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珀塞尔
原价:9.70元
作者:Arthur Hutchings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4-01
ISBN:9787806116654
字数:
页码:1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BBC音乐导读'丛书第27篇《珀塞尔》。珀塞尔不但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作曲家,同时也被公认为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在本书中,Arthur Hutchings提供了珀塞尔最重要作品的指引,并且评述了他成就的广度及深度。通过本书的阅读,相信读者一定会有所收获。
内容提要
在《珀塞尔》中,Arthur Hutchings提供了珀塞尔最重要作品的指引,并且评述了他成就的广度及深度。珀塞尔不但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作曲家,同时也被公认为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
目录
珀塞尔和他的同时代人
教学和宗教音乐
室内乐和器乐
颂歌和应景音乐
剧院和戏剧音乐
舞曲和歌曲
珀塞尔的品格和个性
生平摘要
本书所述主要作品
作者介绍
Arthur Hutchings多年来担任达拉谟大学的音乐教授,也是一位著名的广播员。著有《巴洛克协奏曲》,《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总览》,以及有关舒伯特和戴留斯的研究。
文摘
书摘
在复辟时期许多人已记不起查理一世时代所遵循的英国礼拜仪式,这是固定的礼拜程序,为了“适合于”某一日或某一季节,其中某些项目有所改变,但同样使用规定的经文。在礼拜仪式当中的某个时候,由音乐指挥选用来演唱的经文歌和赞美歌的歌词却不是规定的。都铎王朝时代的作曲家一般选用《诗篇》(Psalm)或圣经的其他部分,但在采用赞美诗集以前,在教堂传道中唱赞美歌时,采用了祈祷词。伦敦的爱说人闲话的人和写日记准备日后出版的人使我们相信:在皇家教堂内,把看不见的东西作为宗教的验证是不清楚的。因为周日礼拜仍被保留,我们对此不如这样假定。但是,当国王参加礼拜时,我们可以肯定,做礼拜的时髦的人们既看得见也听得见一些事物。听得见的有圣咏应唱、诗篇和圣歌配曲等,但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是像清唱剧(canta-ta)那样的唱诗,它既有乐器演奏的交响曲、声乐的独唱和二重唱等,还有唱诗班。
复辟时期许多优美的赞美诗由于太长,在大教堂的仪式中不采用它们,是有道理的,只是在特殊的音乐节日时才予以采用。礼拜仪式由小人物掌权,可能由于年轻的珀塞尔兴高采烈,他在二十五岁以前已经为四十首赞美诗作了曲。我们可以把这些作品分为两类:
一、领唱赞美歌(The Verve Anthem),把句子分成若干段落,那些标有“领唱”的地方,如果不是用来独唱,就是指各声部只用单一的声音来唱。那些标有“合口引的地方,由整个唱诗班来唱。用乐器演奏的段落和节,不论是长的前奏曲,还是短的间奏曲,都叫做交响曲(symphony)。(请读者注意:在十七和十八世纪,此字是指一种由三个短乐段或短乐章组成的简短器乐曲——译注)。
二、合唱赞美诗(The Full Anthem),在合唱织体中保持其主要的对比部,但也可以采用短的、独唱的节。合唱赞美歌常常是无伴奏的,便是詹姆斯一世时期和查理一世时期的作曲家,像珀塞尔那样,抄上管风琴伴奏的部分。
虽然珀塞尔的赞美歌是为皇家教堂和西敏寺大教堂而谱写的,但我们不应设想,上述两种类型中的哪一种是专供这个或那个机构使用的。只有在特殊的王室的或全国性的活动中,才在大教堂里使用管弦乐器,而较短的领唱赞美歌无疑是用管风琴伴奏的。我们也知道,在皇家教堂里唱合唱赞美歌,而在星期日国王参加礼拜时,一般(如果不是总是的话)有场面辉煌的领唱赞美歌,因为他不喜欢合唱赞美歌的对位法织体,它会使词句不清楚,听不出节拍来,而这种节拍可以使国王能用脚打拍子。
