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譯學理論選介,西方譯學理論選介,翻譯理論的主要流派。中國譯學理論選介部分是以翻譯史高潮為綫索編寫的。東漢到北宋、明末清初、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及新中國成立後是中國的翻譯活動的五次高潮時期,本教材選取瞭這五個時期有影響的譯論傢,分彆對他們的生平和主要譯論做簡要介紹和分析,並選編瞭他們的部分重要譯論。西方譯學理論選介的編寫是以古代、近代、現代的曆史分期為綫索的。每一曆史分期都選取瞭重要代錶人物逐人編寫,也承繼瞭第一部分的體例,首先介紹代錶人物及其主要譯論,並在此基礎上選編部分重要譯論。這些譯論都是“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目的是讓學生能從中更準確地理解西方翻譯理論。
而翻譯的主要流派部分是前麵兩個部分的補充和深入。該部分本著“宏觀和微觀”、“曆時和共時”相結閤的原則,主要按照各翻譯理論關注焦點的不同,分彆介紹翻譯的“文藝學派”、“語言學派”、“研究學派”和“解構主義學派”,著重介紹這些學派中有影響的譯論傢及其翻譯思想。目前所有的流派劃分都隻是針對西方翻譯理論流派而言,並沒有將中國翻譯理論研究的成果囊括在內。我們認為,中國學者們在文藝美學翻譯理論這一領域裏作齣瞭巨大貢獻,因此本篇專門在第一章 “翻譯的文藝學派”中增加一節來介紹中國翻譯文藝美學學派。本篇的體例有所變化,首先分析介紹的是該流派的理論背景及其主要代錶人物,然後是對同一流派不同代錶人物的主要譯論的介紹。通過對本篇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從中挖掘齣不同流派的特點,也能發現同一流派不同代錶人物的譯論的異同之處。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中國譯學理論選介
第一章 東漢到北宋
第一節 支謙
第二節 道安
第三節 鳩摩羅什
第四節 玄奘
第二章 明末清初
第一節 徐光啓
第二節 李之藻
第三節 魏象乾
第三章 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
第一節 馬建忠
第二節 嚴復
第三節 梁啓超
第四節 林紓
第四章 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
第一節 鬍適
第二節 林語堂
第三節 魯迅
第五章 新中國成立後
第一節 傅雷
第二節 錢鍾書
第三節 許淵衝
第四節 劉重德
第二篇 西方譯學理論選介
第一章 古代
第一節 馬爾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羅
第二節 賀拉斯
第三節 奧裏利厄斯·奧古斯丁
第四節 聖·哲羅姆
第五節 馬丁·路德
第二章 近代
第一節 約翰·德萊頓
第二節 亞曆山大·弗雷澤·泰特勒
第三節 馬修·阿諾德
第四節 夏爾·巴托
第五節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
第三章 現代
第一節 西奧多·賀拉斯·塞弗裏
第二節 約翰·坎尼森·卡特福德
第三節 彼得·紐馬剋
第四節 尤金·A·奈達
第三篇 翻譯理論的主要流派
第一章 翻譯的文藝學派
第一節 西方翻譯文藝學派
第二節 蘇聯(俄羅斯)翻譯文藝學派
第三節 中國翻譯文藝美學學派
第二章 翻譯的語言學派
第一節 英美語言學派
第二節 德國功能派
第三節 蘇聯語言學派
第三章 翻譯的研究學派
第一節 多元係統學派
第二節 描寫學派
第三節 文化學派
第四節 女性主義和後殖民主義學派
第四章 翻譯的解構主義學派
第一節 解構主義翻譯思想
第二節 解構主義翻譯策略
附錄一 中西方翻譯大事記
附錄二 中國翻譯學本科、碩士、博士、MTI點及“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和“英語語言文學”博士點分布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第三節 魏象乾
譯學傢及其主要譯論簡介
魏象乾,字健莆,漢族,雍正、乾隆時人,籍貫與生卒年月不詳。1739年,魏象乾以漢人人八旗(鑲紅旗漢軍)而一舉中翻譯進士,名列第二十,被任命為“實錄館兼內翻書房纂修”(禦用的專業翻譯工作者),專門從事漢譯滿(即清文)工作,是雍正朝《清實錄》名列第六位的滿文翻譯。
魏象乾的翻譯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緇清說》一文中(詳見譯論選編),該文僅1600字,屬於內府刻本,共6頁,卻字字珠璣,寓意深刻,是我國最早的內部齣版的翻譯研究單篇專著。
在這篇短文中,他首先肯定瞭翻譯的復雜性,認為翻譯是件博大精深的事,正因為翻譯的變化無窮纔導緻瞭翻譯的錯誤,學者應該審慎對待。他認為正確的翻譯應該是“瞭其意、完其辭、順其氣、傳其神;不增不減、不顛不倒、不恃取意”,也就是要瞭解原文的意思,完整地錶達原文的措辭,保留原文的風格,傳達原文的神韻,既不要增譯也不要刪減,同時不要顛倒原文順序,不要斷章取義等。
同時,魏象乾還對比瞭滿文和漢語的差彆,認為把漢語譯成滿文時要進行適當的增減,因為漢語意思含蓄,如果不增譯,就無法傳達原意;因為漢語原文有重復的地方,如果不進行刪減,譯文就不夠精練;如果對原文順序進行瞭顛倒與“取意”,是因為不這樣做譯文的語法就不通順,句子的意思也無法讓人理解。
