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包邮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朱绍禹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正版包邮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朱绍禹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绍禹 著
图书标签:
  • 中学语文
  • 课程与教学论
  • 朱绍禹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教材
  • 教师用书
  • 教育理论
  • 语文教学
  • 中学教育
  • 正版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兰兴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163636
商品编码:105316099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4-01
页数:41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新颁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基准,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语文新课程所涉及的理论和实践问题:1编语文课程论,分章探索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资源、评价和文化教育;二编语文教材论,阐述了语文教材的整体价值、类型、编写和使用,并评析了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编辑体例、内容结构以及编辑技巧等;三编语文教学论是《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依据两个“课标”明确区分的教学领域和语文教学实际,分别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目标、原则、内容、程序、方式等,作了深入阐述,并给“课标”中反复强调的体验和感悟、层次和角度、自主和探究等以专门的研究,还解说了现代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常用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四编语文教师论,则讨论了语文教师的使命、素质、科研与编写乡土教材的业务内涵。《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可供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用作教材。

目录

1编 语文课程论
1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3
1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3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3
二、语文课程与邻近课程的联结7
二节 语文课程的功能与地位13
一、语文课程的功能13
二、语文课程的地位17

二章 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22
1节 语文课程的理念22
一、构建应用性与审美性并重的语文课程22
二、构建民族性与国际性相融会的语文课程29
二节 语文课程的目标36
一、确立课程目标的意义与依据36
二、初、高中语文课程目标38
三、语文课程目标的特性43
四、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性与文字表达46

三章 语文课程资源48
1节 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48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48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50
二节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53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领域53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和途径56

四章 语文课程的测试与评价61
1节 语文课程的测试61
一、语文课程测试的性质与类型61
二、语文课程测试的方式方法64
二节 语文课程的评价70
一、语文课程评价的意义和作用70
二、语文课程评价的要求和方法72

五章 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78
1节 我国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78
一、我国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传统78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教育内容80

一、英国语课程的文化教育80
二、美国语课程的文化教育82
三、法国语课程的文化教育83
四、日本母语课程的文化教育84
三节 新加坡华文课程和我国台港澳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85
一、新加坡华文课程的文化教育一85
二、我国台湾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87
三、我国香港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88
四、我国澳门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88

二编 语文教材论
1章 语文教材总论93
1节 语文教材的价值和类型93
一、语文教材的价值93
二、语文教材的类型96
二节 语文教材的编写与使用99
一、语文教材的编写99
二、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102
三、语文教材的使用103

二章 语文教材分论107
1节 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概观107
一、编写思想107
二、编写体例109
三、其他113
二节 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116
一、阅读内容结构116
二、写作内容结构122
三、口语交际内容结构123
四、综合性学习内容结构124
五、名著导读125
六、古典诗词诵读125
七、专题126
八、图像系统126
九、附录127
十、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127

三编 语文教学论
1章 语文教学论与语文学习论131
1节 语文教学论131
一、语文教学论的性质131
二、语文教学论的研究对象131
三、语文教学论的任务132
四、语文教学论与相关学科133
五、语文教学论的研究方法134
二节 语文学习论137
一、语文学习的性质137
二、语文学习的类型137
三、语文学习的内容138
四、语文学习的过程139
五、语文学习的方式140

二章 语文教学原则141
1节 言语训练与语言教学相互协调的原则142
一、确定原则的依据142
二、贯彻原则的途径143
二节 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互为表里的原则146
一、确定原则的依据146
二、贯彻原则的途径147
三节 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相辅相成的原则149
一、确定原则的依据149
二、贯彻原则的途径150
四节 学校语言学习与家庭、社会语言学习结为一体的原则151
一、确定原则的依据151
二、贯彻原则的途径152

