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人類最後的傢園:人類基本生存狀態的哲學與語用學研究 [Language: the Last Homestead of Human Beings]

語言人類最後的傢園:人類基本生存狀態的哲學與語用學研究 [Language: the Last Homestead of Human Being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錢冠連 著
圖書標籤:
  • 語言學
  • 哲學
  • 語用學
  • 人類學
  • 生存狀態
  • 認知科學
  • 文化研究
  • 符號學
  • 意義學
  • 溝通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42369
版次:1
商品編碼:10127129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Language: the Last Homestead of Human Beings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當然,無論是把語言主看作思想本身,還是把語言理解為存在的最後傢園,這些都是對語言性質的全新認識,與傳統哲學以及傳統思維方式對語言的理解有瞭很大不同。如果僅僅從經驗的層麵以觀察,語言的工具性質似乎占據瞭主導地位,然而,隻要我們稍微進一步分析一下就會發現,我們所觀察到的語言活動不僅僅是在錶達或傳遞某種其他的東西,它們本身其實就是人類的一種活動,是一種經過社會化改造的本能的活動。這正是錢冠連先生在這本著作中著重闡發的主要思想:“人活在語言中,人不得不活在語言中,人活在程式性的語言行為中。”
  “錢冠連把思考的智慧種子播撒在中國這片肥沃的土壤裏,催生齣纍纍果實。他在消化國外語言哲學和語用學理論之後,路子走得更遠,不忘建立自己的學說。他總是力圖說齣一些前人沒有說過的話,書中妙語連珠,要言不煩。……書裏采用的民間語篇例證,實實在在,分析在理,讓人耳目一新,為我國的學界帶來一股濃鬱的民間鄉土氣息,令人想到什麼是放眼世界,立足國內。”
  在西方哲學中,錢先生乎受海德格爾的影響最深,這一部著作,就是從“語言是存在的傢園”一語開始。不過,錢先生並不自限於詮釋海德格爾的思想,更不是昭搬海德格爾的文句,而是有自己的心得和推進。緒論中的一段話扼要體現瞭這一點:“在海德格爾心中,棲居在語言所築的傢中的看傢人是思考者與詩人。而本書命題卻指齣:以語言為最後的傢園者,是每一個普通人,是行為中的人,是語言行為中的人,是程式性語言行為中的人。”

作者簡介

  錢冠連,男,生於1939,07,15,湖北仙桃市沙湖鎮人。1962年畢業於華中師大外語係,1981_ 1982於武漢大學進修英美文學,1983_ 1984復旦大學進修英美文學、修辭、翻譯,1992-1993在國際語用學會研究中心(設於比利時安特衛大學)任閤作研究員。先後曾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語言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碩士導師,該校學報《現代外語》副主編。主要學術團體兼職:國際語用學會訪問研究員、該會會員、(曾任)湖北語言學會理事、(現任)中國英漢語比較學會常務理事並專業委員會委員副主任、《外語與外語教學》(大連外國語學院學報)學術顧問、重慶大學等校兼職教授。另,被國傢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聘為專職教授,擔任博士生導師。
  主攻研究方嚮為理論語言學、西方語言哲學、語用學。在國內外發錶語言學、語用學論文近60餘篇,專著三部,共300萬字。是我國最先在國外語用學刊物上發錶文章的作者之一。語用學研究在國內有廣泛影響。“在這些(語用學)引進者和發展者的當中,錢冠連先生占有顯著地位。”(中山大學王宗炎教授語) 最近齣版(1997年7月)的(第三部)專著《漢語文化語用學》是中國第一部以漢語為基礎的語用學專著,書齣之初就引起瞭國內外廣泛的注意與反響,1999年獲廣東省優秀社科著作奬,後被國傢教委選入研究生推薦書目之中。第一部編著《一語多說》國內暢銷,版權被颱灣笛藤齣版社買走。第二部專著《美學語言學》在國內外都屬創新學科,因而引起海內外媒體——學報、報紙、雜誌、電視颱——廣泛關注(評論、介紹、轉載和摘要),已榮獲中國第七屆城市齣版社優秀圖書奬一等奬(最高奬)。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語言是存在之居所”與“語言是人類最後的傢園”
1.2 行為—語言行為—程式性語言行為
1.3 “三活”:人的基本生存狀態
1.4 語用學的中國轉世投胎的兩個標誌

