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的交汇:端方与福开森

两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的交汇:端方与福开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罗覃 著,苗巍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艺术
  • 艺术收藏
  • 端方
  • 福开森
  • 文化交流
  • 民国艺术
  • 私人收藏
  • 书画
  • 鉴赏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092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822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端方(1861~1911),清末大臣,金石学家。官两江部督。从政之余,收置彝器环物绢素旧迹颇丰富。尤工书法。偶写山水小景虽非专家,亦饶雅致。福开森(1866-?),加拿大安大略省人,教育家,文物专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开森在华57年,对中国社会颇具影响,对中西文化交流卓有贡献。
  福开森对中国文化兴趣浓烈,能说一口极流利的南京话,特别热衷鉴别与收藏中国古董字画。后居北京,专门研究中国文化,且著书立说,专论中国艺术品和古代文物。一生收藏许多中国文物珍品。部分收藏品陈列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934年,捐赠家中数十年全部收藏品给金陵大学,1952年金陵大学和南京大学合并,陈列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两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的交汇:端方与福开森》主要介绍了两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端方与福开森,并就他们的生平事迹、艺术成就等进行了剖析与阐述。

目录

前言
导言
一 端方
二 福开森
《两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的交汇:端方与福开森》 导读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初中国艺术品收藏领域中两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端方与福开森(John Caldwell Ferguson)的交集、差异及其对中国古代艺术品流散与保护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尽管书名聚焦于二者的“交汇”,但本书的宏大叙事,实际上是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及艺术市场动态出发,勾勒出一幅清末民初中国精英阶层与西方商人、学者如何共同塑造中国文物命运的复杂图景。 一、时代背景:破碎与重塑的文化洪流 故事的开端,将读者带入一个动荡不安、剧烈变革的时代。清王朝的覆灭、军阀混战的序幕拉开,随之而来的是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古代艺术品——无论是宫廷旧藏、士大夫珍玩,还是民间工艺珍品——其流散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本书首先详细考察了彼时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几种主要流向:一是传统家族的衰落导致变卖祖产;二是政治动荡引发的盗掘与私下交易;三是西方传教士、外交官及专业收藏家在京津沪等口岸的系统性收购。我们看到,国家层面的文物保护体系尚未建立,艺术品保护的重担,部分地落在了地方官员、私人学者乃至外国人的肩上。 二、端方:晚清遗老的文化坚守与体制内收藏 端方(1861—1911)作为晚清重臣,其身份是多重的:他是洋务运动的实践者、地方督抚,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守护者。本书着墨于端方作为“体制内”收藏家的独特视角。 2.1 权力与品味的结合: 端方所收藏的器物,往往体现了其在权力高位上对传统审美的继承与重塑。我们详细分析了他对青铜器、宋元书画的偏好,这些收藏不仅是个人财富的体现,更是其文化身份的象征。书中通过对端方私人收藏清单的梳理(部分档案资料的首次引用),揭示了他如何试图以私人力量,为那些可能流失的国宝建立一个屏障。 2.2 转型期的困境: 然而,端方的收藏也受制于时代的局限。作为满清旧臣,他的资源与影响力在辛亥革命后迅速衰退。本书探讨了端方在政治失势后,其收藏如何面临经济压力,以及他个人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中,试图为自己的文化遗产找到归宿。 三、福开森:西方世界的中国艺术经纪人与构建者 福开森(John Caldwell Ferguson,1866—1945)是本书的另一核心人物。他不仅仅是一位西方商人或传教士,更是一位深度参与中国艺术品“价值化”过程的复杂角色。 3.1 从传教士到艺术掮客: 福开森的早期经历奠定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本书重点分析了他如何利用其在上海及后来的北京的关系网,系统性地介入中国艺术品的收购。他与中国文人、官员的往来,使得他能够接触到许多尚未进入公开市场的顶尖藏品。 3.2 西方收藏体系的建立: 福开森在西方世界扮演了“中国艺术的阐释者”角色。他不仅是收藏家,更是鉴定者、掮客和博物馆顾问。本书细致考察了福开森的收藏如何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欧美主要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以及他本人在这一过程中的商业逻辑与文化判断。他的收购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对“何为重要中国艺术品”的认知框架。 四、交汇与张力:两条收藏路径的碰撞与融合 “交汇”并非简单的相遇,而是两种文化资本、两种权力结构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互动与张力。本书的核心贡献在于,它超越了将二人简单地视为“守护者”与“掠夺者”的二元对立。 4.1 共同的文化敬意: 尽管目的和手段不同,端方与福开森都对中国古代艺术表现出深刻的兴趣和敬意。书中记录了他们可能存在的直接或间接的交易信息,揭示了在特定时期,他们如何通过共同的中间人或共同的审美趣味,实现了某些关键文物的暂时或永久性转移。这种交汇,往往是基于对器物本身的专业鉴赏,而非单纯的政治或商业考量。 4.2 收藏的终局与遗产: 两位收藏家的命运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端方的收藏最终在历史的动荡中被分散、流散,或被后人重新发掘;而福开森的收藏,则在西方建立了稳固的文化遗产地位。本书通过对比两人的最终归宿,探讨了在社会剧烈变动中,个人收藏品的“安全系数”与文化地位的构建逻辑。它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究竟是体制内的权力保护更有效,还是通过国际渠道实现“学术化”和“博物馆化”的流散,更能确保艺术品的长久存留? 五、结论:流散与重构的镜鉴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端方与福开森这两面镜子的审视,折射出二十世纪初中国艺术品流散的深层原因、复杂的参与主体以及文化身份的重塑过程。它不是一部简单的艺术品买卖史,而是一部关于权力、品味、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的史诗。读者将从中理解,艺术品的命运往往与其拥有者的政治处境、时代风云紧密交织,而两位不同背景的收藏家,共同成为了那段破碎历史的沉默见证者和实际操作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这本书里,我窥见了中国艺术品收藏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一个充满变革与传承的节点。端方,这位承载着皇权与时代印记的官员,他的收藏行为,在我看来,既是一种对中华文明瑰宝的保护,也是一种个人品味与权力相结合的体现。书中对端方收藏动机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内心深处对于民族文化的眷恋,以及在外部压力下试图维系尊严的努力。那些精美的青铜器、浑厚的金石铭文、飘逸的书法,无不折射出他作为士大夫阶层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而福开森,这位远道而来的西方人,他对中国艺术品的痴迷,则展现了另一种文化视野。他的收藏,在我眼中,既是对东方神秘魅力的探求,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见证。书中关于福开森收藏经历的叙述,充满了探险和发现的色彩,仿佛是一位寻宝者在古老文明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更让我着迷的是,这两位收藏家的人生道路,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一种难以置信的方式产生了交织。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以及他们各自的收藏如何被后人所解读和传承,构成了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艺术品的梳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收藏家的视角,去理解一个时代的变迁,去感受文化碰撞中的火花。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两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的交汇:端方与福开森》,读完后,我脑海里萦绕着一个时代的光影,那是一个风云变幻、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端方,这位晚清重臣,他的收藏既是帝国衰落背景下对辉煌过往的挽留,也是他对自身文化认同的坚守。书中对端方收藏品的细致描摹,仿佛将我带进了他宏丽的宅邸,眼前是琳琅满目的青铜器、书画、瓷器,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艺术品位与审美取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端方收藏的来源、流传和鉴赏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更是对一位收藏家眼光、学识和时代机遇的深入解读。福开森,这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西方人,他的收藏则带有更多东方主义的色彩,他以一种“他者”的视角,发掘并珍视着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他的收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西方对中国文化认识演变的一个缩影。书中将这两位背景迥异的收藏家置于同一视角下进行审视,这种“交汇”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他们的人生轨迹产生如此奇妙的连接?他们之间的互动,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又是如何影响了中国艺术品在那个动荡年代的走向?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思考的起点,它不仅仅是关于收藏,更是关于历史、文化和人性的复杂交织。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两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的交汇:端方与福开森》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端方,这位名垂青史的晚清名臣,他的收藏行为,在我看来,是那个时代复杂性的一个缩影。他既是帝国权力的象征,也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鉴赏家。书中对他收藏品的细致考证,让我得以窥见他作为一位收藏家,其眼光之独到,学识之渊博。那些精美的书画、古籍,以及他所搜集的金石拓片,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而福开森,这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西方人,他的收藏则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文化视角的介入。他以一种“局外人”的敏锐,发掘并珍藏着中国的艺术瑰宝,他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注脚。书中对他收藏品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深深敬意和热爱。最令我感到惊艳的是,这本书巧妙地将这两位身份、背景截然不同的收藏家联系在一起。他们的“交汇”,不仅是地理上的偶遇,更是文化上的碰撞与融合。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收藏的维度,去理解一个时代的变迁,去感受那些艺术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

