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病理生理、病态心理渴求和病情骤变的特点,开发了行之有效的非阿片类生理脱毒治疗技术和腹壁植入阿片受体拮抗剂技术,因无法自行拆除,相当于“药物强制性戒毒”,大大延长了操守时问,有效地提高了戒断率和降低复吸率。随后配合大脑康复、心理矫治和回归社会的技能训练等综合性治疗措施,使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由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主动拒*精神活性物质。本书由贾少微教授主编。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精 神活性物质依赖是一种慢性、难治性、高复发性脑病 的共识逐步形成。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不仅损害健康, 而且影响脑内复杂的化学通路,造成脑的损害。面对 全球日益严重的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状况和中国百万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患者的现实,有必要加强精神活性 物质滥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寻求科学的诊断、治疗 和康复方法。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博采众长,阐述了精神活 性物质依赖的流行病学、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生理 学基础、病理学基础、病理生理学基础、分子遗传学 基础、蛋白质组学基础、神经分子影像学、事件相关 电位、药理学、中毒的抢救、生理脱毒治疗、纳曲酮 植入术治疗、外科治疗、心理治疗及预防策略等新的 研究成果和新观点。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既 是一本学术专著,又可作为戒毒机构的公安与司法干 警、医护人员及管理人员医学继续教育的教程,也可 作为综合性医院的相关专业医护人员、高等医学院校 学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参考书。本书由贾少微教授 主编。
贾少微,曾留学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放射线教室,指导教官为酒井邦夫教授、小田野畿雄助教授和木村元政助手。回国后从师**小儿神经病学专家左启华教授和**核医学专家潘中允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分院,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核医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医学、科研和教学工作42年,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丰富。擅长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分子影像诊断与治疗。承担**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一教育部产学研科学基金等25个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30篇,主编和参加编写学术著作20部。获**、省部和市级科研成果奖10项。社会职务为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神经学组副组长、《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编委、《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编委等。
**章 绪论
**节 概论
一、精神活性物质
二、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
三、麻醉药与抗精神病药
四、精神活性物质依赖
第二节 环境-生物-社会-心理因素
一、环境与社会因素
二、个体根源
第三节 政策与策略
一、国际公约及其管理机构
二、中国的禁毒政策与机构
三、适应形势的新策略
第2章 流行病学
**节 概论
一、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二、基本概念与方法
第二节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流行病学
一、概述
二、定量与定性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
一、当代流行形势与基本特征
二、中国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流行形势与特征
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与HIV/AIDS的流行
第3章 神经解剖学基础
**节 概论
一、神经系统
二、脑的解剖
第二节 奖赏系统与惩罚系统
一、奖赏系统的构成
二、奖赏系统与环路体系
三、惩罚系统的构成
第4章 神经生理学基础
**节 概论
一、生理学发展简史
二、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生理学
第二节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进展
一、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生理学基础
二、依赖行为的神经化学机制
第5章 病理学基础
**节 概论
一、病理学
二、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病理学
第二节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病理学的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损害
三、呼吸与心血管系统的病理损害
四、泌尿系统
五、消化系统
六、内分泌与生殖
第6章 病理生理学基础
**节 概论
一、病理生理学
二、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病理生理学
第二节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进展
一、常见精神活性物质的神经毒性
二、成瘾记忆与精神活性物质依赖
三、各系统病理生理
第7章 分子遗传学基础
**节 概论
一、分子遗传学的起源与发展筒史
二、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
第二节 分子遗传学与精神活性物质依赖
一、依赖形成与遗传
二、依赖与觅药行为
……
第8章 蛋白质组学基础
第9章 神经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0章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与事件相关电位
**1章 阿片类与阿片受体药理学
**2章 阿片受体拮抗剂药理学
**3章 阿片受体拮抗剂长效缓控释体系
**4章 苯丙胺类及常见精神活性物质药理学
**5章 针灸与韩氏戒毒神经学生理基础
**6章 阿片类药物滥用
**7章 阿片类药物依赖
**8章 阿片类药物戒断
**9章 阿片类药物稽延性戒断
第20章 阿片类药物复吸
第21章 苯丙胺类药物滥用与依赖
第22章 氯胺酮、大麻和可卡因依赖
第23章 可待因止咳水依赖
第24章 酒精有害使用与酒精依赖
第25章 烟草依赖
第26章 食物成瘾与肥胖症
第27章 精神活性物质急性中毒与急救
第28章 生理脱毒治疗理论与方法
第29章 纳曲酮植入术与临床风险控制预案
第30章 美沙酮与丁丙诺啡药物治疗
第31章 外科治疗进展
第32章 心理治疗
第33章 辅助治疗**君复康与1+3疗法
第34章 强制隔离戒毒
第35章 预防策略与方法
