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艺术

什么是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沃特伯格(Wartenberg T.E.) 著,李奉栖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哲学
  • 艺术理论
  • 美学
  • 文化
  • 艺术批评
  • 西方艺术
  • 艺术入门
  • 艺术鉴赏
  • 艺术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5561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0873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当画家将一块空白画布当作艺术品展览时,当作家将打字机自动敲出的符号当作小说发表时,当钢琴大师将静默的4分33秒作为作品演奏时.你也许会困惑到底“什么是艺术”?
《什么是艺术》将带给你大师们的趣味诠释从纪元前的柏拉图开始,历经休谟、黑格尔,直到杜威、海德格尔、丹托等哲学大师,以他们的独特视角,为你呈现关于什么是艺术的精彩论述……

内容简介

美学是对艺术及其本质进行思考的一个哲学分支。自它诞生以来,哲学家们一直被“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作艺术品”这样的问题困扰着。这一问题也因艺术创作本身的关系而备受关注,因为自印象主义运动以来的各种新的艺术流派不断挑战着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以至于他们的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性都遭到质疑。我们都很熟悉人们对新作品的那种敌意:“我6岁的女儿都会做!”这句话暗含这样一种质疑,即观者所指的那件作品根本不配“艺术”的称号。
《什么是艺术》搜集了自古希腊以来人们对艺术本质所做的主要的哲学讨论。在选材时,我关心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把所有重要的关于艺术的哲学论述都包括进去。在对这些材料进行编辑时,我尽量做到在不牺牲准确性和综合性的情况下,使它们便于学生理解。
本书第2版根据使用者的意见,包括我自己的看法,做了以下一些改变:删除了几篇看上去用处不太大的文章;对一些文章进行了修改,以便更易于理解;增选了一些能丰富艺术本质哲学讨论观点的文章。在做这些改变的时候,我仍然关注的是如何从综合的角度为读者提供关于艺术及其本质的哲学思考。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入选的每篇文章的作者,本版还对他们逐一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目录

导论:“艺术”界定何以问题重重?
1 柏拉图:艺术即模仿
2 亚里士多德:艺术即认识
3 大卫·休谟:艺术即品味的对象
4 伊曼努尔·康德:艺术即可传递的快感
5 亚瑟·叔本华:艺术即展现
6 G·W·F·黑格尔:艺术即理想
7 弗里德里希·尼采:艺术即救赎
8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艺术即情感交流
9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艺术即症候
10 克莱夫·贝尔: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
11 R·G·科林伍德:艺术即表现.
12 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
13 马丁·海德格尔:艺术即真理
14 瓦尔特·本雅明:艺术即灵晕
15 西奥多·阿多诺:艺术即自由
16 莫里斯·魏兹:艺术即无定义
17 纳尔逊·古德曼:艺术即范例
18 阿瑟·丹托:艺术即理论
19 乔治·狄基:艺术即习俗
20 门罗·C·比尔兹利:艺术即美感制作
27 肯代尔·沃顿:艺术即假扮
22 罗兰·巴特:艺术即文本
23 亚德里安·派柏:艺术即恋物
24 卡罗琳·科斯梅尔:女权主义艺术
25 皮埃尔·布迪厄:艺术即文化生产
26 狄利·杰格德:艺术即文脉
27 克瓦米·安东尼·阿皮亚:艺术即后殖民
28 道格拉斯·戴维斯:艺术即虚拟
关于作者
参考文献
省译说明

