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齐物论

禅说庄子:齐物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学成 著
图书标签:
  • 庄子
  • 齐物论
  • 哲学
  • 道家
  • 老庄
  • 思想
  • 中国哲学
  • 经典
  • 文化
  • 玄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949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113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禅说庄子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1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冯学成先生解读《庄子》的著作与别人不同。《禅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
  他不是学院派教授,也不是寺庙的高僧,但他是云门宗得到真传的在家居士,所以他以禅解《庄》,熔禅宗、庄子于一炉。他更贯通儒释道三教,横扫文字、音韵、义理等阅读障碍,勾连文学、历史、哲学,以自己深厚的佛学功底和深透的人生领悟,发挥“齐物论”旨意,为读者拂去人生的浮躁,指明安身立命的道路。

内容简介

  《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庄子》共三十三篇,本丛书以篇为单位进行讲解,《禅说庄子:齐物论》为该系列收官之作。
  “齐物论”和“逍遥游”一起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但其重要性更甚“逍遥游”。“齐物论”是内篇的核心,也是《庄子》三十三篇的核心,是解庄的钥匙。不懂“齐物论”,《庄子》其他篇目也就无从下手。冯学成以深厚的佛学功底与深透的人生领悟发挥“齐物论”旨意,从形而下的万物不齐上升到形而上的万物齐一,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

作者简介

  冯学成居士,1949年出生于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期间,认识了著名的海灯法师。经其举荐,往参本光法师,后来更历参贾题韬老居士、离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并于2001年得到当代禅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传承。近四十年来,冯学成居士于众多高明中殷勤参叩,饱览经史,深入禅观,从此意气风发,自在出入于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1992年起,先后在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任教,往来于四川、广东、河北和湖北等地讲学。近几年在其开办的“龙江书院”开讲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老子、庄子等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曾出版禅宗等方面的著作十余部。

目录

引 言 《齐物论》是解庄的钥匙
第一讲 地籁、人籁与天籁
什么是无我的境界
学生一定要读懂老师
你有没有“吾丧我”的感觉
大理的“风花雪月”
窍穴的功用与秘法
我们的心能够“虚”吗
万物的总导演
神闲气定的气象
凡夫的可怜相
找到念起念落的机关
天地自然运,圣人自然用
要学会在精神上扶阳
无喜无乐是至乐
第二讲 根尘之间的主人公
自己的老娘也是一个“法”
动机是怎么出来的
引起头疼的最好办法
你喜欢身体哪个部位
投胎的DNA密码
千万别虚耗了光阴
活千年的乌龟没有用
“形化”背后有个不化的
真如心与烦恼心
禅宗公案的陷阱
第三讲 用生命与精神来体会“环中”
语言能确定什么
给自己留下无穷的空间
求道为什么那么难
交流是人类永恒的难题
学道的人就得“玩命”
妙高峰上观天下
修“白骨观”的资格
庄子与龙树菩萨一气相通
当下一念好观照
平等性智就是见道的境界
后天努力与先天命运的关系
放开眼界望星空
当下一念的金刚圈
肉烂了在锅里
第四讲 认识与判断
“指”和“喻指”的鸿沟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道,行之而成
纷繁万变不动心
心田里什么草都长
生物链与生灭法
绝对的“空”与绝对的“通”
大道永远留有余地
第五讲 朝三暮四与成功失败
力气再大,也提不起自己
朝三暮四的忽悠手法
让是非在大道中消融
道的最高境界
经典是座大富矿
不要让思维陷入逻辑的怪圈
千万不要“一代不如一代”
佛祖也没有这种神通
大道无言,圣人无功
第六讲 语言、空间、时间
让分别心死掉
庄子比黑格尔还要高明
“心”在什么地方工作
一喝涵盖所有的佛法
庄子的“相对论”
时间的永恒与刹那
构成我们生命的无量寿佛
老天爷对我们说什么
别把心弦绷太紧
第七讲 八德、六合、天府、葆光
道就是道,哪有差别
人性展开的八个因素
说话的最高境界
怎样保持头脑的空灵
我们的意识从何而来
众生菩萨一肚装
不说话的妙处
老天爷平衡阴阳的手法
战国时期的“打假”模范
梁武帝有何功德
如何是触目菩提
知位守位是《易经》的秘诀
道家修身养性的关键处
真正的“明点”就是注意力
第八讲 凡人之俗与至人之神
尧帝心里不痛快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
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众生的饮食标准是什么
是非之中,让心超然
至人的心,就是见道的心
最揪心的是生死
果位上的境界
地球是块大面包
乾坤尽在掌握中
历史是部《大般若经》
第九讲 庄周梦蝶,与物俱化
放下“我”太困难了
一定要留意我们的梦
揭露众生的俗态
谁也不能掌握永恒的真理
“是不是”忽悠了我们一辈子
生生世世都“泡”在里面
魍魉与影子的故事
万事万物都在“物化”中
举手投足都是妙用

