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籍装帧艺术

历代书籍装帧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明君 著
图书标签:
  • 书籍装帧
  • 装帧艺术
  • 中国书籍
  • 历代书籍
  • 艺术设计
  • 文化艺术
  • 传统工艺
  • 书籍历史
  • 视觉艺术
  • 印刷装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7200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4143
品牌:文物出版社(Cultural Relics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代书籍装帧艺术》一书以20世纪考古发现新材料为佐例,将中国古代三千多年来非书籍形式及先秦以后的简帛、卷轴、册页形式书籍进行梳理,以通俗明了的语言,配以大量的彩图,为读者讲述一个清晰、直观的书籍装帧艺术史。

作者简介

李明君
1967年参加工作,1972年起主持兰州八一印刷总厂设计室工作。
1989年获工艺美术师中级职称。
1989-1990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书籍艺术系。
1991-1992年在深圳蛇口启旋电脑公司任字体设计指导老师。
1999-2009年在兰州商学院、兰州交通大学等院校从事教学工作,讲授《书籍装帧》、《字体设计》、《基础版面》、《印刷工艺与流程》等课程。
1999-20009年,在多年书籍装帧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撰成本书。

目录

题词
序言
缘起
第一章 简帛书籍与先秦的非书籍文献载体
第一节 古代书籍的范畴
第二节 先秦的非书籍文献载体
一、甲骨卜辞
二、青铜器铭文
三、玉、石器铭文
第三节 简帛书籍的记载、发现与研究
一、简帛书籍的文献记载
二、简帛书籍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二章 简册书籍的装帧艺术
第一节 简册书籍的构成与制度
一、简册书籍的构成材料
二、简册书籍的整治程序
三、简册书籍的文具与削改
第二节 简册书籍的装帧
一、简册书籍的编连、缮写与等齐
二、简册书籍的收卷、封缄与保存
三、简册书籍的装帧美化
四、古代简册制度与现代考古实证
第三节 简册书籍的版面艺术
一、适应文体的排列格式
二、形式多样的文章标题
三、个性鲜明的标点与符号
四、独出心裁的插图与表格
五、版牍文书的版面艺术
第四节 简册书籍的典重形式及其影响
第三章 缣帛书籍的装帧艺术
第一节 缣帛书籍概说
第二节 缣帛书籍的装帧特点
一、缣帛书籍的材料与规格
二、缣帛书籍的折边与缝纫
三、缣帛书籍的折叠与轴卷
四、缣帛书籍的盛装与存放
第三节 缣帛书籍的版面艺术
一、承前启后的界格与栏线
二、章法成熟的排列与布局
第四节 缣帛书籍的图绘艺术
一、图文错综的插图书籍
二、直观实用的图绘书籍
三、纯粹的图绘类书籍
第四章 卷轴书籍的装帧艺术
第一节 卷轴书籍概说
一、宗教、造纸、雕印与卷轴书籍的发展
二、卷轴是书籍舒卷的完美形式
第二节 卷轴书籍的装帧形态
一、卷轴书籍的轴杆、轴头和牙签
二、卷轴书籍的褾首
三、卷轴书籍的褾杆、褾带和别签
四、卷轴书籍的书帙与书函
五、卷轴书籍的插架存放
六、卷轴书籍的规格与袖珍装
第三节 卷轴书籍的版面艺术
一、趋于稳定的排列通则
二、美观多样的版面栏目
第四节 卷轴书籍的图绘艺术
一、开卷即见的卷首扉画
二、活跃版面的插图点缀
三、图文并茂的图绘书籍
四、华美的文字与珍贵的载体
第五章 册页书籍的装帧艺术
第一节 册页书籍概说
一、册页书籍形成的因素
二、册页书籍的诸种类型
第二节 册页书籍的整体装帧
一、册页书籍的外部装潢
二、册页书籍的开本与比例
三、册页书籍的保护性装潢
第三节 册页书籍的版面艺术
一、册页书籍的内封与牌记
二、册页书籍的扉画与绣像
三、册页书籍的版面构成
四、册页书籍的版面排列
五、册页书籍版面中的诸种比例
第四节 册页书籍的图绘艺术
一、册页书籍的插图体系
二、册页书籍的图谱典籍
第五节 册页书籍的多种艺术形式
一、文字书籍的双色与多色套印
二、图绘书籍的彩绘、套印与凹凸效果
三、册页书籍的金银书
第六章 现代书籍装帧的崛起
第一节 现代出版印刷技术的引进
一、现代出版印刷机构的兴起
二、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
第二节 现代书籍装帧的崛起
一、日本对我国书籍装帧的影响
二、新式学校的美术、图案教育
三、现代书籍装帧的特点
第二节 现代书籍装帧的创作群体
一、鲁迅的突出贡献
二、书籍装帧家群体
第七章 传统书籍装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节 传统书籍装帧在现代教学中的实践
一、教学概况
二、学生作业分析
第二节 关于现代书籍装帧教学的思考
一、考古资料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信息的反馈
四、一个外国设计家的看法
