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必读 明李中梓成莉校注 医学 书籍

医宗必读 明李中梓成莉校注 医学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李中梓著成莉校注著作 著
图书标签:
  • 医学
  • 医宗必读
  • 明李中梓
  • 成莉
  • 校注
  • 中医
  • 古籍
  • 经典
  • 养生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06747684
商品编码:1027908710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页数:336
字数:298000

具体描述

作  者:(明)李中梓 著 成莉 校注 著作 定  价:27 出 版 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01月01日 页  数:336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6747684 卷一
  读《内经》论
  四大家论
  古今元气不同论
  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
  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水火阴阳论
  不失人情论
  疑似之症须辨论
  用药须知《内经》之法论
  药性合四时论
  乙癸同源论
  辨治大法论
  苦欲补泻论
  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卷二
  新著四言脉诀
  脉法心参
  色诊
卷三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医宗推荐阅读》为明代李中梓(1588~1655年)所著,成书于1637年。
《医宗推荐阅读》一书是为初学指南之用,故其论述医理,颇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全书共十卷,卷一为医论和图说,列医论十四篇,论述医学流派.脾肾、水火、阴阳等有关理论,指导学医门径;图说部分据《内经》分述脏腑骨度及经络走向等。卷二为新著四言脉诀、脉法心参及色诊三篇。卷三、卷四为《本草徵要》,系从《本草纲目》中精选常用药物四百余种,列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配伍及忌等,以歌赋体裁写成,对仗工整,便于诵读。卷五至卷十以内科杂病为主,论述伤寒、真中风、类中风、伤风、虚痨、水肿胀满、积聚、反胃噎膈等36种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并附有医案,其内容丰富,切合实用。该书实为初学医学者登堂入室之捷径,正如李中梓在序言中所说,希望“明通者读之,而无遗珠之恨;初机者读之,而无望洋之叹。”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细则气衰,大则病进。长乃肝之平脉,故曰气治。经曰: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循长竿为病。短虽肺之平脉,若非右寸及秋令见之,即为病矣。脉以和平为贵,细者,不及而气衰;大者,太过而病进也。
    浮长风痫,沉短痞塞,洪为阴伤,紧主寒痛。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血伤,缓滑湿痰。
    浮风长火,风火相搏,则肝病而痫生。沉阴短虚,虚寒相合,则气滞而痞生。洪即大脉,火之亢也;阳亢者,阴必伤。紧为寒脉,浮分则表为寒束而痛,沉分则里为寒滞而痛。缓为虚而大为风,缓大并至,故曰风虚。缓者,湿气停滞;细者,虚气不行而痹生焉。涇见即为血伤,挟缓则转伤也。滑见即为湿痰,挟缓则愈湿矣。
    ……
《医宗必读》:集历代医理精粹,启后学洞明秘奥 《医宗必读》是一部融汇贯通、系统阐述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经典著作,由明代医家李中梓在晚年集其一生学识与临床经验编撰而成。本书并非孤立的医学论著,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广泛汲取历代医家精要,尤其重视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基础经典的深入解读与创新发挥。其校注者成莉,秉承严谨治学态度,对原著进行细致考订与疏释,力求还原李中梓原意,并以现代医学视角辅助理解,使这部古老的医学宝典焕发新的生机。 一、 体系宏大,脉络清晰 《医宗必读》的宏大之处在于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全面覆盖与深度剖析。全书共分十二卷,涵盖了脏象、病因、病机、诊法、治法、用药、方剂、养生、急症等中医教学与临床的各个重要环节。其结构设计精巧,逻辑严密,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到应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中医知识框架。 卷一至卷三:精气神本论 《本源》:追溯生命本源,阐述精、气、神在中医理论中的核心地位。精乃先天之本,生命之源;气乃生命活动之动力,是运行不息的物质;神乃心之官,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脏象》:详细论述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书中对各脏腑的生理特性、功能定位、生理活动的调节机制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并结合临床表现,揭示了脏腑失调所致的各种病证。 《经络》:系统介绍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联络关系、所属脏腑以及在病理传变中的作用。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沟通内外、联系脏腑与肢体、贯穿全身的立体网络。经络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卷四至卷七:病因病机与诊法 《六淫》:深入分析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致病的机理。详细阐述了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邪气如何侵袭人体,以及邪气的性质、致病特点、与人体的相互作用。 《七情》:探讨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度对人体气机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疾病。情志的变化会影响脏腑功能,尤其是心肝脾肺肾,导致气血运行紊乱,形成各种情志病。 《饮食劳倦》:分析不合理的饮食与过度劳累对人体脾胃功能及整体健康的损害。饮食失调会伤脾胃,影响气血生化;劳倦伤气伤血,损耗精气。 《病机》:总结人体发病的普遍规律,包括阴阳失调、气血津液紊乱、脏腑功能失常、邪正斗争等。这是对前面所论述的致病因素及人体反应的归纳与升华,是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总纲。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详细介绍了中医四诊的理论与实践。望诊侧重观察面色、舌象、神志等;闻诊侧重听声音、嗅气味;问诊侧重询问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切诊侧重脉象、腹诊等。