精彩书摘

  禅宗公案的陷阱
  尽管“天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但在红尘里面、在烦恼世间学修,成佛的速度远远超过在天堂里享受。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所以“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这个也是肯定的。烦恼即菩提,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哪怕是尧舜禹这样的圣人,他也不能知。为什么禅宗公案里面说“无边身菩萨不能见如来顶相”?大禹尧舜可以说就是无边身菩萨了,但为什么不能知?“无有为有”,这是个什么样的境界?大家可以存一念,去参这样的境界。
  “吾独且奈何哉!”我拿这个境界有什么办法呢?佛祖三藏十二部放在藏经楼里面,有几个人去看?现在的出家师父有多少在阅藏?哪怕去阅藏了,又有几位开悟?有几位得真知?也就是说“无有为有”这样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这样的语言,我们要反反复复地去感觉,从正面去感觉,从反面去感觉,从上面去感觉,从下面去感觉,还要从中间去感觉。什么叫“未成乎心而有是非”?自己要找一找,要敢于让自己处于一种“未成乎心”的状态。这种状态有没有是非?有是非的时候,我能够“未成乎心”吗?这里面讲来讲去,要把很多人的脑袋讲晕、讲大,禅宗里面很多公案也是这样,挖一个坑,让大家掉入思维的陷阱。
  南泉祖师的那个公案很有趣。池州刺史陆亘大夫说:“老和尚,别人给我提了一个问题,我没法回答。”南泉和尚就问:“什么问题?”“听说有个古人,养了一只鹅。这只鹅怎么养的呢?是在一只葫芦形的花瓶里面,把小鹅放进去养。这个瓶子肚子大,口小。现在鹅养大了,要把这只鹅从瓶子里取出来,鹅的头能出来,但肥胖的身子怎么出来?不能把鹅剁成肉块,不能把瓶子打碎,你怎样把鹅取出来?”有什么办法把鹅完好无损地取出来?这个就叫思维的陷阱。有的人就会傻乎乎地去想怎么弄,怎么弄。南泉和尚看着他,叫他一声:“刺史大人。”“哦,老和尚叫我什么事?”老和尚说:“鹅已出来啦。”
  另外一个公案,讲的是唐武宗灭佛时,把很多庙宇拆了,很多经书也烧了,很多寺院都没有了,老和尚们只能穿在家人的衣服。唐武宗灭佛以后第二年就去世了,民间说是暴卒,是报应。他的小叔叔唐宣宗即位后马上就恢复佛法。黄檗祖师当时也在外面流浪,看见恢复寺院了,就在宛陵开元寺当清众,本来他是大和尚,但他也不想当方丈,就在那里扫地。恰好那天,宰相裴休去视察,到了大殿里,看见墙上的壁画,就问方丈:“这个壁画画的是谁?”“画的是我们历代祖师。”裴休就问:“像在这里,祖师现在哪里?”这个方丈就回答不出来了。那些都是一些义学僧,是教授、博士后之类的。裴休就说:“你这里有没有真正的道人,有没有禅者?”老和尚想一想,最近来了一个扫地的,看那个味儿好像是禅宗路上的,就把黄檗请过来了。裴休将这个问题问黄檗:“画上的历代祖师,像在这里,人在哪里?”黄檗祖师就叫了一声:“裴休!”“喏,弟子在。”黄檗马上就紧逼一句:“在什么处?”就这么一句,裴休就当下有悟啦。
  所以,我们看这里面的语言,“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我们怎么去感觉这个?禅宗经常说,一念未萌之时,一念未动之时,到底是非在先,还是成心在先,这个先后在哪里?
  上面讲了那么多,从心理、生命讲到理性思维的运作,都是在对人籁做面面观,能从中感受到“自己”“自取”“怒者其谁”的天籁吗?
  ……