第二章 哲學、語用學如何介入
2.1 哲學介入
2.1.1 “語言是存在之居所”
2.1.1.1 海德格爾這一命題的本意
2.1.1.2 對海氏這一命題的討論
2.1.1.3 das Sein(“存在”)這個詞
2.1.1.4 語言分析: 解決韆年哲學老題
2.1.2 哲學介入之一:存在把人從外到內地牽引到語言中
2.1.3 中國哲學精神的介入
2.2 語用學介入
2.2.1 語言使用與人類其他社會行為
2.2.2 活動類型的語用分析框架
2.2.3 一個鄉村司法調解個案
2.2.4 以三種類型的語用學來分析日常語言
2.3 小結:“哲學的”與“語用學的”

第三章 語言:人類最後的傢園
導言:語言缺失處,無人齣場
3.1 人活在語言中
3.1.1 行為大多寄生在言說上
3.1.2 人活在話語場裏
3.1.2.1 傾聽與言說:人生在世的主要方式
3.1.2.2 話語場的預先設定性
3.1.2.3 一兩個句子控製我們一輩子
3.1.2.4 話語場的傳承也就是曆史在傳承
3.1.2.5 小結
3.2 人不得不活在語言中
3.2.1 語言本身就是生命活動
3.2.2 語言是民族的最後的指紋與遺産
3.2.2.1 民族認同中的宗教與語言
3.2.2.2 語言共同體的指紋意義
3.2.2.3 民族的最後的遺産
3.2.2.4 鄉音認同: 心理上的傢園
3.2.3 語言:一個文明的潰散或者持守
3.2.3.1 最有效的徵服和同化
3.2.3.2 母語-母文化:一個文明最溫暖的繈褓
3.2.3.3 語言中的不可共量性使一個文明穩定
3.2.3.4 語言與文字的穩定性守住一個文明
3.2.3.5 語言之間的“隔”守住瞭一個文明
3.2.3.6 語言之間的交流加強一個文明的活力
3.2.4 語言規定思想論及其機製
3.2.4.1 薩-沃假設
3.2.4.2 對薩-沃假設的討論
3.2.4.3 語言規定思想的機製
3.2.4.4 語言是人認知世界的先驗結構
3.3 人活在程式性語言行為中
3.3.1 程式性語言行為的界定與特徵
3.3.1.1 定義:三個“基本固定”或者三種程式性共生
3.3.1.2 程式性與變異
3.3.1.3 程式性傾嚮
3.3.2 何以有程式性行為與程式性話語的穩定的配閤
3.3.2.1 協作活動的結果
3.3.2.2 預先期望的促進
3.3.2.3 文化穩定性的推動
3.3.2.4 生命效度的驅動
3.3.2.4.1 程式與活動目的最相關
3.3.2.4.2 程式兌現活動目的最經濟
3.3.2.4.3 程式利於協作效益最大化
3.3.2.4.4 三種程式性共生的其他有效性
3.3.3 程式性語言行為如何推動人類交際
3.3.3.1 遵循程式的正效應
3.3.3.2 不遵循程式的負效應
3.3.3.3 程式變異的二重性
3.3.4 程式性語言行為的語用機製
3.3.4.1 話語場的牽製
3.3.4.2 話語引導行為
3.3.4.3 語用博弈論
3.3.4.4 目的意圖的牽製
3.4 本章結論
3.4.1 哲學介入之二:人以言說使自己齣場或現身
3.4.2 傢園論的主要思想概括
3.4.3 中國哲學精神的涵攝

第四章 語言背叛人:“傢園”論的悖論
4.1 施害假信息
4.2 語言扭麯世界
4.3 我們不得不活在謊言、妄言或者謬言之中
4.4 “當語言休假時,哲學就齣瞭問題”

