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现代作家传记坊间已有多种,为何还要出这套书?和以往的作家传记相比,这套书有什么特色?我看有这么四点。
一是图文互动。这套书命名为“图本传记”,因为有大量的“图”。不是新画的插图,而是老照片。每本书的编写过程,编者都花费很多精力去搜寻有关传主的各种照片资料。这套书在“图”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的。照片在书中不是文字的附庸或者补充,而是经过精心的编排,其本身就构成书的主干部分,和文字同等重要。图与文互?映照,互为阐释,更生动也直观地叙说传主的生平。那些斑驳陈旧的老照片不光为了“好看”,也是为了制造浓厚的历史现场感,给人某种冲击,加上文字的点拨,读者就愈加真切地感受到传主及其所处的时代的那些情味。
二是回归日常。和常见的以褒扬颂赞为主的评传不同,这套传记更注重把作家看做是特定时代中有个性的生命体,是“人间的”作家,而不是超人。编者不拒绝传主的日常表现、逸闻琐事,格外留意捕捉一些生活细节、性格侧面,甚至某些独异的品性。这会和我们通常对这些作家的认识有些“落差”,但阅读的兴趣反而由此生发。即使鲁迅这样的大作家,也不见得老要对他仰视,有时采取平视,会让人觉得亲切,能触摸到他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也就可以更放松地走近文学巨人。对传主的生活与心性的描写越是具体而丰富,也就越有利于对他们创作的深入了解,帮助读者进入作家的世界。
三是史家笔法。这套书虽然面向普通读者,却有厚实的学术支持,有史家的眼光与方法。编撰者都清楚意识到,现代作家传记的写作其实就是文学史研究的一支,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前提,而且因为立足真实,还可以纠正或补充?学史之不足。这套书搜求与考证了许多历史资料,补正了以往文学史对相关作家评价上的某些偏失,丰富了对文学史的理解。丛书还吸纳了当前学界对相关作家研究的很多新的成果,显现出鲜明的学理追求。这套书既注重对传主创作生涯的轮廓勾勒,又有历史细部的体察,所唤起的是一种知性与感性的交织。读这样的传记能得到灵魂游历的快感,又有睿智的启迪。
四是优美可读。这套书各册出自不同编者之手,他们都是有建树的学者,彼此风格不同,共同的都很注重和读者平等交流,用比较平实活泼的笔调去引领读者。这种图本叙述方式既是文学的,又带有浓厚的“科普”特点,文学史研究专深的成果在这里终于转化为平易诱人的记论说。这套书总让读者感到一种亲和力,仿佛可以和编者一起,在令人心旷神怡的传记林苑中游逛,触摸那些现代作家非同寻常的生活轨迹,体味他们的苦恼与欢乐,思索他们的经验与忠告,细察各种人生况味,增加生活的见识与乐趣!和那些作家“约会”,不但加深了对他们创作的理解,还能感受某种精神的提升,对应我们自己的生活,也许可以在迷惘中得到启示,寂寞中领略抚慰,失意中获取鼓舞。
现代文学已经成为一种“新传统”。 作为文学传统的相当重要的部分,是一代代众多作家的创作积存,保留着社会群体的共同记忆。其中一些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成为经典,占据着传统中显要的位置,对后世产生持续的影响。无论承认与否,现代文学“新传统”已经成为某种常识,或某种普遍性的思维与审美的方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为何需要阅读现代文学?就因为这是宝贵的资源,因为它在规范和制约我们的思想与感觉,我们必须了解“新传统”,不断从当代的高度去阐释“新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现代作家传记,了解现代文学作品,就是认识与理解“新传统”的一种需要。阅读现代作家传记,可以拉近我们与现代经典的距离,更可以具体感触已经过往的那个世纪的风云,体验前辈先贤的精神气度。从传记角度去理解和阐释“新传统”,也就是这套图本传记的编撰宗旨吧。
作者简介
高旭东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梁实秋研究学会会长。已发表论文二百多篇,出版《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文化伟人与文化冲突:鲁迅在中西文化撞击的漩涡中》《鲁迅与英国文学》《走向21世纪的鲁迅》《高旭东讲鲁迅。等专著11部,合著2部,编选《世纪末的鲁迅论争》等文集3部,为中华书局主编“比较文学与文化新视野丛书”9种。 葛涛 1971年生子安徽省淮北市,现为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室副研究馆员,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主要从事鲁迅及中国现代作家研究、网络文化研究,著有,鲁迅文化史>》《网络鲁迅》,目前正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鲁迅’研究”和第45批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鲁迅在当代中文网络中传播与接受状况研究”,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2009年特别委托项目“鲁迅思想体系研究”的子课题。
