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参考版)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参考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必杰,郭燕红,高光明,刘荣辉 编
图书标签:
  • 医院感染
  • 感染控制
  • 预防
  • 标准操作规程
  • SOP
  • 医疗安全
  • 消毒
  • 医院管理
  • 临床实践
  • 指南
  • 质量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科技
ISBN:9787547802892
商品编码:1027665250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0-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参考版)
  • 作者:胡必杰//郭燕红//高光明//刘荣辉
  • 定价:48
  • 出版社:上海科技
  • ISBN号:978754780289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0-06-01
  • 印刷时间:2010-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76
  • 字数:380千字

编辑推荐语

本书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分会的多位医院感染专家共同编写,包括120余个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操作规程,以及相关附件。本书的特点是标准化,旨在建立适合中国医院具体情况的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标准,从而提高我国医院感染管理水平。SOP的编写参考了国内外多种相关指南,并紧密结合我国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性和适用性。

内容提要

本书由国内数十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名专家和学者,依据国内外 有关法规、规范、指南,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工作实践,历时近一年时间, 几经讨论、数易其稿,*终编写而成。本书提供大量重点部门、重点人群 、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便于读者迅速掌 握相关操作程序中的关键控制点和要求,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效 率。提供所涉及的有关表格,可直接从书中复印使用。附录中对临床常见 重要耐药菌进行了名词解释,便于理解。附录中收录了有关法规、规范、 指南目录,便于查阅。附录中收录了由《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 程(参考版)》作者**编译的《美国CDC/NHSN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的监测 定义和急性医疗机构感染的分型标准(2008)》,便于指导感染病例监测 。
     本书不仅是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必备 工具书,而且是医院管理人员、各临床科室医生和护士以及感染控制的重 点科室(如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检验科、血液透析室、内镜室、药剂 科、后勤保障和保洁部门等)工作人员的工具书。同时,本书还适用于卫 生行政人员、卫生执法监督人员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等。此外,本书也 是我国医学生和护理院校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必读参考书。
    