前言/序言


《禅说庄子:齐物论》是一本深入探索《庄子·齐物论》精髓的著作。它并非对原文的逐字翻译或生硬解读,而是以一种更加贴近现代人理解和体悟的方式,将庄子那超越时空的智慧,以禅宗的语境和视角进行阐释,力求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领略“齐物”的深刻内涵,体悟“逍遥”的生命境界。 这本书的缘起,源于对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二元对立、执念分别的观察。我们常常陷入是非、美丑、得失的囹圄,被观念的牢笼束缚,难以获得内心的安宁与自由。《齐物论》所揭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思想,恰恰是解开这些枷锁的钥匙。然而,古文的晦涩,历代解读的差异,使得原典的精妙之处,对于不少读者而言,显得遥不可及。 因此,《禅说庄子:齐物论》试图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它不回避原著的哲学深度,但更侧重于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可感可行的生活智慧。本书作者以一颗对生命充满敬畏与好奇之心,辅以多年禅修的体悟,将《齐物论》中关于“齐物”、“辩”、“通”、“道”等核心概念,一一剖析,并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 何为“齐物”? “齐物”并非是抹杀差异,而是超越差异。它是一种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更高维度。本书在阐释“齐物”时,并没有止步于概念的辨析,而是深入探讨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如何看待“是”与“非”的相对性?当面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时,我们又该如何安顿自己的心?书中会通过生动的故事、贴切的比喻,引导读者体会“坐忘”、“心斋”的功夫,从而达到“夫明白于天地之盖,而四海之谬,四时之暴,二气之变,与神明之化,然后可以处天地之和”的境界。 书中会详细探讨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辩”的迷惑性。我们常常以为自己能够辩得清楚,分辨得出是非对错,但庄子却指出,这种“辩”往往是基于有限的视角和固有的成见。本书将带领读者认识到,许多我们执着于争论不休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我们未能认识到万物的齐一性。当我们的心不再执着于一端的“是”,而是能够看到另一端的“非”,甚至看到“是”与“非”之外更广阔的空间时,真正的智慧便开始显现。 “通”与“道”的内在关联 “通”在《齐物论》中,既是理解万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能力,也是心境的开阔与疏朗。《禅说庄子:齐物论》将“通”的概念与禅宗的“开悟”相联系,指出真正的“通”源于内心的解脱。当我们不再被狭隘的认知所局限,不再被个人的得失所困扰,便能“通达”天地万物,与宇宙自然融为一体。 而“道”,作为《齐物论》的终极追求,在这里被赋予了更为直接的感悟性。它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哲学概念,而是生命本身流动着的本质。本书会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从对“道”的理性认识,走向对“道”的直观体悟。通过对《齐物论》中“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等描述的深入剖析,让读者感受到“道”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以及它与我们生命最根本的联系。 书中独特的视角与阐释方式 《禅说庄子:齐物论》并非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它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和诗意的表达。作者在解读《齐物论》时,常常引入禅宗公案、生活中的细微观察,甚至是现代科学的某些启示,来印证庄子的思想。这种跨界的融合,使得原本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光彩,更加贴近当下。 例如,在讲解“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时,书中可能会借用某个禅师与徒弟之间看似鸡同鸭讲,实则暗含真意的对话,来展现语言的局限性和认知的差异。在探讨“物化”时,则会从自然界生物的演变,或者个体生命经历的转变入手,来阐释“形者,非我;且而谁负之?而谁负之?”的自在与洒脱。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而又不失韵味,避免使用过于艰涩的术语,而是用朴素的语言,将深奥的道理讲述得清晰明了。同时,书中也保留了对庄子原文精妙之处的赞叹和挖掘,让读者在感受现代阐释的同时,也能体味原著的艺术魅力。 本书能带给读者的收获 阅读《禅说庄子:齐物论》,你将不会仅仅获得一套关于《齐物论》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你将有机会: 重塑你的认知框架: 学习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理解“是”与“非”、“美”与“丑”的相对性,减少不必要的执着与烦恼。 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学习“心斋”、“坐忘”的功夫,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到一份宁静,体验不受外境干扰的自在。 提升生命的智慧与境界: 领悟“齐物”的真谛,与万物和谐相处,认识到生命内在的无限可能性,活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 感受生命的道趣: 在庄子的哲学与禅宗的禅意中,体会生命的本然之美,感受“逍遥游”的真正含义。 《禅说庄子:齐物论》是一本邀你踏上心灵探索之旅的书。它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智慧的启迪;不是理论的陈述,而是生命的实践。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你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那一抹属于自己的“齐物”之光,活出豁达、洒脱、充满智慧的人生。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你内心的迷障;它是一盏明灯,指引你前行的方向。