三章 阅读教学154
1节 阅读理念与阅读教学理念154
一、阅读理念154
二、阅读教学理念156
二节 阅读教学中的体验与感悟161
一、体验和感悟的性质与意义161
二、体验和感悟的目标162
三、生成体验和感悟的方法163
四、生成体验和感悟的原则164
三节 阅读教学的层次与角度166
一、问题意识与提问策略166
二、阅读教学的层次168
三、阅读教学的角度170
四节 阅读教学模式175
一、教学模式与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175
二、我国的阅读教学模式177
三、外国教学模式181
四、阅读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斜新186
五节 各类文体的阅读教学187
一、记叙文阅读教学187
二、说明文阅读教学194
三、议论文阅读教学200
六节 古诗文的阅读教学208
一、语言层面的教学208
二、文化层面的教学211
三、审美层面的教学214
四、古诗文阅读教学方法216
七节 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219
一、独自式阅读教学219
二、对话式阅读教学220
三、探究式阅读教学223
八节 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228
一、朗读和默读228
二、摘记和提要241

四章 作文教学251
1节 作文与作文教学的理念251
一、作文的理念251
二、作文教学的理念255
二节 中学生的作文兴趣与习惯259
一、中学生的作文兴趣259
二、中学生的作文习惯260
三节 作文教学的原则与要求262
一、作文教学的原则262
二、作文教学的要求264
四节 作文教学过程267
一、作文前的学生准备与教师指导268
二、作文中的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276
三、作文后的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278
五节 各类文体的写作教‰"287
一、自叙文的写作教学287
二、实用文的写作教学291
三、研究性文章的写作教学295
四、文学作品尝试写作教学297

五章 口语交际教学302
1节 口语与口语交际302
一、口{吾302
二、口语交际303
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304
一、语文教学视野中的口语交际教学304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305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306
四、口语交际教学与说话及听说教学307
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310
一、交际策略311
二、场景策略312
三、互动策略313
四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315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思路315
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316

六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318
1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与目标318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318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320
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特点321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321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324
三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327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327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330

七章 现代语文教学媒体332
1节 现代语文教学媒体概述332
一、现代语文教学媒体的含义与特点332
二、现代语文教学媒体的分类与作用334
三、现代语文教学媒体的选用原则与要求339
二节 语文多媒体教学344
一、语文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特点与类型344
二、语文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345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355
四、语文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评价356
五、语文多媒体教学结构的设计357
三节 常用语文教学课件的制作与使用359
一、录音录像教材的制作与使用359
二、幻灯投影教材的制作与使用362

四编 语文教师论
1章 语文教师的使命与素养369
1节 语文教师的时代使命369
一、语文教师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369
二、语文教师应该是教学改革的探索者370
三、语文教师应该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370
四、语文教师应该是母语学习的促进者371
五、语文教师应该是课程文化的建设者372
二节 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373
一、语文教师的素养373
二、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375

二章 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378
1节 备课378
一、备课的内容378
二、备课的方法379
二节 说课381
一、说课的特点381
二、说课的内容383
三节 上课385
一、好课的标准m385
二、好课的要求386
四节 评课389
一、评课的原则389
二、评课的内容390

三章 语文教师的科学研究392
1节 语文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392
一、教师科学研究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392
二、教师科学研究是现代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393
三、教师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393
二节 语文教师科学研究的方法394
一、行动研究394
二、教育叙事研究396
三节 语文教师科学研究的程序399
一、选择课题399
二、掌握资料402
三、研究实践403
四、撰写论文404

四章 语文教师的教材编写406
1节 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406
一、校本化原则406
二、科学性原则406
三、向生性原则407
四、补充性原则407
五、特色性原则407
六、生活化原则408
七、灵活性原则408
二节 校本教材的编写体例与类型408
一、校本教材的编写体例408
二、校本教材的类型409
编后记

