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卷):说梅兰芳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卷):说梅兰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戏剧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京剧
  • 梅兰芳
  • 戏曲艺术
  • 中国戏曲
  • 表演艺术
  • 文化艺术
  • 戏曲史
  • 艺术史
  • 传统文化
  • 舞台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
ISBN:9787104034919
版次:1
商品编码:108445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 京剧卷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90年,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文化部举行了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盛大演出活动。各地京剧院团纷纷进京献艺,一时间你方唱罢我登场,首都戏曲舞台上可谓名角荟萃、流派纷呈、争奇斗艳、蔚为大观。值此之际,中国戏剧出版社也出版了一套“戏曲流派艺术研究丛书”,旨在对京剧流派表演艺术进行评价和总结。正如丛书的出版前言所说:“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培育了艺术流派,反之,艺术流派的竞芳争妍和春华秋实又丰富和充实了戏曲艺术的宝库。因此,从各种各类艺术流派的研究入手,将会是继承戏曲的传统艺术经验,总结表演艺术体系,探索戏曲美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正基于以上宗旨,中国戏剧出版社推出了谭鑫培、杨小楼、马连良、余叔岩、周信芳、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侯喜瑞、裘盛戎,萧长华等人的艺术评论集。今天看来,这套评论集的价值在于:1.选择的评论对象都是彪炳史册、开宗立派的-代宗师,具有流派代表性。2.评论者均为表演艺术家或评论大家。对于评论对象,他们或亲眼目睹其表演,或亲身参与过合作,或亲耳聆听过其艺术教诲。所以,书中所涉事实均为第一手资料。述,能使入有身临其境之感;评,能抓住对象之神韵:论,则行家里手、语中肯綮。因而其史料与学术价值得到了业内人士与戏曲爱好者的认可。

目录

出版前言

在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为纪念梅兰芳舞台生活五十年作
伟大艺术家的光辉永存——学习梅兰芳同志忠于艺术忠于人民的崇高精神
一代宗匠——重读梅兰芳同志遗著的感想
梅兰芳同知识分子的结合
梅兰芳的艺术道路
梅兰芳艺术生活的道路
梅兰芳艺术三论
梅兰芳


梅兰芳与中国戏剧
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戏剧观比较
梅兰芳的意象美学意识
中国传统戏曲舞台形象之美——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的一些美学问题
梅兰芳先生的艺术青春长在
谈梅兰芳同志的艺术特点
走向新的道路上去寻求发展——悼戏曲艺术革新家梅兰芳同志
梅兰芳论艺术与群众
梅兰芳与舞台美术
梅兰芳成功的原因和历史功绩
梅派剧目的时代乐章
试论梅兰芳的《宇宙锋》
艺术美的化身——谈梅兰芳舞台艺术
赞《洛神》
《穆桂英挂帅》排演随笔
老当益壮——看《穆桂英挂帅》
谈梅兰芳的《黛玉葬花》
无限深情杜丽娘
……



精彩书摘

“意象”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在“神思”一节里说:“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里所说的“独造之匠”,是指有独特思考独特技能的艺术家,他们能揣摩意象美学意识,巧妙地高妙地甚至是神妙地运用他们的工具,制作出独特的艺术品来。所谓工具,狭义的是指斤、指凿,广义的是指思维、指修养、指方法、指技术。因为意象表现的美的意境,不是只靠有形的工具一挥而就,必须通过思维,结合修养,选择方法,运用技术,才能把独特之匠的主观立意表现在客观的形象上。梅兰芳从意象而造象,就是通过他的思维,结合他的修养,巧妙地选择方法,驱遣技术,妙用一切,从妙用而达到“妙有”。
例如,梅兰芳早年常与余叔岩合演的《游龙戏凤》,他从意象出发,塑造了一个新型的李凤姐的形象,不顾人言啧啧地废了李凤姐的“跷”。梅兰芳并不是没有跷工,但是他主观立意的李凤姐,是一个亭亭净植的出水莲花,而不是袅袅随风的拂槛杨柳;他表现的李凤姐,是璞玉玄珠的天真烂漫,而不是摇金颤翠的俏媚风流。李凤姐这个角色,原属于闺门旦性质的花旦,就是以青衣身份演《戏凤》的余紫云,也依例绑跷。梅兰芳学自路三宝,兼通余紫云,艺有所宗而意又别立。他把凤姐的三寸金莲改为六寸圆肤,在那观众瞩目的凤姐出场时掀帘的表演,依然是右手托茶盘、左手甩线尾子唱上,唱中换左手托盘,唱到第五句“我这里捧香茶客堂进”,用右手虚拟掀帘,先跨右步,再上左脚,偏身而入,跟着回身,虚拟地放下帘子,再换右手托茶盘,斜退到桌侧站定,羞怯地以绢遮面,小心翼翼地放下茶盘。历来绑跷的李凤姐,在虚拟掀帘、跨右步、上左步的身段上,显示出跷工的“后踢”技巧,无不获彩,而梅兰芳不绑跷,一样地使“后踢”,反得轻盈大方之致,这是因为他在这里表演的形象,是综合了全身上下而呈现一种美的意境来。还有一个显示跷工的卷帘表演,是踏步蹲身,双手虚拟托帘,中指翘着微颤,随着微颤,慢慢长(音zhang)身,托过头顶,右手由外向里一引,虚拟掐绳,然后双手挽绳,打结扣帘。这个身段在绑跷的李凤姐演来,是有相当难度的。但表演人物,并不在于技巧的繁难,而在于观众所得到的美的享受。梅兰芳不绑跷的表演,照样做这些身段,观众眼前无跷,却有有跷的感觉,甚或比有跷更美的感受。这样的妙用,已达到了“妙有”的高度。
……

