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苏派盆景艺术

中国苏派盆景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邵忠 著
图书标签:
  • 盆景
  • 苏派盆景
  • 中国盆景
  • 园艺
  • 艺术
  • 植物
  • 传统文化
  • 造景
  • 绿化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267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17071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1-02-01
页数:20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苏州,是中国盆景艺术的“殿堂”。苏派盆景,以典雅古朴、清秀自然享誉中外,为全国各盆景艺术流派之先。苏州在历史上就有“虽闾阖小户,亦饰小小盆岛为玩”的评述,民间盆景制作,广泛盛行。作者积50年盆景艺术生涯之经验,聚苏派盆景艺术几代人的研究成果,撰编此著,旨在更进一步弘扬光大苏派盆景高超的造诣、精巧的技艺,以飨中外读者。
  本书共分历史篇、赏析篇、制作篇三部分。历史篇,简要叙述苏派盆景的历代成就和突出的代表人物,举其卓异;赏析篇,采集盆景彩照260幅,古盆、古架彩照5 1幅,并注以简要文字,令赏者陶然怡

目录

简介Introduction
序Foreword
前言Preface

历史篇History
一、苏派盆景艺术的演变和形成
二、周瘦鹃的盆景艺术情趣和风尚
赏析篇 Appreciation
一、盆景
巍然侣四皓
锦绣
千古一绝
云蒸霞蔚
蜷曲
攀登
嘶风啸月
松声
奇柯如织
林荫蔽天
一枝呈秀
金雀闹春
龙湫
参天古木碧玉妆
叠翠拥绿
半垂云鬓
若木逍遥
绿荫丛里走银蛇
崖居图
气宇轩昂
镂肌刻骨
滴翠凝碧
游龙探海
窥谷
翠云飞渡玉门关
……

