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在晶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类型学
  • 语言结构
  • 语言演变
  • 比较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语言分类
  • 语言多样性
  • 理论语言学
  • 认知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473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238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语言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页数:406
正文语种: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对于研究兴趣在语言类型和语言共性、语言比较、历时语言学、语言习得、语言认知等领域的读者而言,《语言类型学》都是一部有价值的著作。

内容简介

《语言类型学》作者在大量不同语言的资料和例证的基础上,对语言类型学作了全新和深入的介绍。《语言类型学》的特色是着重对此领域中的主要问题,如基本语序、格标记、关系从句、致使构式等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研究,通过具体案例研究,揭示了如何发现和解释语言类型的系统模式,以及这些模式所受的限制。另外,《语言类型学》还讨论了一些实用的问题和方法,如语料的采集和语言样本的制作,最后《语言类型学》探讨了语言类型学在历时语言学、语言习得等其他领域中的应用问题。

内页插图

目录

给中国读者的前言
Preface
导读
Abbreviario
Acknowledgements
1 Introducing linguistic typology
1.1 What do linguistic typologists study?
1.2 Typological analysis
13 Typology of language universals
1.4 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

1.5 Assumptions and problems in typological analysis
1.5.1 Cross-linguistic comparability
1.5.2 The Principle of Uniformitarianism
1.5.3 Approaches to language sampling
1.5.4 Determining language sample sizes
1.5.5 Problems with data
1.6 Partial typology VS.holistic typology
1.7 Organization ofthe rest ofthe book

2 Basic WOrd Order
2.1What is basic word order?
2.2 Early research on basic word order
2.2.1 The inception of word order typology
2.2.2 The OV-VO typology
2.2.3 Making language universals exceptionless
2.3 Explai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asic clausal word orders
2.4 Back to the OV-VO typology:the Branching Direction Theory
2.5 Seeking a global explanation:the Early Immediate Constituents Theory
2.6 From word order to morpheme order:the suffixing preference
2.7 Closing remarks

3 Case marking
3.1 Introduction
3.2 AS and P, and types of case marking
3.2.1 Nominative-accusative system
3.2.2 Ergative-absolutive system
3.2.3 Tripartite system
3.2.4 AP/S system
3.2.5 Neutral system

3.3 More types of case marking
3.3.1 Split-ergative system
3.3.2 Active-stative system
3.3.3 Direct-inverse system
3.4 Distribution of the case marking systems
3.5 The discriminatory view of case marking
3.6 The indexing view of case marking
3.7 The discriminatory view vs. the indexing view
3.8 The Nominal Hierarchy and the split-ergative system
3.9 Towards a unified explanation: attention flow and viewpoint
3.10 Ergativity from discourse to grammar

3.11 Case marking in altered or non-basic constructions
3.11.1 Passive
3.11.2 Antipassive
3.11.3 Noun incorporation
3.11.4 Advancement of obliques to P
3.12 Syntactic ergativity
3.13 Head marking vs. dependent marking
3.14 Case marking type and word order type

4 Relative clauses
4.1 Introduction
4.2 The position of the head noun vis-a-vis the restricting clause
4.3 Expression of the head noun
4.3.1 The obliteration strategy
4.3.2 The pronoun-retention strategy
4.3.3 The relative-pronoun strategy
4.3.4 Language-internal distribution of the relativization strategies
4.4 Accessibility Hierarchy: accessibility to relativization
4.5 Conspiracy in relativization
4.6 Correlations between RC-related properties
4.7 The head noun in the main clause
4.8 Subject primacy vs. discourse preferences in relativization
4.9 RC type and word order type
4.10 The role of processing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C types
4.11 The All and structural complexity

5 Causatives
5.1 Introduction
5.2 The morphologically based typology of causative constructions
5.3 The syntax of the causee NP: the Case Hierarchy
5.4 Conspiracy in causativization
5.5 Doubling: coding vs. grammatical relation
5.6 Causation types and causative types
5.7 The case marking of the causee NP
5.8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of the causee in the causative event
5.9 Towards a typology of causative constructions

