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的獨見,就隻是去康德此一點而就沒有自己另加的意思麼?有的。即康德之悟性的綜閤作用,在格林看來,殊嫌太死闆。世間哪有兩個死闆的東西可以組成新鮮活潑之知識?知識是何等偉大!試看無日不在增進,無時不在創新,這種增進與創新,若不是組織原理具有創造性,如何能成功?所以格林進一步主張,吾人用以構成知識或自然界之概念之精神原理,乃是具有感情成分的。
從版本學的角度來看,這套文集的整理工作無疑是下瞭大功夫的,校勘記部分非常詳盡,對於底本的考據也交代得非常清晰,這對於做學問的人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減少瞭我們在閱讀過程中因文字訛誤而産生的睏惑。然而,在閱讀體驗的流暢性上,我個人還是有一點小小的保留。由於部分篇章是輯錄自不同時期的刊物或手稿,文字的風格和用詞習慣存在著較為明顯的跨度,雖然可以通過閱讀前後的注釋來理解,但這種頻繁的跳躍性,使得思想的連貫性在某些章節中稍有中斷。比如,一篇寫於早期的對策文字,其語言風格與他晚年對佛學義理的疏解,在用詞的繁復程度上就相差甚遠。如果能在版式設計上,比如對不同時期文章的篇首給予更醒目的標記或在版式設計上有所區分,或許能幫助讀者更快地進入到作者不同人生階段的思維模式中去。畢竟,文集的價值不僅在於內容本身,也在於它所呈現的作者思想的演進軌跡,而清晰的結構劃分,是呈現這種軌跡的有效工具。
評分我花瞭不少時間細讀瞭文集中關於“天人感應”理論在清末社會變遷背景下的重新詮釋部分。周先生試圖在維護傳統形而上學根基的同時,尋求與西方新知在某種程度上的對話接口,這無疑是極具時代特徵的一種學術努力。他小心翼翼地遊走在衛道與開新之間,試圖描繪齣一幅既不失古人精神內核,又能應對時代挑戰的知識圖景。然而,當我把他的論述與同時期那些更激進的、主張徹底革除舊製的論者進行對比時,便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種深刻的張力——他似乎總是在“可以”與“不可”的邊界上反復徘徊,其最終落腳點,仍舊是儒傢倫理的穩固。雖然這種保守性是特定身份的必然選擇,但它也使得文集在探討社會變革的迫切性時,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缺乏那種穿透迷霧、直指核心的批判銳度。我期待能看到更多他對未來社會形態的暢想,而非僅僅是對既有秩序的辯護性論證,這套書在“如何改革”的層麵給予的啓示略顯保守,而在“為何必須改革”的深度剖析上,也未能達到令人震撼的程度。
評分說實話,我更喜歡那種帶有強烈個人色彩和生活痕跡的文字。這套文集無疑是學術性的,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周輔成先生在專業領域內的建樹的可靠途徑。可是在我翻閱的過程中,總覺得少瞭些許“煙火氣”,或者說,是關於他日常生活、治學之餘思考的那些更私人化的片段。例如,他對園林藝術的見解、他對某種地方戲麯的偏愛、或是他在某個特定季節的感懷,這些“閑筆”雖然在學術著作中常被視為次要內容,但恰恰是構建一個完整曆史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磚石。我希望能在字裏行間捕捉到那個在書房之外,麵對日常瑣事時,他會如何運用其深厚的學養去審視世界。現在的文本,更多的是一種高屋建瓴的論斷,雖然高妙,卻也顯得有些疏離和遙遠。我試著去揣摩每一篇文章背後的書寫心境,但作者的自我錶露似乎被一層厚厚的“士人規範”所包裹著,使得我們作為後世的讀者,很難真正觸及到他作為個體所經曆的掙紮與喜悅。這或許是那個時代的通病,但對於渴望深度代入感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遺憾。
評分翻開這套文集,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其文本的嚴謹性,這大概是所有古典學問的底色吧。然而,即便是在這種嚴謹的框架下,不同篇章之間的筆鋒轉換也相當微妙,體現瞭作者在麵對不同議題時語氣的調試。比如,在涉及“格物緻知”的幾篇劄記中,作者的論述邏輯縝密,層層遞進,幾乎沒有留下可以被詰難的空隙,讀來令人心悅誠服,仿佛能感受到他與古人對話時的那種專注與敬畏。但視角一轉嚮對當時士林風氣,尤其是對部分空談實效的批評時,那行文中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股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情緒,又顯得格外真實和具有感染力。我個人更傾嚮於閱讀那些體現齣作者復雜心態的篇章,因為這更接近一個活生生的人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真實反應,而非僅僅是教科書式的理論闡述。不過,在這兩捲中,關於他與同時代幾位大傢在學術上的具體論辯過程,似乎記載得不夠詳盡,我更希望看到一些更直接的“交鋒”記錄,哪怕是書信往來的片段,那樣可以更清晰地勾勒齣當時學術爭鳴的激烈程度和核心分歧點,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結論的總結上,這多少削弱瞭一點閱讀的戲劇張力。
評分這本《周輔成文集(1、2)》的裝幀設計確實頗為雅緻,那種略帶陳舊感的米黃色紙張,配上燙金的字體,拿在手裏總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我最近正好在梳理一些晚清民國時期學者的思想脈絡,因此對這種集子類的文集非常感興趣。遺憾的是,我手頭的這套書主要收錄的是一些偏重於地方誌和經學考據的論述,雖然對於研究清末士紳階層的思想活動和學術傾嚮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對於我目前正在關注的,例如文學批評的演變,或者更具體的社會改革思潮在知識分子群體中的滲透情況,信息量卻顯得有些不足。比如,我特彆想看看周先生在變法維新時期是否有更為激烈的言辭或更為前瞻性的社會批判,但在這兩捲中,我主要看到的還是對舊有學製的審慎維護和對傳統義理的深入闡發。或許是文集編纂的側重點不同,或是周先生本人的主要精力確實未完全傾注於此,導緻在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頻繁地去查閱其他側重於政治評論的文獻來填補這個知識空白。總體來說,作為一套嚴肅的學術資料,它的整理和校勘是無可挑剔的,但如果期待能從中找到關於近代化轉型期思想光譜的全麵展現,或許會略感意猶未盡,需要配閤其他同期的文獻交叉閱讀纔能形成較為完整的認知圖景。
評分書看著不錯,還沒來得及看
評分通過趙越勝的《燃燈者》一書瞭解瞭周輔成先生,想加深對其瞭解就買瞭這套文集,希望能夠好好品味先生的文采和人格。
評分先生的作品太少瞭,難得的一本
評分周老先生的著作,水平沒得說,值得一購,值得收藏。
評分通過趙越勝的《燃燈者》一書瞭解瞭周輔成先生,想加深對其瞭解就買瞭這套文集,希望能夠好好品味先生的文采和人格。
評分周輔成文集(1、2)收藏 好書
評分是受“燃燈者”影響買的,還沒有看,估計不錯吧!
評分周老先生的著作,水平沒得說,值得一購,值得收藏。
評分看過燃燈者,那一定要看這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