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是诗文,即诗歌和散文。散文发展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直到如今依然被人们喜爱并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唐宋八大家”。但是,唐宋八大家离我们已千年,千年的历史进程将他们与我们的生活状态拉开很大的距离,我们对他们已很生疏,要真正理解他们的思想、性格以及反映在作品中的喜怒哀乐,就必须走近他们。
内容简介
《唐宋八大家故事丛书:苏轼故事》从其人生中截取最能表现其性情、最有故事情节的事件,通过简明精炼的文笔描述出来。我们要求作者把严谨的学术研究和生动的文学创作结合起来,在对传主生平事迹进行坚实考证的基础上再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写成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的文学故事。为人们了解八大家之人品、之才气、之作品搭建一个桥梁,为阅读和学习写作创造一点氛围。
目录
千古警世母子言
难得的考官考生
兄弟的初次久别
挥笔画扇解纠纷
惟有朝云能识我
凄美感伤的爱情
把酒问月赋深情
密州出猎展豪情
抗洪筑堤建黄楼
梦断燕子楼赋词
根到九泉无曲处
“乌台诗案”一命悬
“河东狮吼”陈季常
惟觉寂寞沙洲冷
“东坡”“雪堂”两相欢
赤壁之下竞风流
浩然千里快哉风
红尘烟火世俗情
与君世世为兄弟
曲折微妙君臣情
相逢一笑泯恩仇
置家常州转头空
无愧五日登州府
误挂世网动惊俗
难逃法眼的名画
再任杭州治西湖
力阻开挖八丈沟
可怜“先辈”读书人
伤心一念偿前债
不辞长作岭南人
力救百姓于病痛
九死南荒吾不恨
病逝常州葬汝州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二年正月,礼部试开考在即,大家都在议论主考官和录取标准。这一年礼部试的主考官不是别人,正是时任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的欧阳修。欧阳修当时正在致力于革新文坛矫揉、奇诡文风,与一批志同道合之士发动诗文革新运动。这次他被任命为主考官,正是难得的良机,因科考成绩决定士人命运,而主考官有权确定评文标准,他便抓住这种最好的时机推动诗文革新。欧阳修明确规定应试诗文必须言之有物,平易流畅,对于奇诡、艰涩、浮华之作一概予以剔除。
消息传开,不免引来世人议论,他所反对的正是当时最流行的诗文风气,在太学中是主流文风。而他的主张恰恰符合苏轼兄弟的文风,是苏轼兄弟一榜中第的关键因素。苏东坡兄弟有幸,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便遇到欧阳修这样开明而有水平的主考,顺利登第,开始新的人生旅途。
礼部试那天,苏轼按考前已排定好并张榜公布的座次找到自己的位置,进入斗室之中,埋头答了起来。考试政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文思泉涌,初稿完成后又反复润色,完成一篇六百多字的优美论文,而这篇应试文章竟成为千古传涌的名篇。
为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公平,到宋代则改革唐代主考官和评卷人直接可以看到考生姓名的做法,而是采用糊名制。即试卷交上来后,要先糊名,编号,再交书吏誊录,对读无误后再交考官评阅,而所有考官从受命之日起同时进入试院,一直锁宿在试试卷要经三级评定,最终确定等级,即先经点检官批定分数,然后经参详官审查所定等级是否恰当,最后交知贡举官(主考官)决定去取高下。且说苏轼的试卷交到了参详官大诗人梅尧臣的手中,梅尧臣细细读过,大为称赏,当他把试卷交给主考官欧阳修时,极力推荐将此篇作者排在第一。欧阳修一口气读完这篇文章,不觉赞叹不已,本想将它排在第一,却转而想到如此严谨、流畅的文章应当是高足曾巩所写,若列为第一,真是曾巩,难免别人会说三道四,而且其中有一个论据好像没有出处,似乎是考生杜撰的,这是写论文所忌讳的。最后忍痛割爱将其列为第二,苏轼因此没有当上状元。
苏东坡虽然屈居第二,不过在礼部复试过春秋对义后,苏轼还是排在了第一。苏辙也列入榜中,兄弟二人均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礼部省试。
转眼间到了三月,科考的最后一关殿试的时间到了,那一天北宋皇宫崇政殿分外庄严,当朝的仁宗皇帝高高在上,看着天下英才尽人□中自然高兴。而苏轼兄弟毕竟年少,第一次进入皇宫,难免有些紧张,但答卷发挥还算是正常,而且殿试一般不淘汰,因此兄弟二人同榜登第,成为进士。
由于欧阳修的推荐,仁宗皇帝开始考试时就注意这两位来自蜀中青年才俊的表现,对于他们的表现非常满意。
忙碌了一天,很疲惫的仁宗回到后宫,仍不忘对自己的皇后称赞苏轼兄弟,说道:“我为子孙后代找到了两个堪当宰相的人才。”兄弟二人同时高中,苏轼赐进士及第,苏辙赐同进士及第,欣喜万分。