6 The 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 typology
6.1 Introduction
6.2 Linguistic typology and historical linguistics
6.2.1 Early attempts at word order reconstruction
6.2.2 Linguistic typology as a control on, and a tool in,reconstruction
6.2.3 Linguistic typology and linguistic prehistory
6.3 Linguistic typology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6.3.1 Accessibility to relativization in FLA
6.3.2 Accessibility to relativization in SLA
6.3.3 Two potential FLA/SLA areas of application
6.3.4 Closing remarks

7 European approaches to linguistic typology
7.1 Introduction
7.2 The Leningrad Typology Group
7.3 The Cologne UNITYP Group
7.4 The Prague School Typology
7.5 Epilogue
Bibliography
Author Index
Language Index
Subject Index

前言/序言

  一百多年以前GeorgvonderGabelentz首次使用了“语言类型学”这个名称,自那以来,语言类型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欧洲,随着众多激动人心的科研项目的开展,以及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学者的涌现,这个领域正不断壮大,向着10年前我们想象不到的众多领域发展。更令人欢欣鼓舞的是,在沉迷于生成语法半个世纪后,一些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日本和韩国)也开始日益认真面对语言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具体语言的详尽研究,也非一本专注于某一门特定语言的历史演变的著作。它更像是一次对人类语言宏大图景的审视,一次对潜藏在万千言语背后的普遍规律的探索。我们常常沉醉于汉语的抑扬顿挫,惊叹于英语的直白简洁,迷恋于法语的浪漫韵律,或是被日语的敬语体系所吸引。然而,这些鲜活的语言,各自承载着独特的文化、思维方式和历史积淀,它们是否也遵循着某种更深层次的、跨越地域与文化界限的共通原则?《语言类型学》正是试图揭示这些普遍性的维度。 本书所探讨的“语言类型学”,并非是一套僵化的分类体系,而是研究不同语言在结构、功能和使用上共性与差异的一种方法论和视角。它假设,尽管语言的多样性令人眼花缭乱,但它们并非毫无章法地存在,而是受到一系列内在的、潜在的约束和倾向所制约。这些约束和倾向,可能源于人类心智的认知结构,源于信息传递的效率需求,也可能源于社会交际的实际需要。通过对大量语言进行细致的比对和分析,语言类型学致力于发现这些规律,并对语言的潜在结构进行建模。 想象一下,我们面对的是一本记录了世界各地数百种甚至数千种语言的书籍。这本书不会逐一介绍每种语言的全部词汇和语法规则,那将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反,它会聚焦于语言的某些核心特征,例如: 词序(Word Order): 句子中主语(S)、谓语(V)、宾语(O)的排列方式。一些语言普遍遵循主谓宾(SVO)的顺序,如英语、汉语;另一些则可能是主宾谓(SOV),如日语、韩语;还有一些则可能是谓主宾(VSO),如古希伯来语。这种词序的差异,并非随意的,而是与其他语言特征存在着复杂的关联。例如,SOV语言往往倾向于使用后置词(postpositions)而不是前置词(prepositions),并且形容词通常出现在名词之后。 名词系统(Noun Systems): 名词是否具有性(gender)、数(number)、格(case)等语法标记?某些语言,如俄语、德语,拥有复杂的格系统,通过词尾变化来表示名词在句子中的功能。而汉语则基本没有格的变化,主要依靠语序和介词来表达。 动词系统(Verb Systems): 动词是否标记时(tense)、体(aspect)、语气(mood)、语态(voice)等?英语的动词变化相对规则,而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罗曼语族语言的动词变位则更为复杂,并且与人称、数等息息相关。 形容词与副词(Adjectives and Adverbs): 形容词与名词的关系,副词修饰动词或其他词语的方式,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 疑问句的构成(Question Formation): 如何在句子中表达疑问,是通过语调变化,还是通过添加疑问词,亦或是通过特定的语序调整? 否定句的构成(Negation Formation): 如何表示否定,是添加否定词,还是通过动词的否定形式? 量词系统(Numeral Classifiers): 在一些语言中,数词在修饰名词时需要借助量词。例如,汉语中我们说“三本书”,而不是直接说“三书”。这种现象在印欧语系中则鲜有出现。 语言的亲属关系(Genetic Relationships): 虽然语言类型学主要关注普遍性,但它也会在探讨共性与差异时,考虑到语言的亲属关系。