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健康傳播學:身與心的交融》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瞭健康傳播的發展演進,健康傳播的基本理論、研究範式和研究領域的劃分:第二部分涉及健康傳播的多重視閾,分彆從人際傳播、公共傳播、大眾傳播等幾個不同層麵探討健康傳播在研究與實踐領域的一些重要議題,並在此基礎上,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健康傳播以及健康傳播的倫理規範等議題展開專章論述:第三部分著力於健康領域的傳播實踐,從健康社會營銷,新媒體傳播等角度對健康傳播領域加以觀照,同時對農村社區健康傳播、農民工健康傳播、艾滋病防控等當下中國社會若乾個突齣的健康傳播問題進行瞭重點分析。
《健康傳播學:身與心的交融》秉承理論結閤實踐的寫作宗旨,通過係統的理論梳理、多層次多角度的領域觀照、深入淺齣的推演類比、新穎生動的案例分析,較全麵地勾勒齣健康傳播的基本理論框架和實踐圖景。
作者簡介
張自力,博士。先後畢業於浙江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學院,分獲醫學學士學位、文學碩士學位,傳播學博士學位。曾從事外科臨床醫學工作多年:現任職於中央電視颱新聞中心。
主要研究方嚮為”健康傳播”。已齣版專著《健康傳播與社會》,閤著《醫病溝通知多少》(香港)、《問題新聞采訪與報道》 (香港),發錶專業論文數十篇。多次參加國內外傳播學學術交流活動。
在中央電視颱新聞中心先後任職於《焦點訪談》、《360度》、《晚間新聞》,《共同關注》等欄目,深入前綫報道多宗有影響力的新聞事件,策劃係列健康報道《聚焦新醫改》, 《醫改與我》等。
目錄
第一章 健康傳播的發展演進
第一節 健康傳播話從頭
第二節 健康傳播:一個學科領域的誕生
【關鍵概念與要點迴顧】
【對話與思考】
第二章 健康傳播的基本概念與研究領域
第一節 健康傳播的概念與研究分支
第二節 健康傳播研究領域的深度劃分
【關鍵概念與要點迴顧】
【對話與思考】
第三章 健康傳播的基本理論與模式
第一節 健康傳播的模式探索
第二節 健康傳播的基本理論與應用
【關鍵概念與要點迴顧】
【對話與思考】
第四章 醫患關係與人際健康傳播
第一節 人際傳播中的健康議題
第二節 醫患關係的本質與錶象
第三節 醫患關係研究
【關鍵概念與要點迴顧】
【對話與思考】
第五章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第一節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內涵、任務與發展
第二節 社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第三節 學校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關鍵概念與要點迴顧】
【對話與思考】
第六章 媒體公共健康報道與大眾健康傳播
第一節 健康與大眾傳播的關係
第二節 媒體公共健康報道的采寫與編播
第三節 媒體公共健康報道的問題與應對
【關鍵概念與要點迴顧】
【對話與思考】
第七章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健康傳播
第一節 認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第二節 政府的傳播現狀與策略
第三節 大眾傳媒的傳播缺陷與齣路
第四節 公眾的傳播參與和特點
【關鍵概念與要點迴顧】
【對話與思考】
第八章 健康傳播的倫理與規範
第一節 媒體健康傳播中的倫理呼喚
第二節 醫療健康傳播中的倫理衝突
第三節 艾滋病健康傳播中的倫理議題
【關鍵概念與要點迴顧】
【對話與思考】
第二節 醫療健康傳播中的倫理衝突
第三節 艾滋病健康傳播中的倫理議題
【關鍵概念與要點迴顧】
【對話與思考】
第九章 健康傳播的營銷策略
第一節 健康與社會營銷
第二節 常用的健康營銷策略
第三節 健康廣告與健康營銷
【關鍵概念與要點迴顧】
【對話與思考】
第十章 新媒體與健康傳播
第一節 網絡傳播的特性與應用
第二節 網絡與健康傳播
【關鍵概念與要點迴顧】
【對話與思考】
第十一章 健康傳播案例研究與策略分析(上)
第一節 農村社區的健康傳播策略分析
第二節 城市外來務工人員的健康傳播策略分析
【關鍵概念與要點迴顧】
【對話與思考】
第十二章 健康傳播案例研究與策略分析(下)
第一節 艾滋病防治的健康傳播策略分析
第二節 控煙的健康傳播策略分析
【關鍵概念與要點迴顧】
【對話與思考】
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4.健康傳播媒介的更新
20世紀90年代以來,電子計算機風靡世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和國際互聯網的普及將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推廣到社會各個領域,健康傳播自然位列其中。這無疑嚮新時期的健康傳播提齣瞭挑戰。作為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每一種新媒介的産生都開創瞭人類交流和社會生活的新方式。以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錶的新媒介的齣現不僅給健康傳播帶來瞭技術上的更新,也帶來瞭傳播方式和傳播理念的更新。去整體化、互動性、非綫性、經濟性和高效性等特點,成為應用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進行健康傳播的新特徵。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的媒介技術,在健康傳播領域的應用具有極大的潛能。它兼具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特點,又有兩者不具備的獨特優勢,有利於健康傳播更好地發揮效用。2000年9月,上海公眾健康教育信息網(“健康在綫”)開通,標誌著健康教育進入互聯網時代。盡快掌握新媒介技術,更加有效地為健康傳播服務,成為現代健康傳播者的必備素養。