珀塞尔早期的一些赞美歌令人失望,不够出色。他最好的作品是在他最后几年中谱写的,但他最早时对教堂音乐的关注,使他受到了训练,从而能够完成了任何时代的作曲家都要面对的困难任务。只依赖歌词并赋予歌词“廉价的色彩”,不能说明把赞美歌同用语言进行的礼拜仪式或戏剧区分出来是必要的。领唱赞美歌要求在乐器演奏的段落中有纯粹的音乐创造,把这些段落同声乐段落联结起来是一种挑战,也要求“乐章”的多样化。现在称之为主题的展开,加之以回声、反复、模进和接近模进,对展开乐章和一致性都有帮助。但是,在认识调性以及调的分配已取得了有价值的进展。偏离一个调会造成风险,转回男阶调才能保持一致性。珀塞尔的模进可以经过一系列的调,而在较老的音乐中,“转调”意味着在别的音上收束(cadence)而不是在主音上收束,很少有调性的清楚转变。在帕勒斯替那的一首受赞赏的作品中,我们可能会对在C和G上的收束感到厌倦。甚至在珀塞尔的很流行的“永远敬爱上帝”(Re-
ioice in the Lord alway)中,我们感觉不到里面的限度;其中第一领唱赞美歌的C大调配曲反复出现,几乎像一首回旋曲副歌(在开始的交响曲中的钟乐,使这首作品获得了“钟声”赞美歌的别称)。
尽管珀塞尔的教堂音乐在广播中和录音中似乎多么吸引人,但这些作品中的大多数不仅由于其长度而且由于缺乏进取精神,未能列入礼拜仪式的保留节目内。能在大教堂和教堂中听到的、由优秀的唱诗班唱的赞美歌例如:“永远敬爱上帝”、“啊上帝,你抛弃了我们”、“你的话是指路明灯”),不仅有乐器部分,由管风琴演奏的效果很好,而且赞美诗的部分不需要由珀塞尔的一些杰出的歌手来唱。在皇家教堂里没有戈斯特凌(JohnGosfling)牧师的“惊人的男低音”时,像谱例7那样的段就不让唱诗班去唱,尽管他们欢喜去唱它。再者,唱诗班教师喜欢那种所有歌手都完全能唱的音乐。尽管库克对男孩子们的教导很成功,也费了几年时间才能期望他们在星期日和周日作出贡献,能够应付长的音乐,而使会众在倾听成年和青少年的优美中得到享受。因此,分析一下珀塞尔最吸引人的领唱赞美诗之一,以说明他对这些事实的反映,以及他用什么手段使各部分在音乐上联结在一起,是有好处的。
要创作好的音乐,不能把对位法作为一种单独的技巧。它曾被当作和声的同义词,那就是在声部中任何有活力的音乐。它使音乐变得生动活泼,不仅是通过节奏的不一致或不顺从,而是按音乐史这一时期或那一时期人们所理解的那样,把不协和和弦与协和和弦并行演奏。认为这些幻想曲推崇的是过时的演奏法,就像珀塞尔在“合唱” (full)赞美歌和传教乐曲中所奉行的那样,这样说是没有说明全部问题的。这些幻想曲是那个时代的和那个时代的作曲家的。我们也不能用这样的话来奉承珀塞尔:在他二十一岁时,他就“几乎”像年轻的巴赫一样成为有成就的对位法专家;更不能用所谓他“给巴赫指点”的愚蠢言论来奉承他。巴赫在和声的进
行(到他那个时代已被通奏低音所巩固下来并常规化了)和“水平的思考”之间建立了一种平衡。他的大胆比起珀塞尔的大胆还是更有所克制;巴赫如果知道珀塞尔的大胆的话,可能会迷住了他,但这看来是粗率的。在珀塞尔晚期的室内乐作品(奏鸣曲)小,他表示(并且声明)承认通奏低音演奏法促进了音乐的和谐悦耳。
他可能这样相信,而且确实希望别人也相信。但我们恰当的作法是,在相信作曲家对他们的作品所作出的评论之前,先让音乐本身来说话(那些相信《特里斯坦》一剧使音乐成为该剧的仆人而不是主人的人,将会相信任何作曲家)。因此,在我们细读《十二首三声部奏呜曲》 (Twelve Sonatas of Three Parts,1683)的序言时,我们不妨说点闲话。作曲家的遗孀弗朗西斯,珀塞尔(Frances Purcell)又收集了《十首四声部奏鸣曲》(Ten Sonatas in Four Parts),这些曲子创作于不同时期,但在1697年出版,它的序言告诉我们说,它们“已获得了许多朋友”。而普莱福德(1657-1706)可能起草了这两篇序言!
