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科技人生

钱学森的科技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 编
图书标签:
  • 钱学森
  • 航天
  • 科学家
  • 传记
  • 科技史
  • 中国科技
  • 爱国主义
  • 工程学
  • 导弹
  • 两弹一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ISBN:9787515901107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47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页数:51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钱学森的科技人生》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记述了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钱学森近百年波澜壮阔的一生。
全书分求索篇、大任篇和凌云篇三部分。求索篇讲述了钱学森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立志报国、刻苦学习,青年时期立志航空救国,留学美国,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学习尖端科学技术的过程。大任篇讲述了学业有成、闻名世界的钱学森历经艰险返回祖国后,在党的领导下,带领我国科研人员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创我国航天事业,为我国国防现代化作出卓越贡献的过程。在凌云篇中,《钱学森的科技人生》记述了退居二线的钱学森创建系统学,提出大成智慧学和大成智慧教育,并创建沙草产业的过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求索篇
第1章 钱塘往事
1.钱家老宅
2.先辈们的思考
3.钱均夫与蒋百里的友谊
4.从“江南班”和“浙江班”说起
5.钱均夫热心教育,成为教育家
6.钱学森诞生

第2章 就学京师
1.军阀混战和社会变革
2.少儿时期所受的教育
3.师大附中的良好学习环境
4.父亲和蒋伯伯的关爱
5.对钱学森影响最深的人

第3章 考入交大
1.为选学专业而不断求索
2.接触马克思主义,参加进步活动
3.学好专业知识,苦练报国本领

第4章 航空救国
1.选择航空专业
2.中国早期的航空事业
3.公费留学与留学预备学校
4.公派留美的招生考试
5.在飞机工厂实习,心系火箭发展

第5章 负笈麻省
1.告别亲朋:学成之后,一定旧来
2.麻省理工学院与航空工程
3.悠悠寸草心,焉报三春晖
4.成绩优异,志存高远

第6章 师从冯·卡门
1.加州理工学院
2.冯·卡门与高速飞行
3.父子情深
4.攻读博士学位

第7章 火箭研制
1.加州理工学院的火箭小组
2.火箭助推飞机起飞
3.航空喷气公司成立
4.科学咨询团和赴欧考察组
5.调查报告

第8章 国内竞相聘用钱学森
第9章 佳偶天成
第10章 勇攀高峰
第11章 身陷囹国
第12章 返回祖国

第二篇 大任篇
第三篇 凌云篇
后记

精彩书摘

这次学潮之后,1910年,钱均夫被任命为浙汀官立第一中学校长,鲁迅于1910年被任命为绍兴中学堂学监兼教员,许寿裳也离开了浙江两级师范。不过,三人后来在教育部又再次成为同事。
当时杭州有位经营丝绸的富商章老先生,据传曾担任过两广盐运使,后回杭州经营丝绸,成为巨贾,在杭州、上海等地有多处房产。1888年,他生女儿兰娟,她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读书识字,心灵手巧,还颇有数学天赋。章老先生很有眼力,他看到钱家虽然家道中落,但钱均夫学业有成,且长得一表人才,就将视为掌上明珠的爱女章兰娟许配给钱均夫。并将马市街小营巷方谷园2号的房产作为嫁妆陪嫁到钱家。
现在的方谷园房屋是清朝末年在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占地1.3亩。钱学森1955年回国后,曾表示将方谷园2号连同东街(即建国北路369号)的钱家老宅一起无偿捐献给国家。不过市、区两级的相关领导对此事处理比较慎重。虽然方谷园2号居住了很多无房户,管理部门在房产登记时,始终将房主一栏写上钱学森的名字。2007年年底起杭州市政府将居住在此的几十户人家迁走,并对他们作妥善安排。
……