主要参考引用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历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专业,且不包含任何提及该书内容的描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其他相关主题的深度概述。 --- 雕版印刷的辉煌与演变: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技术发展史 引言 书籍,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其形态的演变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结构、技术进步与文化思潮的变迁。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印刷术无疑是文化普及和知识传播领域最具革命性的技术飞跃。本书《雕版印刷的辉煌与演变: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技术发展史》并非聚焦于最终呈现的书籍形态本身,而是深入剖析支撑这些形态得以批量复制和流传的核心生产技术——雕版印刷的起源、发展、工艺精髓及其对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 本书旨在构建一个系统而详尽的技术史框架,追踪雕版印刷从早期萌芽到成熟鼎盛,再到面临革新挑战的全过程,揭示其背后蕴含的匠人精神与工程智慧。 第一部分:曙光初现——雕版印刷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部分将追溯至雕版印刷的源头。我们首先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佛教经典传播需求和民间符咒印制需求驱动下,雕版技术如何从早期的印章和拓印技术中脱离出来,逐步孕育出独立的印刷模式。重点研究早期实物证据,如出土的印本残片,分析其刀法特征、雕刻精度与材料选择的原始性。 技术萌芽期: 探讨早期单色印章技术向多块雕版拼印的过渡,分析“雕”与“印”的最初分离过程。 材料的考证: 详述隋唐之际用于雕版的木材选择标准,如枣木、梨木的特性如何影响雕刻的细致度和耐用性。 首批成熟的实物: 深入分析现存最早的、具有确切纪年和完整图文的雕版印本,如唐代写经和佛经印本的技术特征,及其与手抄本在视觉和物理上的区别。 第二部分:技术成熟与黄金时代——宋代的雕版高峰 宋代是中国雕版印刷技术的巅峰时期,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标准化和精细化,更在应用广度和商业化程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将细致描绘这一黄金时代的复杂工艺体系。 雕版工艺的标准化: 详细阐述宋代雕版从选材、校对、上样、刻板、验版到装订的全流程规范。重点对比正体楷书、行书在雕刻时的不同技巧要求。 “多色印刷”的探索: 考察宋代在印制图谱、医书、特别是纸币(如交子、会子)时,对套色印刷(饾版)技术的早期尝试和应用,分析其对油墨配方和印压控制提出的新要求。 官刻与民营书坊的差异: 对比官方(如翰林院、崇文院)与民间大型书坊(如四川、福建、临安等地)在雕版质量、管理模式和技术投入上的区别,分析其对知识传播格局的影响。 工具的革新: 专题研究宋代雕刻刀具(如平口刀、斜口刀、圆口刀)的形制演变,及其对雕版纹理细节表现力的提升。 第三部分:技术深化与地域特色——元明清的雕印技艺 进入元代后,随着蒙古族政权的建立和信息传递的需求变化,雕版技术展现出新的适应性和地域化倾向。明清两代,雕版技术虽然面对新兴的活字印刷的竞争,却在特定领域(如小说、版画、地方志)得到了空前的深化与艺术化。 元代的技术融合: 考察元代对雕版技术的继承与改进,特别是与少数民族文字(如八思巴字)印刷相结合的案例分析。 明代雕版的精细化: 重点剖析明代徽派(以黄山市休宁、歙县为代表)和江南地区雕版在“图画”领域的突破。研究套印(多色印)技术如何成熟应用于小说插图(如《金瓶梅》早期插图)和士人画谱中,分析其线条的瘦劲与墨色的丰富层次。 清代的“版匣”管理: 研究清代大型官刻(如《四库全书》的修订与刻印)对雕版库存、维护和修复的庞大体系,讨论这些“版匣”在技术保存和信息安全中的作用。 民间版画的崛起: 侧重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等地木版年画的雕刻技法,分析其如何从书籍辅助插图转变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以及如何通过刻工的夸张变形来适应民间审美。 第四部分:工艺背后的科学——油墨、纸张与印刷环境 雕版印刷的成功绝非仅依赖于精湛的刀工,它是一个涉及材料科学、化学配方的综合系统工程。本部分将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支撑雕刻与印制的物质基础。 油墨的化学构成: 详尽分析中国古代印刷油墨(墨汁)的主要成分——松烟、桐油、麻油等的配比与提炼工艺,探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墨色差异的成因。 印纸的选择与处理: 研究宣纸、皮纸、竹纸在吸墨性、抗拉伸性上的差异,以及印刷前对纸张进行“润湿”处理的技术细节,这对保证印品清晰度的重要性。 印刷环境的控制: 探讨刷印过程中对湿度、温度的隐性要求,以及刷子、墨辊等辅助工具的材质与使用技巧对最终印文质量的影响。 结语 《雕版印刷的辉煌与演变: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技术发展史》致力于还原一个由木头、刀具、油墨和纸张构筑的宏大技术世界。本书旨在为研究古代文献学、技术史、艺术史的学者提供坚实的工艺基础数据,并让普通读者得以领略,在数字时代来临之前,中华文明是如何以其独到的工程智慧,将知识与美感铭刻于木板之上,绵延千载。通过对工艺细节的深度挖掘,我们得以更真切地触摸历史的脉搏,理解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充满了文学的韵味。作者的遣词造句既准确又富有表现力,即便是描述一些技术性的工艺细节,也写得引人入胜,丝毫没有枯燥之感。我特别喜欢那种偶尔穿插进来的、带有个人思考和情感的段落,它们像是为冰冷的史实注入了温暖的人文关怀。阅读起来非常流畅,仿佛与一位博学而又风趣的学者进行着一场深度对话。它没有使用过多的晦涩术语,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进入门槛,享受知识的盛宴。