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农业与河南旱地小麦栽培

旱作农业与河南旱地小麦栽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绍林 著
图书标签:
  • 旱作农业
  • 旱地小麦
  • 河南农业
  • 小麦栽培
  • 农业技术
  • 作物学
  • 粮食安全
  • 农业生产
  • 旱地农业
  • 小麦种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黄河水利出版社
ISBN:9787807347194
版次:1
商品编码:1053144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旱作农业与河南旱地小麦栽培》是关于旱作农业和旱地小麦栽培的综合性著作。全书共分7章。一章 主要阐述了旱作农业概念、旱地类型划分,旱地农田水分状况、循环过程及水分平衡;第二章 论述了旱地作物的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估算方法以及我国和河南省旱地小麦生产潜力;第三章 围绕旱地水分管理,重点阐述了旱地集雨蓄水工程、地面覆盖蓄水保墒、保水剂应用技术;第四章 重点阐述了旱地土壤的蓄水耕作技术;第五章 论述了旱地麦田的土壤水分变化动态及旱地小麦需水规律;第六章 主要阐述了河南省及郑州市旱地概况、主要生态条件等;第七章 系统论述了河南省旱地小麦的生育规律、高产栽培技术以及小麦抗旱性鉴定理论与方法。
此书可供有关农业教学、科研人员在工作中参考,可用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群众学习旱作农业技术、指导旱地作物尤其是旱地小麦栽培实践。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旱作农业概述
第一节 旱作农业概念及旱地类型划分
第二节 旱地农田水分状况、循环过程及水分平衡

第二章 旱地作物的生产潜力
第一节 旱地作物生产潜力的概念和含义
第二节 降水生产潜力及估算方法
第三节 我国和河南省旱地小麦生产潜力

第三章 旱地水分管理技术
第一节 集水抗旱技术概述
第二节 集水的类型
第三节 旱地集雨蓄水农业工程技术
第四节 地面覆盖保墒、蓄水抗旱技术
第五节 化学制剂在旱作农业中的应用效果

第四章 旱地土壤的蓄水耕作技术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概念、类型
第二节 旱地蓄水、保墒主要耕作技术

第五章 旱地麦田水分动态
第一节 旱地麦田的土壤水分变化动态
第二节 旱地小麦需水规律

第六章 河南旱地概述
第一节 河南旱地区域及分区
第二节 河南旱地的主要生态条件
第三节 郑州市旱地概况及主要生态条件

第七章 河南省旱地小麦栽培
第一节 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
第二节 水分胁迫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三节 河南旱地小麦的生长发育
第四节 旱地小麦栽培技术
第五节 旱地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第六节 抗(耐)旱主要小麦品种简介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干旱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总面积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34.9%,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14亿hm。耕地面积中,有灌溉条件的耕地仅占15.8%,其余都是靠自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随着人口增加,粮食和水资源的短缺以及干旱的加剧,旱作农业愈来愈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干旱是我国和世界农业最严重和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我国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52.5%,主要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以北的15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年降水量在250~600mm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的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1.7%。因此,我国干旱形势比较严峻,尤其在2008-2009年冬春之交,我国多个省份遇到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09年2月3日,全国近43%的小麦产区受旱,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7个粮食主产区小麦受旱1.43亿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34亿亩。其中,严重受旱的5692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5610万亩,农业部启动了抗旱一级应急响应。面对干旱,我们应采取最积极的行动去研究和应对,减少干旱给农业带来的影响。
第一节 旱作农业概念及旱地类型划分一、旱作农业的概念旱作农业的发展历史久远,中国是世界旱作农业形成和发展的中心之一,从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农业文化遗存来看,我国旱作农业至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中国传统旱作农业成就辉煌,所积累的以耕、耙、耱为中心,大量施用农家肥,保持水土,轮作倒茬,选用耐旱作物和抗旱品种,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传统旱农经验,在世界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旱作农业(dry farming)是指在降水量偏少、有水分胁迫而无充分灌溉条件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的雨养农业(rained farming)。国际上通用的旱农定义,如英美大百科全书中是这样对“旱农”定义:是指在有限降水(典型的是在年降水量少于500mm)的地区,不采用灌溉而种植作物的农业,或者“旱农是指在有限降水的半干旱气候或地区从事无灌溉的作物生产”。考虑到我国旱农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农业生产的特点,我国的农业科研、管理及生产工作者根据国内外旱作农业生产的发展,提出了中国旱作农业的概念与通用的旱农概念的区别:第一,地区范围由半干旱地区扩大到半湿润偏旱地区。半湿润偏旱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区之一,夏季多雨,冬季干旱,虽然年降水量可达600mm左右,但多集中在6、7、8、9月几个月,且年蒸发量很大,需要应用旱农措施保蓄降水,以提高降水利用效率来获得较好的作物产量。