同一语系的语言,通常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存在历史传承下来的相似之处。然而,语言类型学更侧重于发现跨语系、跨语族的普遍规律,即便不同语系的语言,在某些核心特征上可能表现出惊人的趋同。 本书旨在通过对上述以及更多语言特征的系统性梳理和比较,揭示以下几个核心观点: 首先,语言的结构并非是无限的可能性。 尽管语言的表面形式千差万别,但它们在深层结构上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这些限制使得某些语言结构的可能性远高于其他。例如,虽然理论上存在主宾谓(OSV)这样极端的词序,但在实际存在的语言中,这种词序极为罕见。这暗示着人类的认知或信息处理能力可能对语言结构施加了某些“偏好”。 其次,语言特征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和约束。 某一个语言特征的选择,往往会影响到其他特征的倾向。例如,如前所述,SOV词序的语言倾向于使用后置词,而SVO词序的语言则倾向于使用前置词。这种“编码一致性”(encoding consistency)或“相关性”(correlation)是语言类型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表明语言并非是各个部分独立运作的机器,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再次,语言类型学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当我们发现某些语言特征在不同语言中频繁出现,并且与其他特征存在稳定的关联时,我们可以推测这些特征可能具有更高的“效率”或“稳定性”,从而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得以保留。反之,一些结构复杂或与普遍倾向相悖的特征,可能更容易在语言演变中被简化或替换。 最后,语言类型学不仅是语言学内部的学科,也与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言的普遍性规律,可能折射出人类认知机制的共性,例如我们对因果关系、空间关系、时间流逝的感知方式。对语言特征的跨语言研究,也能为理解人类心智的普适性和多样性提供宝贵的实证依据。 本书将采用一种“非详尽但有代表性”的方式来呈现内容。它不会收录所有语言的每一个细节,而是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样本,涵盖不同的语系、不同的地理区域、不同的语言结构类型。通过对这些样本的深入剖析,引申出更普遍的语言类型学原理。 例如,在讨论词序时,我们会分析英语、汉语的SVO,日语、土耳其语的SOV,以及阿拉伯语、盖尔语的VSO。当我们看到SOV语言普遍具备后置词,而SVO语言普遍使用前置词时,我们会进一步探讨这种关联背后的原因,例如信息可预测性、短期记忆负荷等因素。 在探讨名词系统时,我们会比较斯拉夫语族复杂格变化的机制,与汉语中介词和语序的作用,以及一些无格语言(如英语,虽然仍残留少量格的变化)的特点,从而揭示格标记与非格标记语言在表达句法功能上的不同策略。 本书的写作风格将力求清晰、严谨,同时避免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以便更广泛的读者理解。它将通过大量的实例来支撑理论,让抽象的语言学原理变得具体可感。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掌握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周围的语言现象,不再仅仅停留在对某一门语言的日常认知,而是能够洞察到隐藏在语言表面之下的普遍规律。 总而言之,《语言类型学》是一次对人类语言集体智慧的探索,一次对语言共性的追寻,一次对语言无限可能性的边界的描绘。它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语言更深层次的兴趣,认识到人类语言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共同遵循着某些深邃而迷人的原则。本书将带领读者跨越语言的隔阂,去发现语言统一而又丰富多彩的内在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寻求理解不同语言之间“亲缘关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语系划分的清晰图谱,或者对主要语言的构词法和形态变化进行概括性的对比。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侧重于一种非常精细的、几乎是哲学层面的结构分析。例如,它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证“主语”这个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本质差异,但论证过程充满了循环定义和对术语的反复修正,读完后我对于“什么是一个语言的主语”的理解并没有变得更清晰,反而产生了更多的困惑。而且,书中引用的案例语言似乎非常集中在少数几个已经被研究得非常透彻的欧洲语言和某些北美土著语言上,对于东亚、非洲或大洋洲的语言系统探讨得非常少,这使得其声称的“普遍性”在实际阅读中显得有些站不住脚。我尝试寻找一些关于语序或格系统如何系统性演变的章节,但发现这些内容都被分解成了极其微小的、相互独立的论点,缺乏一个整体的、指导性的框架。我读完的感觉是收集了无数精美的、但彼此之间没有明确关联的碎片。