……
插图
序言
《珀塞尔:一位被遗忘的天才的足迹》 引言 音乐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同流星划过,短暂却耀眼,留下深邃的印记,却又在岁月的洪流中逐渐被淡忘。亨利·珀塞尔(Henry Purcell)便是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被誉为“英国音乐的骄傲”,一位在短短三十余载生命中,却将英国巴洛克音乐推向巅峰的作曲家。然而,与他同时代甚至稍晚的欧洲大陆上的巨匠们相比,珀塞尔的名字在公众视野中似乎显得更为低调。本书《珀塞尔:一位被遗忘的天才的足迹》旨在重拾这位伟大作曲家的光辉,深入探寻他短暂而辉煌的创作生涯,剖析他音乐的独特魅力,并试图理解为何他虽在生前备受推崇,却在身后经历了相对的沉寂,又如何在一代代音乐家的努力下,重新获得其应有的地位。 第一章:时代的脉搏——17世纪英国的音乐图景 要理解珀塞尔的音乐,我们必须先置身于他所处的时代。17世纪的英国,经历了宗教改革、内战、王政复辟等一系列重大历史变革,这些动荡不仅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和文化艺术,也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复杂而丰富的土壤。 王政复辟与宫廷音乐的复兴: 在克伦威尔的清教徒统治时期,宫廷音乐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许多音乐活动被禁止。然而,1660年查理二世的复辟,为英国音乐带来了新的生机。查理二世本人热爱音乐,他不仅重建了皇家音乐机构,还从法国和意大利引进了新的音乐风格。这为像珀塞尔这样的年轻作曲家提供了重要的创作平台和演出机会。宫廷的奢华和庆典活动,催生了大量的歌剧、颂歌(Ode)、以及用于戏剧的音乐。 教会音乐的重要性: 尽管世俗音乐兴起,但教会音乐在17世纪英国依然占据核心地位。圣公会拥有悠久的唱诗班传统,教堂是音乐教育和创作的重要场所。弥撒曲、颂歌、以及用于日常礼拜的圣歌(Anthem)是教会音乐的主要形式。珀塞尔早年便在皇家小教堂担任唱诗班成员,并最终成为其管风琴师,这段经历深刻塑造了他的教会音乐创作。 戏剧音乐的崛起: 17世纪下半叶,英国戏剧迎来了黄金时代。在王政复辟后,女性演员首次登上舞台,戏剧的观赏性大大提升。许多剧作家,如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开始在戏剧中引入音乐,包括序曲、幕间曲、歌曲和合唱。这为作曲家提供了创作音乐戏剧(Semi-opera)的机会,珀塞尔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它们是后来英国歌剧发展的重要先驱。 民间音乐的影响: 尽管宫廷和教会音乐更为人瞩目,但民间音乐的元素也并非完全消失。民歌、舞曲的旋律和节奏,有时也会悄然融入到严肃的音乐作品中,为英国音乐增添了独特的民族色彩。 第二章:早慧的天才——珀塞尔的成长轨迹 珀塞尔的早慧是毋庸置疑的。他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一位皇家音乐家,这为他提供了接触音乐的天然环境。 童年与初露锋芒: 珀塞尔出生于1659年左右,早年进入皇家小教堂唱诗班。在这里,他接受了系统的音乐训练,学习作曲、演唱和乐器演奏。他被认为是极具天赋的学生,很快便展现出非凡的作曲才能。据记载,在他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创作了一些重要的器乐作品和歌曲。 师从约翰·布洛(John Blow): 珀塞尔在唱诗班的导师约翰·布洛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也是当时英国音乐界的领军人物。布洛对珀塞尔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传授了扎实的音乐技艺,还鼓励和支持珀塞尔的创作。珀塞尔的早逝,让布洛痛心疾首,甚至在一场纪念珀塞尔的音乐会上,布洛演奏了自己的作品,并将其献给“珀塞尔,他最亲爱的朋友”,这足以说明两人深厚的师生情谊。 从管风琴师到作曲家: 珀塞尔的职业生涯发展迅速。在1670年代,他先是担任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管风琴师,随后又在1682年被任命为皇家小教堂的管风琴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这些任命不仅为他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这些职位意味着他拥有了创作和演出其音乐作品的固定平台。他为重要的宫廷庆典、皇家婚礼、以及宗教仪式创作了大量的音乐。 与德莱顿的合作: 珀塞尔在戏剧音乐领域的杰出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与当时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约翰·德莱顿的合作。他们的合作开创了英国音乐戏剧的新篇章。从《暴君奥斯曼》(The Indian Queen)到《亚瑟王》(King Arthur),再到《仙后》(The Fairy-Queen),这些作品融合了精彩的戏剧表演和创新的音乐,至今仍是重要的音乐会曲目。 第三章:音乐的语言——珀塞尔作品的风格与创新 珀塞尔的音乐,如同一面映照着17世纪英国社会风貌的镜子,既有欧洲大陆音乐的宏伟和技巧,又融入了独特的英格兰式的情感和质朴。 悲剧性的深度与戏剧张力: 珀塞尔最令人称道的才能之一,在于他塑造悲剧性情感的能力。他的歌剧和戏剧音乐,尤其是那些与德莱顿合作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悲伤、绝望、以及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他对旋律的运用,常常能够精准地捕捉到角色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迪多与埃涅阿斯》(Dido and Aeneas)中的《迪多的哀歌》(Dido’s Lament)便是这一特点的极致体现,这首咏叹调以其纯粹的悲伤和动人的旋律,成为音乐史上的经典。 