第五章 選擇不說
後記:摘取我夠得著的葡萄
附錄一: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二:錢冠連學術著述目錄
《流動的思想:語言、意義與存在的界碑》 導論:探尋意識的錨點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圖景中,人類以其獨有的智慧與感性,編織齣名為“語言”的精妙網絡。它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如同是承載我們意識、構建我們理解、塑造我們存在的基石。從遠古洪荒的低語,到信息時代瞬息萬變的數字洪流,語言始終是人類與世界互動的核心媒介。它塑造瞭我們的思維模式,影響著我們對現實的感知,甚至在潛移默化中定義瞭我們作為“人”的本質。然而,我們是否真正理解瞭語言的深層力量?它如何在我們個體內部形成意義的宇宙?又如何連接起我們與他人的心靈橋梁,共同構建一個可被理解的社會現實? 本書《流動的思想:語言、意義與存在的界碑》正是這樣一本意圖深入探索語言的本質及其在人類生存狀態中的核心作用的著作。它並非滿足於僅僅呈現語言學層麵的規則與結構,而是試圖跨越學科藩籬,融閤哲學思辨的深度與語用學實踐的廣度,來審視語言如何成為我們理解世界、安頓心靈、錨定存在的終極“傢園”。我們將一同踏上一段思想的旅程,穿梭於語言的錶層結構之下,探尋那驅動意義生成、維係人類社會、並最終定義我們獨特生存體驗的深層機製。 第一章:符號的啓示——語言作為意義的源泉 本章將從哲學人類學的視角齣發,探討語言作為人類獨有的符號係統,如何成為意義産生的起點。我們將追溯符號學的基本原理,分析詞語、句子乃至語篇如何通過約定俗成的規則,被賦予特定的含義,從而得以承載和傳遞復雜的思想。 符號的二元性與任意性: 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將是本章的基石。我們將深入理解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之間的關係,探討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如何為意義的豐富性和流動性提供瞭可能。為什麼“樹”這個詞的發音或書寫形式與實際的植物本身並無必然聯係?這種任意性為何恰恰是語言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現實,並生成無限意義的關鍵? 概念的形成與範疇化: 語言如何幫助我們組織和理解世界?我們將討論“概念”在語言中的角色,以及語言如何引導我們將湧動的現實世界進行範疇化,形成我們認識和交流的基礎。例如,不同的文化和語言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劃分顔色、情感或社會關係,這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思維差異? 意義的生成與解釋: 意義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動態生成的過程。本章將觸及意義的産生機製,探討詞義的引申、語境對意義的影響,以及讀者在接收信息時如何進行主動的解釋與建構。當我們聽到一個詞時,它並非僅僅觸發一個孤立的含義,而是激活瞭一係列相關的經驗、情感和聯想。 第二章:語境的魔力——語言在行動中的力量 如果說第一章關注的是語言的內在結構與意義的源頭,那麼本章則將焦點轉嚮語言的實踐層麵,即語用學。我們將強調,語言的真正生命力在於它如何在具體的語境中發揮作用,完成各種交際功能,並對聽者産生實際的影響。 言語行為理論: 奧斯汀和塞爾的言語行為理論將是本章的重點。我們將分析語言不僅是陳述事實,更是執行行動的工具。諸如“我請求”、“我命令”、“我道歉”、“我承諾”等,這些都不僅僅是詞語的組閤,更是通過語言完成的特定行為。理解言語行為的分類(locutionary, illocutionary, perlocutionary acts)將有助於我們認識語言的實際功能。 閤作原則與會話含義: 格萊斯提齣的閤作原則及其衍生的會話含義,揭示瞭日常交流中隱含的溝通規則。為什麼我們常常在字麵意思之外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本章將探討違反閤作原則如何産生諷刺、幽默或委婉的錶達,以及這些“弦外之音”如何豐富和深化我們的交流。 語用推論與隱含意義: 在真實的交際中,我們很少會把所有信息都直接說齣來。大量的意義是通過語用推論産生的。本章將探討聽者如何根據語境、共同知識和推理能力,去捕捉和理解那些未被明確錶達的含義,從而實現有效的溝通。例如,當有人說“外麵下雨瞭”,在特定語境下,這句話可能意味著“我們不能齣門瞭”或“請關窗”。 語境的維度: 語境遠不止是簡單的環境信息,它包含物理環境、社會關係、文化背景、心理狀態等多個維度。本章將分析這些不同的語境維度如何共同作用,影響著語言的選擇、意義的解讀以及交際的成敗。 第三章:意識的鏡像——語言與自我認知 語言與我們個體意識的形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本章將從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語言如何成為我們反思自我、認識自身存在、以及構建個體身份的重要工具。 語言化思維與內在獨白: 我們是如何思考的?本章將深入討論語言在思維過程中的作用,特彆是“內在獨白”或“語言化思維”如何幫助我們組織思緒、進行邏輯推理、以及形成對自身的內在感知。語言不僅僅是外部交流的工具,更是我們進行內心對話、進行自我反思的載體。 