精彩书摘

1 柏拉图:艺术即模仿
柏拉图(前428-前347),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对艺术报以很深的怀疑态度,因为他认为艺术只会唤起情感,而不会激发理智。本文选自他的对话体著作《理想国》(The Republic)。柏拉图心中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向其年轻的追随者格劳空(Glaucon)阐述,为什么艺术家应被排除在他俩假想的理想国之外。其理由既跟艺术的本质有关,又跟艺术对其受众的作用有关(在《理想国》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译者注)。
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讲,《理想国》中苏格拉底最关心的两种艺术形式——诗歌和绘画,在理想社会中是无立足之地的。柏拉图认为,世间万物,比如桌子、椅子,并非最终意义上的真实存在。因为它们形成,随后消失;因为它们经历着各种变化;因为它们并非其所属物系的理想代表,所以,它们缺乏不受时间限制、不经历发展变化的“形式”所具有的那种完整的真实性。我们熟知的日常事物虽存在,但它们只具有“形式”的一些品质,或者只是“形式”的一部分,它们距离亘古不变的“形式”尚有一定的距离。
柏拉图关于艺术的理论,即艺术是对模仿品的模仿,与他所提出的“形式”论密不可分(柏拉图认为音乐不是对事物的模仿,却又在其他地方指出,理想国应该只包括那些人们不想听的、不至于激起人们感情的音乐)。在本文中,主人公苏格拉底指出,艺术创作,即绘画与诗歌,是三种存在中最不真实的一种存在,另外两种存在分别为“形式”和日常物品。这种观点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艺术的目标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家甚至还不如手工艺人那样更接近真实,因为后者至少会努力去复制“形式”,从而创造出日常物品,而前者则只以这些日常物品作为创作的模子,也就是说,他们实质上是在对复制品进行复制。
在“形式”论这个前提下,苏格拉底担忧的不单是艺术作品仅仅揭示表象物质的表象这个问题,他同样担忧的是,艺术作品只激发人们的情感,因而无法推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理解。尤其是文学(苏格拉底以诗来代表文学),苏格拉底认为它激发了人们心灵深处的非理性的情感因素,因而对它提出了批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艺术构成了对哲学的挑战,哲学虽也试图对人们施加影响,不过它是通过理性手段,而非通过感性手段进行的。因此,应该废止艺术,以确保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不受不良因素的干扰。
……
《浮世绘:江户时代的视觉狂想》 ——一窥江户庶民的审美情趣与时代脉搏 一、 引子:画卷中的江户:霓虹闪烁的太平盛世 本书并非探讨“艺术”的哲学思辨,而是带领读者直接潜入一千多年前,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年)那光怪陆离、生机勃勃的市民文化中心——江户(今东京)。浮世绘,这种诞生于木刻版画技术的艺术形式,是那个时代最直接、最普及的“大众媒体”,是记录江户社会生活、欲望、时尚与变迁的“活化石”。 我们试图揭示的,是浮世绘如何从一种简单的商业印刷品,演变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历史文献意义的图像系统。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庙堂艺术,而是深深扎根于街头巷尾、茶屋酒馆、歌舞伎剧场之中的民间视觉表达。 二、 技术与产业:版画背后的匠人精神 浮世绘的独特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制作流程——雕版印刷。本书将详细剖析这一精密的“工业流程”,它涉及四个关键角色:绘师(画家)、雕师(雕刻师)、摺师(印刷师)和版元(出版商/发行人)。 绘师的构思与设计: 探讨如何将绘画的笔触转化为可供雕刻的线条稿。以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等巨匠为例,分析他们如何突破二维平面的限制,利用色彩的叠加和透视的运用,创造出视觉上的深度和动态感。 雕刻的精微技艺: 深入研究雕师的工作。一块完好的色版,可能需要雕刻上数十块木版,每块版只负责一种颜色或主要的轮廓线。细致到发丝、衣褶的纹理,无不体现了江户匠人对“物”的极致敬畏与耐心。 印刷的魔术时刻: 摺师通过精准地控制墨水浓度、纸张湿度以及施加的压力,将前者的成果完美地“转移”到纸上。对比不同印刷批次之间因手工操作而产生的细微色差,正是浮世绘“手工性”的魅力所在。 三、 主题的万花筒:浮世绘所映照的江户百态 浮世绘的题材广泛,几乎涵盖了江户市民生活的所有侧面,形成了几个核心的系列主题: 1. 役者绘(歌舞伎明星肖像): 江户时代,歌舞伎是平民阶层最重要的娱乐活动。役者绘如同当时的“明星海报”和“时尚杂志封面”。我们不仅会辨识图中人物的身份(如著名的佐野川市松),更会分析画师如何捕捉演员在舞台上最富戏剧张力的瞬间,以及这些“偶像崇拜”如何驱动了当时的时尚风潮——从和服的纹样到头饰的样式,无不模仿这些舞台上的传奇人物。 2. 美人绘(风俗与时尚的密码): 美人绘是浮世绘中最受欢迎的类型之一。然而,这些画作描绘的并非特定的人物,而是特定时期对“理想女性”的审美投射。从早期的菱川师宣所描绘的端庄古典美,到喜多川歌麿笔下那些拥有“蜘蛛之吻”和婀娜身姿的吉原游女,美人绘成为研究江户女性服饰、化妆技巧和社交礼仪的第一手资料。 3. 名所绘(风景的地理学与精神漫游): 以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和歌川广重的《东海道五十三次》为核心,风景画将江户人的目光从喧嚣的城市引向了广阔的自然。 地理学的精确性: 很多名所绘具有极高的写实性,可以作为古代的地图参考。 情感的渗透: 北斋笔下的《神奈川冲浪里》,展现了人类在自然伟力面前的渺小与挣扎;广重笔下的雨雪雾霭,则充满了对旅途艰辛与宁静的复杂情感。这些画作,记录了江户人对富士山这一精神图腾的集体崇拜,以及对“道中文化”的向往。 