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权保障与劳资双赢:《劳动合同法》论

劳权保障与劳资双赢:《劳动合同法》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常凯 著
图书标签:
  • 劳动法
  • 劳动合同
  • 劳资关系
  • 劳动保障
  • 双赢
  • 法律
  • 权益保护
  • 合同法
  • 劳动争议
  • 就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ISBN:9787504580023
版次:1
商品编码:1017273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1
字数:3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劳动法制以劳动者保护为基本宗旨,以社会公平为基本原则,以经济和谐和社会和谐为基本目的。劳权本位是其基本的法律定位。这一法律部门构成的基本依据,是要将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形式上平等而实质上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关系,通过劳动法律的调整达到实质上相对平等的关系。
  媒体将我定位为劳动合同立法论辩中的“劳方代表”。对此,我曾多次表示:就我个人身份而言,不具有劳工代表的资格。我仅仅是出于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秉承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阐述自己的劳动法治理念和观点。“劳权保障”在我的理论构建中并非是目的,而是出发点,这一理论的目的是实现“劳资双赢”。以“劳权保障”为出发点,实现“劳资双赢”的社会目标,是我的理论体系的基本逻辑思路,也是这本集子所要阐发的基本理念和思想。

作者简介

  常凯,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东京大学和九州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社会法研究会副会长。200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主持设立国内第一个劳动关系专业,提出以“劳权理论”为基点的劳动关系学科体系理论,为中国劳动关系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框架,是我国劳动关系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曾出版《工会法通论》《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劳动关系学》《Industrial Relations in China》等著作十余部:发表《劳动关系与工会论纲》《论不当劳动行为立法》《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等论文百余篇。

目录

第一编 劳动法律体系与劳动合同立法
劳权本位:劳动法律体系构建的基点和核心——兼论劳动法律体系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3)
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和法律定位(12)
论政府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27)
劳资不成熟,公权需介入(34)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趋向及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37)
《劳动合同法》争论继续:谁真正代表工人利益(46)
《劳动合同法》立法主旨:劳动者权益保护(51)
劳动合同法草案解读(59)
必须严格规制劳动者派遣——论我国劳动派遣的作用及其法律规制(67)

第二编 《劳动合同法》立法主旨与条文释义
《劳动合同法》与劳资博弈(79)
《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劳资关系的影响(84)
《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管理权的影响(95)
《劳动合同法》对外资的影响(102)
不要误读《劳动合同法》(111)
华为辞职门:《劳动合同法》不能“应对”(114)
华为事件对于雇主策略的启示和意义(122)
企业规避劳动法律会得不偿失(131)
《劳动合同法》考验高校用人机制(135)
《劳动合同法》:终结劳动关系“法外运行”(139)
和谐劳资关系才是立法目的(145)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劳资共同发展(149)

第三编 《劳动合同法》与人力资源管理转型
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调整(161)
《劳动合同法》: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和机遇(166)
人力资源管理亟待法制化(183)
和谐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186)
劳动合同法下的雇主策略(191)
企业社会责任,劳工问题是核心(197)
适应《劳动合同法》:成于转型毁于规避(202)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逐步改变发展模式(209)
《劳动合同法》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216)

第四编 《劳动合同法》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与劳资关系法治化(223)
中国劳资关系三十年(230)
劳动法制30年变迁、现状与未来(240)
中国劳动法制的特点和趋向(257)
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261)
劳资关系“法外运行”必须终结(264)
靠吃劳动力红利的时代已经结束(268)
劳动关系调整与工资增长机制(275)
政府应调整完善劳工政策——大连日资企业罢工事件所反映出的问题(279)
普华永道劳资纠纷的启示(283)
跨国公司“工会门风波”解读(286)
“集体返航”凸现民航劳资矛盾(289)
我们应当重新提起马克思(295)
产业关系转型中的美国和中国——寇肯教授和常凯教授对谈录(298)
创造双赢的劳资关系局面(306)
附录 擎起劳动者权利的天空——记中国人民大学常凯教授(313)
后记(318)