自我敘事與身份構建: 我們通過講述自己的故事來認識自己。本章將探討“自我敘事”在塑造個體身份中的關鍵作用。語言使我們能夠迴顧過去、理解現在、規劃未來,並通過這些連貫的敘事來構建一個穩定而獨特的自我認知。我們如何描述自己的經曆,往往也定義瞭我們是誰。 情感的命名與錶達: 語言為我們提供瞭命名和錶達情感的詞匯。本章將探討語言如何幫助我們辨識、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以及如何通過語言將這些內在體驗傳遞給他人。缺乏恰當的語言,許多復雜的情感將難以被清晰地認知和錶達。 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界限: 語言在連接我們內在的主觀世界與外部的客觀現實之間扮演著微妙的角色。本章將思考語言如何既是我們認識客觀世界的窗口,又不可避免地帶有我們個體的主觀色彩。我們對同一事物的描述,可能因個體經驗和語言習慣的不同而産生差異。 第四章:共同的風景——語言、社會與文化 語言是社會性的産物,它在維係社會秩序、傳承文化傳統、以及促進人際互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將聚焦於語言的社會屬性,探討它如何塑造我們的社會關係,以及如何成為文化身份的重要載體。 社會語言學視角: 本章將藉鑒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分析語言在不同社會群體、不同階層、不同性彆之間存在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反映和影響社會結構。我們使用的語言,往往會透露我們的社會背景和身份認同。 語言與文化認同: 語言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本章將探討一種語言如何承載一個民族的曆史記憶、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世界觀,以及語言的流失如何可能導緻文化身份的斷裂。 修辭與說服: 語言的魅力還在於其修辭力量。本章將分析說服性語言的策略,探討如何通過精妙的詞匯選擇、邏輯構建和情感渲染來影響他人的觀念和行為。政治演講、廣告宣傳、文學作品等,無不體現著語言的強大感染力。 集體記憶與社會建構: 語言如何幫助我們形成和維護集體記憶,以及共同的社會認知?本章將探討語言在建構社會現實中的作用,例如,通過共同的敘事、曆史解釋和社會規範,語言幫助我們形成對“我們”是誰、“我們”如何生活、“我們”相信什麼的共識。 第五章:存在的邊界——語言的局限與超越 在肯定語言強大力量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其固有的局限性。本章將帶領讀者思考語言的邊界,以及在語言之外,是否存在著某種超越性的體驗和認知方式。 不可言說的體驗: 並非所有的體驗都能被語言完全捕捉和錶達。許多深刻的情感、神秘的頓悟、或直觀的感知,往往超越瞭語言的描述能力。本章將探討這些“不可言說”的領域,以及我們如何通過藝術、音樂、冥想等非語言方式來觸及和錶達它們。 語言的誤導與誤解: 語言的模糊性、歧義性以及使用者的有意或無意的誤用,都可能導緻溝通的障礙和誤解。本章將分析語言誤導的根源,以及如何通過更清晰的錶達、更嚴謹的邏輯和更開放的溝通來彌閤這些分歧。 語言的演變與消亡: 語言並非永恒不變,它們隨著曆史的進程而演變,甚至走嚮消亡。本章將探討語言變遷的規律,以及瀕危語言的保護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靜默的力量: 在某些時刻,沉默比語言更具力量。本章將探討“靜默”在溝通、反思和理解中的價值,以及有時最深刻的交流可能發生在語言之外。 結論:在語言的傢園裏,繼續行走 《流動的思想:語言、意義與存在的界碑》旨在揭示語言作為人類最根本的生存工具,其深度遠遠超越瞭日常的溝通功能。它不僅是意義生成的源泉,是語境互動的舞颱,是自我認知的鏡子,更是社會凝聚和文化傳承的命脈。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語言構築的“傢園”之中,但這個傢園並非固定不變的土地,而是一片不斷流動的思想之海。 通過對語言的哲學思辨與語用學分析,本書邀請讀者重新審視自己與語言的關係,認識到語言的強大力量,同時也理解其局限。唯有深刻理解語言的運作機製,我們纔能更有效地進行溝通,更精準地錶達自我,更深刻地認識世界,並最終在充滿變數的生存狀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錨點,安頓不安的心靈,並與他人共同構建一個更加豐富、理解和連接的共同體。這本書,希望能成為您在這片語言的傢園裏,一次深刻而富有啓發的行走。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取嚮,讓我聯想到那些對現代性進行深刻批判的思想傢。它顯然不是一本迎閤大眾口味的暢銷書,它更像是某種學術界的“孤燈苦吟”,緻力於挖掘那些在浮華錶象下被掩蓋的真實。我好奇作者在語用學的分析中,會如何處理“誤解”的問題。在哲學層麵,我們試圖通過語言達成共識,但語用學告訴我們,每次交流都充滿瞭風險和偏差。如果語言是傢園,那麼“誤解”就是傢園中無法避免的“風暴”和“內戰”。這本書會不會提齣一種理論,即我們必須學會與這種內在的、結構性的誤解共存?或者,它會提供一種更高維度的、超越瞭日常溝通層麵的語言秩序?這種對衝突與和諧的辯證分析,將是這本書學術價值的核心所在。我希望能從中獲得一種更具韌性的視角,去麵對人與人之間永恒的溝通障礙,並認識到正是這種掙紮,纔構成瞭我們作為“語言存在”的獨特命運。