5.健康傳播的專業化
現代健康傳播的專業化發展突齣地體現在對健康傳播專業人纔的培養上。這一嘗試最早齣現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部分高等院校的傳播學院係中。健康傳播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應用科學,它要求從業者不僅具備新聞與傳播方麵的素養,而且要求掌握公共衛生、社會學、心理學、健康教育和公共政策等多方麵的知識。係統地、有計劃地培養高素質的健康傳播人纔,創建專業科研機構,吸納各相關學科的研究者加入健康傳播研究的行列,將是我國未來健康傳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隨著健康傳播重要性的日益提升,我國已有部分醫學院校開始在相應的專業中開設“健康傳播”方嚮的課程,培養本科學生。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醫科大學等為數不多的幾個醫學院校率先開設瞭“健康傳播學”相關課程,成為國內較早開設此類課程的院校。2005年,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和瀋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分彆進行“健康傳播學”專業的招生,開設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健康教育、健康傳播、醫學心理學等課程。健康傳播專業人纔的培養,已經成為促進我國健康傳播良性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
前言/序言
身體是父母給的,健康是自己要的。父母賜予我們身體和生命,每個人身體素質的好壞,根源於父母,對個人來說是先天造化,無法選擇。而健康則不同,健康得益於每個人自身。對大多數人來說,健康與否,與個人自身的行為和觀念密切相關,要不要健康,全在自身。這一點,醫學專傢通過大量的研究統計早有證明:在影響人類健康的四個主要因素——遺傳生物因素、行為生活方式因素、環境因素、醫療衛生條件因素中,遺傳因素的作用僅占15%左右,而行為生活方式因素的影響作用占到瞭60%的份額。這一科學結論,對於從事健康傳播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唯其如此,健康傳播纔有瞭意義。通過有效的溝通和傳遞,或潛移默化、或當頭棒喝,健康傳播發揮其影響作用,幫助人們在先天既定的條件下,充分調動後天的能動性,掌握科學的健康知識,培養科學的健康觀念,養成健康的行為方式,從而把握健康真諦,走上健康之路。
與健康相對的是疾病,疾病的誘發因素很多。中醫說:人食天地之氣以生,內傷於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外傷於風寒暑濕燥火六淫,所以生病。現代醫學也把疾病分為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區彆對待。因此,健康的維護就不應該隻是單方麵的生理保健和治療,還應該包括心理的調節與嗬護。隻有身心都保持良好的狀態,纔稱得上健康。健康傳播,作為維護健康的手段和載體,唯有身心兼顧,實現身與心的交融,方纔算得上功德圓滿。
本書是一本以“健康傳播”為主題的教材,集中闡述健康傳播的主要理論觀點和實踐應用,強調“身心的交融互動”是貫穿全書的基本脈絡之一。理論方麵,作為健康傳播學的三大學科根源——健康教育學、醫學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學科體係中,不乏“身心閤一”的理論觀點。
健康傳播學:身與心的交融 當健康不再僅僅是身體的無恙,而是一種全方位、多層次的身心和諧狀態,我們該如何理解和實踐?《健康傳播學:身與心的交融》正是一扇窗,它邀請我們一同探索健康傳播的深邃領域,理解身體與心靈如何相互作用,並在信息洪流中構建更具智慧和力量的健康認知與實踐。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健康信息傳遞的學術專著,更是一次關於生命體驗與自我關懷的深刻對話。它跳脫齣傳統健康傳播僅關注疾病預防、健康教育的框架,將目光投嚮瞭更加廣闊和內在的領域。我們所說的“身與心的交融”,意味著健康不再是孤立存在的物理概念,而是身體感受、情緒狀態、認知信念、社會聯結乃至精神追求等多元要素交織在一起的有機整體。而“健康傳播學”則為我們提供瞭一套理論工具和實踐框架,來解析和塑造這個復雜的整體。 一、 重新定義健康:從“無病”到“有意義”的存在 長期以來,公眾對健康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醫學模式的影響,即健康等同於身體沒有疾病。然而,《健康傳播學:身與心的交融》引導我們認識到,這種定義過於狹隘,無法涵蓋人類豐富而多樣的生命體驗。本書從傳播學的視角齣發,深入剖析瞭社會、文化、媒體以及個體互動如何塑造我們對健康的認知。 社會建構的健康: 健康的定義並非永恒不變,而是隨著時代、文化和科技的發展而演變。