前言/序言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卷):说梅兰芳 图书简介 篇幅宏大,视野开阔,深入剖析中国戏曲艺术的辉煌历程与核心精髓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是一部集学术性、资料性、鉴赏性于一体的鸿篇巨制,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展现中华戏曲艺术自萌芽、发展至鼎盛的完整脉络。本书作为该系列中的核心卷册之一,尤其聚焦于京剧这一“国粹”的艺术源流、美学特征、表演体系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戏剧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历史事件或剧目名称,而是力图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京剧艺术知识体系。全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涵盖了从清代徽班进京的早期历史溯源,到晚清民国时期各流派的形成与争鸣,直至近现代京剧艺术的创新与传承等各个关键阶段。 第一部分:溯源与奠基——京剧的孕育与初始形态 本卷首先追溯了京剧的“前世今生”。详细考察了徽班、汉调等地方声腔艺术如何在乾隆、嘉庆年间汇聚北京,并经历漫长的融合、嬗变过程,最终孕育出京剧这一综合艺术形式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艺术基础。 声腔的熔铸: 深入剖析了二黄、西皮两大声腔的起源、特点及其如何被不断改造,最终形成京剧独特的板式结构和韵味。对京剧初期“花腔”与“直腔”的争论及其对后世“板眼”体系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考辨。 科班体制的建立: 详述了清代科班的严格训练制度,以及“科班”如何成为稳定京剧艺术水准、培养表演人才的摇篮。这部分内容着重展现了早期京剧演员所经历的艰苦磨砺与技艺传承的严谨性。 早期剧目与舞台审美: 梳理了早期“武戏”与“文戏”的比例结构,以及在相对简陋的戏台条件下,如何通过程式化的动作和强烈的写意手法来构建舞台意境,体现出京剧早期美学的雏形。 第二部分:流派纷呈——京剧体系的成熟与高峰 京剧艺术的成熟期是其艺术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本书将重点笔墨聚焦于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对京剧表演体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几大艺术流派的形成、技艺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贡献。 老生行当的演进: 详细分析了程长庚开创的“程派”的醇厚典雅,以及后世如何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侧重于韵味、气势或人物内心刻画的风格差异。通过具体剧目中的唱腔设计,解析老生表演的“精气神”所在。 旦角艺术的细化与分化: 旦角是京剧艺术中最具观赏性和技术挑战性的领域之一。本书对青衣、花旦、武旦等不同子科班的表演规范、身段处理和嗓音运用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详尽描述。重点阐述了各流派在“亮相”、“水袖”、“做功”等关键技法上的区别与创新,揭示了旦角艺术的内在审美逻辑。 净与丑的程式化贡献: 不仅关注主角,对“架子花脸”的厚重威猛与“小花脸”的机智诙谐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了面谱的色彩学意义、如何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将喜剧元素融入严肃的艺术表达中。 第三部分:舞台与幕后——导演、编剧与音乐的协同 京剧的成功,绝非仅凭演员一己之力。本书特别设立章节,探讨了剧目创作、舞台调度与音乐伴奏在京剧艺术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改编与创作的艺术: 考察了京剧大量剧目的改编过程,如何将传统的民间故事、历史演义“京化”,使其符合京剧的声腔特点和表演程式。分析了剧本结构中“起承转合”对演员亮相和高潮处理的制约与导向。 司鼓与京胡的指挥艺术: 音乐的“板眼”是京剧的骨架。本部分细致入微地解读了鼓师(司鼓)在掌控全剧节奏、调度演员动作中的绝对权威性,以及京胡、月琴等主奏乐器如何烘托情绪、渲染气氛的技巧。对不同“板式”下乐队的配器变化和演奏风格进行了专业的解析。 舞美程式的写意哲学: 阐释了京剧舞台上那方一方桌、一扇屏风如何能象征千里江山或宫廷殿堂的写意美学。探讨了灯光、服装、道具在程式化表演中的象征意义和功能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戏剧独特的“虚拟空间”建构方式。 第四部分:传承与展望——京剧在现代社会的反思 最后,全书对京剧在近现代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探讨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京剧艺术家们如何坚守传统精髓的同时,寻求必要的创新与推广。 对经典剧目的再认识: 通过对少数几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剧目(如《搜孤救孤》、《贵妃醉酒》等)的深度解构,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演员对同一角色的诠释差异,从而凸显京剧艺术的生命力与开放性。 国际视野下的京剧: 简要概述了京剧走出国门,与世界戏剧进行对话的历史,分析了其独特的艺术元素(如脸谱、武功)在国际舞台上引起的文化反响与接受度。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分析,全面、立体地呈现了中国京剧艺术从起源到繁荣的完整图景,是研究中国戏曲史、表演艺术史的必备参考书。