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任何教育、教學活動都是發生在某一特定情境下的,不是“技術操作規範”所能夠概括的,因此,教師的教學是富有生態學意義的,任何一次教學過程都具有不可重復性,而紀錄關注的是過程,是意義,其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過程中産生的。紀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觀察記錄,是一種方法,是促進教與學的方法、評價的方法以及研究的方法。紀錄為的是能作解釋性理解,為的是提齣新的問題,紀錄是一種促進教與學的方法。
內容簡介
全書內容分為三篇。在第一篇走嚮“紀錄”中,闡述瞭學前教育課程改革二十幾年之後的今天教師專業發展範式的轉變使教師從“技術執行者”轉變為“反思性的實踐者”,也就是“研究者”,然而,“教師成為研究者”並不是要求教師去做那些專傢學者做的學術研究,而是“教師以自己的方式從事教學研究”的意義上的研究,是一種教師所擅長的、基於實踐情境的反思性研究。基於行動的幼兒園園本教研是培養“研究者”的途徑之一。本篇從行政管理者、教師、專傢的相互關係闡述瞭如何構建園本教研共同體。在第二篇走近“紀錄”中,從操作層麵闡述瞭怎樣做基於行動的幼兒園園本教研和基於案例學習的園本教研。第三篇走進“紀錄”,則通過35個園本教研紀錄的案例,具體地展示瞭在幼兒園進行基於行動的園本教研活動的情景。在這35個案例中,前33個案例的陳述和研討都隻聚焦於一個問題,這樣做不僅囿於篇幅,更在意讓讀者能關注園本教研反思的聚焦點;後2個案例則是較為完整的“研究報告”,紀錄瞭園本教研活動的全過程。這35個案例的錶述方式也都不甚相同,這樣做不僅是為較自然地反映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景中所發生的“故事”,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瞭這些案例的可讀性。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走嚮“紀錄”,讓教師的教學有意義/1
第一章 紀錄讓教師的教學有意義/1
第一節 紀錄——鼓勵和創造反思性教學實踐的工具/l
第二節 情境化的教學反思是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應有之義/4
第三節 教學紀錄為情境中的教學反思提供瞭一個平颱/5
第四節 此時此地如何教/7
第二章 教師專業發展範式的轉變/8
第一節 教師培養的傳統範式——“技術性執行者”/8
第二節 傳統的教師培養範式受到挑戰/9
第三節 培養“研究者”的教師專業發展範式/11
第三章 園本教研中的教師/13
第一節 從孤獨的個體反思者到共同建構的研究共同體成員/13
第二節 在“對話”過程中的共同研究/14
第四章 調整多方麵關係。構建研究共同體/16
第一節 尋求行政管理者與教師之間關係的重構
——打造園本教研共同體所需調整的關係(一)/17
第二節 尋求教師與教師之間關係的重構
一一打造園本教研共同體所需調整的關係(二)/20
第三節 尋求教師與專傢之間關係的重構
——打造園本教研共同體所需調整的關係(三)/24
第二篇 走近“紀錄”,讓教師的教學有意義/27
第一章 怎樣做基於行動的幼兒園園本教研/27
第一節 基於行動的幼兒園園本教研活動的開展方式/27
第二節 在同本教研過程中尋找反思的聚焦點/28
第三節 同本教研的後續/33
第四節 變“專傢講,教師聽”為“基於行動的幼兒同同本教研”
——一個發生在上海的同本教研的故事/34
第二章 基於案例學習的園本教研/36
第一節 基於案例的反思和研究/36
第二節 案例學習提升教師在情景中把握教育、教學的能力/37
第三篇 走進“紀錄”,讓教師的教學有意義/38
鍾錶店(大班)——讓活動目標有具體指嚮性
逃傢小兔(大班)——理解故事應有的價值/44
馬路上的標誌(中班)——讓幼兒在關係中學習/47
花兒送給誰(小班)——製定適宜的活動目標
春雨沙沙(中班)——製定適宜的活動目標
救生圈扔給誰(小班)——恰當地使用活動材料/54
落葉(小班)——充分挖掘活動材料的教育價值(1)/57
方臉和圓臉(中班)——充分挖掘活動材料的教育價值(2)/60
猴子學樣(中班)——處理“模仿”與“創造”的關係/65
比蛋(中班)——運用同一題材,設計不同的活動/67
名片(大班)——讓活動落到實處/69
學扮爸爸媽媽(小班)——提問要適閤幼兒的年齡特點/70
玩泥(大班)——提問的技巧/71
水果豐收瞭(中班)——準備和製作材料要注意準確性/75
光腳旅行(小班)——關注活動的細節/76
下雨時我們需要傘(小班)——從活動過程反觀活動目標/77
關愛動物(大班)——確定活動的題目/79
花瓣魚(小班)——時時處處都要體現美/80
有趣的小水滴(中班)——把握活動的“度”/83
爸爸的手(中班)——讓活動有亮點/85
怪汽車(小班)——應對幼兒提齣的“怪”問題/87
有趣的聲音:高音和低音(小班)——讓活動變得有趣(1)/88
小腳、r(小班)——讓活動變得有趣(2)/90
小老鼠奇奇(小班)一一讓活動環節層層遞進/91
五官找春天(小班)——使用世界名畫作為教學材料帶來的問題/92
春雨的色彩(中班)一一在科學性與藝術性之間/97
我是發條玩具(中班)一一適宜的音樂和玩具材料/99
我多想(大班)一一通過繪畫,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力/101
雨點舞(小班)一在創編活動中應給予示範/102
小老鼠打電話(大班)…選擇有意義的材料進行教學/104
誰來瞭(小班)一…抓住主綫將提問集巾於一點/107
小鳥和大樹(小班)在活動中要體現個人的教學風格/108
小小營養師(大班)一一份完整的同本教研“研究報告”(1)/116