精彩书摘

  《劳动合同法(草案)》送审稿的第一条规定:“为了调整劳动关系、规范劳动合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制定本法。”这种表述几乎就是《啥同法》的翻版。几经修改,在全国人大公开征求意见的《劳动合同法(草案)》中,则表述为:“为了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制定本法。”这是与送审稿在立意上完全不同的一种表述,即《劳动合同法》是以《劳动法》为立法依据,是以保护劳动者为立法主旨,以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为立法目的。但这种表述方式恰恰又成为《劳动合同法(草案)》征求意见中一个争论的焦点,即《劳动合同法》是否只保护劳动者还是应该保护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
  如果从民法的原则出发,当然应该保护合同双方当事人,如果从劳动法的原则出发,其立法主旨没有疑义的是保护劳动者。民法的立法假设是将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关系看成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而劳动法的立法假设则是将劳动合同关系看成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实际上的不平等的“从属关系”。①
  在现实中,《劳动合同法》所规范个别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是平等主体的假设并不存在。《劳动合同法》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劳动法律的矫正功能追求一种实质上相对平等的关系。这种校正功能的基本手段,即是通过公权力的介入,适度限制雇主的权利以保障劳动者的权利,使个别劳动关系实现相对的平等或平衡。
  从立法假设的角度来看,劳动法是将雇主设定为侵害劳动者权利、引发劳资冲突的最直接主体而来构建法律体系的。②因而,劳动法对于雇主而言更多的是限制而不是保护。如日本劳动法学家片冈舜指出的:“从法的中立性和公共性的观点来看,法律应在劳资关系中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但就劳动法的性质来说则是不可能的。劳动法产生的历史性质,使得保障劳动者的生存,成为劳动法的规范原理。劳动法的解释,必须从劳动法产生的基本社会背景,以及劳动法的基本的社会作用出发。”③
  《劳动合同法》对于雇主的限制主要表现为,作为民事合同中的一般权利,如缔结合同和解除合同,在私法中是当事人的自由,但在劳动合同法中则有许多法定的限制条件。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其内容完全不涉及《劳动合同法》的具体规定、劳权保障或劳资关系,旨在聚焦于其他法律、商业或管理领域,以达到1500字左右的篇幅要求。 --- 《全球供应链的法律图景与风险管控:跨国贸易中的合规挑战》 图书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浪潮中,全球化已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企业日常运营的基石。跨国贸易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企业的市场边界,但同时也编织了一张日益复杂、布满潜在法律陷阱的风险网络。《全球供应链的法律图景与风险管控:跨国贸易中的合规挑战》正是为了应对这一复杂性而诞生的权威指南。本书深度剖析了现代全球供应链在法律结构、监管环境以及潜在争议解决机制中所面临的深层挑战,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法务部门、贸易专家及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套系统化、实操性极强的风险识别与管理框架。 本书并非对单一法律条文的注解,而是从宏观的法律生态学视角,审视跨国商业活动中各个环节的法律合规压力点。我们聚焦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与履行、海关估价与原产地规则的最新变动、国际支付结算中的金融监管要求,以及横跨不同司法管辖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困境等关键议题。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法的结构性重塑与治理挑战 全球贸易体系正处于一个关键的结构性转型期。传统的国际公法框架,如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所代表的规范,正面临新的地缘政治压力和保护主义倾向的挑战。本书的开篇部分,首先对这一宏观背景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我们探讨了“法律溢出效应”,即一国国内立法(如出口管制、技术转移限制)如何迅速外溢,成为影响全球供应商和采购商合规成本的关键因素。 我们深入分析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边界在气候变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重新界定。书中详细比较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与主要大陆法系及普通法系国家在风险分配、单方解除权和损害赔偿计算上的差异。重点不在于合同的起草技巧,而在于理解不同法律文化对“商业上不可预见性”的根本性认知差异,以及如何通过合同结构设计来消化这些差异带来的法律不确定性。 第二部分:跨境合规的深度渗透:反腐败、制裁与数据流动 现代供应链的合规性已超越了传统的质量与检验范畴,延伸至道德采购、反洗钱(AML)及出口管制等高敏感领域。本书用了大量篇幅来解析日益收紧的跨境监管环境。 在反腐败合规方面,我们摒弃了对《反海外贿赂法》(FCPA)或英国《反贿赂法》的通用介绍,转而探讨如何构建一个能够穿透多层级分包商的“实际所有权穿透”(UBO Look-Through)机制。这涉及到利用区块链技术辅助的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在识别潜在高风险中间商方面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将反腐败承诺嵌入到与第三方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协议中,确保问责制能够有效落地,而非停留在纸面。 国际制裁与出口管制部分,详细梳理了主要经济体对敏感技术和受限制实体的清单动态变化。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套动态的“制裁风险预警模型”,该模型结合了AI驱动的文本分析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全球官方公告,并根据企业自身的贸易流向和产品分类,生成高度定制化的“红旗”警报。我们着重分析了“意图条款”在出口管制中的复杂性,以及企业在面对“知识转移”风险时,如何证明其技术输出的合法性。 第三部分:知识产权的跨界保护与争议解决前沿 知识产权(IP)是驱动全球创新的核心资产,但在复杂的跨国制造和分销网络中,IP的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审视了实体商品知识产权侵权(Counterfeiting)与数字知识产权(如设计文件、源代码)泄露之间的界限模糊化现象。 我们详细介绍了域外知识产权救济的法律工具,包括在制造国申请临时禁令(Interlocutory Injunctions)的策略,以及如何利用国际商事仲裁(如ICC或SIAC)来处理涉及技术秘密泄露的复杂跨境案件。书中特别引入了“数字指纹追踪”技术在证据收集阶段的应用案例研究,旨在帮助企业在漫长的国际诉讼或仲裁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全关键技术证据,克服司法协助的地域限制。 第四部分:可持续发展、ESG与供应链的法律责任延伸 当前,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已从企业自愿披露演变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监管要求。本书探讨了“漂绿”(Greenwashing)风险背后的法律后果,以及企业对其供应链环境影响的责任延伸。 我们聚焦于产品责任法在国际贸易中的演变。例如,欧盟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草案预示着,企业将不再仅仅为自己的直接不当行为负责,而是对其整个价值链中的人权和环境侵犯负有尽职调查和补救义务。本书分析了这一趋势如何迫使企业重新评估其供应商筛选标准,并为建立“可验证的、端到端的绿色采购审计体系”提供了法律框架建议。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绿色采购合同”条款,将环境合规义务和违约责任直接与采购合同的履行挂钩,确保可持续承诺在法律层面得到强制执行。 结语:构建面向未来的韧性法律架构 《全球供应链的法律图景与风险管控:跨国贸易中的合规挑战》旨在超越传统法律条文的束缚,帮助读者理解法律在全球商业活动中的结构性作用。它强调的不是“规避”风险,而是“内化”风险,即将法律合规视为提升供应链韧性、确保长期竞争力的战略投资。本书为所有希望在全球市场中稳健前行的组织,提供了一张清晰、前瞻且实用的法律导航图。阅读本书,意味着企业将具备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从容应对法律挑战的核心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非常吸引我,因为它不仅仅是对法律条文的解释,更强调了“劳权保障”和“劳资双赢”这两个重要的维度。在现实工作中,我经常遇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劳动法律问题,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比较新兴的劳动形式,比如灵活就业、远程办公等,《劳动合同法》的适用性以及如何处理好其中涉及的权益保障问题,一直是我比较困惑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提供一些前沿的思考和实践指导。它是否会探讨如何在这些新的劳动模式下,设计出既能保障劳动者权益,又能让企业保持灵活性的劳动合同?书中对于“双赢”的理念,我也抱有很高的期待,它是否会分享一些创新的管理模式,例如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利润分享等方式,让劳动者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受益者,从而从根本上化解劳资之间的对立情绪?