它不仅是一部艺术史著作,更是一部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读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京剧表演的细节刻画,着实令我拍案叫绝。我一直认为,京剧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高度程式化的表演动作上。而这本书,恰恰将这些“规定动作”背后的逻辑、情感以及艺术表现力,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阐释。书中对眼神、身段、步法、指法等各个方面的讲解,都力求精准,并辅以生动的实例,让我对演员如何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内,通过精湛的技艺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那些经典的亮相、眼神交流的传递,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被具化为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个眼神的含义。这种对表演艺术的细致探究,让我对京剧演员的付出和技艺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京剧,这门古老而迷人的艺术,总是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最近有幸拜读了一本关于京剧艺术的巨著,虽说它并非我此次评价的主角,但其所呈现的丰富内涵,足以让我沉醉其中。这本书像是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将京剧从萌芽到繁盛的各个时期,都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京剧各行当的论述印象深刻,无论是青衣的端庄大气,还是花脸的粗犷豪迈,亦或是小生的翩翩风采,作者都用精炼的笔触,勾勒出他们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演程式。书中对经典剧目的赏析,更是让我如同身临其境,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那些唱念做打俱佳的表演,仿佛就在眼前上演。读罢,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光溢彩的京剧世界,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理解了这门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关于京剧服装与脸谱的解读。这不仅仅是对美的视觉呈现,更是对人物性格、身份地位乃至命运的符号化表达。书中对不同行当、不同剧目中服饰色彩、纹样、材质的选择,以及脸谱的勾画方式、色彩寓意,都进行了细致的考究。我这才明白,一件戏服,一张脸谱,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艺术内涵。那些鲜艳的色彩,张扬的图案,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艺术家们用视觉语言传递情感、刻画人物的智慧结晶。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从服饰和脸谱中解读出更多的人物信息,也更加欣赏京剧艺术在视觉呈现上的高度概括性和象征性。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厚重的京剧卷籍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其中关于京剧音乐的深度解析。乐理部分固然严谨,但更让我着迷的是那些关于不同声腔、板式以及伴奏乐器的生动描述。书中不仅仅是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对大量经典唱段的分析,将复杂的音乐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感性体验。我仿佛能听到那高亢激越的京胡,那浑厚低沉的锣鼓,那婉转悠扬的二胡,它们交织在一起,奏响了时代的悲欢离合,也抒发着人物的喜怒哀乐。书中对不同时期京剧音乐风格演变的梳理,也让我对这门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静态的知识集合,更是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生命体。

评分

这本书对于京剧的传播与发展历程的梳理,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本身的剖析,更将京剧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探讨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影响力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融。书中关于京剧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变革,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为适应时代发展所做的努力,都让我看到了这门古老艺术的顽强生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濒临失传的剧目和表演方式的记录,更是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内在的精湛,更在于它能否与时代同行,并不断地与观众产生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