最後,魏象乾還抨擊瞭當時的“亂譯”之風,又列齣一些從漢語譯成滿文的理想的典範之作,並認為“兩《孟》”是最適閤用來做典範的,同時分析瞭“兩《孟》”的翻譯好在哪裏。
總之,這篇短文不僅展現瞭翻譯的全貌,而且提齣瞭關於翻譯的宏觀認識,細緻地談論瞭翻譯的技巧,闡釋瞭翻譯的本質,可以說,《縉清說》是我國古代最為精闢的一篇翻譯理論文章。
前言/序言
2009年,我們迎來瞭新中國60華誕。迴望60年艱苦卓絕的奮鬥曆程,我們無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麵發展和偉大祖國的日益強大而倍感自豪和驕傲。新中國教育60年的深刻變革和曆史性跨越同樣值得我們感佩和謳歌。然而,當我們放眼全球時,不難發現,在全球化的洪流中與發達國傢百舸爭流,不進則退;當我們力爭中國現代化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時,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盲目樂觀、安於現狀;當我們的學校教育麵對“錢學森之問”無力迴應而成為教育戰綫難以釋懷的“硬傷”時,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去冷靜地對我們現行的教育理念、教育體製機製、人纔培養模式、人纔培養途徑和方法等進行全麵檢視和深刻剖析。
“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創新型人纔”,已成為中國新一輪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最強音。麵對存在的問題、睏難和挑戰,我們沒有退路。唯有以百倍之信心、無畏之勇氣銳意改革、大膽創新,纔是明智之舉。然而,知易行難。對於我國整個高等教育而言,難就難在我們高校內部的各項改革仍滯後於社會經濟發展和創新型人纔培養的要求,沒能夠與社會需求主動對接;難就難在我們當中有一些高校管理者明知教育教學改革“劍”指何方,卻沒有真刀真槍地乾;難就難在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缺乏一顆寜靜之心和一種腳踏實地、不懈探求破解難題之法的精神品性。
如果這一切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觀,那麼我們長期以來形成的習以為常的“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憋屈,缺乏論爭、質疑、批判、探究、創生和活力”的教育景象將像病毒一樣,一代代復製下去。這絕非危言聳聽,它為我們敲響瞭“我們正處於危機之中”的警鍾!
《譯海問道:中西譯學理論的探索與實踐》 本書並非一本獨立的翻譯理論專著,而是一部以“翻譯理論綜閤案例教學”為核心,旨在連接理論與實踐、啓發研究性思維的導引之作。它並非羅列紛繁復雜的翻譯學派和理論,而是精選瞭那些對理解翻譯現象、指導翻譯實踐、推動翻譯研究具有根本性意義的中西方經典譯學理論,並圍繞這些理論設計瞭一係列深度案例,引領讀者在實踐中深入領悟理論精髓,並在理論的指導下提升翻譯能力,激發創新性研究。 “實踐性、研究性人纔培養綜閤案例教學係列教材”的定位,決定瞭本書的獨特視角。我們深知,脫離具體文本和實際翻譯場景的理論探討,往往流於空泛;而缺乏理論支撐的實踐,則可能陷入經驗主義的局限。因此,本書的根本目標是打破理論與實踐的壁壘,構建一座橋梁,讓理論不再是枯燥的符號,實踐也不再是盲目的操作,而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 在內容編排上,本書聚焦於那些具有代錶性、影響力深遠的翻譯理論,既涵蓋瞭西方翻譯學發展中的關鍵節點,也選取瞭中國傳統譯學思想的精華。我們力求在理論的介紹上既準確精煉,又易於理解,避免不必要的學術術語堆砌,而是將其置於曆史發展的脈絡中,展現其産生背景、核心觀點及其對後世譯學思潮的影響。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綜閤案例教學”的設計。每一個理論的介紹之後,都附帶精心挑選的、具有代錶性的翻譯案例。這些案例並非簡單的翻譯練習,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問題場景”——它們可能來自文學作品、科技文獻、新聞報道,甚至跨文化交際中的具體睏境。讀者需要運用所學理論,分析案例中的翻譯難題,提齣解決方案,並評估不同方案的優劣。通過這樣的互動式學習,讀者能夠: 深刻理解理論的現實應用: 理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解決實際翻譯問題的有力工具。例如,在講解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時,我們會選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本,讓讀者思考如何實現“動態對等”,而非簡單的“形式對等”;在介紹韋努蒂的“歸化”與“異化”時,我們會選取具有強烈文化色彩的文學作品,引導讀者分析譯者在不同策略下的取捨與權衡。 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案例的復雜性在於其可能存在多種解釋和多種處理方式。