這本書探討瞭曆史上的健康觀念如何變化,以及當代社會中的各種力量(如媒體、醫療機構、政策製定者、消費者群體)如何共同建構我們對“健康”的理解。例如,曾經被視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某些文化語境下可能被賦予瞭不同的意義,甚至成為一種身份認同的象徵。 個體經驗的解讀: 每個人對身體不適的感受、對疾病的恐懼、對幸福的追求都是獨特的。健康傳播學研究的重點之一,是如何理解和尊重這些個體經驗。這本書會深入探討,為什麼同一種疾病在不同個體身上會引發截然不同的心理反應,以及這些反應如何影響其求醫問藥的行為和康復過程。我們會學習如何通過傾聽、共情和恰當的溝通,來理解和支持個體的健康旅程。 超越生理指標: 現代健康觀越來越強調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和精神滿足感。這本書將著重分析,信息傳播如何在塑造我們對心理健康的態度、減少汙名化、推廣積極心理學理念方麵發揮關鍵作用。它會探討,如何通過傳播策略,鼓勵人們關注情緒管理、壓力應對、人際關係維護,從而實現更深層次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 二、 傳播的橋梁:連接身體與心靈的紐帶 在《健康傳播學:身與心的交融》中,傳播不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而是構建我們對健康理解、影響我們健康行為、甚至重塑我們身心狀態的核心力量。本書的核心在於揭示傳播如何成為連接身體與心靈的橋梁。 信息的力量與風險: 現代社會信息爆炸,健康相關信息更是鋪天蓋地。從官方健康指南到社交媒體上的養生秘籍,從醫生診斷到街頭巷尾的口耳相傳,這些信息共同塑造著我們的健康認知。本書將深入分析各種傳播渠道的特點,以及信息在其中是如何被編碼、解碼、接受和解讀的。更重要的是,它會探討信息不對稱、虛假信息、健康焦慮等帶來的傳播風險,並提齣應對策略。 敘事的療愈與構建: 我們通過故事來理解世界,也通過故事來理解健康。本書將重點關注健康敘事的力量,包括個人經曆的講述、媒體對健康事件的報道、甚至神話傳說中的養生智慧。這些敘事不僅能夠傳遞知識,更能引發情感共鳴,影響人們的態度和行為。我們會學習如何運用故事的力量,來促進積極的健康行為,幫助人們度過疾病的挑戰,並從中獲得成長的力量。 情感的傳遞與轉化: 健康傳播不僅僅是理性的說教,更是情感的交流。恐懼、希望、焦慮、關懷、信任……這些情感在健康傳播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恰當的情感錶達和共情,來建立醫患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緩解患者的痛苦,增強他們的康復信心。它還會分析,社交媒體上的情感互動如何影響個體的健康判斷和群體性的健康行為。 文化語境下的健康傳播: 健康的理解和實踐深受文化背景的影響。本書將深入探討不同文化如何看待疾病、對待身體、理解生死,以及這些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健康信息的傳播和接受。例如,一些文化可能更強調集體健康,而另一些則更關注個體自主權。理解這些文化維度,對於開展跨文化健康傳播至關重要。 三、 實踐的智慧:賦能個體,構建健康社群 《健康傳播學:身與心的交融》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它更強調將傳播學的洞察轉化為實際的行動,賦能個體,構建更健康的社會。 提升信息素養: 在信息泛濫的時代,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辨彆信息真僞的能力至關重要。本書將提供方法,幫助讀者如何評估健康信息的來源、科學性、可靠性,如何避免被誤導,從而做齣更明智的健康決策。 積極的自我溝通: 關注個體與自身身體和情緒的對話。本書會探討,如何通過正念、冥想、內省等方式,提升個體對自身感受的覺察能力,以及如何用更積極、更具建設性的語言與自己溝通,從而促進身心的平衡。 構建健康支持網絡: 健康的實現離不開社會的支持。本書將研究社群在健康傳播中的作用,包括如何利用綫上綫下的平颱,建立互助小組、支持團體,讓人們在分享經驗、獲得鼓勵中共同成長。 倡導與變革: 健康傳播學的目標之一是推動健康的社會環境。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有效的傳播策略,影響公共政策,改變社會觀念,減少健康不平等,讓更多人獲得健康和福祉。例如,如何通過媒體倡導,呼籲改善公共衛生設施,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消除對特定疾病群體的歧視。 媒介素養與數字健康: 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移動應用、社交媒體、遠程醫療等正在深刻改變著健康傳播的模式。本書將重點分析這些新興媒介的特點、機遇與挑戰,以及如何利用數字技術來提升健康素養、促進健康服務可及性,並警惕其中潛藏的數字鴻溝和信息安全問題。 《健康傳播學:身與心的交融》是一場邀請,邀請讀者以更廣闊的視角審視健康,以更深刻的理解擁抱身心,以更積極的行動參與健康實踐。它相信,當身體的需要與心靈的渴望能夠被恰當的傳播所連接和理解,當信息的力量能夠被智慧地運用,我們每個人都能走在通往更完整、更有意義的健康之路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身與心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