旋律的魔力与情感的共鸣: 珀塞尔的旋律线条流畅、富有歌唱性,同时也充满了力量和表现力。无论是宏伟的合唱,还是抒情的独唱,他都能创作出令人过耳难忘的旋律。他善于运用装饰音,使旋律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又不会显得华而不实。他对人声的理解尤为深刻,他的声乐作品能够充分展现人声的美感和表现力。 对位法的精妙运用与复调的织体: 作为一位受过良好训练的作曲家,珀塞尔精通对位法。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复杂的复调织体,声部之间相互独立又紧密结合,形成了丰富的音乐层次。然而,他的对位法并非生硬的技巧展示,而是与旋律和和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服务于音乐的表现。 和声的色彩与转调的巧妙: 珀塞尔的和声语言既有巴洛克时期的特点,又展现出其独到的创新。他善于运用不协和和弦来制造戏剧性的紧张感,并在转调方面展现出非凡的技巧。他能够以一种自然而流畅的方式,在不同的调性之间进行切换,为音乐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变化。 器乐的创新与融合: 珀塞尔在器乐领域也留下了重要作品,包括奏鸣曲、组曲以及为戏剧创作的器乐段落。他善于运用当时的管弦乐器,如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巴松管、以及键盘乐器,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响效果。他将室内乐的精巧与戏剧音乐的宏大相结合,展现了器乐的独立表现力。 舞曲元素的运用: 珀塞尔的音乐中常常能够找到舞曲的节奏和风格,这得益于他对民间音乐的吸收。这些舞曲元素为他的作品增添了活力和趣味性,也使得他的音乐更容易被当时的听众接受。 第四章:失落与回归——珀塞尔在历史中的沉浮 尽管珀塞尔在生前享有盛誉,但他的音乐在死后却经历了一段相对沉寂的时期。这其中的原因复杂,涉及音乐品味的变迁、作曲家个人的因素以及历史的偶然。 音乐审美的变迁: 珀塞尔去世后不久,欧洲大陆的音乐风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意大利作曲家如维瓦尔第(Vivaldi)、巴赫(Bach)和亨德尔(Handel)的音乐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作品以其更加清晰的结构、更加华丽的旋律和更加宏伟的音响,吸引了当时的音乐爱好者。相比之下,珀塞尔的音乐,虽然深刻而富有情感,但在某些方面可能显得不够“时髦”。 欧洲大陆作曲家的影响: 随着英国与欧洲大陆的交流日益频繁,许多外国作曲家来到了英国,他们的音乐风格对英国本土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亨德尔在珀塞尔之后,成为了英国音乐界无可争议的巨匠,他的宏大风格和意大利式的歌剧,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本土作曲家的光芒。 《迪多与埃涅阿斯》的特殊命运: 珀塞尔最杰出的歌剧《迪多与埃涅阿斯》,尽管艺术价值极高,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演出和推广。这部作品最初是为一所女子学校创作的,其规模相对较小,与当时流行的意大利式歌剧有所不同。直到20世纪,这部歌剧才被重新发掘,并被公认为歌剧史上的瑰宝。 “遗忘”中的传承: 尽管如此,珀塞尔的音乐并未完全消失。他的一些作品,尤其是管风琴曲和歌曲,依然被音乐家们演奏和教授。一些音乐史学家和研究者,也一直在努力发掘和推广他的作品。在20世纪,随着对早期音乐的重新关注,以及对不同国家音乐传统的重视,珀塞尔的音乐迎来了复兴。 20世纪至今的复兴: 20世纪以来,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和指挥家,如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约翰·埃利奥特·加德纳(John Eliot Gardiner)等,为珀塞尔音乐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重新演绎和录制了珀塞尔的作品,将他的音乐重新带回到世界各大音乐厅的舞台上。如今,珀塞尔的作品已经成为世界音乐会曲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地位也得到了重新确立。 结论 《珀塞尔:一位被遗忘的天才的足迹》试图勾勒出这位伟大作曲家的人生轨迹和音乐成就。他如同一颗在17世纪英国天空划过的璀璨流星,短暂却留下永恒的光芒。他的音乐,既根植于英格兰本土的土壤,又吸收了欧洲大陆音乐的精华,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风格。他的悲剧性深度、动人的旋律、精妙的对位以及创新的和声,至今仍能深深打动人心。 珀塞尔的音乐生命,并非一帆风顺,他在身后经历过相对的沉寂,但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注定了他最终的回归。通过本书的梳理,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这位被“遗忘”的天才,理解他音乐的伟大之处,并体会到音乐史变迁中那些被时间淘洗后依然闪耀的宝藏。重拾珀塞尔的足迹,不仅是对一位伟大作曲家的致敬,更是对音乐历史深度和广度的探索,是对人类情感表达的深刻理解。他的音乐,如同陈年的佳酿,越是品味,越能感受到其醇厚与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