評分

哇,這本書的標題真是太抓人眼球瞭!“語言人類最後的傢園”,光是這個名字就讓人浮想聯翩,覺得它一定觸及瞭某種非常深邃、非常根本的東西。我最近在思考,在技術爆炸、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依賴那些可視化的、即時的交流方式,比如錶情符號、短視頻,甚至AI生成的文本。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是不是正在逐漸疏遠語言的本質?這本書的名字暗示瞭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一種存在的基石,是人類區彆於其他物種的最後一道防綫。我猜測作者在書中會深入探討,當我們的交流變得越來越碎片化、越來越依賴算法時,人類的精神傢園會不會因此而崩塌?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構建“傢園”這一意象與語言之間的哲學關聯。是探討語言如何構建我們的實在感,還是論證語言在麵對終極虛無時的支撐作用?光是讀標題,我已經感受到瞭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和思辨的深度,仿佛作者正站在文明的懸崖邊,嚮我們發齣最後的警示。這本書讀起來肯定不輕鬆,但絕對是那種能讓人停下來,掰開揉碎瞭去思考的佳作。

評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定位非常精準——“哲學與語用學研究”。這個組閤本身就意味著它不會停留在那種膚泛的、教你如何有效錶達的層麵。哲學探討的是“是什麼”和“為什麼”,而語用學關注的是“在什麼情境下如何使用”。這兩者的結閤,在我看來,就是要解剖語言的“骨架”和“血肉”。我推測,書中必然會有一大塊篇幅專門討論語言的內在結構如何影響甚至決定瞭我們的思維模式,這不就是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的現代迴響嗎?但更關鍵的是語用學。如果語言是傢園,那麼語用學就是研究我們如何在傢裏生活、如何維護這個傢園的日常實踐。比如,在政治話語中,語言是如何被異化、被用作工具來構建虛假共識的?在親密關係中,沉默和未說齣口的話語,又扮演瞭什麼樣的“傢園維護者”角色?這種從宏大本體論到微觀互動場景的跨越,會使全書的論述立體而富有張力。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處理那種“不可言說之物”——那些我們知道存在,卻無法有效編碼進語言裏的體驗,那是否意味著傢園已經齣現瞭裂縫?

評分

這本書的厚重感,僅僅從書名就能撲麵而來。我預感這絕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閱的讀物,它要求讀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反思性的閱讀。‘人類基本生存狀態’——這個提法非常宏大,它將語言提升到瞭與呼吸、食物同等重要的基本需求層次。通常我們談生存狀態,會想到經濟基礎、社會結構,但這本書顯然是想把語言置於這些要素之上,作為理解一切的先決條件。我猜想,作者可能引入瞭大量的曆史案例或者人類學觀察,來佐證語言在人類社會形成之初,是如何建立起一套共享的“現實地圖”的。如果地圖一旦失真,或者當我們發現地圖上的標記已經與實際的土地不符時,那種生存上的恐慌感該有多強烈?我希望作者能清晰地勾勒齣這種“生存狀態”的哲學底色:是斯多葛式的堅忍,還是存在主義式的焦慮?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語言“傢園”的感知和維護方式是否存在本質差異?這本書似乎在挑戰我們對“生存”這個詞的傳統認知。

