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世界专业的认知神经科学教材
认知神经科学之父经典力作,第三版强势推出
国内认知神经科研团队倾心翻译
内容简介
欢迎翻开第三版!每当像认知神经科学这样的新领域出现时,人们对它的前途并不总是信心满满,甚至怀疑它会不会昙花一现。对新领域的新鲜热情就像看着一只一次站立起来的小鹿一样,她能行吗?这崭新的生命能否发育长大?这新的生命中能放射出真正的意义吗?
10年后的今天,认知神经科学已经空前繁荣。我们可以从诸多方面体察这种进步:领先的大学已经着手实施创新举措,旨在发展专门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向,以便为研究者提供这一领域研究所需的工具和跨学科研究的机会;新杂志每年都在创办,以适应认?神经科学新分支中文献数量的指数型增长;由于与会者人数激增,认知神经科学学会的年会年年爆满:从一次会议时的400人陡增至2008年第十五次会议时的1800多人。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这一领域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的课本也是如此。15年前,我们从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开始:哪些基本原理将认知神经科学与生理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或神经心理学区分开来呢?这是我们在构筑一版的基本结构时面临的一个根本性挑战,也是我们的立足点。我们得出结论:这的确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但似乎矛盾的是,它根本不是一个问题。显而易见,?知神经科学与这些传统的学科相互交叉重叠,又将它们综合起来。我们致力于帮助确定将来的认知神经科学家在未来几年内将如何考察认知活动的神经基础。
我们仍将在认知理论和来自神经心理学以及神经科学的证据之问寻找很好平衡,并增加那些运用计算技术使整个理论体系更完善的例子。我们将介绍大量基于脑损伤病人的个案研究,但目的只在于阐明那些有助于理解认知结构的重要观点,而不是提供无穷无尽的对脑功能紊乱的描述。在每一部分,我们都尽力囊括全新的信息和理论观点,并提供来自前沿技术的证据,而这些前沿技术正是认知神经科学的重?部分。与纯粹的认知或神经生理学教材不同,《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强调各门学科,特别是研究高级心理功能的学科中关键的方面,即证据的相互印证。
《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第二个关键目标是让学生像认知神经科学家那样思考。认知神经科学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磁共振成像(MRj)、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等诸多手段探索心智与大脑关系问题。这一领域需要人们逐渐了解各种实验手段的利弊,并懂得如何使它们互为补充。《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旨在使学生们对认知神经科学的这一任务作好准备。
自一版至今,认知神经科学在方法和理论上的重大进展层出不穷。脑成像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过去的10年里大约每年有将近1500项成果发表。像经颅磁刺激这样的新技术已经加入到认知神经科学家的工具库里。认知神经科学与基因学、比较解剖学以及机器人科学的联系也已经出现。《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最后一个关键目标是,一方面对所有这些研究加以甄别取合以使我们把握住该领域的前沿潮流,另一方面要考虑到《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作为本科生教材这一实际情况。
有关反馈显示,我们的努力为那些选修一门认知神经科学课程的本科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400所学院和大学使用了《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的前两个版本,并且第二版的?量比一版翻了一番还多。更重要的是,教师们告诉我们,除了我们采取的交叉学科范式,他们还对《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的叙述风格以及在一个学期内能掌控的章节数目赞许有加。
作者简介
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是国际认知神经科学界的著名人物,其中Gazzaniga教授是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曾经是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Roger W. Sperry的学生和同事。Gazzaniga教授除了编撰这本教科书之外,还主编一套大型的《认知神经科学》文集,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2009年已经出版了第四版。译者简介:周晓林 教授,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心理学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评议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分会会长,东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兼职教授。1992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回国工作;2001年获得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4年获得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8年所指导博士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周晓林教授是多家国际、国内学术刊物的副主编或编委,并曾为3种刊物编辑4期有关汉语认知的专刊。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神经科学(包括神经经济学)、语言认知、注意选择与执行控制。高定国 教授,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基础心理学专业博士点、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和“985”三期心理学创新研究平台负责人。1987—1997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3年获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中文认知、双语学习、认知障碍以及社会性疼痛等认知研究,目前已发表论著四十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认知神经科学简史
历史的视角
大脑的故事
心理学的故事
总结
关键词
知识要点
思考题
推荐阅读
第二章 细胞机制与认知
神经系统的细胞
神经信号
突触传递
总结
关键词
知识要点
思考题
推荐阅读
第三章 神经解剖和发展
?神经解剖
神经系统的大体解剖和功能解剖
神经系统的发育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总结