青蛙戲水(小班)一一份完整的同本教研“研究報告”(2)/126
精彩書摘
第一篇 走嚮“紀錄”,讓教師的教學有意義
第一章 紀錄,讓教師的教學有意義
近些年來,“幼兒園園本教研”在學前教育界引人關注,與此有關的一係列詞匯,如自然主
義、教育真實情景、觀察、記錄、解釋、參與、對話、反思、意義生成、自評、紀錄、話語係統、行動研究、實踐理性、智慧型教師、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等等,也開始被廣大學前教育工作者所認識和運用。這一係列詞匯的共同點是多少帶有生態取嚮的含義,其意義就在於將學前教育放置於具體的教育背景中去考察,著眼於從教育實際齣發解決教育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旨在“讓兒童的學習有意義”和“讓教師的教學有意義”。這樣的取嚮是對學前教育界過分信奉“科學主義”取嚮的反對。
作為鼓勵和創造反思性教學實踐的重要工具,紀錄有其特定的含義。認識教學紀錄的特定含義,纔可達成讓教師的教學有意義的目的。
第一節 紀錄——鼓勵和創造反思性教學實踐的工具
學前教育改革的縱深發展,要求教師提高專業化水平,而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則要求教師能在教學實踐中自我反思。一個有反思精神的教師,需要有一個能與其他人員在一起進行批判性討論的空間以及能使討論得以展開的各種條件,而所有的這些空間和條件,需要有一個載體,需要有一樣工具。紀錄就是這樣的一個載體和工具。
前言/序言
近些年來,“幼兒園園本教研”在學前教育界引人關注,人們對學前教育過分強調理論到實踐的演繹,開始逐漸轉變為強調實踐理性,強調將學前教育放置於具體的教育背景中去考察,由是,人們會將思考問題的焦點放置於“讓教師的教學有意義”,即強調教學的有效性。
學前教育改革進行瞭二十幾年,教師專業發展的範式發生瞭變化,由“技術執行者”開始逐漸轉變為“反思j}生的實踐者”。紀錄有其特定的含義,紀錄不是目的,而是一個載體和工具,是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自我反思的工具和載體。
《啓航:點燃教育的熱情與使命》 教育的燈塔,照亮前行的路 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浪潮中,教育的本質與使命從未如此受到關注。我們身處一個信息爆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學生的學習方式、知識的獲取渠道都在發生深刻變革。與此同時,社會對教育的期待也日益多元和復雜。麵對這些挑戰與機遇,教師的角色顯得尤為關鍵,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品格的塑造者、潛能的激發者,以及未來社會建設者的引路人。 《啓航:點燃教育的熱情與使命》一書,正是為迴應這份時代呼喚而生。它並非僅僅羅列教學技巧或理論框架,而是深入探討瞭教師作為教育核心的價值所在,以及如何在這條充滿挑戰卻又意義非凡的道路上,找尋並堅守那份最初的熱情與深沉的使命感。本書緻力於喚醒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內心深處的教育情懷,鼓勵他們重新審視自身職業的意義,並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發掘並放大這份工作的價值與力量。 重塑教學觀:從“教書”到“育人”的躍遷 長期以來,我們可能習慣於將教育視為一種“教書”的過程,將教師的角色局限於知識的傳遞。然而,《啓航》一書旗幟鮮明地提齣,教育的真正核心在於“育人”。這並非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對教育目標的一次深刻迴歸。書中詳盡闡述瞭“育人”的內涵,它意味著關注學生的全麵發展,包括智力、情感、品德、體魄、審美以及社會性等多個維度。它強調教師需要超越單純的知識灌輸,去理解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洞察他們的成長軌跡,並為他們的個性化發展提供支持和引導。 書中通過大量生動的事例和深入的分析,展現瞭“育人”在實際教學中的體現。例如,如何通過設計更具啓發性的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如何通過與學生的平等對話和真誠交流,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師生關係;如何通過關注學生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幫助他們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挑戰;如何通過鼓勵學生參與實踐和體驗,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本書引導讀者思考,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在黑闆上寫下公式,而是在學生的心田播下希望的種子,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影響他們的一生。 點燃教育熱情:內在驅動力的覺醒 教育工作者所麵臨的壓力和挑戰是多方麵的,來自教學、管理、傢校溝通、社會評價等各個層麵。如何在重重壓力下,保持對教育事業的熱情,是許多教師所麵臨的睏境。《啓航》一書深刻理解教師的這份不易,並將點燃教育熱情作為其核心目標之一。 本書認為,教育熱情並非源於外界的激勵或物質的奬勵,而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是對教育事業發自內心的熱愛和認同。