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计算机组成原理
| 内容简介 | 
|   《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各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逻辑实现、设计方法,以及相互连接构成整机系统的相关问题。全书共分为8章:计算机系统概论,运算方法和运算器,内部存储器,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总线系统,外围设备,输入输出系统。 《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概念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贴近当前的新技术和新思想,内容安排符合教学规律,具有广泛的适应层面。书中例题由浅入深,具有实用性、典型性,并力求与当代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 《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可作为工科院校专科生、本科生计算机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其他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  
| 图书目录 | 
|   第1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 1.1 计算机的分类 1.2 计算机的发展 1.3 计算机的组成 1.3.1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 1.3.2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1.3.3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1.3.4 非冯·诺依曼计算机 1.3.5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1.4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1.4.1 多级组成的计算机系统 1.4.2 软件与硬件的逻辑等价性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运算方法和运算器 2.1 数据与文字的表示方式 2.1.1 无符号数和有符号数 2.1.2 数据格式 2.1.3 数的机器码表示 2.1.4 十进制数串的表示方法 2.1.5 字符与字符串的表示方法 2.1.6 汉字的表示方法 2.1.7 校验码 2.2 定点运算 2.2.1 定点加减运算 2.2.2 定点乘法运算 2.2.3 定点除法运算 2.3 浮点数运算 2.3.1 浮点加、减法运算 2.3.2 浮点乘、除法运算 2.4 运算器 2.4.1 基本的二进制加减法器 2.4.2 多功能算术逻辑运算单元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内部存储器 3.1 存储器概述 3.1.1 存储器的分类 3.1.2 存储器的分级 3.1.3 存储单元地址的分配 3.1.4 主存储器的技术指标 3.2 随机存取存储器 3.2.1 静态RAM 3.2.2 动态RAM 3.3 只读存储器 3.4 存储器与CPU的连接 3.5 并行存储器 3.5.1 双端口存储器 3.5.2 多模块交叉存储器 3.6 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3.6.1 Cache基本原理 3.6.2 主存与Cache的地址映射 3.6.3 替换策略 3.6.4 Cache的写操作策略 3.6.5 Pentium 4的Cache组织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指令系统 4.1 指令系统的发展与性能要求 4.1.1 指令系统的发展 4.1.2 对指令系统性能的要求 4.1.3 低级语言与硬件结构的关系 4.2 指令格式 4.2.1 操作码 4.2.2 地址码 4.2.3 指令字长度 4.2.4 指令助记符 4.2.5 操作数类型 …… 第5章 中央处理器 第6章 总线系统 第7章 外围设备 第8章 输入输出系统 参考文献  |  
| 其他信息 | 
| 作者介绍 | 
| 序言 | 
|    《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特色:强调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实例由浅入深,洋略得当;完全体现研究生入学考试综合考试大纲的要求。  |  
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学习往往是一场“硬仗”,但《计算机组成原理 谷赫》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张清晰的“作战地图”。作者在书中对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接口——指令集,有着非常详尽的论述。这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指令,而是从指令的设计理念、编码方式、寻址方式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不同指令集指令的分析,比如在讲解RISC-V时,它并没有仅仅介绍其指令,而是详细解释了其设计哲学,例如“指令集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契约”这一观点,让我对CPU的设计有了更宏观的认识。在讲解CPU的流水线技术时,书中的流程图和文字说明相互印证,清晰地展示了指令执行的并行化过程,并分析了各种流水线冒险(如数据冒险、控制冒险)的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这种深入的细节分析,对于理解现代高性能处理器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也让我不再对那些复杂的CPU内部结构感到畏惧。
评分在研读《计算机组成原理 谷赫》的过程中,我尤其被其对数据通路和控制单元的讲解所吸引。书中非常细致地描绘了CPU内部数据传输的路径,从指令的读取、解码,到执行单元的操作,再到结果的写回,每一个环节都通过清晰的图示和逻辑关系进行了展示。我尝试着将书中的数据通路图与一个简单的指令执行过程进行比对,发现书中的描述完全能够自洽。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静态的数据通路分析,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控制单元是如何生成时序信号,从而协调整个数据通路工作的。例如,在讲解微程序控制器和硬布线控制器时,作者通过对比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这种从宏观架构到微观细节的层层剖析,让我对CPU的工作原理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也让我对那些在技术文档中出现的各种寄存器、ALU、多路选择器等组件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计算机组成原理 谷赫》这本书,从封面到内页,都散发着一种严谨而又富有深度的学术气息。作为一名对计算机底层原理一直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想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这个复杂领域的书籍,而谷赫老师的这部作品,恰好满足了我的期待。首先,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数字逻辑电路开始,逐步深入到CPU的微观结构、指令系统、存储器层次结构、I/O系统等等。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流畅,不会让人觉得突然跳跃或者信息碎片化。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会引用大量的图表和实例,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例如,在解释流水线技术的时候,书中的流程图就清晰地展示了指令在不同阶段的执行过程,配合文字说明,简直是豁然开朗。而且,作者在讲解一些核心概念时,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设计思想和权衡取舍,这让我能够不仅仅是“知道”某个技术,更能“理解”它为什么是这样设计的,背后有哪些考量。这种深度讲解,对于真正想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评分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谷赫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理念。他不仅仅是在介绍各种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概念,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概念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以及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哪些挑战。例如,在关于存储器层次结构的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高速缓存(Cache)的工作原理,包括块替换算法(如LRU)、写策略(如写回、写通)等。我尝试着将这些概念与实际的编程经验联系起来,发现很多性能优化技巧都与缓存的原理息息相关。比如,了解缓存的块大小和访问模式,可以帮助我们编写更具“缓存友好性”的代码,从而提升程序的运行效率。书中对I/O系统的讲解也同样精彩,从中断机制到DMA传输,再到各种接口标准,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让我对计算机如何与外部世界进行交互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学习过程,更像是一次对计算机“生命体征”的深入探索。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其内容的全面性和讲解的细腻度。谷赫老师的文字风格朴实却不失专业,他能够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语言去阐述那些看似枯燥晦涩的技术细节。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指令集架构(ISA)的部分,书中不仅介绍了x86和ARM等主流ISA的特点,还深入分析了RISC和CISC的设计哲学及其演变。这种对比分析,让我对指令集的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白了为什么不同的处理器会有不同的设计选择。此外,存储器管理部分的内容也非常扎实,无论是虚拟内存的实现原理,还是各种缓存策略(如TLB、写回、写通)的优劣分析,都讲解得鞭辟入里。书中的图示和伪代码示例,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是一种逻辑的探索。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并尝试自己去推导,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