前言/序言

  干旱和水资源短缺是影响当今人类生存,特别是农业生产的一个严峻问题。全球干旱、半干旱面积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4.9%,耕地中有灌溉条件的仅占15.8%。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足,干旱、半干旱面积很大的国家。地处昆仑山、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5%,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1%和人口的40%,却只有全国水资源的19%。许多地区人均水资源低于500m。的极度缺水警戒线。
  河南省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区耕地面积约660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3.9%,其中京广线以西的丘陵、旱地面积约38lO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6.7%。郑州市地处黄淮平原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西部五县属于豫西丘陵旱地区,全市旱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6.73%,最多的巩义和登封旱地面积分别占到79.1%和78.72%,是一个典型的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区。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年粮食产量和小麦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进入21世纪,河南小麦连年丰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但豫西、豫北的丘陵旱地小麦产量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全省粮食产量继续提高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虽然河南省旱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优于我国西北干旱区,但我们在旱作农业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力度方面还亟待加强,许多干旱半干旱地区行之有效的旱作农业技术没有在全省很好地开发应用,因而旱作农业尤其是旱地小麦的生产潜力还远未挖掘出来。
  为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对旱作农业生产重要性及其生产潜力的认识,普及旱作农业科技知识,加速对现有旱地作物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旱区的水分利用率,发挥旱地应有的增产潜力,我们组织有关专家撰写出版了《旱作农业与河南旱地小麦栽培》一书。该书前半部分介绍了有关旱地、旱作农业的概念,世界和我国的旱地概况和分区;论述了河南省旱地的生态条件和分区;概述了集雨蓄水、兴修梯田、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化学保水以及小流域治理的水土保持集雨保墒的旱地综合治理技术。后半部分对河南省旱地小麦的生育规律及高产栽培技术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对当前种植面积较大的旱地小麦品种作了介绍,是一本有关旱作农业和旱地小麦理论与技术的专著。

