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幸福的心理学》作者吕肯教授陈述了一系列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的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要讲明一个道理,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地方,从事怎样的工作,我们都有一个恒定的“幸福定点”:我们幸福的水平总体上基本相同。要维持永恒的幸福是不可能,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遗传构造,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相对地改变我们的“幸福定点”吕肯教授像一位慈爱、坦诚的朋友向我们讲述,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我们都可以有所作为,克服遗传上的弱点,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快乐。一只忠实的宠物、一份感兴趣的职业、一个美味的柠檬蛋糕,关键是我们能享受这个过程。吕肯教授还阐述了几种可能使我们失去幸福的情绪,如恐惧、愤怒、羞涩等,以及应对这些情绪的方法。是什么让我们幸福?钱、汽车、房子?还是某些虚无缥缈、不可控制的事情?幸福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吗?以这种有趣的观点研究世界上最受追宠的这种情绪。
作者简介
戴维·吕肯(David Lykken)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系的著名教授,临床心理学家,行为遗传学家.曾担任心理生理研究协会主席、他的双生子研究曾吸引《纽约时代》,《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杂志》及《新闻周刊》等的注意;曾出版两本专业著作:《反社会人格》、《血液中的颤动:测谎仪的使用及滥用》;撰写过多种不同类型的出版物,发表在《发现》、《今日心理学》、《今日美国》等刊物上。他曾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公共利益中的心理学杰出贡献奖”(1990)和美国心理生理学协会授予的”心理生理学杰出贡献奖”(1998)。吕肯教授于2006年9月去世,享年78岁。
目录
第一部分 幸福的可遗传性
1 幸福的人类
进化心理学
进化的改变和遗传的变异
成功不能导致幸福
适应
缔造幸福的特质
效果动机
抚养
自我意识
对未来的预期
替代的经历
审美快乐
好奇心
小结
2 幸福定点:平均幸福感的个体差异及原因
你当前的幸福水平是多少?
评估幸福的遗传性
分开抚养的双胞胎的研究
一些可遗传的心理特质的例子
兴趣
非家族遗传的基因特质
智力
自闭症和模块式大脑
IQ的遗传性
基因差异是如何导致心理差异的?
一个真正的“自造”的人
幸福的可遗传性
幸福是偶发的
改变你的幸福定点
第二部分 幸福的缔造者
3 效能与消遣
心理能量
效能动机
消遣
4 体验享乐主义
烹饪
种菜
5 劳动带来的幸福
高效的员工一快乐的员工一高效的员工
一个关于幸福的实验
来自现实世界的建议
皮特法则
楼上楼下
沉浸
第三部分 幸福的家庭
6 幸福的父母
全职母亲
7 幸福的宝宝
摇篮里的婴儿
幸福的母亲
8 快乐的孩子
快乐的孩子是社会化良好的孩子
对立违抗障碍诊断标准
品行障碍诊断标准
精神病患者
预防初期精神病患者
社会病态
单身父母
9 宠物之乐
为宠物而写的后记
第四部分 性别问题
10 性别差异
兴趣的性别差异
身体魅力与幸福
幸福的性别差异
社会关系中的性别差异
11 如何保持婚姻的幸福
迷恋的心理学
人们为什么会恋爱?
这些都意味着什么?
离婚的遗传学
婚姻中的幸福
个人特质
嫉妒
怨恨
积极强化的作用
一个家庭的爱情故事
第五部分 幸福的盗贼
12 盗贼之一:抑郁
百忧解的意义
13 盗贼之二:畏惧和害羞
舞台惊恐
应对畏惧和紧张
人们将会怎么想(WWPT)
14 盗贼之三:愤怒和怨恨
怨恨
第六部分 幸福的长者
15 愉快的退休生活
什么令老人如此快乐?
那再也不是我的问题了
事情是越变越好,还是越变越糟?
16 最后一章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幸福的可遗传性
快乐与痛苦决定于你先天的气质和后天的运气。
——拉·罗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
生活如同下水道;你所能获得的决定于你曾为之付出的。
——汤姆·莱雷尔(Tom Lehrer)
本书的主要意图是要放弃我先前的观点——幸福具有很强的遗传根源,所以“努力追求幸福好比努力使自己长得更高一样”。我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假如可以完全地控制,如何将一个人培养成具有高于他自己的遗传定点而可能达到的更高水平的“幸福定点”(happiness set—point)。
大多数心理学家,甚至像我这样在过去接受过激进的环境决定主义训练的人,都已经意识到现代研究给我们的启示——人类中每一个成员在出生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先天倾向,这些先天倾向在久远的先祖时代是具有适应性的。而且,几乎所有能够被可靠测量的心理特质或倾向的变异都可以归功于个体之间在遗传上的变异。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或是对最近双胞胎的研究中关于人类自由和约束意义的误解,有些人却因为这些有趣的发现完全改变了自己原有的看法。
一般人都认为,人们在行为和情绪倾向上存在着某种先天的差异。至于有的想法——例如,以为人类婴儿的大脑就像一台崭新的苹果电脑一样,没有任何先前的存储,没有预先设置好的程序——完全是高级错误。只有那些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可能犯如此错误。另外,许多人不认为幸福和快乐是一种特质。他们认为,特质应该是一些倾向,如攻击、冲动或聪明;幸福是一种目标、奖励或是一个圣杯。怎么可能在遗传上存在着决定幸福个体差异的遗传密码?
