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饶宗颐学艺记》集“国学大师、汉学泰斗、亚洲文化的骄傲”三顶桂冠于一身的饶宗颐作品系列;《饶宗颐学艺记》浓缩一个世纪的治学精粹与人生积淀;最精彩,最值得珍藏的大师经典。
内容简介
《饶宗颐学艺记》是国学大师饶宗颐自6岁(1922年)至95岁(2011年)治学立著历程的全面综述,详细记录了饶老各个时期的人生经历和作品。《饶宗颐学艺记》资料详实,考据严谨,既是一部饶宗颐学艺传记,也是研究饶宗颐学术成果的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陈韩曦,1963年出生于广东潮州。高级经济师。著有《中国合作银行》、《金融改革的路向》;编著《梨俱预流果——解读饶宗颐》、《东洲鸿儒》、《选堂清谈录》、《长洲集——选堂诗词评注》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学贯中西,学艺双馨。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盛赞饶老
一千年后就像人们谈杜甫、李白那样淡到饶公。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
20世纪前半部之代表汉学者可屈指观堂先生,而后半部当举饶选堂先生。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创价大学文学部教授池田温
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国学大师季羡林
饶宗颐先生为九州百世之“东洲鸿儒”。
——苏州大学教授钱仲联
目录
前言
家学渊源(1917-1938)
发奋潜研(1938-1949)
香港机缘(1949-1954)
四海寻珍(1954-1973)
中西贯通(1973-1978)
遍游神州(1979-1986)
古稀舂锄(1987-1996)
永不言休(1997-)
附:饶宗颐教授在学术研究上的50项第一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先生为《季羡林传》作序,序曰:从我肤浅的考虑,常见的学问家,可能有下面几种类型:一是才士型,一是辩士型,还有探险家型,或者是会计师型……我所认识的季先生,很难说是上面的哪一类型。他是一位笃实敦厚、人们乐于亲近的博大长者,摇起笔来即娓娓动听,光华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带、从容不迫的齐鲁风格和涵盖气象,从来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做起学问来,一定要“竭泽而渔”,这四个字正好表现他上下求索的精神,如果用来作为度人的金针,亦是再好没有的。要能够竭泽而渔,必须具备许多条件:第一要有超越的语文条件,第二是多彩多姿的丰富生活经验,第三是能拥有或有机会使用的实物和图籍、各种参考资料。这样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随便做到的,而季老皆具备之;故能无一物不知,复一物不苟,为一般人所望尘莫及。“竭泽而渔”的方针,借《易·坤卦》的文字来取譬:真是“括囊、无咎、无誉”,又是“厚德载物”的充分表征。多年以来,季老领导下的多种重要学术工作,既博综,又缜密,放出异彩,完全是“海涵地负”的具体表现;为中华学术的奠基工程做人人称赏的不可磨灭的劳绩。有目共睹,不待我来多所置喙。这本传记的刊行,对于从学者的鼓舞,从而带起严正、向上的学风,一定会“不胫而走”,是可以断言的。
……
前言/序言
饶宗颐教授是当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师。
饶教授70多载潜心于学术、艺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精通诗、书、画、乐,造诣高深,学贯中西,集学术与艺术于一身,取得举世无双的成就。饶教授的学术研究范围非常广博,盖可归纳为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包括潮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目录学、古典文学及中国艺术史等13大门类。他先后出版著作70多种,发表论文1000多篇,诗文集20多种,书画集100多种等等。先生精通十种以上外语,不断开拓创新,其独特的生命精神,是光照世人的。对饶教授的评价,季羡林教授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说,“一千年后就像人们谈杜甫李白那样谈到饶公”;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说,“古今中外仅此一人”;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创价大学文学部教授池田温先生说,“20世纪前半部之代表汉学者可屈指王观堂先生(1877-1927),而后半部当举饶选堂先生”。
本书由八个部分构成:家学渊源、发奋潜研、香港机缘、四海寻珍、中西贯通、遍游神州、古稀舂锄、永不言休,附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50项第一。本书记述先生学艺历程、收录先生出版或发表的著作名称和论文篇目,以编年方式顺时序排列,资料收集截至2011年7月。先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者一以贯之,此儒家之真精神,先生是九州百世的“东洲鸿儒”,读此书,您可以领略到一位学问巨人的学术真谛和生命精神。先生幼承家学,天资聪颖。继承父志续编《潮州艺文志》,成为研究潮州历代文献的里程碑著作。任《潮州志》总纂,以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编撰该志,被誉为“方志之杰构”。青年有为,中年更拼搏。先生是研究敦煌本《老子想尔注》的第一人,此著作考定《想尔注》成于张鲁之手而托始于张陵,该书引起欧洲道教研究热。利用出土甲骨资料,出版《殷代贞卜人物通考》,开创了以贞人为纲排比卜辞的先例,在理论和方法上均超越前人,著作出版后,获法国法兰西学院颁授“儒莲汉学奖”,学术成就得到国际汉学界的认同。赴印度从事东方学研究,梵学知识植根于此,其“悉昙学”更是成就卓著。在法国期间,学习巴比伦文,将以楔形文字记述阿克得人开天辟地的神话集翻译成中文,出版《近东开辟史诗》,成为巴比伦史诗之第一部中译本。老尤奋发,退而不休。先生晚年的研究硕果累累,主要学术编著有《选堂集林·史林》、《甲骨文通检》、《敦煌书法丛刊》、《虚白斋藏书画选》、《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饶宗颐新出土文献论证》和《饶宗颐艺术创作汇集》等。
先生学艺双携,丹青诗词呈放异彩。书画艺术方面,早有渊源,7岁开始用毛笔习书作画,12岁正式从师,学习山水、花鸟、人物技法,17岁能抵壁作画,此为日后画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五六十年代,先生画风受南宗黄公望、倪云林及北宗马远、夏珪影响最深,兼有南派的浑厚华滋和北派的奇雄苍劲;70年代后,山水技法转向多元,上自宋代李唐、郭熙,下至清初四僧和张风,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面目。先生的足迹遍天下,到各国游览写生,以速写所得及以自作记游、诗词为参考,绘画当地所见。曾多次游历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留下数量丰富的世界各地的写生画。1970年至1971年到美国、加拿大各地写生,1980年到内地参观写生,历时三个月,行踪遍及14个省市,饱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先生因研究敦煌学之故,极喜爱西北山水,先后四次到达敦煌考察莫高窟,晚年提出山水画“西北宗”之说,并付诸实践,使敦煌画风重生。