评分

从这本书的书名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法律教科书,更像是一本指导如何在复杂的劳动关系中寻求平衡与和谐的实践指南。我非常欣赏这种视角,因为在现实的职场环境中,法律条文往往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来理解和运用。我最想了解的是,书中是如何将《劳动合同法》的原则性规定,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实践建议的。例如,在处理员工绩效不达标、违反公司规定等问题时,企业应该如何依据法律进行合理处理,同时又能兼顾维护员工的尊严和促进其改进?我对书中关于“劳资双赢”的论述尤其感兴趣,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策略,例如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培训以及建立互信的机制,来提升劳动者的归属感和满意度,从而降低离职率,提高生产效率?这种将法律与管理智慧相结合的深度解读,无疑能为我提供宝贵的启示。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时,我就被其中对《劳动合同法》的细致划分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罗列法条,而是将法律条文与现实的劳动场景紧密结合,从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到终止,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关注了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部分,这往往是劳动关系中最容易出现分歧和矛盾的环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解释在何种情况下,企业可以合法解除劳动合同,以及在解除过程中需要遵循哪些程序,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劳动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劳动合同设计,例如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沟通机制,来从源头上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这本书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劳动合同法》的内在逻辑,以及如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从而构建更加稳固和可持续的劳动关系。

评分

我一直认为,《劳动合同法》的精髓在于其“保障”与“双赢”的辩证统一。很多时候,人们容易只看到法律对劳动者的保护,而忽略了其对企业正常经营的指导作用。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释,当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法律又提供了哪些有效的救济途径。例如,在不正当竞争、恶意劳动仲裁等情况下,企业应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书中对“双赢”的解读,也让我充满了好奇。它是否会深入分析,如何通过建立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职业发展通道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企业效益与员工发展的协同增长?这种超越单纯法律条文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劳动关系,将法律视为一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作为一名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多年的基层管理者,我深切体会到劳动关系的稳定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亲眼见证了劳动者权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劳动合同法》核心要义,并能深入浅出地剖析其在实践中如何真正实现“劳权保障”与“劳资双赢”的书籍。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精准地触及了我最关心的痛点——如何在法律框架内,既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又能促使企业健康发展,形成和谐共赢的局面。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是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法律条文的背后逻辑,以及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妥善处理各种劳动争议,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营造一个更加公平、高效的工作环境。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份期盼已久的指南,希望能为我在复杂的劳动关系管理中指点迷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