目录

**篇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1.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2.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4.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第二篇 重点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5.ICU建筑布局和设施管理
6.ICU环境管理
7.ICU人员管理
8.ICU物品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9.感染性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0.接台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1.洁净手术室空气净化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12.无陪护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
13.产房医院感染管理
14.婴儿保温箱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15.新生儿沐浴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6.新生儿配奶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7.导管室医院感染管理
18.血液透析室(中心)建筑布局与设备设施管理
19.血液透析室(中心)人员管理
20.血液透析机维护与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21.血液透析治疗区环境及物品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22.血液透析室(中心)水处理系统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23.血液透析器和滤器复用管理
24.血液透析浓缩液配制管理
25.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
26.软式内镜清洗和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27.硬式内镜清洗和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28.内镜清洗剂选择标准操作规程
29.口腔科清洗消毒间管理
30.牙科综合治疗椅医院感染管理
31.口腔手机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32.消毒供应中心(CSSD)管理
33.消毒供应中心(CSSD)建筑管理
34.消毒供应中心(CSSD)设备、设施管理
35.消毒供应中心(CSSD)不同区域人员防护着装标准操作规程
36.消毒供应中心(CSSD)耗材管理
37.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回收标准操作规程
38.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机器清洗标准操作规程
39.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手工清洗标准操作规程
40.新启用器械清洗标准操作规程
41.生锈器械清洗标准操作规程
42.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病原体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标准操作规程
43.超声波清洗机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44.消毒供应中心(CSSD)清洗效果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45.清洗消毒器(机)清洗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46.复用手术器械包装标准操作规程
47.压力蒸汽灭菌器操作标准操作规程
48.无菌物品储存与发放管理
49.无菌物品下送标准操作规程
50.物品灭菌失败召回标准操作规程
51.外来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52.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
53.隔离病房设计及管理
54.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
55.织物清洗与消毒管理
第三篇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方法
56.标准预防
57.呼吸卫生(咳嗽)礼仪策略
58.感染性体液污染的仪器(设施)及环境处置原则
59.安全注射
60.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61.飞沫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62.空气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63.保护性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64.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
65.医务人员洗手标准操作规程
66.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67.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68.手套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69.面部防护用品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70.隔离衣、防护服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第四篇 职业防护与生物安全
71.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72.术中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73.血液和体液皮肤黏膜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74.个人防护装备(PPE)穿脱次序标准操作规程
75.锐器伤防护安全器械选用标准操作规程
76.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标准操作规程
77.实验室生物安全实施标准操作规程
78.实验室操作生物危害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79.实验室意外事件或事故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80.微生物实验室菌(毒)种生物安全管理
81.微生物标本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82.生物安全柜标准操作规程
第五篇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运送
83.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
84.痰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85.手术部位感染标本采集及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86.尿液标本采集和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第六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87.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标准操作规程
88.内科及儿科领域抗菌药预防性应用标准操作规程
8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
90.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第七篇 耐药菌监测、预防与控制
91.细菌耐药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92.多重耐药菌(MDROs)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93.艰难梭菌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第八篇 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管理
94.消毒药械管理
95.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管理
96.医院常用液体消毒剂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第九篇 医院环境清洁、消毒与监测
97.环境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98.手部微生物学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99.自制医疗用水微生物学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100.消毒液质量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101.环境清洁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102.医院空调系统管理与维护
103.医院空气净化消毒器(机)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104.医院洁净系统医院感染管理
105.医院建筑修缮感染管理
106.环境清洁标准操作规程
107.环境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108.无菌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第十篇 医疗废物与污水管理
109.污水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110.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第十一篇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111.全院综合性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112.医院感染横断面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113.ICU医院感染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114.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第十二篇 医院感染暴发与处置
115.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标准操作规程
116.医院感染暴发确认标准操作规程
117.医院感染暴发处置标准操作规程
118.同源性分析标准操作规程
第十三篇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与管理
119.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知识培训制度
120.全院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
121.工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
122.新职工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
123.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标准操作规程
附录
附录一 名词解释
附录二 2000~2010年医院感染管理有关部分**法规、规范、指南名录
附录三 WHO/美国CDC有关感染控制的部分指南名录
附录四 美国CDC/NHSN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的监测定义和急性医疗机构感染的分型标准(2008年)