前言/序言


跨越时代的科技浪潮: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与工程师群像的深度观察 书籍信息: 书名: 跨越时代的科技浪潮 作者: [此处留空,暗示作者的专业性与独立性] 页数: 约600页 装帧: 精装,附有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和技术图表 内容简介: 《跨越时代的科技浪潮》并非一部聚焦于单一科学巨匠的传记,而是一部宏大叙事下的科技编年史,旨在梳理和剖析中国从晚清至改革开放初期,在内忧外患与历史转折中,如何艰难地开启、蹒跚前行并最终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关键领域的科技进程。本书的视角独特,它将科技进步置于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之下,探讨了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肩负的使命与所面临的困境。 第一部分:积薪储炭——近代科学的启蒙与早期工业萌芽(1860s - 1920s) 本部分深入考察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第一次有组织地引入西方科学技术和工程实践的历史过程。重点并非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细致梳理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早期工业基地的技术引进、人才培养和实际产出。 技术本土化的挣扎: 详细分析了在缺乏现代理论体系支撑的情况下,工程人员如何通过“摹仿”和“试错”来消化吸收西方蒸汽机、冶金和火炮技术的过程。记录了早期技术工匠在缺乏标准化体系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体系的初步构建: 探讨了京师同文馆、算学馆等机构设立的初衷及其在培养第一代现代科学人才中的局限性与贡献。关注那些早年留学海外,回国后却难以施展抱负的工程师的命运。 士人与科学家的分野: 考察了传统儒家思想对近代科学接受度的影响,以及一批新兴知识分子如何从传统学术转向实用科学的艰难转型。 第二部分:风雨飘摇中的科学薪火(1920s - 1949) 这一阶段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最为动荡却也充满生机的时期。本书将聚焦于国民政府时期,尤其关注中央研究院的建立及其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同时,也着重刻画了在战乱和资源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工程技术人员如何维持关键基础设施(如水利、电力、通信)的运行。 “硬骨头”的坚守: 详尽记录了抗战时期,部分科研机构和工程人员随国民政府迁徙,在内陆地区(如大后方)坚持进行必要的工业和农业技术研究的感人故事。例如,如何利用简陋条件维持兵工厂的运作,或开展基础材料的普查工作。 跨海的知识传递: 重点分析了留德、留美工程师群体在回国后的贡献,特别是他们在交通、水利设计领域的工作,如何为日后国家建设奠定了初步的蓝图和标准。 工业基础的薄弱: 客观分析了在这一时期,中国虽有局部亮点,但整体工业体系的脆弱性,特别是精密机械制造能力和化学工业的严重滞后,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技术追赶留下了巨大的“技术赤字”。 第三部分:从零开始的工业腾飞与群体精神(1950s - 1970s) 本书的重点和篇幅将集中于建国后,面对国际封锁和“两弹一星”的紧迫任务,中国工程技术群体展现出的集体主义精神、超强执行力以及在极端条件下进行原始创新的能力。 156项工程的“消化吸收”: 深入解析了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不仅仅是技术转移,更是一场对中国工程人员的“极限培训”。研究了在有限的俄文资料和技术图纸下,中国工程师如何迅速掌握并改进这些“洋设备”。 体系的建立与自我设计: 详细描绘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科技领域中,老一辈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如何组织跨学科、跨部门的大协作。本书将大量篇幅投入到阐述那些在设计院、研究院所中默默无闻的结构工程师、工艺工程师、控制系统专家的工作细节,揭示他们如何克服材料短缺、设备落后等困难,实现关键技术的“从无到有”。 知识青年的技术转化: 考察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大量受过初步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被派往工厂和工地,成为一线技术工人和“半专业人员”的过程,以及他们如何为后来的技术革新储备了庞大的“操作人才库”。 技术标准的制定者: 分析了在计划经济体系下,国家如何自上而下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业标准和计量体系,这对确保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统一性和可靠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部分:改革前夜的蓄力与反思(1970s - 1980s初期)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技术引进和对外开放的序幕。探讨了在国际局势变化后,中国技术界如何重新审视自身技术水平,并开始有计划地从西方引进成熟技术,以期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技术换市场”的早期探索: 记录了第一批大型技术引进项目,以及随之而来的工程人员在消化吸收、二次创新中遇到的管理和文化冲突。 对基础研究的再认识: 总结了在高度集中于应用和工程实践的几十年后,中国科技界对基础理论研究重要性的重新认识,为后来的科技体制改革埋下了伏笔。 本书特色: 《跨越时代的科技浪潮》的价值在于其“去精英化”的视角。它摒弃了传统的“领袖叙事”,转而关注工程实践的细节、技术路线的争论、工程师群体的集体记忆与牺牲。通过详实的档案资料、口述历史和技术发展图谱,本书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充满张力的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画卷,展现了在资源极端匮乏的年代,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如何用知识和汗水,铸就了现代中国的工业脊梁。它是一部献给所有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合上书卷,心中涌起无限感慨。钱学森先生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人生缩影,也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对事业的热爱,以及对祖国的赤诚之心。这不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精神洗礼。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在梳理钱学森先生的生平轨迹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历史资料的严谨考证,以及对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成就,而是试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钱学森,他如何从一个充满抱负的青年成长为一代科学巨匠,如何在人生道路上经历各种考验,这些都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现在读者面前。

评分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钱学森先生科学研究过程的描述。虽然我并非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和研究方法呈现出来,让我能够大致理解钱学森先生是如何一步步奠定他在相关领域的崇高地位的。那种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对未知领域的大胆探索,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信念,都深深地感染了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简洁却充满了力量感。封面上“钱学森”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沉甸甸的分量,让人联想到那个时代一群为国家默默奉献的杰出科学家。书的装帧也颇为考究,纸张的触感细腻,印刷清晰,即便只是粗略翻阅,也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我特别留意到扉页上的题词,字体苍劲有力,仿佛还能感受到老人当时的心境。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科学家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家国情怀的史诗。钱学森先生一生执着于科学报国,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书中那些关于他在艰苦条件下攻克难关的细节,以及他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都让我肃然起敬。这种精神力量,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