父亲苏洵在欢喜、欣慰之余,不免感慨万千,长叹道:“不要说科举考试容易,对老夫来说难如登天;不要说科举考试艰难,对两个小儿易如拾草芥。”在封建社会里,科考及第的考生和当年的主考官自然成为师生关系,一同及第的考生成为同学,互称“同年”,是此后人生的重要人际关系。
按常规,放榜后考中的考生要到主考官家中拜访答谢,或者写信表示谢意。一日天气晴好,苏轼兄弟在父亲的带领下,轻车熟路地来到了欧阳修府前,通报过后被让进府中,苏轼呈上答谢信,欧阳修连连称赞苏洵教子有方,又与父子三人谈天说地地聊了起来。
不知不觉到了快要用餐的时间,父子三人连忙起身告辞,欧阳修忍不住问苏轼道:“子瞻,日前你考试时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引用的‘皋陶日杀之三;尧日宥之三。’这一典故出自何处?老夫思来想去实在想不起来了。”苏轼略一思索,答道:“恩师,此典在《三国志·孔融传注》中。”送走三人,欧阳修急忙走回书房,找到《三国志》,在《孔融传注》中翻来覆去地细细找了几遍,却始终没找到。而此前他和老朋友梅尧臣就此典故出处探讨过,二人都觉此典用得极妙却都不记得见过,没想到从苏轼口中问过后依旧找不到。
……
前言/序言
一切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都是暂时的,如过眼烟云,随着肉体的死亡而同时远去。只有道德文化是永恒的,精神产品永不磨灭,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精神产品更是如此。它们如同日月光耀长空,如同江河长流大地,将与人类的存在长相终始。
在精神产品中,最易流传,对后世影响最大者当数文学作品。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李白说:“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都是此意。春秋时期提出的“三不朽”观念中,道德文化便是其中的主体和核心。
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是诗文,即诗歌和散文。散文发展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直到如今依然被人们喜爱并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唐宋八大家”。
但是,唐宋八大家离我们已千年,千年的历史进程将他们与我们的生活状态拉开很大的距离,我们对他们已很生疏,要真正理解他们的思想、性格以及反映在作品中的喜怒哀乐,就必须走近他们。
无论多么伟大的文学家,都是人不是神。他们与我们有许多相似的经历与情感,有许多相似的苦辣与酸甜,甚或遭遇过同样的坎坷与挫折,受到过同样的磨难与熬煎。古今的人性是相通的,故我们才有可能感知他们,走近他们。本着以今溯古,,以己度人的精神,我们可以拨去历史的灰尘,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历史文化的伟人,进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与他们同舅父说,仲永已没有什么诗才了,和普通农民没什么区别。而且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其生呼吸共命运,使他们的精神复活,成为我们的知心朋友,成为我们现代精神家园中的楷模。为此,我们设计了这套选题,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每个人创作编撰一个故事集,从其人生中截取最能表现其性情、最有故事情节的事件,通过简明精炼的文笔描述出来。
我们要求作者把严谨的学术研究和生动的文学创作结合起来,在对传主生平事迹进行坚实考证的基础上再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写成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的文学故事。为人们了解八大家之人品、之才气、之作品搭建一个桥梁,为阅读和学习写作创造一点氛围。
阅读欣赏是享受前人之成果,而更重要的是创作出文学的精品来供后人阅读和欣赏,这样才能在文化的长河中不断注入新的水流,因此更重要、更有实际意义的是创作。孔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我们需要的不是苗,也不是秀,而是实。
为使这套书能够达到我们设计的要求,我们请很有学术功底而又有文学创作能力的中青年学者来执笔撰稿。虽然每个人的学术修养和写作风格各不相同,但本套丛书的总体结构还是基本一致的。
但愿本丛书能够给读者诸君带来一定的启迪和补益。则善莫大焉!
唐宋八大家故事丛书:苏轼故事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