医院感染的严峻挑战与预防控制的重要性 医院,本应是守护生命、驱散病痛的圣地,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挑战也悄然滋生——医院感染(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 HAIs)。这些在医疗环境中发生的感染,不仅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更可能延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对于本已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而言,一场本应是治愈的旅程,却可能因为一场意外的感染而变得步履维艰,重重叠加的病痛如同雪上加霜,让本就脆弱的生命之火面临更大的威胁。 医院感染的发生,并非偶然。它如同一个潜伏的阴影,悄无声息地存在于医疗环境中,伺机而动。患者自身免疫力的低下,本身就使其成为易感人群。而医疗操作过程中的各种侵入性操作,如导管置入、手术切口、呼吸机连接等,都可能成为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的“门户”。更为复杂的是,医院环境本身作为一个相对封闭且人员密集的空间,一旦有感染源存在,极易在患者、医护人员以及环境之间形成传播链,从而导致院内感染的扩散。 这种挑战的严峻性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对患者而言,医院感染往往意味着更长的住院时间、更高的医疗费用、更复杂的治疗方案,甚至导致原疾病治疗效果的显著下降,严重者可能发展为败血症、器官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其次,对于医疗机构而言,频发的医院感染不仅会损害其声誉,更会增加医疗成本,影响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核心。 因此,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已成为现代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这不仅是对患者生命安全的承诺,更是对医疗伦理和行业标准的严守。它要求医疗机构建立一套系统、科学、规范的感染预防与控制体系,将风险降至最低,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就医环境。 构建坚固防线: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核心理念与实践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并非单一部门或个别人员的职责,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协同作战。其核心理念在于“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将目光聚焦在感染发生的每一个环节,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和科学化的措施,阻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降低感染发生的概率。 一、 严守无菌操作,筑牢第一道防线 无菌操作是医疗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无论是静脉输液、导尿、伤口换药,还是手术操作,每一个接触患者身体的器械、敷料、药物,乃至医护人员的手,都必须是无菌的。这意味着: 严格的器械消毒灭菌: 所有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在每次使用后都必须按照严格的流程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这需要对不同类型器械的材质、污染程度以及所使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如高压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干热灭菌等)有深入的了解,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例如,手术器械的灭菌,不仅要求达到杀灭所有微生物的目的,更要确保灭菌过程的标准化和可追溯性,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无菌敷料和耗材的使用: 对于一次性使用的敷料、注射器、针头、输液器等耗材,必须保证其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无菌状态。一旦包装破损,即使未过期,也不能使用。这是防止外源性病原体引入的关键。 规范的手卫生: 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病原体最常见的媒介。因此,严格执行手卫生是预防感染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这包括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等关键时刻,使用肥皂水或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进行规范的洗手和手部消毒。洗手的时间、揉搓的方式、消毒的范围,都有明确的规定,需要反复练习和监督。 无菌技术在各项操作中的应用: 从最简单的给药,到复杂的手术,无菌技术渗透在医疗的方方面面。例如,在进行静脉穿刺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包括穿刺部位皮肤的消毒、穿刺器具的无菌处理、穿刺过程中的操作规范等。术前严格的无菌准备,术中的无菌操作,术后的无菌敷料覆盖,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二、 强化环境管理,切断传播链条 医疗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另一重要方面。病原体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活,成为潜在的感染源。 医疗机构环境的清洁与消毒: 病房、手术室、ICU、诊室、候诊区等所有医疗场所,都需要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这包括地面、墙壁、家具、门把手、通风系统等。消毒的频率、使用的消毒剂种类和浓度,都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风险等级和使用情况来确定。例如,高风险区域如手术室,需要更频繁、更彻底的消毒。 医疗废物分类与处理: 医疗废物,尤其是感染性废物,如果处理不当,会成为重要的感染传播源。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包装、储存和运送,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 空气、水和物体表面的监测与控制: 定期监测医院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以及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对于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的感染风险至关重要。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加强通风、更换滤网、调整消毒方案等。 隔离措施的科学运用: 对于确诊或疑似感染的患者,应根据其感染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这包括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等,以防止感染在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传播。隔离的执行需要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和规范操作,包括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品、正确处理隔离区域的物品等。 三、 关注重点人群,筑牢个体防护 医护人员的健康管理与职业防护: 医护人员不仅是疾病的治疗者,也是潜在的感染传播者。因此,对医护人员的健康监测、疫苗接种、职业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防护服等)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高危患者的识别与保护: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肿瘤患者、器官移植者、新生儿、老年人)、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患者、长期住院的患者等,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对这些患者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注和保护,加强监测,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并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 四、 强化监测与预警,及时响应 感染病例的监测与报告: 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对各类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和报告,是了解感染现状、分析感染趋势、评估防控效果的基础。 病原体流行病学调查: 一旦发生聚集性感染或特殊病原体感染,应立即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感染来源,分析传播途径,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与耐药菌监测: 抗生素的滥用是导致耐药菌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原因。必须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规范处方,定期监测耐药菌的发生和传播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五、 持续培训与教育,提升全员意识 感染预防与控制是一项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持续的培训和教育,是提高全员感染防控意识、掌握必要技能、落实防控措施的关键。 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 所有新入职的医务人员都应接受系统的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应定期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再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多形式的宣传教育: 利用多种形式,如讲座、海报、小册子、网络培训等,向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普及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结语 医院感染的防控,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战役。它需要我们始终保持警惕,不断学习,持续改进。通过科学的管理、规范的操作、严谨的态度,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让医院真正成为生命健康的守护者。这是一项责任,更是一份承诺。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评价: 拿到《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参考版)》这本书,我首先关注的便是它的“参考”性质。这意味着它可能不是一套生硬的、不可更改的条文,而是更加灵活和人性化的指导。我特别想了解的是,这本书在“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理念上,是如何融入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它在制定操作规程时,是否充分参考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指南和研究成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操作步骤,更重要的是能够解释每一个步骤背后的科学原理,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这样做是有效的,这样做是安全的。此外,我非常好奇书中对于“标准操作规程”的更新机制是否有说明。毕竟,医学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新的感染病原体、新的防控技术层出不穷。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持续学习和更新的框架,让我们能够始终站在感染控制的最前沿?我期待它能够成为一本能够引导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的“活”的规程。