《黄河岸边的绿色脉搏:一场跨越千年的农耕史诗》 引言: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一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区域,它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也孕育着生生不息的农耕智慧。这片土地,北接巍峨太行,南濒浩荡江河,西倚雄奇秦岭,东临广阔平原,它就是孕育了无数传奇的河南。而在这片沃土上,小麦,早已不仅仅是一种作物,它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寄托,更是一种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河。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黄河岸边的这片土地,探寻那跨越千年的农耕史诗,品味那独属于河南旱地小麦的绿色脉搏。 第一章:土地的记忆——河南大地与旱作农耕的渊源 河南,这片被誉为“中原腹地”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然而,这里也饱受着水旱灾害的侵扰,尤其是“十年九旱”的严峻现实,塑造了这片土地上独特的农耕模式——旱作农业。本书将从地质地貌、气候特征、土壤构成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河南大地与旱作农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将追溯旱作农业在河南的起源,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耕作,到历朝历代的经验积累,再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一步步揭示这片土地上农民与旱魃抗争的智慧与坚韧。 地理脉络: 详细描绘河南的地形地貌,分析其对降水分布和土壤水分的影响。从太行山、伏牛山到黄河、淮河,我们将看到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这片土地的农业特性。 气候印记: 深入研究河南的气候特点,包括降水量的季节性差异、干旱的时段和强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农业生产的挑战。我们将理解为何“靠天吃饭”在这里有着如此深刻的含义。 土壤的诉说: 探讨河南不同区域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保水保肥能力等关键指标,分析这些土壤特性如何适应旱作模式,以及在旱情面前的脆弱性。 历史的回响: 追溯河南旱作农业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古代的“望天田”到近代的“抗旱技术”,展现不同时期农民的探索与创新。我们将了解到,旱作农业并非一种落后,而是在特定环境下最合理的选择。 第二章:风雨中的坚守——河南旱地小麦的生命密码 小麦,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而河南,更是中国小麦的主产区。本书将聚焦于河南旱地小麦,深入剖析其独特的生长习性、抗旱机制以及不同品种的优劣。我们将理解,在缺水的情况下,小麦是如何顽强地扎根、生长,最终孕育出饱满的麦粒。 品种的基因: 详细介绍河南主要的旱地小麦品种,包括它们的起源、选育过程、以及各自在抗旱性、产量、品质等方面的特点。我们将认识到,每一个品种都凝结着农民的汗水与智慧。 生命周期的挑战: 深入解析旱地小麦在各个生长阶段所面临的旱情压力,从播种出苗到拔节孕穗,再到灌浆成熟,理解不同时期缺水对作物生长的致命影响,以及作物自身的抗旱生理机制。 根系的智慧: 探讨旱地小麦发达的根系结构,分析其如何深入土壤,尽可能地吸收有限的水分。我们将看到,生命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力。 生理的奥秘: 揭示旱地小麦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反应,例如气孔的关闭、叶片蜡质层的增厚、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等,理解这些机制如何帮助小麦在缺水中生存。 第三章:智慧的耕耘——河南旱地小麦的栽培艺术 旱作农业并非简单的“听天由命”,它是一门集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耕耘之道。本书将详细介绍河南旱地小麦的传统与现代栽培技术,从耕作制度、播种管理、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全方位展现农民在与干旱斗争中的智慧与实践。 耕作的哲学: 探讨河南旱地小麦的耕作制度,如休耕轮作、深耕蓄水、覆盖保墒等传统技术,分析其在节约水分、培肥土壤方面的原理与效果。我们将看到,古老的智慧依然闪耀着光芒。 播种的节律: 详细阐述旱地小麦的播种时机、播种量、播种深度等关键技术,分析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播种管理,为小麦的早期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中的有限水分。 田间管理的艺术: 深入讲解旱地小麦在生长期间的田间管理,包括中耕除草、镇压保墒、适时追肥等措施。我们将了解,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农事操作,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 病虫害的博弈: 分析旱地小麦常见的病虫害及其发生规律,介绍有效的防治措施,尤其是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采取经济、环保的防治策略。 科技的助力: 介绍现代旱作技术在河南的应用,如节水灌溉技术(尽管旱地农业以少灌或不灌为主,但在关键时期仍可能采用)、测土配方施肥、优良品种的推广等,展示科技如何为旱地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章:希望的田野——河南旱地小麦的未来展望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河南旱地小麦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挑战,但也孕育着无限的希望。本书将探讨河南旱地小麦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潜力,包括新品种的选育、节水技术的推广、现代化农业模式的构建等,并展望这片土地上小麦产业的美好未来。 品种的革新: 探讨未来旱地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方向,例如选育更加抗旱、耐瘠薄、优质的品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技术的升级: 深入研究更加高效的节水保墒技术,如膜下滴灌、喷灌等在旱区的应用,以及智能农业技术在旱作管理中的潜力。 产业的转型: 探讨如何通过延伸产业链,发展小麦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的和谐: 关注旱作农业的生态效益,如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等,以及如何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文化的新生: 展望河南旱地小麦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将这份古老的农耕智慧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焕发新的生命力。 结语: 《黄河岸边的绿色脉搏:一场跨越千年的农耕史诗》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小麦种植的书籍,它更是对一片土地、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方式的深刻解读。在黄河的滋养下,在河南农民的辛勤耕耘下,旱地小麦的故事仍在继续。本书希望通过对这段农耕史诗的细腻描绘,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片土地的脉搏,感受生命的坚韧与智慧,并从中汲取力量,共同书写中国农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地理视野似乎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几个行政区域,虽然对这些区域的旱情和农业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但这种区域的聚焦,使得它在面对中国北方广袤的旱区时,展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每一个地区的降水模式、土壤类型、气候微环境都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旱作农业智慧需要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迁移性。然而,这本书的论述,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特定地点的气候数据和农业实践模型构建起来的,当我试图将其中的某些结论套用到我所在的、气候条件略有不同的邻近区域时,却发现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些水土不服。这让我开始思考,一本具有普适价值的旱作农业指导书,是否应该更加强调“因地制宜”的方法论,而不是提供一套过于固化的“标准答案”。这种地方性过强的叙事,虽然在深度上令人称道,但在广度上,却无法满足那些身处不同地理坐标的同道中人对普遍适用经验的渴求。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见便给人一种朴实而深邃的质感,米黄色的主调,配上一些抽象的线条,仿佛在诉说着土地的坚韧与岁月的沉淀。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期待能在这字里行间找到那些关于如何与干旱抗争的智慧结晶。然而,我很快发现,这本书的叙事重点似乎并不完全聚焦于我所期望的那种实操性的、手把手的栽培指南。它更多地像是一部历史的长卷,缓缓铺陈开来,讲述着黄河岸边那片土地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沧桑巨变。作者似乎对地域文化的挖掘投入了巨大的心力,文字中充满了对先辈们在极端气候下求生存、谋发展的敬意与描摹。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揣摩那些关于社会结构变迁、灌溉技术演进的论述,它们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对于一个急切想知道“今年该如何调整播种深度”的农户来说,这些宏大的叙事显得有些遥远和抽象,少了些直击人心的实用温度。那种渴望在书中找到立竿见影的改良方法的期待,最终被一种更为广博的历史视野所取代,这是一种双刃剑般的体验,既拓宽了认知,又在实际应用层面留下了空白。