制作篇
一、树桩盆景
二、山水盆景
三、菊花盆景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中国苏派盆景艺术》 序言 盆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以其独特的东方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仅是将植物的自然形态加以雕琢,更是将自然的山水意境、哲学思想、人文情感融入方寸之间,使之成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中国众多盆景流派中,苏派盆景以其秀丽典雅、清新脱俗的风格,深得人心,独树一帜。 本书《中国苏派盆景艺术》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盆景入门读物,而是旨在深入探讨苏派盆景的精髓、技艺、美学以及其在当代的发展与传承。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读者不仅认识苏派盆景的“形”,更能理解其“神”,体会其背后蕴含的东方哲学与文人情怀。 第一章:苏派盆景的渊源与发展 苏派盆景,顾名思义,发源于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江南地区,尤以苏州为中心。其发展历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紧密相连。 历史的沉淀: 苏派盆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当时文人雅士将园林艺术中的山水意境浓缩于盆栽之中,追求“胸有山林”的意境。江南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如温润的气候、丰富的植物资源,以及发达的经济和高度的文化素养,为苏派盆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苏州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盆景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当时的富商巨贾、文人墨客争相效仿,使得苏派盆景的技艺得以广泛传播和精进。 地域文化的滋养: 苏派盆景的美学特征,很大程度上受到江南地区特有的文化气息影响。秀美的园林、婉约的诗词、细腻的绘画,都为苏派盆景注入了温润、典雅、灵动的气质。苏州园林“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设计理念,也渗透到了盆景的构图之中,追求意境的深远与层次的丰富。 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从最初的简单移栽,到后来的精细蟠扎、修剪,再到如今的嫁接、造型等多种技法,苏派盆景的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每一代盆景艺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实践,使得苏派盆景的技艺日臻完善。 第二章:苏派盆景的独特美学特征 苏派盆景之所以能够独立成派,并享有盛誉,与其鲜明独特的美学特征密不可分。 秀丽典雅,清新脱俗: 这是苏派盆景最显著的风格。与其他流派相比,苏派盆景更注重植物本身的姿态美,追求自然、流畅的线条,避免过于粗犷或夸张的造型。其整体风格温润内敛,给人以清新、雅致、舒适的感觉,如同江南的烟雨,朦胧而富有诗意。 追求自然,师法自然: 苏派盆景艺术的核心在于“师法自然”,但并非简单的模仿。盆景艺人通过对自然界山川、树木的观察,提炼出其最动人、最有生命力的形态,再经过艺术加工,在盆景中重现。这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正是苏派盆景的魅力所在。它强调的是一种意境的传达,而非形态的复制。 精巧构图,意境深远: 苏派盆景的构图讲究均衡、对称与变化相结合。盆景艺人擅长运用“留白”的手法,通过对枝叶的疏密、高低的搭配,以及苔藓、石块等配景的点缀,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使观赏者能够从中联想到广阔的山林、静谧的溪流,乃至悠远的哲学思考。 气韵生动,生命力展现: 苏派盆景不仅仅是一件静态的艺术品,更是一株充满生命力的活体。通过精湛的技艺,盆景艺人能够捕捉并强化植物的生长姿态,使其仿佛历经风霜雨雪,饱经岁月沧桑,却依然挺拔向上,充满蓬勃的生机。这种“气韵生动”是盆景艺术的灵魂,也是苏派盆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三章:苏派盆景的经典树种与造型技法 要理解苏派盆景,就必须深入了解其常用的树种以及塑造这些树种的经典技法。 经典树种的选择与应用: 苏派盆景常用的树种,多是适合江南气候且具有优美姿态的植物。 松类: 如五针松、赤松等,以其苍劲的姿态、四季常青的特点,被广泛用于表现山林之景。苏派松类盆景尤其注重表现其古朴、自然的风貌,枝干舒展,姿态各异。 柏类: 如真柏、圆柏等,以其形态多变、易于蟠扎的特点,成为苏派盆景的重要素材。苏派柏类盆景常表现出云雾缭绕、苍龙舞空的意境。 枫类: 如三角枫、鸡爪枫等,以其优美的叶形和秋季艳丽的色彩,为苏派盆景增添一抹亮色。秋季的枫景盆景,如同燃烧的火焰,热烈而充满生命力。 榆树: 以其古朴的枝干和易于造型的特点,常被塑造成老树姿态,具有深厚的历史感。 其他树种: 如榕树、雀梅、罗汉松等,也常被用于苏派盆景的创作,但都会被赋予苏派独特的风格。 核心造型技法剖析: 蟠扎: 这是苏派盆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法之一。通过铜丝或铝丝将枝干弯曲、固定,使其形成所需的姿态。苏派蟠扎讲究“自然曲度”,避免生硬的折痕,追求流畅、舒展的线条,使枝干看起来如同天然生长一般。 修剪: 修剪是塑造树形、控制生长、培养枝叶层次的重要手段。苏派盆景的修剪,不仅要去除病枝、弱枝,更要根据整体构图的需求,对枝条的疏密、长短进行精细调整,以达到疏朗、通透的效果。 嫁接: 嫁接在苏派盆景中,常用于改善树种的形态,如改变枝条的方向、增加枝条的数量,或者用优良品种的枝条嫁接到健壮的砧木上,以获得更好的观赏效果。 摘心与摘芽: 通过摘去嫩芽和新梢的顶端,抑制主干的生长,促进侧枝的萌发,从而使树冠更加丰满,层次更加丰富。 短截与疏叶: 短截有助于促使枝条分枝,增加枝条密度。疏叶则能使枝条的形态更加清晰,增加光照,有利于植物生长,同时也提升了盆景的通透感。 第四章:苏派盆景的意境营造与哲学内涵 苏派盆景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精湛的技艺和优美的形态,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邃意境与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的追求: 苏派盆景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即将自然的山水之美与人的精神情感融为一体。观赏者在欣赏盆景时,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谐的美,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获得心灵的慰藉。 “留白”的艺术: 在苏派盆景的构图中,“留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手法,将空间留给观赏者的想象,使得盆景的意境更加悠远,引人遐思。 “道法自然”的体现: 苏派盆景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对“道法自然”理念的实践。盆景艺人通过对植物生命规律的深刻理解,顺应自然,而非强行扭曲,最终创作出既有艺术性又不失自然之美的作品。 