评分

第五段评价: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参考版)》这个书名,给我一种专业、严谨,同时又带着一丝灵活性的感觉。作为一名曾经在医疗机构实习过的学生,我深知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但同时也体会到在实际操作中,标准规程的落地执行确实存在不少挑战。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在“标准操作规程”的设计上,是如何平衡“规范性”与“灵活性”的?例如,在处理一些突发情况,或者面对特殊患者时,规程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变通的原则和指导?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告诉我们做什么”的书,更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思考”的书,能够帮助一线医护人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最恰当的判断和决策。另外,我很好奇这本书在“参考版”这个定位上,是否意味着它会提供一些案例分析,或者一些成功的经验分享,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操作规程?我期待它能成为一本真正有助于提升医院感染防控质量的实用工具。

评分

第一段评价: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参考版)》。虽说我不是专业医护人员,但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对医院环境的安全性一直很关注。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专业,而且“参考版”这个词也让我觉得它更具实用性,不像那些纯理论的书籍那样高高在上。我特别想了解的是,这本书在操作规程的制定上,是如何考虑到实际操作中的各种细节的。比如,在消毒程序方面,是不是有详细的图文指导,能够让非专业人士也一目了然?还有,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疫情爆发时,这本书有没有提供一些应急性的指导方案?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在面对医疗机构时的一些顾虑,让我能更安心地接受治疗。这本书的出现,感觉像是给普通人的一份“安全指南”,让我觉得在就医过程中,我们是被保护的。我期待书中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专业知识进行拆解,让我们普通读者也能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感染预防知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的标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参考版)》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公共卫生领域颇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我一直关注着医院感染控制的进展。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标准操作规程”与“参考版”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的。在我看来,“标准操作规程”意味着权威和规范,而“参考版”则暗示着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的。这是否意味着书中提供的是一套基础性的、普适性的操作框架,然后鼓励各医疗机构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细化和完善?我特别想知道,在制定这些规程时,是否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科室的医院在资源和条件上的差异?这本书是否能够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可行的、易于实施的感染控制方案,帮助他们提升整体的感染防控水平?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的参考工具,帮助更多人理解和参与到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来。

评分

第二段评价: 作为一名长期在医院一线工作的护士,我一直渴望有一本能够真正指导我们日常工作的、系统性的标准操作规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在“标准操作规程”这部分,是否真正做到了“标准化”和“可操作性”的统一。例如,在手卫生方面,是否详细规定了洗手液的种类、揉搓的时间、揉搓的部位,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操作步骤?在隔离防护方面,对于不同感染类型,是否有明确的防护等级划分和相应的穿脱防护用品的流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非常具体、清晰的操作指南,减少我们在实践中因为模糊不清的规定而产生的困惑和操作失误。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涵盖到医院感染控制的各个环节,从环境消毒到医疗器械的清洁灭菌,再到患者的日常护理,都能有详细的操作规范。如果这本书能够有效地提升我们一线人员的操作规范性和专业性,那将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