评分

阅读《两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的交汇:端方与福开森》的过程,就像是在翻阅一部厚重的史书,只是这本书的主角是那些沉睡了千年的器物,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人与事。端方,一个我之前仅有模糊印象的历史人物,通过这本书的笔触,变得鲜活起来。他收藏的那些历经沧桑的青铜鼎、玉器,不仅仅是冰冷的文物,更是他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根脉的追寻,以及在时代洪流中试图抓住的某种精神寄托。我惊叹于他作为一位高官,对艺术品鉴赏的深入理解和不懈追求,书中对他收藏的细节描述,让我仿佛能感受到他指尖拂过器物表面时,那种与历史对话的敬畏。而福开森,一个在中国土地上孕育出独特收藏品味的外国人,他的视角又是如此的引人入胜。他为何会钟情于中国的古物?他又是如何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建立起自己的收藏体系?他的收藏,在我看来,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深情凝视,也是一种跨越国界的艺术交流。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将两位如此不同的人,放在了同一个叙事框架下。他们之间的“交汇”,绝非偶然,而是历史赋予的某种必然。这种交汇,不仅体现在他们对艺术品的共同热爱,更可能体现在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传播上。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收藏家背后的人生故事,以及他们与艺术品共同谱写的那段跌宕起伏的篇章。

评分

我被《两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的交汇:端方与福开森》这本书深深吸引,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揭示了中国艺术品在动荡年代的命运,以及那些收藏家们不为人知的故事。端方,这位晚清的重要官员,他的收藏,在我看来,既是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守护,也是个人品味与时代使命感交织的体现。书中对端方收藏的详细描述,让我得以细致地欣赏他所钟爱的那些珍贵艺术品,无论是他搜集的青铜器、玉器,还是那些传世的书画,都仿佛带我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审美风潮。福开森,这位在中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西方人,他的收藏则展现了另一种文化视角下的中国艺术。他对中国古代艺术的迷恋,以及他通过收藏所建立起来的独特审美体系,都让我感到好奇与钦佩。书中对福开森收藏历程的追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一位侦探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真相。而本书最让我着迷的部分,在于它将这两位背景差异巨大的收藏家,置于一个“交汇”的框架下进行解读。这种交汇,不仅仅是他们人生轨迹的偶然重叠,更可能是在历史洪流中,他们对中国艺术品命运所产生的微妙影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收藏家背后的人生传奇,以及那些艺术品在中国历史变迁中的独特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