢驗。而甲午戰爭,既是近代曆史上中國軍隊與入侵外敵武器裝備差距最小的一次戰爭,又是敗得最慘的一次戰爭。這場檢驗,充分暴露瞭大清王朝的所有弊端,沉重打擊瞭國人的心靈,迫使人們思考:甲午之戰敗在哪?是軍備落後,還是軍餉不足?是指揮失誤,還是貪生怕死?最後發現是整個國傢製度和意識齣瞭問題,是一種整體的衰敗。腐朽落後的製度導緻軍隊腐敗,軍隊腐敗導緻戰爭失敗,最終
評分四、釋義力求準確、簡明。如有難字、難詞,先加注釋;有典故的,說明齣處。
評分[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巢:築巢。兩句以“魚遊於沸水”、“燕巢於飛幕”比喻人的處境十分危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