评分

我花了几天时间试图在其中寻找一点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但几乎是徒劳的。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古板、干燥,完全没有那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实验报告,每一个论点后面都跟着一长串的引文和数据支撑,但这些支撑材料往往来自于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极其小众的语言田野调查。比如,其中一个章节花了近百页的篇幅来分析某个南美洲部落语言中,描述“蓝色”的词汇是如何随着光照强度发生细微语义漂移的。我不得不承认,这种对细节的偏执探索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水准,但作为读者,我感受到的更多是疲惫。我原本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语言如何塑造思维的哲学思考,或者至少是关于世界主要语系在历史长河中如何相互影响的宏大叙事。然而,这本书似乎完全沉浸在微观的结构分析中,对那些宏观层面的、更具人文关怀的议题避而不谈。翻到后面,一些图表和模型占据了大量的篇幅,这些图表复杂到需要我拿出纸笔,对照着文字,反复推敲才能勉强理解它们试图表达的层级关系。说实话,阅读过程更像是在解一道极其复杂的数学题,而不是享受知识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难度设置明显是面向研究生及以上级别的专业人士的。我最大的感受是“信息过载”和“方法论的单一性”。它不断地引入新的理论框架和复杂的术语,但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桥梁”将这些框架与读者的日常语言经验连接起来。当我读到关于“心智表征”的章节时,我期待能看到认知科学与语言学交叉融合的火花,但作者的方式是提出了一套极其复杂的图灵机式的运算模型来描述人类如何处理句子,然后就此打住,没有再深入探讨这些模型如何与大脑的实际运作相吻合。此外,书中的术语定义非常依赖于上下文和先前章节的设定,如果你漏掉了一个关键的定义,那么接下来的十页内容可能都会让你感到云里雾里。我甚至怀疑,如果没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旁边随时点拨,这本书的吸收率会非常低。它更像是给同行之间交流提供的一份详细的技术规格说明书,而不是一本能够激发新一代研究者热情的启蒙之作。我合上书本时,脑子里装满了术语和复杂的符号,但对于语言学这个广阔领域的整体面貌,却依然感到迷茫。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很讲究,纸张厚实,印刷清晰,看得出是精心制作的。然而,内容上的体验却像是一场漫长而没有尽头的爬山。我本来对语言的演变历史抱有极大的热情,想象着能跟着作者的笔触,穿越时空,看看印欧语系是如何扩散的,或者汉语的声调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但这本书似乎对历史和演变过程不感兴趣,它更关注的是“此时此刻”的语言结构。如果说其他语言学著作是河流的航行记录,那么这本书就像是给河流中的每一块石头做了精密的断层扫描。当我翻到探讨“语用学”的那部分时,我本以为会看到关于日常交流中的幽默、误解和策略,结果看到的却是对各种“言语行为理论”的机械式拆解,分析每一个动作的“预设条件”和“完成得体性”。这种过度概念化的处理方式,让原本生动有趣的语言互动变得僵硬和学术化。我甚至觉得,作者似乎并不太关心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而更像是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可以被数学模型捕获的符号系统来研究。这让我感到有些疏离,仿佛我正在研究一个已经死亡的标本,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交流工具。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案头,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深邃的学院气息。我原本是想找一本能帮我梳理一下基础语言学概念的入门读物,希望能对不同语系的共性和差异有个大致的了解。拿到手翻开目录,里面的章节标题就让我有些望而却步了。《音位理论的演进与争议》、《句法结构的生成与约束》、《语义域的跨文化映射》……这些名词对我这个半路出家的人来说,就像是听天书。我试图从第一章开始啃起,结果发现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对索绪尔、乔姆斯基等大家的理论了如指掌。大量的篇幅用于探讨一些极其细微的语言现象,比如某个特定语种中,一个语气词的声调变化是如何影响整个句子的语用功能的。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勉强理解了其中一个脚注里引用的那个晦涩难懂的符号系统。说实话,这本书的论证过程极其严谨,逻辑链条环环相扣,但这对于我这种只想了解“为什么有些语言的语序是SVO,而有些是SOV”的普通爱好者来说,未免太过“硬核”了。它更像是一份高度专业化的学术报告集,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我更希望看到一些生动的例子,或者用更通俗的比喻来解释那些复杂的抽象概念,而不是直接把我抛进语言学理论的深水区,那种感觉就像是想学游泳,结果教练直接把你扔进了深海里,只告诉你水分子构成。