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石,通过四诊合参,才能全面准确地判断病情。 卷八至卷十二:治法、用药、方剂与养生 《治法》:归纳总结了中医治疗的八大法则(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以及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等基本治病原则。这些治法是根据病证的寒热虚实、邪正盛衰来确定的,是临床用药遣方的重要指导。 《用药》:系统论述了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归经、功效、主治以及配伍禁忌。药物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对药物的深入理解是熟练运用方剂的基础。 《方剂》:精选了众多经典方剂,并对其组成、用法、功效、主治、加减变化进行详细讲解。方剂是药物的组合,是根据辨证结果,运用君臣佐使配伍原则,针对特定病证而设计的治疗方案。 《养生》:阐述了顺应四时、调摄情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等养生保健之道。养生是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强体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辨证》:本书虽未独立设卷,但贯穿全书,特别是对脏腑、病因病机、治法、用药、方剂的论述,无不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辨证是中医的灵魂,通过分析疾病的各种证候,才能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施治。 二、 理论精深,辨析辨析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力求对医学原理进行深入的辨析与阐释。他并非简单地搬用前人理论,而是通过对经典原意的深入挖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许多理论进行重新审视与发展。 强调“精气神”的动态平衡:李中梓不仅阐述了精气神各自的功能,更着重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他认为,精、气、神三者相互资生、相互影响,一旦失衡,即会引发疾病。例如,肾精亏虚可能导致心神不安,肝气郁结可能伤及脾胃,这些都体现了精气神之间的紧密联系。 深化对“病机”的认识:在病机学说方面,李中梓对“邪正相争”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结果。当正气不足,无力驱邪时,疾病便会发生。他还对“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形成与致病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其在疾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治法”的运用:在治法上,李中梓并非拘泥于八法,而是强调“法随证变”。他根据不同的病证,灵活运用各种治法,并注重“治病求本”,即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例如,在治疗虚证时,他强调补虚的同时,也要注意顾护津液,避免滋腻碍胃。 重视“辨证”的灵活性:尽管《医宗必读》以“必读”为名,但李中梓并非提倡死记硬背,而是强调在理解基础理论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辨证论治。他对同一病症,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辨证方法和治疗方案,体现了中医治疗的个体化与灵活性。 三、 临床实用,指导性强 《医宗必读》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理论的精深,更在于其临床的实用性与指导性。李中梓将丰富的临床经验融入书中,使得理论讲解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方剂讲解细致入微:书中对经典方剂的讲解,不仅包括药物组成、主治功效,还详细阐述了方剂的配伍原理、加减变化、使用注意事项等。例如,对于一些常用的方剂,会列举多种加减变化,以适应不同的病证。这种细致的讲解,极大地降低了后学学习方剂的难度。 辨证论治的范例:书中穿插了大量的临床实例,通过对病案的分析,示范了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从复杂的症状中抓住病机,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这些案例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未病先防”的思想:除了治疗疾病,《医宗必读》也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强调“未病先防”。书中关于饮食、起居、情志调养等方面的论述,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健康指导,体现了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四、 成莉校注的价值 成莉的校注工作,为《医宗必读》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精细考订,还原原貌:成莉对原著进行了细致的校勘,比对多个版本,纠正了原文中的错讹,力求还原李中梓的原始意图。 疏释精当,便于理解:对于原文中较为晦涩的词句和理论,成莉进行了详细的疏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使古代的医学知识更容易被现代读者所理解。 补充阐释,拓展视野:在部分关键理论和概念的阐释上,成莉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使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中医的精妙之处。例如,在论述脏腑功能时,可能会引用一些生理学、病理学知识进行类比,帮助读者建立更直观的认识。 提炼要点,梳理脉络:在校注过程中,成莉也提炼了各卷的核心内容,梳理了知识的内在逻辑,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抓住重点,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总结 《医宗必读》是一部集大成、启后学的医学巨著。它以宏大的体系、精深的理论、实用的临床指导,成为中医学习者不可或缺的经典。李中梓的学识渊博,辨析深刻,将历代医理精粹融会贯通,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成莉的精心校注,更是为这部古籍的传播与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使其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阅读《医宗必读》,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系统学习,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传承与发扬。