关键词
知识要点
思考题
推荐阅读
第四章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计算建模
适用于动物的实验技术
神经病学
多种方法相结合
总结
关键词
知识要点
思考题
推荐阅读
第五章 感觉和知觉
听知觉
嗅知觉
味知觉
躯体知觉
视觉
多通道知觉
总结
关键词
知识要点
思考题
推荐阅读
第六章 物体识别
视知觉的两条皮质通路
物体识别的计算问题
物体识别困难
面孔知觉
物体识别的双系统模型
视知觉、表象和记忆之间的关系
总结
关键词
知识要点
思考题
推荐阅读
第七章 运动控制
运动系统的结构
运动控制中的计算问题
第八章 学习与记忆
第九章 情绪
第十章 语言
第十一章 大脑半球特异化
第十二章?注意与意识
第十三章 认识控制
第十四章 社会认知
第十五章 进化的观点
术语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下面为您撰写一本不包含《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内容的图书简介。 --- 图书简介:《人类情感的演化:从本能反应到复杂社会互动》 作者: [此处留空,或代入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代入虚构出版社名] 页数: 约 600 页 定价: [此处留空,或代入虚构价格] 导言:情感的起源与现代困境 情感,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又最难以捉摸的体验,究竟是如何在漫长的人类演化历程中被塑造成今天的模样?我们是否仅仅是基因编程下的反应机器,还是情感的复杂交织赋予了我们真正的独特性? 《人类情感的演化:从本能反应到复杂社会互动》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情感生态系统的恢宏著作。本书摒弃了将情感视为单一、静态模块的传统观点,转而将其置于演化生物学、比较心理学、社会人类学以及现代神经科学的交叉地带进行审视。我们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我们体验到的爱、恐惧、嫉妒、同情心,以及更微妙的羞耻感或骄傲感,是如何在生存压力下被自然选择塑造,并最终成为我们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基石的? 本书的叙事从最原始的生存机制切入——那些与逃避捕食者、寻求配偶、维护群体边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感反应。随后,我们将视角拓展至人类独有的、高度社会化的情感体验,探讨这些情感如何促进了合作、构建了文化规范,并最终驱动了文明的诞生与发展。 第一部分:古老的遗存——情感的生物学基础 情感并非凭空产生,它们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生理结构和演化历史之中。本部分将详细剖析那些跨越物种界限的、最基础的情感反应。 第一章:恐惧的回路与生存的驱动力 我们将追溯恐惧和焦虑的神经通路,探讨杏仁核在快速威胁评估中的核心作用。本书不同于将情感视为离散模块的传统描述,而是侧重于情感在不同压力情境下的动态可塑性。我们会考察不同物种(从啮齿类到灵长类)中,应对威胁时的生理和行为标记,从而揭示人类恐惧反应中那些被保留下来的“古老程序”。我们还将辨析“恐惧”与“焦虑”在演化功能上的差异,前者指向即时危险,后者则指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管理。 第二章:奖赏机制与动机的引擎 愉悦感,是驱动我们重复特定行为的关键。本章聚焦于多巴胺系统,但并不止步于简单的“成瘾模型”。我们深入研究了奖赏预测误差理论在人类动机构建中的角色,以及它是如何从简单的食物、水源获取,演化到对社会地位、知识获取的追求。探讨了亲社会行为(如利他主义)如何通过内源性的奖赏系统得以巩固,揭示了合作并非完全是无私的,而是经过精妙计算的演化策略。 第三章:基础情感的跨文化一致性 本书援引大量跨文化研究的最新数据,检验那些被认为是“普遍的”基础情感(如快乐、悲伤、愤怒、厌恶)的表达模式。我们审视了这些情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规则”(Display Rules)是如何调控原始冲动的,并辩论了这些规则的产生机制——是文化同化,还是对群体和谐的内在需求所致。 第二部分:社会关系的构建——情感的复杂化 随着人类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情感不再仅仅是生存工具,它们成为了维护社会契约、构建身份认同的关键要素。 第四章:依恋理论的再审视:从婴儿期到终身关系 依恋关系是人类社会情感的起点。本章将深入探讨依恋理论的经典框架,并将其置于现代社会环境下来考察。我们特别关注成年后的关系性依恋(Relational Attachment),即个体如何通过对亲密伴侣的依赖和信任,来调节自身的压力水平。本书强调,依恋不仅是“安全感”的来源,更是我们情绪调节能力的“外包系统”。 第五章:嫉妒、羞耻与道德情感的诞生 嫉妒(对资源或配偶的威胁)和羞耻(对群体排斥的恐惧)是人类社会中最具破坏性,也最富建设性的情感之一。我们认为,这些“负面”情感是维护群体规范和资源分配公平的强大演化机制。羞耻感迫使个体遵守社会契约,而嫉妒则警示我们潜在的社会地位下降风险。本章会详细区分情境性羞耻与自我导向的羞耻感,并探讨后者如何催生了复杂的自我意识。 第六章:同理心与共情的边界 同理心是理解他人心境的能力,但它并非总是无差别的。本书提出了“选择性同理心”的概念,探讨我们为何对近亲、部落成员或拥有相似背景的人表现出更高的共情水平,而对“局外人”则相对冷漠。我们将分析镜像神经元系统在共情中的作用,并讨论这种选择性如何从部落冲突和资源竞争中演化而来。 第三部分:情感的现代挑战与未来展望 在高度结构化、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我们的古老情感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七章:符号化威胁与慢性压力 在远古环境中,威胁往往是明确的(如野兽或敌对部落)。而在现代,威胁更多是符号化的(如经济衰退、网络欺凌、身份危机)。本章探讨了这种“慢性、低强度威胁”如何使我们的大脑长期处于警报状态,导致边缘系统过度活跃,并最终对生理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第八章:技术介导的情感体验 社交媒体和虚拟现实正在重塑我们的情感互动。本书分析了“点赞文化”如何劫持了基础的奖赏回路,创造出一种“稀缺化、间歇性”的社会验证,这与经典的间歇强化学习模型高度吻合。我们审视了这种新型互动模式对“真实”亲密关系中情感反馈机制的侵蚀作用。 第九章:调控的艺术与情感的自由 最终,本书回归个体的主动性。既然情感是演化赋予我们的工具箱,那么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工具?我们审视了旨在调节情绪反应的心理干预方法,强调“情绪素养”不仅仅是识别情绪,更在于理解其演化意图,并学习在现代情境下,对其做出超越本能反应的、更具适应性的回应。 结论:情感——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人类情感的演化》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视为一个持续演化的、充满矛盾和适应性的动态系统。它邀请读者超越对情绪的日常描述,深入探索其深层的生物学驱动力、复杂的社会功能,以及它在塑造我们个体命运和社会未来中的核心地位。 本书适合对象: 对人类行为学、演化心理学、社会关系、以及非临床心理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 (字数统计:约 15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