评分

按特征对语言进行分类  远在19世纪初期,德国语言学家 F.von施列格尔(1772~1829)就把世界诸语言分为3大类型,即孤立型、粘着型和屈折型。后来洪堡特又增加了编插语或称多式综合语。

评分

类型语言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区别  学者们比较语言特征往往抱有不同的目的。第 1种是追溯历史渊源,其方法是比较各语言的语法结构和最古老的基本词汇的语音和语义,发现这些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第2种是建立人类语言类型体系,其方法是按某些特征把语言分类,如把汉语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波利尼西亚语族的萨摩亚语都归入孤立型语言(虽然二者并无亲属关系)。第3种是寻找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或近乎普遍的现象,其方法是考察某一特征存在于多少种语言之中。这样做,同样不问所研究的语言是否有亲属关系。由于目的不同,第1种比较工作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家的事情,第2、第3种才是类型语言学家的事情。

评分

导师研究的领域,准备跟着一起研究下去。

评分

经典作品,值得珍藏;快递速度快、商品质量好。非常满意

评分

语言流畅,不错的书 语言类型学 (linguistic typology)。研究各种语言的特征并进行分类的学科。其方法是比较这些语言,找出其相同和相异之处。类型语言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区别  学者们比较语言特征往往抱有不同的目的。第 1种是追溯历史渊源,其方法是比较各语言的语法结构和最古老的基本词汇的语音和语义,发现这些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第2种是建立人类语言类型体系,其方法是按某些特征把语言分类,如把汉语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波利尼西亚语族的萨摩亚语都归入孤立型语言(虽然二者并无亲属关系)。第3种是寻找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或近乎普遍的现象,其方法是考察某一特征存在于多少种语言之中。这样做,同样不问所研究的语言是否有亲属关系。由于目的不同,第1种比较工作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家的事情,第2、第3种才是类型语言学家的事情。又称语言类型学 (linguistic typology)。研究各种语言的特征并进行分类的学科。其方法是比较这些语言,找出其相同和相异之处。

评分

类型语言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区别  学者们比较语言特征往往抱有不同的目的。第 1种是追溯历史渊源,其方法是比较各语言的语法结构和最古老的基本词汇的语音和语义,发现这些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第2种是建立人类语言类型体系,其方法是按某些特征把语言分类,如把汉语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波利尼西亚语族的萨摩亚语都归入孤立型语言(虽然二者并无亲属关系)。第3种是寻找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或近乎普遍的现象,其方法是考察某一特征存在于多少种语言之中。这样做,同样不问所研究的语言是否有亲属关系。由于目的不同,第1种比较工作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家的事情,第2、第3种才是类型语言学家的事情。

评分

按特征对语言进行分类  远在19世纪初期,德国语言学家 F.von施列格尔(1772~1829)就把世界诸语言分为3大类型,即孤立型、粘着型和屈折型。后来洪堡特又增加了编插语或称多式综合语。

评分

在语言类型研究方面有较大贡献的是德国的W.F.洪堡特,美国的E.萨丕尔、R.雅柯布逊和J.H.格林伯格,英国的S.乌尔曼(1914~1976)等。

评分

还可以吧,书都差不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