先生运用汉晋稿书的笔法,把敦煌白画豪纵的线条重新表达出来,张大千曾说:“饶氏白描,当世可称独步。”先生的书法是以吸取古人神气为主,他说饶体书法是“无家可归派”。他初习汉隶,后临魏碑,继以碑法入行草,摹甲骨、钟鼎、帛书、简牍及历代名迹,许多书体写成饶体的“心境书法”。书画异名而同体,先生以书入画,又是著名的诗人、词人,诗、书、画“三结合”,使其不古不今之画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从1973年连续四年参加日本南画院书画年展开始,先生在国外的日本、新加坡、泰国、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国内的中央党校、故宫博物院、敦煌博物院、北京中国书画院、北京历史博物馆等地举办了60多场次书画展览,取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古韵今风: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引言:在时间的河流中回望与前行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其艺术成就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世界。从甲骨文的神秘庄严到水墨丹青的写意空灵,从精雕细琢的青铜器到气势恢宏的园林建筑,中国传统艺术以其独特的哲学意蕴、审美范式和精湛技艺,构筑起一座宏伟的精神殿堂。然而,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如何保持这份古老艺术的生命力,使其既能承载历史的厚重,又能契合当下的审美需求,成为摆在所有艺术工作者和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古韵今风: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一书,便是试图深入探讨这一时代命题的专著。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学者的学术生涯进行梳理,而是将视角聚焦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整体脉络,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剖析其核心价值、演变轨迹,并着重探讨其在当代语境下的转型与新生。 第一章 溯源:传统艺术的哲学基石与审美范式 本章追溯了中国传统艺术赖以生长的文化土壤,探究其深层的哲学根源。儒家的“中和致美”、道家的“自然无为”以及佛家的“空灵禅意”,共同塑造了中国艺术独有的精神内核。我们详细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如何体现在山水画的布局之中,解析了“气韵生动”这一审美范畴的内涵与外延。 书中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范式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阐释,包括: 意象与象征: 探讨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经典意象如何超越其自然形态,成为承载文人情操的符号系统。 虚实相生: 分析留白在中国绘画、书法乃至园林设计中的重要作用,阐释“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张力。 线条的本体论: 集中讨论中国书法(篆、隶、楷、行、草)的笔法演变,揭示线条如何成为表达情感、构建结构和体现“生命力”的核心媒介。 第二章 技艺的传承:从匠心独运到集体智慧 传统艺术的精髓,往往凝聚在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之中。本章将笔触伸向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无数心血的工艺领域。 我们深入考察了宋元以来的陶瓷烧制技术,特别是对钧窑、汝窑等名窑的釉色形成机理进行了文献梳理与技术分析,强调了火候控制和原料配比中蕴含的经验智慧。在建筑方面,本书详细论述了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的抗震原理和榫卯结构的精巧,指出这种“柔性”的结构美学与西方刚性体系的根本差异。 此外,对于戏曲艺术,我们不仅关注了脸谱、服饰的象征意义,更着重分析了程式化表演中,演员如何通过身段、水袖等有限的肢体语言,展现无限的情感世界,这是对人自身潜能的极致开发。 第三章 时代之变:近现代的挑战与反思 进入近现代,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对固守传统的中国艺术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本章客观梳理了这一历史转折期所面临的阵痛与反思。 从对“西学为用”到“中学为体”的争论,到对写实主义与本土精神的融合探索,艺术家们试图在现代化浪潮中寻找一条突围之路。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过度模仿西方现代主义而导致的“形式的迷失”,同时也肯定了部分先行者在吸收外来营养后,成功实现艺术语言更新的实践。特别是对中国画“革新”过程中的流派纷争和理论建构,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展示了艺术在危机中寻求突破的内在驱动力。 第四章 融汇: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与创新路径 “传承”绝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创造性的转化。《古韵今风》的重点落在了如何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本章提出了“意境的数字化”和“材料的当代化”两大创新方向: 1. 数字媒介中的传统美学: 探讨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如三维建模、交互设计)来呈现传统山水画的空间感和园林艺术的漫游体验,使“可游可居”的古典概念在虚拟空间中得以实现。 2. 新材料与新技法的融合: 考察当代艺术家如何将传统水墨的晕染效果应用于装置艺术,或将传统漆艺的髹饰技法融入现代家具设计中。这里的关键在于,技术是手段,而中国艺术的哲学精神和审美趣味必须是内核。 3. 生活化的艺术介入: 分析传统图案、纹样如何回归日常生活,例如在服装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以现代手法提炼和重构古典元素,实现艺术与生活的无缝对接。 结语: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本书最终强调,在新时代语境下,我们需要的不是盲目的复古,也不是全盘的西化,而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这种自觉要求我们既要对历史心存敬畏,深刻理解那些流淌在血脉中的审美密码;更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用现代的语言和技术,将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转化为面向全球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当代艺术表达。 《古韵今风》旨在为所有关注中国艺术未来发展的学者、创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思考框架,共同擘画中国艺术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