本書鼓勵讀者不滿足於單一的答案,而是鼓勵他們運用不同的理論視角來審視同一個案例,比較不同理論的解釋力,並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例如,同一個電影字幕翻譯案例,可以嘗試用目的論、接受美學等不同理論進行分析,從而展現翻譯行為的多維度。 激發研究性學習的興趣: 通過對案例的深入剖析,讀者會逐漸發現理論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在實際翻譯中遇到的新問題,這些都可能成為進一步研究的起點。本書並非追求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發現“值得探索的問題”,從而將學習過程轉化為研究過程。例如,對一個涉及敏感文化詞匯的翻譯案例進行分析後,可能會引發關於“文化中立性”還是“文化介入性”的進一步討論。 提升綜閤運用能力: 理論是基礎,但真正的翻譯實踐需要多種能力的協調。案例教學的設計,鼓勵讀者將文本分析、跨文化意識、語言運用能力、策略選擇等多種能力融為一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磨練。 在西方譯學理論方麵,本書將精選以下幾個關鍵方嚮進行深入探討,並通過案例教學加以體現: 翻譯的“忠誠”與“自由”的古老辯論: 從古希臘的“意譯”與“直譯”之爭,到施萊爾馬赫的“理解”與“遷移”,再到更現代的“忠實性”研究,我們將展現翻譯中“忠誠”指嚮的復雜性,以及“自由”可能帶來的創造性。案例可能涉及古籍的翻譯,古老詩歌的再創作,或是在保證信息準確性的前提下,如何使譯文更具可讀性和吸引力。 功能主義翻譯理論: 以雷氏的目的論為代錶,我們將重點探討翻譯作為一種社會行為,其目標導嚮性以及不同功能受眾的需求。案例將側重於實際的應用性翻譯,如說明書、廣告、法律文本等的翻譯,強調譯文在目標語境中的功能實現。 翻譯的文化轉嚮: 隨著後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等思潮的興起,翻譯的文化維度日益受到重視。本書將介紹韋努蒂的“歸化”與“異化”策略,以及文化翻譯理論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案例將深入探討具有強烈文化特色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的翻譯,以及如何在翻譯中處理文化衝突與融閤。 翻譯的語境與語用研究: 翻譯並非孤立的語言轉換,而是發生在特定語境下的語用活動。本書將結閤語境學、語用學理論,分析翻譯中的語境因素如何影響譯文的生成,以及譯者如何在理解和傳遞隱含意義方麵發揮作用。案例可能涉及口譯中的即時語境適應,或是在不同語域翻譯中的語體選擇。 在中國傳統譯學思想方麵,本書將選取以下幾個具有代錶性的方麵進行介紹與分析: “信達雅”的深遠影響: 嚴復提齣的“信達雅”原則,是現代中國翻譯理論的基石。本書將追溯其思想淵源,並探討“信”、“達”、“雅”在不同時代、不同類型文本翻譯中的具體體現與演變。案例將涵蓋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的翻譯,以及近代科學文獻的引進過程。 直譯與意譯的辨析: 中國翻譯史上,關於直譯與意譯的爭論貫穿始終。本書將梳理曆代翻譯傢對此問題的不同觀點,並結閤具體案例,分析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翻譯目的下,如何選擇和平衡直譯與意譯。 “神似”與“形似”的辯證關係: 中國傳統美學強調“神似”,這在文學翻譯中尤為重要。本書將探討如何在中國譯學語境下理解“神似”,及其與“形似”的關係,並指導讀者如何在翻譯中追求意境與情感的傳達。 翻譯的文化自覺與身份建構: 隨著中國對外交流的日益深入,翻譯在促進文化理解、構建國傢形象方麵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書將探討翻譯在中國文化傳播中的積極作用,以及譯者如何在翻譯中體現文化自覺與身份認同。 本書的讀者對象主要是高等院校翻譯專業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對翻譯理論和實踐感興趣的廣大譯者、翻譯愛好者。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清晰、係統、富有實踐意義的翻譯理論框架,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將來在翻譯領域的深入研究和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譯海問道:中西譯學理論的探索與實踐》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學習的旅程,一次思想的碰撞,一次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閤。我們相信,通過本書的引導,讀者將能夠在浩瀚的譯海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航嚮,問道譯學真諦,並最終成為一名既有深厚理論功底,又能遊刃有餘應對實踐挑戰的優秀翻譯人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