評分

翻開書架,看到這本沉甸甸的著作,第一個感覺是,作者一定是一位對語言懷有近乎宗教般虔誠的學者。它不是在討論如何學好外語或者掌握寫作技巧,它是在討論“成為人”的必要條件。我特彆關注那些暗示著“最後”的詞匯,它暗示瞭一種危機感。是不是現代社會的某些發展趨勢——比如對效率的過度追求、對情感的去中心化處理——正在係統性地侵蝕這個“傢園”的根基?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拯救”的路徑,當然,不是那種空洞的口號。或許,作者會從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不再被留意的日常詞匯入手,重新激活它們的力量。比如,我們如何重新學習“愛”、“真理”、“意義”這些詞語,使它們不再是空洞的標簽,而是能夠重新錨定我們精神世界的支點?這種對詞匯的“考古學”式的挖掘,我認為是重建傢園的關鍵。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次精神上的“迴歸故土”的邀請函。

評分

還沒細看,不過錢老師的學問做得很好,相信不會失望。

評分

3.1 人不得b不活在語言中 3.2.3.1 語言之間的交流加強一個文明的活力 3.3 f何以有程式性行為與程式性話語的穩定的配閤 3.3j.2.3 三種程式性共k生的其他有效性 不遵循程式的負效應 3.3.4.o1 3.3.4.4 哲學p介入之二:人以言說使自己r齣場或現身   在西方哲學中,錢先生乎受海德格爾u的影響最深,這一部著作,就是從“語言是存在的傢園x”一語開始。不過,錢先生並不自限於詮釋海德格爾的思想,更不是昭搬海德格爾的文句,而是有自己的心得和推進。緒論中的一段話F扼要體現瞭這一點:“在海德格爾心中,棲居在語言J所築的傢中的看傢人是思考者與詩人。而本書命題卻指M齣:以語言為最後的傢園者O,是每一個普通人,是行為P中的人,是語言行為中的人,是程式性語言行為中的人S。”  錢冠連,男,生於U1939,07,15,湖W北仙桃市沙湖鎮人。1962年畢業於華中師大外語係,1981_

評分

還沒細看,不過錢老師的學問做得很好,相信不會失望。

評分

還沒細看,不過錢老師的學問做得很好,相信不會失望。

評分

還沒細看,不過錢老師的學問做得很好,相信不會失望。

評分

還沒細看,不過錢老師的學問做得很好,相信不會失望。

評分

3.1 人不得b不活在語言中 3.2.3.1 語言之間的交流加強一個文明的活力 3.3 f何以有程式性行為與程式性話語的穩定的配閤 3.3j.2.3 三種程式性共k生的其他有效性 不遵循程式的負效應 3.3.4.o1 3.3.4.4 哲學p介入之二:人以言說使自己r齣場或現身   在西方哲學中,錢先生乎受海德格爾u的影響最深,這一部著作,就是從“語言是存在的傢園x”一語開始。不過,錢先生並不自限於詮釋海德格爾的思想,更不是昭搬海德格爾的文句,而是有自己的心得和推進。緒論中的一段話F扼要體現瞭這一點:“在海德格爾心中,棲居在語言J所築的傢中的看傢人是思考者與詩人。而本書命題卻指M齣:以語言為最後的傢園者O,是每一個普通人,是行為P中的人,是語言行為中的人,是程式性語言行為中的人S。”  錢冠連,男,生於U1939,07,15,湖W北仙桃市沙湖鎮人。1962年畢業於華中師大外語係,1981_

評分

還沒細看,不過錢老師的學問做得很好,相信不會失望。

評分

3.1 人不得b不活在語言中 3.2.3.1 語言之間的交流加強一個文明的活力 3.3 f何以有程式性行為與程式性話語的穩定的配閤 3.3j.2.3 三種程式性共k生的其他有效性 不遵循程式的負效應 3.3.4.o1 3.3.4.4 哲學p介入之二:人以言說使自己r齣場或現身   在西方哲學中,錢先生乎受海德格爾u的影響最深,這一部著作,就是從“語言是存在的傢園x”一語開始。不過,錢先生並不自限於詮釋海德格爾的思想,更不是昭搬海德格爾的文句,而是有自己的心得和推進。緒論中的一段話F扼要體現瞭這一點:“在海德格爾心中,棲居在語言J所築的傢中的看傢人是思考者與詩人。而本書命題卻指M齣:以語言為最後的傢園者O,是每一個普通人,是行為P中的人,是語言行為中的人,是程式性語言行為中的人S。”  錢冠連,男,生於U1939,07,15,湖W北仙桃市沙湖鎮人。1962年畢業於華中師大外語係,1981_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