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无公害小麦生产与加工新技术》主要介绍优质无公害小麦生产与加工新技术。小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是一种营养价值高、耐贮藏、加工特性好的主要夏收粮食作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小麦的生产已经从单纯追求高产向优质专用小麦方向发展。
内容简介
《无公害小麦生产与加工新技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丛书》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科协作为党领导下的科技群团组织,不仅要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而且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在促进农民素质全面提高这一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中大显身手,有所作为。
毋庸置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目标,既要靠党的政策,又要靠科学技术。我们必须树立以农民为主体的观念,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需,从根本上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目前,当务之急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用新技术及时送往农村,让每家每户都能有一个“明白人”,真正掌握一两项技能,不断提高依靠科学技术致富的本领,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是各级科协组织应尽的职责,也是我们的最大愿望。为此,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决定组织编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丛书》,在满足广大农民朋友需要的同时,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三农”搭建一个有效平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丛书》涵盖种植、养殖、果树、林业、水利、农机、土肥、植保、农副产品加工、生态能源、储运保鲜、设施农业等实用新技术以及经纪人培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及经营等内容。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积极发动省内外农业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努力用通俗的语言,把国内外最新的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深入浅出地撰写出来,尽量做到介绍的技术具体、完整,有可操作性。为了便于广大农民尽快掌握这些实用技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推广应用,本套丛书系统地介绍了一些基础知识和一些常规性的优良品种,而且每本书都自成体系。在选题和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的内容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对一些没有经过严格实验,把握不大的品种,我们都严格把关,不受社会上个别商业性炒作所左右,防止给农民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内页插图
目录
一、小麦生产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一)世界小麦生产趋势
(二)中国小麦生产趋势
(三)辽宁小麦的生产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二、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小麦新品种
(一)小麦新品种的选育
(二)小麦新品种
三、小麦新品种的生长发育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一)小麦新品种的生长发育
(二)小麦新品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四、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技术及技术规程
(一)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技术及技术规程
(二)优质弱筋小麦生产技术及技术规程
五、无公害小麦及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规程
(一)无公害小麦
(二)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规程
六、优质专用小麦病虫草害防治
(一)小麦病害及防治
(二)小麦虫害及防治
(三)小麦草害及防治
七、优质专用小麦加工新技术
(一)小麦加工的基本特性
(二)小麦加工的评价指标
(三)专用小麦加工技术
附录 小麦国家标准
精彩书摘
一、小麦生产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一)世界小麦生产趋势
1. 世界小麦生产现状
2005年,世界小麦的种植面积大约为3242580千亩,总产量62646.7万吨,单产193.2千克/亩。世界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俄罗斯、北美洲和欧洲。其中,印度、俄罗斯、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巴基斯坦是产麦大国。产量位居全球前5名的是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法国。从面积、总产、进出口综合考虑,最重要的小麦生产国是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根据2005年统计,这7个国家小麦面积占世界小麦总面积55.09%,小麦产量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57.03%。
2. 世界小麦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
①全球小麦供给小于需求,库存不断减少。②小麦产地集中,主产国的格局稳定。世界小麦主要产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70%以上。③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仍然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近十几年来,全球小麦年均产量大约为5.72亿吨,各主要产麦国和地区的产量,除播种面积变化外,干旱、洪涝、严寒等自然灾害是造成小麦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④小麦生产向区域化和专业化发展。对于小麦品质的影响除品种特性之外,生态环境、栽培耕作措施、品种、环境与措施的互相作用、产量与品质的关系、干燥与贮藏方式等都是影响小麦品质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必须是优质小麦品种与适宜的生态环境和配套的栽培技术优化结合,才有可能生产出优质小麦原料。因此,世界主要小麦生产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各品种小麦种植区域基本固定,并从小麦育种、生产、购销、加工到市场营销形成协调而规范的运行体制与机制。⑤重视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品质和产量。发达国家在种植面积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小麦产量持续稳定增长,主要归因于科技的投入,尤其是在生物技术和种植技术方面的不断进步。
……`
前言/序言