阅读它,品味它,践行它,你将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豁然开朗中,与那个更广阔、更自由的自己相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特有的韵味,我很难用单一的形容词来概括。它既有古典文学的凝练,又不失现代白话的流畅与活力。特别是那些用来描述心境转折的段落,简直像是音乐一样有起伏。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很擅长运用排比和反复的句式,这在加强语气和突出重点时效果显著,但又不会显得拖沓,反而有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每次读到关键性的论断时,那种语气的坚定和洞察的锐利,都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含义。它成功地在“保持庄子原貌”和“适应当代读者理解”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使得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期待,深怕错过任何一个闪光的句子。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次与智者的私密对话。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抱有戒心,总担心会陷入空泛的、难以落地的说教。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教条,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全新“滤镜”。作者对当下社会现象的观察是极其敏锐的,他能从庄子那些古老的智慧中,提炼出对应现代人焦虑、迷茫的解药。这种“古为今用”的功力,体现在对具体生活场景的引用上,让人感觉这本书仿佛就是为我此刻的生活量身定制的。它不只是讲解“应该怎么想”,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如何才能不再被杂念困扰”,这种实用性,对于一个追求内心平静的现代人来说,价值无可估量。我甚至开始尝试在日常琐事中运用书中所提及的某些“心法”,效果出奇地好。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极具吸引力,那种水墨晕染的淡雅与古朴的字体组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初次翻阅,我发现作者在文字的处理上非常讲究,仿佛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他似乎没有刻意去“解释”庄子的深奥,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近乎散文诗的笔调,将那些看似玄乎的理念,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观察和感悟之中。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物我两忘”境界的描摹,那种描绘手法细腻而富有层次感,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一种豁然开朗的轻松。书中对于周遭环境的细致捕捉,无论是风声、雨声,还是市井的喧嚣,都成为了引人深思的载体。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哲学,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和重塑,让人忍不住放下手机,静下心来,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看清的事物。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力量,是很多说教式读物所不具备的。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安排,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力。它不是简单地按照章节顺序排列,而是似乎遵循着一种内在的、螺旋上升的逻辑线索。每一章的内容既相互独立,又在更高层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种结构设计非常有利于读者的消化吸收。我发现自己读到后半部分时,会不自觉地回头去看前面的某些论述,这时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因为前面的铺垫在后文得到了更宏大、更清晰的呼应。作者仿佛在搭建一座精巧的思维迷宫,引导读者在其中探索,最终带领我们走出迷宫,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审视全局。这种层层递进、相互印证的编排方式,让全书的阅读体验非常连贯且富有层次感。

评分

读完第一部分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叙事节奏的掌控力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他并没有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上来就堆砌大量的典故和晦涩的术语,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渐入佳境”的策略。故事性的片段穿插得恰到好处,使得原本抽象的“道”的概念变得可触摸、可感知。比如说,他对某一则寓言的重述和阐释,那种逻辑推演的绵密性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不是简单地复述故事,而是在故事的脉络中,用现代人的视角进行一次深刻的“再创造”。而且,行文间那种特有的幽默感,虽然是含蓄的,却又时常让人会心一笑,这种在严肃议题中保持的轻盈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那些原本望而却步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光芒。

评分

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

书的内容很不错,值得。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收齐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冯学成先生对庄子的解读有很多独到之处,值得品味。

评分

好书,值的收藏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这次遇上京东618搞活动,终于以低价买入,很高兴,京东送货速度快,很满意。

评分

哈哈哈哈哈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