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冲击,并非是它具体“告诉”了我什么知识,而是它彻底重塑了我对“知识”本身的认知结构。在阅读之前,我总以为哲学探讨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事物是什么”的终极答案。但康德,通过这本《批判》,硬生生地把讨论的焦点拉回到了“我们能知道什么”以及“我们如何知道”的层面。这种转向的力度是革命性的。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形而上学的傲慢,将人类心智的疆界圈定在了现象界之内。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消化他关于“时间”和“空间”是“纯粹直观形式”的论断,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基于经验的直觉。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正在学习如何使用工具的工匠,康德没有直接给我成品,而是教会了我工具箱里每一样工具(知性范畴)的构造原理和使用范围。读完之后,我看待日常的认知过程都变得谨慎起来,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不证自明”的真理。
评分这本《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真是一本让人心力交瘁却又醍醐灌顶的巨著。我花了整整一个夏天才勉强啃完第一遍,说实话,很多地方我都是跳着看的,因为康德的行文风格实在是太密实了,每一个句子都像一个逻辑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被带入他那严密的思辨迷宫中。对于初次接触康德哲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它不像那些通俗的哲学读物那样,用生动的比喻或简洁的语言来阐释概念,而是直接将你抛入他精心构建的“哥白尼式革命”的核心。我尤其在“先验演绎”的部分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那种对知性范畴的系统性梳理和辩护,读起来简直就像在看一份极其复杂的法律文书,需要反复对照脚注和导读才能勉强跟上他的思路。然而,一旦你穿过了那些晦涩的术语和繁复的论证,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又是无与伦比的——你开始理解,我们是如何“构建”我们所经验的世界的。这本书要求读者有极高的专注力和耐心,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而是用来挑战你思维极限的。
评分我必须坦白,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这部著作的实用价值远不如其历史意义来得震撼。我翻开这本书,看到的更多是后世康德主义者和批判者们所争论的焦点——究竟“物自体”是否真的不可知?康德是否在二律背反中自相矛盾?这些关于书本的“后语”反而比书本本身的“正文”更容易让我理解其思想的脉络。当我尝试直接去理解他的“判断的四种规定”和“范畴表”时,我总是感到一种认知上的疲劳,仿佛在试图用有限的语言去描述无限的结构。这本书就像是一块未经打磨的巨大矿石,里面蕴含着哲学史上最稀有和最坚硬的金块,但你必须自带最精密的工具和足够强大的体力才能将其开采出来。它不是一本能让你在咖啡馆里轻松阅读的书,它更像是需要你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点着灯,与一位古代的、极其智慧但又极其严苛的导师进行一场马拉松式的精神对话。
评分老实说,我买这本《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主要是为了对照研究,因为我手头还有好几个不同译本。这一版的翻译质量,恕我直言,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尤其是在处理康德那些著名的“先验判断”和“物自体”这类核心概念时,总觉得译者在力求准确的同时,牺牲了德语原文那种内在的张力。比如对“Schematismus”的处理,译文显得有些僵硬,没有完全传达出时间限制下知性与感性之间那种微妙的桥梁作用。我个人更偏爱那种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能稍微“激活”文本的译法,让读者能感受到康德那种试图打破传统形而上学藩篱的急切感。不过,从排版和注释来看,这一版还是下了功夫的,尤其是对那些涉及到莱布尼茨和休谟观点的引用,标注得相当详尽,对于想追溯康德论战根源的读者来说,是个不错的辅助工具。但即便如此,要真正掌握这本书,脱离德文原版依然是镜花水月,这个“第2版”更像是一个踏脚石,而非终点。
评分如果把哲学书比作建筑,那么《纯粹理性批判》无疑是座宏伟的哥特式大教堂,尖顶直插云霄,但内部结构复杂到需要专业的导游才能避免迷路。我的阅读体验是极度碎片化的,我不得不依赖大量的二手资料来构建一个宏观的地图,否则很容易在细节的泥沼中无法自拔。我特别欣赏康德在论证其三大律(理性的三大律)时所展现的近乎数学般的演绎美感。那种从“先验的演绎”到“先验的原理”的逻辑递进,层层剥茧,每一步都像是无可辩驳的公理推导。然而,这种极致的理性推演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文本的“人味”太少了。读者很难感受到作者在构建这些庞大体系时的挣扎或热情,一切都显得过于冷静和客观,仿佛是冰冷的机器在运转。这使得阅读过程缺乏情感上的共鸣,更多的是智力上的挑战,像是在解一道超级复杂的谜题,解开后更多是成就感,而非感动。
评分康德的著作是非常值得看的,有些人说直译的版本没有达到翻译的信达雅标准,实际上作为研究者来说,直译是一种最好的了解作者本意的翻译方式。信达雅的翻译方式虽然在语言上要具有优势,但可能已经是经过译者个人解读过的意思了。所以,比较支持直译的翻译方式。