4. 历史与传说(英雄的重塑): 武者绘和历史故事版画,是江户时代对传统叙事进行“再包装”的产物。它们将古老的神话、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传》)的英雄人物,以极具张力的江户武士的形象进行本土化和戏剧化处理,满足了底层民众对力量与正义的渴望。 四、 跨越藩篱:浮世绘的国际回响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海外。在十九世纪中叶日本“开国”后,大量的浮世绘版画通过贸易流入欧洲,引发了现象级的文化冲击——“日本主义”(Japonisme)。 我们将详述浮世绘如何打破了西方传统的透视法则,以其强烈的平面化构图、大胆的色块对比和不对称的布局,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印象派、后印象派乃至现代设计运动。梵高、莫奈、德加等艺术家如何从这些“东方来的廉价印刷品”中汲取灵感,重塑了西方艺术的面貌。 结语:流动的艺术史 《浮世绘:江户时代的视觉狂想》旨在提供一个立体的视角:浮世绘不仅仅是精美的纸上图像,它是江户时代最生动的历史文献、最前沿的时尚指南、最普及的娱乐载体,以及连接东西方艺术史的关键桥梁。通过研究这些版画,我们得以窥见一个特定时代,普通大众的心灵结构与视觉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部结构极其松散,但核心思想却牢不可破的文本。说它松散,是因为它横跳的幅度之大,让人时常感觉作者的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从一个看似无关的领域突然跳跃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范畴。比如,前一页还在讨论某种古老的仪式对集体潜意识的影响,下一页就开始分析现代城市规划中光影布局的心理暗示。这种跳跃性在初期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甚至有些恼火,仿佛作者总是在绕圈子。然而,当你坚持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你会猛然惊觉,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论述,其实都汇聚到了一个极其微小却至关重要的观察点上。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并不依赖传统的线性叙事来构建逻辑,而是通过建立起无数个侧面的、互为印证的“切片”,最终拼凑出一个宏大且令人信服的整体图景。这种写作策略,与其说是在写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宏大的意识流的拓扑学实验。我不得不赞叹作者的想象力和他对跨学科知识的驾驭能力,这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意外和惊喜,绝无一般学术著作的枯燥乏味。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哲学思维的饕餮盛宴,我一口气读完后,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彻底颠覆了。作者对于“真理”的探寻,那种深入骨髓的刨根问底,让人不得不佩服。他没有直接给出任何明确的答案,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引路人,在你面前展开一张巨大的、充满岔路口的地图,然后微笑着告诉你:“你自己去走吧。”这种引导性的写作手法,极其高明,它强迫读者从被动的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的建构意义。我尤其欣赏他对古典逻辑结构的反思,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推理链条,在他笔下显得如此脆弱而人为。读到关于语言边界的部分时,我甚至停下来,望向窗外,试图用新的视角审视那些日常的交流。全书的论证过程如同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透露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思维习惯。它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备着笔记本和咖啡,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的心灵磨砺之作。如果你期待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那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但如果你渴望在思想的深海中畅游,并能承受那种智力上的巨大张力,那么它绝对物超所值。那种读完后,脑海里持续回荡的思考余音,是衡量一本好书的最高标准,而这本书做到了。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它对“观看”这一行为的彻底解构。作者似乎认为,我们所接收到的一切信息,都已经被无数层社会化的滤镜所污染。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视觉皮层、光线折射、以及接收端心理预期是如何共同作用,构建出一个我们自以为真实的外部世界。我读完后,看东西的方式都变了——我开始怀疑每一个我所见到的表象背后,隐藏着多少作者希望我看到或不希望我看到的东西。这种“怀疑的艺术”是全书最核心的贡献。它迫使我将目光从“内容”本身,转移到“内容是如何被呈现”这个元问题上。书中对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的批判尤其精彩,作者指出,那种看似客观的、单点透视的构图,本身就是一种极权主义的凝视方式,试图将无限的世界压缩进一个有限的框架内。这种从美学领域切入,直击权力核心的论述手法,既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又带着强烈的颠覆欲,非常过瘾。