评分

这本书的图文排版和视觉呈现,也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一些挑战。作为一本专业书籍,我理解清晰的图表是必不可少的,但书中大量的表格和示意图,往往被密集地塞在文字段落之间,缺乏足够的留白和视觉上的引导。很多图注过于简略,或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联不够明确,导致我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对照文字和图表,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复杂关系。特别是一些关于水肥耦合的动态过程图,如果能采用更现代、更直观的视觉语言来呈现,比如三维模型或动态演示(虽然是印刷品,但设计上也可以更具启发性),将会大大提升读者的理解效率。这种略显陈旧的版式设计,不仅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也使得这本书在传递其深奥知识的过程中,多了一层不必要的“阅读门槛”,让那些对图表敏感的读者望而却步,也减弱了知识的传播效率,终究没能达到理论成果完美转化的效果。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时会让人感到一种明显的学术气息,行文严谨,论据充分,引用的文献资料也相当扎实,这无疑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素养。不过,这种过于学术化的表达方式,使得一些本应生动鲜活的农业实践细节,被包裹在了层层叠叠的概念和理论之中,读起来有些费力。比如,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论述土壤持水能力的物理化学机制,配有复杂的公式和图表,我明白这些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但当我试图将这些理论转化为田间的具体操作时,却找不到清晰的桥梁。更让我感到略有遗憾的是,书中的案例分析似乎更偏向于宏观层面的区域性对比,而非微观到具体某一个村落、某一片田地的生动案例。我期待的,是那些带着泥土气息、充满汗水味道的故事,是那些历经磨难后依然坚守在那片土地上的农民的“活”的经验,而不是一串串冰冷的实验数据和归纳总结。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似乎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让作为普通读者的我,在知识的海洋里感到了一丝迷航。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侧重于现代生物技术在抗旱品种选育上的突破,期待看到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前沿科技如何赋能传统旱作农业,打造出更具韧性的未来作物。然而,书中对这些新兴领域的着墨不多,反而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了对传统耕作制度,如休耕、深耕、地表覆盖等历史悠久的技术的深入剖析和历史溯源上。这种“追本溯源”的路径固然重要,它展现了传统农业智慧的精妙之处,也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祖辈们能够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条件下生存下来。但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缺乏对未来技术趋势的展望和讨论,这份厚重感就容易转化为一种滞后感。我感觉自己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昨日的辉煌”的史诗,而非一部“面向明天的行动指南”。对未来可能性的探讨,那种令人振奋的科技前沿的脉动,在这本书里几乎是缺失的,这让习惯了快速迭代的现代读者,在阅读体验上少了一份对未来农业图景的憧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