目录
第一章 大禹的后代
第二章 鲁迅的童年与少年
第三章 家道中衰与南京求学
第四章 留学日本与科学救国
第五章 被冷落的“五四”先驱
?六章 从杭州到绍兴:教书与革命
第七章 从南京到北京:做官与沉沦
第八章 在坟头上呐喊
第九章 在荒原上彷徨
第十章 从厦门到广州:爱情与革命
第十一章 在血痕中幻灭
第十二章 定居上海与思想转向
第十三章 加入“左联”与反抗暴政
第十四章 精神知己与患难夫妻
第十五章 文化交流与中外沟通
第十六章 在枷锁中“跳舞”
第十七章 在论争中“横站”
第十八章 被永远铭记的“民族魂”
后记
精彩书摘
1906年春夏之际,鲁迅从仙台回到东京,对许寿裳说:“我退学了。”“为什么?”鲁迅踌躇了一下,终于说:“我决计要学文艺了。中国的呆子,坏呆子,岂是医学所能治疗的么?”但是当时留学的风气,学法政与理工者多,几乎没有学文学的,胡仁源问鲁迅:你弄文学做什么,这有什么用处?但是鲁迅不为所动。鲁迅在东京,将学籍列在独逸(德意志)学协会学校,虽然他也曾去修习德语,但其目的却是有个学籍,可以继续使用公费。鲁迅的主要精力放到了搜求日文与德文的文艺书籍,准备文艺运动诸方面。
此时,鲁迅的家乡绍兴却闹翻了天,不知是谁的谣传,说鲁迅已经和一位日本女子结婚,连儿子都有了。于是催他回国的家信是一封接一封,后有一信说母亲病了,鲁迅只得回国。回家后才知道,原来一切准备妥当,只等他回来做新郎。鲁迅为了不让母亲伤心,只好勉强做了朱安女士的新郎。据当时鲁迅的伴郎周冠五回忆,鲁迅一句话也不讲,扶他也不推辞。见了新媳妇,仍旧一声不响,脸上有些阴郁和沉闷。鲁迅解嘲说,这是“母亲娶媳妇”,而且在革命时代,自己朝不保夕,母亲喜欢有个人陪伴,也就随她了。考虑到鲁迅加人了经常回国暗杀清廷官员的光复会,这种解嘲有几分真,但是由此也铸就了鲁迅婚姻上的不幸。鲁迅在家乡只待了4天,就踏上回东京的路。不过,这次回国最大的收获是,二弟周作人也被派赴日本留学,二人同船东渡。从此,开始了兄弟二人同吃同住,一起切磋文艺、一起翻译的岁月。正如毛泽民、毛泽覃是被毛泽东带人革命队伍而成为革命家的,周作人成为著名文学家,很大意义上是鲁迅训导的结果。
鲁迅在思想上彻底告别改良派的科学维新救国,是与弃医从文同步发生的。当然,与革命派的实际接触也促成了他的转变。章太炎出狱后东渡日本,主编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在宣传反清革命思想的同时与康梁改良派的《新民丛报》展开了激烈的论战。章太炎前期思想中那种反权威、反束缚,强调道德的力量,反对社会对个人的压抑,主张个性的绝对自由,以及对尼采、拜伦的推崇,都对鲁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时的鲁迅不但在行为上,而且在思想上,都告别了改良派而走向了革命派。
1907年春天,鲁迅迁出伏见馆后搬进环境安静的中越馆。在这里,鲁迅与陶成章、龚未生、陈子英、陶望潮等光复会的骨干来往密切,他们隔三差五地到鲁迅那里谈天,有时还在鲁迅那里吃饭。鲁迅从陶成章这位光复会的实际主持人那里知道了更多革命的信息,并且与陶成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陶成章为了躲避日本警察的搜捕,甚至把光复会的会章、票据等机密文件拿到中越馆委托鲁迅保管,由此可见陶成章对鲁迅的信任已经超过了一般的光复会员。也许,鲁迅作为光复会会员曾接受指示回国暗杀清廷官员。7月,从国内传来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被恩铭的亲兵挖心炒食的消息,徐的两位学生陈伯平与马宗汉也参与了起义,陈伯平战死,马宗汉被捕后遇害。不久,又传来秋瑾被杀的消息。这些烈士都是鲁迅的同乡,而且前三位到日本时,鲁迅还特别到横滨去迎接过。鲁迅的悲痛可想而知的。如果鲁迅被派遣回国暗杀恰是这一次,他心中还会产生强烈的内疚。
鲁迅晚年曾经对身边很亲近的人如胡风、冯雪峰、增田涉等回忆当年他与光复会的一些往事,说“我们那时候,实在简单得很”,说他从事反清革命运动时,曾被命令去暗杀。当时鲁迅说,他可以去,也可能死,死了丢下母亲怎么办,他们说担心死后的事可不行,你不用去了。就此而言,鲁迅与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等革命者是不同的,他更注重思想层面,而不是实际行动。在思想层面是越复杂越好,而实际层面则无需复杂,越简单越好,太复杂了反而丧失了行动的勇气。章太炎称呼陶成章为“焕强盗”或“焕皇帝”(陶成章字焕卿),而鲁迅曾对人说,焕卿做了皇帝,我们这班老朋友恐怕都不能幸免。虽说有一半是玩笑话,但另一半则充满了对革命后的深深疑虑,有这种疑虑之心存在,鲁迅行动起来怎么会果敢呢?后来陶成章在辛亥革命后被人暗害,据说鲁迅闻讯后落泪,悲痛之余支持成立“成章学校”,列为发起人,并且将山会初级师范学堂附小的校舍借给成章学校使用。
前言/序言
图本鲁迅传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