这种平衡感掌握得恰到好处,既满足了专业读者的求深欲,也照顾到了普通爱好者的接受度,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教学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极其严密,作者似乎对史料的梳理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阅读过程中,我多次惊叹于其清晰的脉络结构,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索,将跨越千年的设计演变清晰地串联起来。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具体案例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技术限制以及审美思潮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出当时的装帧风貌。特别是对于不同朝代风格差异的剖析,那种细致入微的比较和归纳,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图录,而是一部关于形式如何承载精神的深度研究。跟随作者的笔触,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书坊之中,亲历了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再到手抄本的流变过程,对于书籍的生命周期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和纸张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踏实的触感让人感到无比安心。纸张的纹理、油墨的附着度,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处理,保证了图文信息的完美呈现。尤其是那些需要展示细微纹理和色彩渐变的插图部分,印刷效果细腻到可以分辨出不同批次墨水的微小差别,这对于研究相关主题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展现了现代印刷技术在致敬传统工艺方面的最高水平。每次翻动书页,都能感受到纸张与指尖摩擦时发出的那种悦耳的、低沉的沙沙声,这声音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的肯定和犒赏,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感官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令人咋舌,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有效地避免了信息过载。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花时间去思考某一处论点的深层含义,或者去回味之前看到的某个精妙的案例是如何印证当前观点的。它不是那种可以囫囵吞枣快速浏览的书籍,它要求读者投入心力去研读、去消化。每一次重新翻开,都能从中发现之前忽略的新鲜视角或细微差别,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收获,这充分体现了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它像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每一次探索都能带来知识上的飞跃,真正做到了“常读常新”,对于想要进行深入探索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案头宝典。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匠心独运。从封面选材的质感到内页排版的疏密有致,都展现出一种低调而深沉的审美追求。我尤其欣赏它在色彩运用上的克制与精准,没有丝毫的浮夸,却能让人在翻阅间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艺术的张力。书脊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既保证了书籍的整体美感,又方便了日常的阅读和收藏。我感觉自己拿到的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内封的设计更是点睛之笔,简单几笔勾勒出的图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境,让人在合上书本时,仍能久久回味。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使得阅读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每一次触摸、每一次翻页都成为一种享受,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书籍作为一种物质载体的价值和可能性。

评分

内容很易读,图文并茂,利于理解

评分

一书以20世纪考古发现新材料为佐例,将中国古代三千多年来非书籍形式及先秦以后的简帛、卷轴、册页形式书籍进行梳理,以通俗明了的语言,配以大量的彩图,为读者讲述一个清晰、直观的书籍装帧艺术史。一书以20世纪考古发现新材料为佐例,将中国古代三千多年来非书籍形式及先秦以后的简帛、卷轴、册页形式书籍进行梳理,以通俗明了的语言,配以大量的彩图,为读者讲述一个清晰、直观的书籍装帧艺术史。

评分

¥121.10

评分

好书

评分

特别好的书,找了很长时间,终于找到了。

评分

很好的书 买来学习收藏

评分

开本挺大,彩色印刷平装不爽,这种书如果修订再出,可以出精装本。

评分

史料比较丰富

评分

史料比较丰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