文人情怀的寄托: 苏派盆景承载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一盆小小的盆景,可以成为文人雅士表达情志、寄托思绪的载体。它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高洁品格的追求,以及对于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 第五章:苏派盆景的当代价值与传承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苏派盆景艺术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并展现出其独特的当代价值。 文化传承的载体: 苏派盆景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传承与发展,是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的象征: 在日益城市化的今天,苏派盆景以其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对绿色生态的崇尚,成为倡导生态文明、回归自然的象征。 艺术创新的源泉: 苏派盆景的传统技法和美学理念,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新的树种、新的材料、新的表现手法,都在不断丰富着苏派盆景的内涵。 挑战与机遇: 尽管苏派盆景在当代依然充满活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人才培养、技艺传承、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挑战。如何让年轻一代了解并喜爱盆景艺术,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如何拓展盆景的应用领域,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结语 《中国苏派盆景艺术》旨在开启一段深入的探索之旅,让我们一同走进苏派盆景的艺术世界,感受其秀丽典雅之美,体会其深邃意境之妙,领略其源远流长之韵。愿本书能够成为您深入了解苏派盆景的引路人,激发您对这门古老艺术的热情与热爱,并共同为苏派盆景艺术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对“美学”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作者的笔触中流淌着一种对传统技艺的尊重与热忱,但同时,又不拘泥于陈旧的教条,而是鼓励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流派艺术风格的对比分析做得非常到位,既保持了客观性,又巧妙地引导读者去发现和塑造属于自己的审美取向。那些关于如何通过微缩景观来表达宏大主题的章节,尤其令人震撼,展现了人类想象力的无穷魅力。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成功地将一门古老的技艺,以一种极富现代感和感染力的方式,呈现给当代读者。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抱有一定的距离感,总觉得太过高深莫测,难以亲近。然而,这本书却成功地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内容组织逻辑清晰,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审美领域。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园林文化、历史典故的背景介绍,极大地丰富了盆景艺术的文化内涵,让读者明白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种树”,而是一种与自然对话、与古人精神相通的修行。书中的配图质量极高,每一幅都像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打磨的摄影作品,清晰地展示了不同阶段盆景的魅力。对于想要系统学习盆景知识,又不想被晦涩难懂的术语困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门途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精致的匠心。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图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色彩的运用非常到位,那些绿意盎然的植物和古朴典雅的盆器在高清的图片下,显得尤为生动立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捕捉上的功力,无论是树干的纹理、叶片的脉络,还是底部的苔藓层次,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禅意的园林之中,每一个画面都像是在诉说着一段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视觉上的享受,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制作者对于作品的热爱与专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相当别致,它没有采用那种流水账式的编年体或者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将艺术的传承与技艺的展现巧妙地融合在生动的案例分析之中。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既有大家风范的宏大叙事,又不乏细腻入微的个人感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意境”的探讨部分,它将抽象的审美情趣具象化,通过对不同风格盆景的解读,让读者得以窥见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书中对于材料选择、造型设计以及养护管理等方面的论述,虽然专业,但讲解得深入浅出,即便是初涉此道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启发。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全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作为一本“艺术参考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时间哲学”的书籍。每一盆经过精心培育的盆景,都凝聚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光阴沉淀,书中对这种“慢艺术”的呈现,让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得到了一种难得的心灵慰藉。作者对植物生命力的洞察和对自然法则的敬畏,贯穿始终。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残缺之美”的论述,它提醒我们,不完美才是生命最真实的写照,这也映射到我们对生活和自我的接纳上。合上书本,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复,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层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