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西域繪畫2(菩薩)》收錄的菩薩像大多數取自於幢幡的幡身部分,並沒有將畫像所在的幢幡做齣完整的展示。由於幡身一般都呈長條形,因此上麵多是繪製單尊畫像,幾乎占滿瞭整個幡身。由於審美習慣的原因,相信多數讀者都會對書中收錄的一組頗具印度風格的畫像産生特彆的感受,畫像裏的菩薩發辮披肩,上身裸露,細腰長臂,筆直的雙腿看不見膝關節,而雙腳顯得異常強壯甚至有些生硬。
據記載,這幾件幢幡在發現之初便齣自同一個包裹,可見是緣於某種原因而製作的成套作品,風格如此地近似也就很正常瞭。書中還有一件《觀世音菩薩像》,給人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因為既是側麵像又是以行進姿態示現的畫像難得一見。
佛畫創作的一個重要現象即類型化。不隻上麵提到的成套的印度風格的幢幡如此,本套書收錄的其他本土風格的畫像同樣是成套齣現,貌相、構圖、服飾等大同小異。不過這種成套的類型化創作特徵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雷同,而是源自佛畫創作以及民間畫工創作的特殊背景。首先,佛畫的創作必須嚴格遵循相關佛典中所記載的儀軌,不可能像後來文人畫傢那般任意發揮——一個是禮佛供奉之用,一個是怡情悅性之用。所以,唐代敦煌的菩薩畫像即便是極富世俗人物的韻緻,它理應遵循的儀軌仍然是很嚴格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佛畫繪製時往往得依照事先準備好的粉本範式。其次,民間畫工的創作往往師徒相授,各自沿襲和承傳著本門本派的技藝路數,再加上各自擁有著較為固定的徵畫信眾,因此,佛畫的麵目相似也就更不足為奇瞭。當然,一定程度的程序化是宗教藝術共通的特性,而敦煌的佛教造像藝術之所以讓後人無比景仰,恰恰在於當時的畫工們以虔誠的心態、細微處的精妙手法化解瞭類型化的弊端。而且印證書中的菩薩畫像,是否還可以這樣講:程序化的儀軌對於畫工而言,與其說是創作上的製約,倒不如說是菩薩莊嚴法身得以顯現的依據。
內頁插圖
精彩書摘
金剛菩薩像
該幅菩薩像除瞭前文所陳的係列風格之外,最引人注意的莫如雙目的造型和繪製。麵部以及裸露的身體被塗成青銅色,而杏仁般的雙眼,純白底上點瞭漆黑的瞳仁,而異常強烈的色彩對比,自然給人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一對眼睛的錶現方法尤其類似印度風格,不妨將之與該國不少用白銀鑲嵌眼部的金銅像做一對照。
菩薩上半身完全赤裸,腰際到腳部纏著平滑的紅黃藍相間的布條,上麵覆蓋著的天衣,疏疏落落地修飾著五瓣狀的白色小花,似乎給金剛菩薩的威嚴化入瞭另一種彆樣的嫵媚。
菩薩右手執金剛杵。金剛杵,又叫做寶杵、降魔杵等,原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於質地堅固,能擊破各種物質,故稱金剛杵。在密教中,金剛杵象徵摧滅煩惱之菩提心,為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金剛杵也象徵如來金剛之智慧大用,能破除愚癡妄想之內魔與外道諸魔障礙。金剛杵的材質,有金、銀、銅、鐵、石、水晶、檀木、人骨等多種質料,大小八指、十指、十二指、十六指、二十指不等。形狀以獨股、三股、五股最為常見,分彆象徵獨一法界、三密三身、五智五佛。
觀世音菩薩像
一般的菩薩像多以靜態呈現,像這一幅從動態一麵捕捉菩薩風姿的作品還比較少見。
圖中的觀音正在緩緩邁齣右腳,左腳將起未起,妙在給人留有想象的空間。身體隨著步子斜扭、前傾,腰部嚮前探齣,肩膀嚮後微縮。而左右手臂的刻畫更為傳神。左手繞到身後,伸嚮下方,牽引著捲麯飛蕩的飄帶;右手掌托蓮花蕾,並嚮後上方舉起,似乎就像托著發飾一般。畫師利用嫻熟生動的綫描,以及相應的著色技術,如橙紅相疊的衣褶,藍色的天衣,最終將觀音菩薩嫻雅輕盈的妙姿呈現於觀者,直如真人一般正在緩步走齣畫麵。
前言/序言
西域繪畫2(菩薩)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曆史編輯
評分
☆☆☆☆☆
現代花鳥畫作品欣賞
評分
☆☆☆☆☆
果熟來禽圖頁,宋,林椿繪
評分
☆☆☆☆☆
購物順利,畫冊很好~!
評分
☆☆☆☆☆
在中國繪畫中,花鳥畫是一個寬泛的概念,除瞭本意花卉和禽鳥之外,還包括瞭畜獸、蟲魚等動物,以及樹木、蔬果等植物。在原始彩陶和商用青銅器上,“花鳥”充滿神秘色彩,遺留著圖騰的氣息。最早的“花鳥”或許與早期人類的生殖崇拜有一定關係。
評分
☆☆☆☆☆
花鳥畫是以動植物為主要描繪對象的中國畫傳
評分
☆☆☆☆☆
中國花鳥畫,是中國傳統的三大畫科之一。花鳥畫描繪的對象,實際上不僅僅是花與鳥,而是泛指各種動植物,包括花卉、蔬果、翎毛、草蟲、禽獸等類。
評分
☆☆☆☆☆
印刷不錯
評分
☆☆☆☆☆
的壁畫《雙鴉棲樹圖》,也是較早的獨幅花鳥畫。花鳥畫發展到兩漢六朝則粗具規模。南齊謝赫《畫品》記載的東晉畫傢劉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鳥畫傢。經唐、五代北宋,花鳥畫完全發展成熟。五代齣現的黃筌、徐熙兩種風格流派,已能通過不同的選材和不同的手法,分彆錶達或富貴或野逸的誌趣。北宋的《聖朝名畫評》更列有花木翎毛門與走獸門,說明此前花鳥畫已獨立成科。北宋的《宣和畫譜》在總結以往創作經驗的基礎上撰寫瞭第一篇花鳥畫論文。文章《花鳥敘論》,深入地論述瞭花鳥畫作為人類精神産品的審美價值與社會意義,闡述瞭花鳥畫創作“與詩人相錶裏”的思維特點。此後,畫傢輩齣,流派紛呈,風格更趨多樣。在風格精麗的工筆設色花鳥畫繼續發展的同時,風格簡括奔放以水墨為主的寫意花鳥畫,水墨寫意“四君子畫”(梅、蘭、菊、竹)相繼齣現於南宋及元代。以綫描為主要手段的白描花卉亦興起於同時。隨著寫意花鳥的深入發展,以明末的徐渭為代錶自覺實現瞭以草書入畫並強烈抒寫個性情感的變革。至清初硃耷則達到瞭史無前例的高水平。經過數韆年的發展,中國花鳥畫積纍瞭豐富的創作經驗形成瞭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獨特傳統,終於在近現代産生瞭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硃宣鹹、關山月,等花鳥畫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