缩写词表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是带着点“猎奇”的心态,想了解一下那些“迷幻”的物质究竟是怎么回事。但读下去之后,我发现它远不止是关于物质本身,而是关于我们整个精神世界的一场深刻的探索。书中的内容,尤其是在描绘成瘾者内心世界的片段,非常细腻,也十分真实。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内心的挣扎,那种渴望逃离现实的痛苦,那种被物质所控制的无力感。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细节,反而用一种非常客观却又充满同情的笔触去呈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成瘾的社会学维度,比如贫困、歧视、文化背景等因素是如何与个体易感性相互作用,最终导致成瘾的发生。这让我明白,成瘾并非仅仅是个人行为,它也是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干预成瘾?如何才能为那些深陷泥沼的人提供真正的帮助?它让我意识到,理解是第一步,而真正的理解,需要我们放下偏见,去倾听和学习。它是一本能引发深度思考的书,也是一本能够改变我们看待世界和人性的书籍。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震撼和反思的书,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深入剖析了那些让我们深陷其中的“诱惑”背后的科学原理。书中对各种精神活性物质如何作用于我们的大脑,如何改变我们的情绪、认知甚至行为的描述,简直就像一部惊心动魄的科学纪录片。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耐受性”和“戒断反应”的解释印象深刻,那些细致的生理变化,那些令人痛苦的生理反应,让我真切地体会到成瘾的生理根源有多么强大。它不再是模糊的“心瘾”,而是实实在在的生理改变。作者用大量的研究数据和临床案例支撑观点,但语言却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人文关怀。比如,书中关于“寻求快感”的机制,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会如此执着于那些短暂的“高峰体验”,原来这是大脑最原始的驱动力在作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些习惯,也让我对那些“走错路”的人有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这本书不只是提供信息,它更是一种观念的重塑。它让我意识到,成瘾并非不可战胜,但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持续的努力。它给我带来了希望,也给了我力量,去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挑战。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书,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于“瘾”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所谓的“上瘾”,无非就是一个人意志力薄弱,受不住诱惑。然而,这本书却以科学的严谨和人性的关怀,向我揭示了精神活性物质对我们大脑的深刻影响,以及它如何成为一种难以摆脱的生理和心理依赖。书中关于大脑神经递质、奖赏回路的解释,虽然是科学内容,但被作者处理得极其生动有趣,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化学物质在脑海中上演的“化学反应”。那些真实的案例,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更是让我感受到了成瘾者的绝望与挣扎,那种被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束缚所折磨的痛苦,让我深感同情。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描述问题,而是进一步探讨了成瘾的成因,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它让我明白,成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干预。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精神活性物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对人性的理解也提升了一个层次,学会了用更宽容、更科学的眼光去看待那些身陷困境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是一次“洗脑”式的知识重塑。我之前对精神活性物质的认知,大多来自于媒体的片面报道和一些道听途说,总觉得它们是洪水猛兽,是道德败坏的象征。但这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层层剥开成瘾的迷雾,让我看到了它背后复杂的大脑机制和社会根源。作者在阐述科学原理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比如用“油门和刹车”来比喻大脑的奖赏回路,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清晰地理解。而书中对成瘾者个体经历的描述,更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读到了一些关于他们如何从最初的尝试,到逐渐失控,再到最后的痛苦挣扎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不再将成瘾者视为“坏人”,而是看到了他们也是受害者,是身不由己的困境中的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预防成瘾,需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比如改善社会环境,关注心理健康,加强家庭教育等等。它不只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本充满启发和引导的书,让我对如何建设一个更健康的社会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上瘾”这个词的认知。之前总觉得上瘾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是个人道德问题,但读完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原来精神活性物质对大脑的化学机制有着如此深刻而复杂的影响。它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渴望,更是一种生理上的重塑。作者用非常生动详实的案例,比如描述一个长期滥用药物的个体,如何从最初的“好奇尝试”一步步走向无法自拔的深渊,每一个细节都触及心灵。那些关于大脑奖赏回路、多巴胺信号传导的解释,虽然涉及科学原理,但语言却十分易懂,甚至能让我这个对生物化学一窍不通的人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并没有一味地批判和指责,而是充满了理解和同情,强调了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甚至遗传因素在成瘾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它让我明白,面对成瘾,我们需要的是帮助和支持,而不是简单的道德审判。我从中学到了如何更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以及如何去关心身边可能面临困境的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病”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关于我们大脑的脆弱,也关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渴望。它提供的知识,让我对人性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也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更包容、更有支持性的社会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