它來源於對教育使命的深刻理解,來源於對學生成長進步的由衷喜悅,來源於對自身職業價值的堅定信念。書中提供瞭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教師喚醒和強化這種內在的驅動力。 這包括: 重新審視“為什麼”: 引導教師迴顧自己選擇教育事業的初心,重新連接那份最初的熱情。通過記錄自己教學中的閃光點,反思成功的經驗,強化教育信念。 聚焦微小的成功: 鼓勵教師關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無論是學生的一個頓悟、一次積極的發言,還是一個細微的改變,都給予肯定和珍視。這些小小的成功是點燃熱情的重要火種。 建立積極的社群: 強調教師之間互相支持、分享經驗的重要性。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教師社群,能夠提供情感上的慰藉,以及職業上的成長動力,共同抵禦消極情緒。 擁抱終身學習: 鼓勵教師保持對知識的好奇心和學習的熱情,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係和教學方法。這種持續的學習本身就能帶來新鮮感和成就感,為教育熱情注入新的活力。 尋找教育的“意義感”: 引導教師超越日常的瑣碎,看到教育對個體、對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將自己的工作與更宏大的教育目標聯係起來,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滿足感和使命感。 堅守教育使命:成為有影響力的教育者 “使命”二字,承載著沉甸甸的責任和價值。《啓航》一書的核心論點之一,便是教師應當成為一名有使命感的教育者。這種使命感,是驅動教師不斷前進,剋服睏難,並在學生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記的強大力量。 書中詳細探討瞭教師的教育使命,這包括: 啓迪智慧,點燃潛能: 教師的使命在於不僅僅傳授知識,更在於點燃學生心中求知的火焰,激發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發現並發展自己的潛能。 塑造品格,涵養德行: 教師是學生重要的榜樣,他們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品德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的使命在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健全的人格,讓他們成為有擔當、有良知的社會公民。 引領成長,奠定未來: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教師的使命在於理解並尊重這種獨特性,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幫助他們規劃學習和人生道路,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促進公平,迴饋社會: 教師的使命也體現在推動教育公平,為所有學生提供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憑藉知識和能力改變命運,為社會進步做齣貢獻。 本書通過一係列真實的案例,展示瞭那些堅守教育使命的教師是如何成為學生生命中的“貴人”。他們可能不是最耀眼的明星,但他們用自己的耐心、智慧和愛,在學生心中播下瞭希望的種子,照亮瞭他們前行的道路。這些故事充滿瞭力量,激勵著每一位讀者去思考,自己如何在教育崗位上,踐行這份神聖而偉大的使命。 實踐的指南:讓理論落地,讓意義顯現 《啓航》一書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它更注重為教師提供切實可行的實踐指南。書中結閤瞭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並將其轉化為易於理解和操作的教學策略和教育理念。 本書在實踐層麵提供瞭以下方麵的指導: 課堂設計的新思路: 探討如何設計更具互動性、探究性和個性化的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而非被動接受的講堂。 師生關係的重塑: 強調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師生關係,分享如何有效地與學生溝通,理解他們的需求,解決他們的睏惑。 評估方式的革新: 倡導多元化的評估方式,關注學生過程性學習的積纍,而非僅僅以分數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 傢校閤作的新模式: 探索如何與傢長建立更有效的閤作關係,共同關注學生的成長,形成教育閤力。 教師的自我成長與發展: 引導教師認識到自我成長的重要性,提供關於如何進行反思性教學、專業發展和心理調適的建議。 結語 《啓航:點燃教育的熱情與使命》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盞指引方嚮的燈塔,一座連接教育初心與未來使命的橋梁。它呼喚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審視自己職業的價值,找尋內在的熱情,並以堅定的使命感,投身於塑造下一代的偉大事業。這本書將陪伴您在教育的旅途中,不斷啓航,不斷前行,讓每一堂課都充滿意義,讓每一個學生都閃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