出于这些原因,本书的第一部分由两章组成,主要陈述一些必要的基础。
……
前言/序言
《幸福的心理学》 探寻内在丰盈:一本关于如何在纷繁世界中寻获持久喜悦的深度指南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目标、责任和外部评价所裹挟,仿佛幸福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奖赏,需要通过不断的追求和成就才能获得。然而,真正的幸福,是否真的隐藏在物质的堆砌或事业的巅峰之中?《幸福的心理学》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速成的“幸福秘籍”,也不是简单罗列成功的要素。它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场关于人类心灵深处需求的对话,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幸福的本质,学会构建和维持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内在丰盈。 这本书并非空泛的哲学讨论,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之上。作者融合了积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用严谨的科学视角剖析了构成幸福的多元维度。它不回避人生的挑战和痛苦,反而认为正是通过理解和应对这些负面体验,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幸福的珍贵。 第一部分:重塑对幸福的认知——理解其真实面貌 在开始探索幸福的路径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破除那些长期以来影响我们对幸福看法的误解。许多人误以为幸福是持续的、纯粹的快乐,一旦遇到挫折就觉得幸福感荡然无存。本书将首先澄清这一点:幸福并非一种恒定的情绪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含着满足感、意义感、积极情绪以及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 幸福的误区与真相: 我们将深入探讨“享乐适应”现象,即我们习惯于舒适,对已有的美好逐渐麻木;也会审视“社会比较”的陷阱,当我们总是与他人攀比时,幸福感便如同空中楼阁。本书会引导读者认识到,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外界的刺激,而是源于内在的觉察与调整。 积极情绪的力量与限度: 尽管追求快乐是人之常情,但本书不会鼓吹一味地追求积极情绪。相反,它会探讨积极情绪的真正价值——它们如何拓展我们的思维、建立我们的资源,以及它们在长期幸福感中的作用。同时,也会理性分析负面情绪的必要性,以及我们如何与之共处,而非压抑。 幸福的个体差异与普适性: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可能不同,但本书将通过大量案例和研究,揭示一些跨越文化和个体差异的普遍性幸福原则。我们将了解,那些最幸福的人,往往具备一些共同的特质和行为模式。 第二部分:构建内在的幸福基石——发掘自我潜能 幸福感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和发展自己。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帮助读者发掘和培养那些能够带来持久满足感的内在资源。 认知重构与积极思维: 我们的思想模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本书将详细介绍认知行为疗法(CBT)等心理学工具,帮助读者识别并挑战那些导致消极情绪和自我设限的负面思维模式。学习如何以更客观、更建设性的视角看待问题,是迈向幸福的关键一步。我们将探讨感恩练习、积极自我对话、以及如何培养乐观看法的具体方法。 意义与目的的追寻: 仅仅拥有快乐的情绪是不够的,生命的意义感是幸福感的重要支柱。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生命中什么对自己而言是最重要的,如何找到与自己价值观相符的活动和目标。这可能包括工作、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甚至是对社会的贡献。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心流”体验——那种全神贯注于某项活动,忘却时间,并从中获得深刻满足感的状态。 自我接纳与情感智慧: 认识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是获得内在平和的基础。本书将深入探讨自我关怀、自我同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自我评价体系,而非完全依赖外界的认可。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更成熟的方式应对压力和冲突。 第三部分:滋养外在的幸福之根——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性动物,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是幸福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书的第三部分将强调在人际互动中培养幸福的策略。 沟通的艺术与情感连接: 有效的沟通是建立深厚关系的桥梁。本书将提供实用的沟通技巧,例如积极倾听、清晰表达需求、以及如何在冲突中寻求双赢。我们将学习如何建立信任、增进理解,以及如何给予和接受支持。 互助与归属感: 参与社群、建立有意义的联系,能够带来强大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本书将探讨如何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如何维系已有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帮助他人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我们将了解社群支持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界限的设定与维护: 在人际关系中,学会设定健康的界限是保护自我、避免消耗的关键。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识别不健康的依赖关系,如何礼貌而坚定地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以及如何在维护自身需求的同时,尊重他人。 第四部分:主动塑造幸福的生活——行动与实践 理论的探讨终将落实在生活的实践中。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帮助读者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主动地去创造和维护属于自己的幸福。 习惯的养成与微小改变: 幸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持续的行动累积而成。本书将分享如何通过建立积极的日常习惯,例如规律的运动、健康的饮食、充足的睡眠,以及固定的反思时间,来提升整体的幸福感。 应对逆境的韧性培养: 生活中难免有风雨。本书将探讨如何培养心理韧性,即在面对挫折、失败和挑战时,能够迅速恢复并适应的能力。我们将学习如何在困难中寻找成长的机会,并从中汲取力量。 持续的幸福实践与自我反思: 幸福是一个持续学习和调整的过程。本书将鼓励读者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反思自己的幸福状态,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策略。我们将了解,那些持续幸福的人,往往是那些愿意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并主动为自己的幸福负责的人。 《幸福的心理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一位严谨的向导。它不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邀请你踏上一段自我发现与自我实现的旅程。通过这本书,你将有机会深入了解人类心灵运作的奥秘,掌握提升幸福感的力量,最终学会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持久而真实的内在喜悦。它将帮助你理解,幸福不是终点,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