精彩书摘

    语文审美教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指向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语文应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本体目标,这里主要指的是知识目标与能力的目标,但要塑造全面发展的人还应有德育目标、审美目标。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来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对人性进行塑造和改造,去除人性中卑劣污浊、肮脏丑恶的一面,弘扬人性中健康高尚美好光明的一面,使人变得更加完美,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换言之,即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应该说,所有教育的终目的都是如此,但语文课程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强大的感染力和对心灵的冲击力,因而,它理所当然地成为达到这一目标的直接且有效的途径。
    "课标"在论及语文审美教育的问题时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审美教育得到高度重视。"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各学段也提出具体要求。如1学段,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二学段要求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三学段要求使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四学段要求"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高中语文"课标"则更为明确地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还指明语文应"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对于帮助教师认识审美功能,强化教师的审美教育意识都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
    二,强调加强审美实践。"课标"多处提到体验性目标,如"获得审美体验","享受审美乐趣"。作为审美活动的过程,始终要把人作为自己的对象,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只有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提升。重视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审美过程是"课标"的又一亮点。
    三,注重多要素的协调发展。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是学习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语文教学如果只重视认知发展,不重视情意因素的培养,不仅是不完善的,而且也有悖于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情意因素不仅能促进认知的发展,同时它本身就是教学、教育的目标。高中"课标"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也只有知、情、意等方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审美教育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深度解析中学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由朱绍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倾力出版,是一部系统深入探讨中学语文教育的权威著作。本书凝聚了教育学界和语文教育界的专家智慧,旨在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教育研究者以及师范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前沿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它不仅梳理了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更深刻剖析了当前中学语文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中学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脉络 本书的开篇,便为读者构建了扎实而宽广的理论基石。在“理论基础”部分,作者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与中学语文教育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例如,关于学习理论,会详细介绍建构主义、认知主义等对语文学习过程的启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建构;在教学论层面,则会探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核心要素,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课程理论的引入,使得读者能够理解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功能及其结构,为课程的理解和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发展脉络”部分则将视角拉长,带领读者回顾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语文教育,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重要课程改革,再到新世纪以来课程改革的深化,本书系统梳理了各个时期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内容、教学重点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历史的审视,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优势与不足,理解改革的逻辑和方向。例如,在回顾不同时期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时,会分析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为何当前的课程改革会强调“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 第二部分:中学语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本书的精髓之一在于对中学语文课程的深入剖析。在“课程设计”方面,作者们详细解读了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深入分析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包括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文学知识、文化意识等)、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建议。本书强调,课程设计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在“课程内容”的阐释上,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教学内容,而是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深入探讨了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的特点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对于不同年级的语文课程内容,如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常识等,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例如,在讲解古诗文教学时,会探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语言特点、文化意蕴和情感价值,而非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讲解;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会强调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评价能力,以及如何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 “课程实施”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环节。本书在此部分投入了大量篇幅,系统论述了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到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再到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本书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并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探讨了不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优缺点以及如何创新运用。例如,在讲解写作教学时,会强调写作教学的“过程性”,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素材积累、结构安排、修改润色等,而非简单地进行“考前训练”。 第三部分: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与创新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开展教学是核心关切。本书的这一部分,正是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而量身定制。 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方面,本书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科学、具体地设定教学目标。它不仅区分了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更强调了如何将这些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达成。