它将引领读者洞明医学的奥秘,掌握辨证施治的精髓,为守护生命健康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医学生,虽然接触过不少医学书籍,但《医宗必读》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过于强调西医的病理生理,而是从更宏观、更整体的角度来解读人体和疾病。李中梓的论述,严谨而不失灵动,尤其是在辨证论治方面,他提出的方法和思路,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一些看似复杂的疾病,都有着清晰的脉络和独到的见解。例如,对于某些内科杂病,书中不仅仅是罗列症状,而是深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调整人体的内在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代医学学生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成莉校注的版本,非常适合我们这些初学者,她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词语和概念都做了详细的解释,并且在一些关键的方剂、药物使用上,也给出了更易于理解的说明。读这本书,让我对“医道”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生命的责任和担当。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对中医抱有别样的情愫。这次偶然接触到《医宗必读》,简直是如获至宝。李中梓的文字,古朴而典雅,字里行间流淌着深厚的学养和对生命的敬畏。他所阐述的医学思想,并非冰冷的理论条文,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书中关于“治未病”的理念,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提醒我们,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治疗。那些关于养生、调息、饮食的建议,都充满了智慧,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实践中医的精髓。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能看到古代医者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凭借着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体的洞察,为病人解除痛苦的情景。成莉的校注,精准而到位,她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籍中的概念,让我在理解原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时代的进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它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之前对中医理论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但读完《医宗必读》,感觉像是踏入了一个系统而又深邃的医学殿堂。李中梓的文字功底深厚,将复杂的理论解释得清晰易懂,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在娓娓道来。书中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都有着条理分明的论述,尤其对一些古代医家经典的阐释,更是鞭辟入里,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病机”的深入探讨,它不像现代医学那样关注单一的病原体,而是从整体观出发,分析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痰湿等内在因素,这给了我全新的视角去理解疾病。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症状,却忽略了根本的原因,《医宗必读》恰恰教我们如何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深处的病灶。成莉校注的版本更是锦上添花,她不仅保留了原著的风貌,还在一些关键之处加以注释,弥补了部分古籍阅读的障碍,让这本书的可读性大大增强。我曾尝试过一些现代中医教材,虽然知识系统,但总感觉少了些“味道”,而这本书,则充满了历代医家智慧的沉淀,是一种“活”的医学。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医学知识的获取,更在于它所蕴含的独特思维方式。李中梓的笔触,不像现代医学那样追求精确的量化和机械的因果关系,而是更注重事物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他善于从细微之处洞察人体的变化,并将这些变化与外在环境、内在情绪等多种因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医学观,让我对“病”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开始意识到,很多疾病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成莉的校注,非常细致,她在原文的旁边,用清晰的语言解释了其中的含义,并且还补充了一些现代的医学观点,让这本书在保持古意的同时,也更具时代性。我曾经尝试过一些古籍,但因为古文的障碍,很多内容都无法深入理解,而这本书,因为有了成莉的校注,让我能够畅快地阅读,并且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它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人体的奥秘有了更深的探索欲。

评分

我是一位退休多年的老中医,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经典,但每次重读《医宗必读》,总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李中梓的医术精湛,学识渊博,他将前人的经验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书中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论述,更是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很多古代医家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他这里都得到了巧妙的化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神”的论述,它不仅仅是指精神意识,更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对于如何固护神气,保持身心健康,书中有着非常深刻的指导意义。成莉的校注,做得非常用心,她不仅尊重了原著的精神,还在一些重要的学术观点上,做了深入的阐发,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对于我们这些老中医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位老朋友,每次翻开,都能感受到它带来的温暖和力量。它提醒我们,作为医者,不仅要掌握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去关怀病人的痛苦,去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