评分

如果说大多数严肃书籍是在努力建立一座逻辑严密的知识大厦,那么这本书更像是在一座大厦的周围,布置了无数精巧的陷阱和迷宫。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指南,而是一本生成质疑的催化剂。作者反复强调,任何试图将复杂性简单化的努力,都是对现实的背叛。他用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世界本来的混沌与矛盾,并赞美这种“不可知性”。这种对确定性的反叛,使得全书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尽管其论述方式极其冷静和理性。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处理矛盾的态度——他不是试图解决矛盾,而是让矛盾在文本中充分地、甚至激烈地共存,让它们相互撕扯,并在撕扯中释放出新的能量。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场高强度的精神瑜伽,要求你既要保持身体的放松(对既有观点的放手),又要时刻保持核心的稳定(对思维的警觉)。对于寻求精神突破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助推力”。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具侵略性,它毫不留情地挑战读者的耐心和既有的知识储备。作者似乎完全不在乎是否能让“大众”理解他的意思,他所关注的,似乎只有那些能够跟上他思维速度的少数精英。书中充斥着大量的生僻词汇和晦涩难懂的句子结构,很多时候,一个长达五六行的复合句,必须反复阅读三四遍才能勉强把握其核心含义。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体力与脑力的双重考验。我甚至需要频繁地查阅辞典和背景资料,才能跟上作者的论据来源。然而,正是这种近乎傲慢的表达方式,反而赋予了全书一种毋庸置疑的权威感。它不是在说服你,而是在“宣布”真理。对于那些习惯于被清晰、简洁的论述喂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猛药,可能会让人感到头晕目眩,甚至想中途放弃。但我坚持了下来,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视角:即在知识的高地上,语言本身是如何被工具化,乃至被武器化的。

评分

评分

很经典的一本书,值得好好一读。

评分

还好吧 挺喜欢的 正好打折活动就买了

评分

刚收到,送货准时快捷。

评分

印刷质量不好,书本很软,纸张不好

评分

很好的书。正版很好。送货很快。

评分

帮朋友买的,他收到以后很开心

评分

书不错,品相十分,内容专业,快递合理,支持京东的速度。

评分

很棒的书,非常想了解相关方面的内容买的,感觉物超所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