评分《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的内容是《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于1781年问世,因被人误解为“贝克莱主义”而使康德异常苦恼。于是康德于六年后对这部书作出了修订,尤其是增加了“对唯心论的驳斥”一节,并大大地压缩了有关再生的想象力的派生作用的部分。《康德全集》科学院版的编者把第二版单独编为第三卷,而把第一版中修订较多的部分与其他著作编为第四卷。这里完全按照科学院版译出。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因而早就引起了汉语译界的注意。目前已有多个中译本和不同的节译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这些译本,并对这些先行者的开创性工作表示敬意。 1787年, 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 题词, 献词, 第2版前言, 导论, 一、论纯粹知识与经验性知识的区别, 二、我们拥有某些先天知识,甚至普通的知性也从不缺少它们, 三、哲学需要一门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的科学, 四、论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 五、在理性的所有理论科学中都包含着作为原则的先天综合判断, 六、纯粹理性的普遍课题, 七、一门名为纯粹理性批判的特殊科学的观念和划分
评分书当然很喜欢,可发的却是第5卷呐
评分黄总刚刚开始改装汽车的时候,总是把它向装甲车方向发展。第一次看见黄总的车大家都快昏过去,只见在车的机器盖上耸起三座大山,造型和金字塔完全无异。而其状之大,让人怀疑他能否在车里看见路。我坐进去后感觉看见路是不可能了,努力一把可以看见红绿灯。黄总对此十分的自豪,总是吹嘘如何把铁皮之类定型。看来做头发的的确是比较讲究定型。
评分买书就来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还免邮费不错,速度还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书。语言又如同未知数,它本身可以未知(用“知道得不足够”来形容可能更合适些),它的力量同样也是未知。它可以造成混乱,也可以构建秩序。它的潜力无穷,至少人们还研究不出来。这一小节的感想主要是谈语言在构建秩序上的能力。[SM],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 我发现我已经很久没有想起过“共同语言”这个词了,因为现在我更多的是用“认同”来替代它。在跟同学讨论问题或单纯聊天的时候,一旦出现分歧,就会开始出现类似辩论的情景。每个人的思考方式都不一样,要说服他们确实是不容易的。当然,这些“辩论”的前提是不会发展成掐架。[ZZ]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上上礼拜和一些同学乘车去UNNC参观。那天阳光明媚,那里的草坪又甚好,不坐上去简直就是暴殄天物。两三个同学聊着聊着,就开始了激烈(虽然有不掐架的前提,但是那架势……)的辩论(当我一左一右的两人的辩论到达高潮的时候,就只能用咆哮来形容了)。左边的那个同学不同意对方的一个观点——“相对等同是正确的”,然后他们开始了大战三百回合。我围观,主要想听听他们是怎么想的(由于当时没有这种敏锐度开手机录音,导致那段精彩的对轰基本“亡佚”)。不过总的来说,左边的同学是在用具象的思维思考这个问题,而右边的同学用的是抽象思维。似乎在“相对等同”的这个问题上,用具象思维是不太合理的,但实际情况是,当我们指出这一点时,他竟然说:“我没有在用具象思维思考……”语毕,我一掌排在他的膀上。[QY],一本书多读几次,[SZ]。 快递送货也很快。还送货上楼。非常好。 那次争论的结果是他赢了,我们主动退出。从对辩的角度来说,我们确实没有能力让他服输,换句话说,我们没有足够的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从这次对话可以看出我们之间虽然是和谐的,但是我们自己的语言尚不足够构建出一个更有秩序的集体,这也许是境界问题,但更多的可能是因为方式的不合适——单纯的语言的力量不够强大,它需要配合,比如将其艺术化。书的内容直得一读[BJTJ],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NRJJ],内容也很丰富。 “作家藉着语言,把他的经验和态度整理出来,因此在读者的心中起了作用,使读者也能把他个人的经验和态度,略微整顿一下。经过了这番整顿以后,读者的内心可以变得略微整齐些了。这就是艺术的目的。”[ 同上书,第二编第十六章。]个人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承担,所以与其说是“艺术的目的”,倒不如说是“艺术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明显,同时也是不直接的,因为艺术并不能整顿读者的内心,反而是用传承创新后的大量艺术形式和内容使读者的内心更丰富。对读者的内心起到整顿作用的理应是读者本身,当然,部分伟大的艺术作品可以凭借自身的魅力将读者吸引到自己麾下,但即使是那样,也只能称之为强势的感化,这同样不是艺术的目的所在。但力量终归是力量,掌握力量生存下去是人的本能。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适当地修炼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对自己很有帮助,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编织语言来对抗现实。 “在我们现代的社会里,还有许多人受了环境的影响,宁可不吃饭,却不能不穿漂亮的衣服,以表示自己阔气。最奇怪的是我们一披上漂亮的衣服,也就真的感觉到阔气起来了。”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Ugly Betty》里的一句话:“时尚使人自信。”看来“化悲愤为食欲”之类偷换概念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挺有效的。下次还要来京东买书.
评分这书是我深刻崇拜上康德的原因,绝对值得喜欢哲学的你看,朋友说李秋零翻译的比邓晓芒牛!!
评分朋友专业学习需要用到的书哈。
评分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首府科尼斯堡(Königsberg),他出生时,有“武王”之称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在那里已经统治了11个年头。
评分noOn[必要条件],从而是消极的P条件,但逻辑v却不能走得更远,逻辑不能凭借任何试金石来揭示不涉及形式、而是涉及内容的v错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