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部分,是对教材的进一步深化。本书强调教师应具备课程意识和教材分析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补充和拓展。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某个时代背景的兴趣,适当补充相关的历史资料或文学作品,以深化学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运用”是本书的重点和亮点。本书系统介绍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各类方法,如: 启发式教学:如何通过提问、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 探究式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或主题,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主动探究知识。 合作学习:如何设计有效的合作任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和共同进步。 情境教学:如何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式教学:如何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 本书特别强调“因材施教”的理念,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原则、内容、方法和工具。它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过程性,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评价。除了传统的纸笔测验,还介绍了观察、访谈、作品分析、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评价工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益的反馈和指导。 第四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生涯 本书并未止步于课程与教学本身,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教师这一关键主体。 “教师的专业素养”部分,系统阐述了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这包括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扎实的文学功底、广博的文化知识、敏锐的教育洞察力、精湛的教学技艺以及高尚的师德修养。本书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技能。 “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为教师指明了方向。本书介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种途径,如:参加继续教育、参加教学研讨活动、进行教学研究、撰写教学论文、反思教学实践、向优秀同行学习等。它鼓励教师将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理论指导下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中学语文教师的职业伦理与生涯规划”部分,则从更宏观的层面为教师提供了指导。本书强调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如何处理教学中的伦理困境。同时,也为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建议,鼓励教师树立长远目标,积极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 总结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部集理论性、实践性、系统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刻的理论洞察,以及对中学语文教育实践的精准把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权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本书不仅是师范院校的理想教材,也是每一位有志于提升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的必备读物。通过研读本书,教育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更有效地设计和实施课程,更科学地开展教学,从而为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扎实语文素养的下一代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经常需要参考专业书籍的读者,我特别关注一本书的“更新度”和“前瞻性”。令人欣慰的是,这本书在内容结构中巧妙地融入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的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潜在影响。它不仅仅是对既有成熟理论的总结,更包含了对未来教育图景的审慎展望。比如,书中对信息技术与深度学习的结合所持有的辩证态度——既肯定了技术赋能的巨大潜力,也警示了过度依赖技术的风险——就显得格外成熟和负责任。这表明编著者并非闭门造车,而是紧密关注着教育实践的一线变化和学界的最新思潮。因此,这本书不仅能解决当下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更能帮助我们构建起面向未来的教学思维框架,确保我们所学的理论不会很快过时,而是能够持续指导未来的教育实践,具备了相当长的生命周期价值。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实践案例的选取和剖析。很多同类书籍只是泛泛而谈,停留在高屋建瓴的理论层面,让人感觉有些“空中楼阁”。然而,这本书似乎深谙一线教师的痛点和需求,它提供的案例往往是那种在实际教学场景中经常遇到的“硬骨头”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处理课堂上的突发状况,如何将抽象的文学理论融入到具体的文本解读中,如何平衡应试需求与素质教育的矛盾等等。对于每一个案例,作者都给出了多角度的分析视角,既有理论指导下的最优解,也有考虑到现实约束条件的变通方案,甚至还收录了一些资深教师的“经验之谈”。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实操性”是我认为它超越同类作品的关键所在,它真正做到了将晦涩的教育学原理“翻译”成了教师日常工作中的“操作手册”,让人读完后有强烈的“茅塞顿开”之感,恨不得马上回到课堂上去检验所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心思,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既显得专业又不失典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分量适中,那种微微的粗粝感让人感觉很踏实,不像有些教材那样轻飘飘的。侧边裁切得非常平整,即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磨损的烦恼。内页的排版更是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素养,字体的选择清晰易读,行距和段落间距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即便是学习复杂理论的时候,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和术语被用不同的颜色或加粗的方式凸显出来,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能迅速抓住重点,提高学习效率。整体来看,光是捧着这本书,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这在学术著作中是比较难得的品质,让人在阅读之初就充满了期待,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力作。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章节逻辑构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严谨的知识体系框架。开篇部分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定位和历史沿革做了极其详尽的梳理,这种宏观的视野为后续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每一章的过渡都自然流畅,仿佛是顺着一条精心铺设的知识阶梯向上攀登。比如,在探讨某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时,作者总是能先从其理论渊源讲起,然后层层递进到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案例分析,最后再回归到对这种模式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适用性的批判性思考。这种“理论—实践—反思”的闭环结构,让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孤立的记忆,而是一种深度的理解和内化。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述过程中体现出的那种学术的严谨性,每一次的论断都有理有据,引用的文献和案例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让人不得不信服其观点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在语言风格上,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将学术的严肃性与人文的温度完美融合的特质。尽管主题是严谨的教学论,但作者的文字却绝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腔”。他的行文流畅,比喻恰当,尤其是在阐述一些教学哲学层面的问题时,常常能引人深思,甚至带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和力。比如,在讨论教师的专业成长时,作者没有使用生硬的术语,而是用了“耕耘者”与“播种者”的意象来比喻教师的角色,这种富有画面感的语言,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得那些关于教育理念的探讨不再遥不可及。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前辈进行一场深入的咖啡馆对话,既能获得知识的滋养,又能感受到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尊重。这种高雅又不失人情味的表达方式,让学习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