《百年耕耘:稻作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卷首语: 稻,是东方文明的灵魂,是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基。从遥远的史前时代,稻谷便已深深烙印在华夏大地的土地上,与农人的辛勤汗水一同生长,与世代的智慧结晶一同沉淀。本书,并非宏大的史诗,也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将目光聚焦于稻作文明的脉络,从古老的手耕心耘,到现代的科技赋能,试图勾勒出这条绵延万年的不息河流,以及在这河流中闪耀的传承与创新的光芒。我们将一同探寻,古人如何从野草中孕育出赖以生存的粮食,又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用智慧和汗水,将一粒粒稻谷,升华为承载着文化、情感与未来的生命符号。 第一章:源远流长——稻作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早期起源的谜团与考古证据: 聚焦于中国稻作起源的地理区域,如长江流域的贾湖文化、河姆渡文化等。深入探讨考古发现如何揭示早期稻作的种植技术、稻谷形态以及人类与稻的早期互动关系。分析不同遗址的稻谷遗存,解读早期先民对稻谷的认识和利用方式,以及它们如何从野生稻逐渐驯化成为栽培稻。 稻作的传播与早期社会形态的演变: 考察稻作技术如何随着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从起源地向周边地区传播。分析稻作农业在早期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促进定居生活、人口增长和早期聚落的形成。探讨稻作与其他农业模式(如粟作)的互动与融合,以及它们共同塑造的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基础。 稻与早期文明的符号意义: 深入研究稻谷在早期社会中的象征意义,如其代表的丰饶、生命、祭祀以及社群凝聚力。分析早期神话传说、宗教仪式中与稻谷相关的元素,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先民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农业丰收的期盼。 第二章:精耕细作——传统稻作农业的智慧与技艺 因地制宜的选种与育种: 详细阐述中国各地因地制宜的稻种选择策略,包括对气候、土壤、病虫害抗性等因素的考量。介绍传统育种方法,如留种、杂交选育等,以及农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探讨不同地域品种的独特性及其适宜性。 水利兴农的千年实践: 聚焦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在稻作农业中的关键作用,如都江堰、坎儿井等。分析灌溉、排水、蓄洪等技术在保障稻谷稳产高产方面的贡献。考察水利工程与乡村社会组织、土地分配制度的相互关系。 农具的演进与农业生产力的提升: 梳理中国传统稻作农具的发展脉络,从石器、骨器到青铜、铁器。详细介绍犁、耙、耜、收割工具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演变和功能改进。分析这些农具如何影响耕作方式、劳动强度和农业生产效率。 精细化耕作的艺术: 深入探讨传统稻作农业中的精耕细作理念,如土地管理(休耕、轮作)、施肥(粪肥、绿肥)、病虫害防治(草药、天敌利用)等。分析这些方法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潜力,实现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人力与牛力的结合: 探讨在缺乏机械化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人畜结合来完成繁重的农事劳动。分析牛在耕作、运输等方面的应用,以及人力与牛力的协同作用如何支撑起庞大的稻作农业体系。 第三章:稻米流转——稻谷的收获、储藏与初加工 “粒粒皆辛苦”的收获场景: 描绘传统稻谷收获时的景象,从人工割稻、打谷到晾晒、归仓。介绍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收获习俗和节令特点。 智慧的储藏与防虫之道: 详细阐述古代稻谷的储藏方法,如粮仓建造、通风除湿、石灰、草木灰等防虫保鲜技术。分析这些技术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粮食损耗,保障国家和家庭的粮食安全。 初步加工的技艺: 介绍稻谷从田间到餐桌的初步加工过程,如舂米、砻米、筛米等。分析这些简单而有效的加工方式如何去除稻壳、糠层,得到可食用的稻米。探讨不同时期加工工具的演变及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稻米在古代社会的应用: 梳理稻米在古代社会中的多种用途,不仅是主食,也用于酿酒、制糕、祭祀等。分析稻米作为经济作物,其在市场交易、税收和国家财政中的地位。 第四章:文化之根——稻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食”的文化与价值观: 探讨稻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以及“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分析稻米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餐桌文化、烹饪技艺和饮食习惯。 祭祀与信仰的载体: 深入研究稻谷在古代祭祀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如社稷祭祀、祈年祭等。分析稻谷如何与天地神灵、祖先崇拜相联系,成为沟通人神、祈求丰年的重要媒介。 诗词歌赋中的稻香: 收集和分析历代诗词歌赋中与稻谷相关的经典篇章,解读文学作品如何通过对稻作场景、农民劳作、丰收喜悦的描绘,展现对土地的热爱、对劳动的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节日习俗与民俗风情: 探讨与稻作相关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中秋等,以及围绕稻谷产生的各种民俗活动,如插秧节、丰收节等。分析这些节日和习俗如何凝聚社群,传承文化,维系民族情感。 稻米与家庭伦理: 探讨“家”的概念与稻米生产的紧密联系。分析父子传承、邻里互助等家庭伦理如何在稻作农业的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体现和巩固。 第五章:革故鼎新——现代稻作农业的转型与挑战 科学技术赋能的新篇章: 介绍现代育种技术(如杂交水稻、基因编辑)如何提高稻谷的产量和品质。分析机械化耕作、精准施肥、智能化灌溉等新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方面的作用。 绿色可持续的稻作模式: 探讨稻作生产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如面源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介绍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可持续稻作模式,以及如何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市场经济下的稻作变迁: 分析市场经济对稻作生产、销售和农民收入的影响。探讨稻米品种的结构性调整、品牌化战略以及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与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讨论气候变化对稻作生产带来的潜在风险,如极端天气、病虫害加剧等。介绍适应性育种、抗逆栽培等应对策略。 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 重新审视稻米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探讨如何通过发展现代稻作农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结语: 稻作文明,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它流淌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远古的播种,到现代的科技,再到未来的创新,这条河流从未停止过它的奔腾。本书,只是试图捕捉这条河流中那些闪耀的智慧、坚韧的汗水和不灭的希望。《百年耕耘:稻作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愿能唤醒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对劳动的敬意,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每一粒饱满的稻谷中,我们都能看到历史的印记,感受到文明的温度,以及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