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48)》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本书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内页插图
目录
GB/T 9143—2008 常压固定床气化用煤技术条件
GB/T 9149—2008 磁粉离合器通用技术条件
GB 9159—2008 无线电发射设备安全要求
GB/T 9174—2008 一般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9204—2008 固定顶尖
GB/T 9222—2008 水管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
GB/T 9234—2008 机动往复泵
GB/T 9246—2008 显微镜 目镜
GB/T 9247—2008 显微镜聚光镜
GB/T 9248—2008 不可压缩流体流量计性能评定方法
GB/T 9249—2008 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自动平衡式记录仪和指示仪
GB 9254—2008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9258.2—2008 涂附磨具用磨料 粒度分析 第2部分:粗磨粒Pl2~P220粒度组成的测定
GB/T 9260—2008 船用水线漆
GB/T 9261—2008 甲板漆
GB/T 9262—2008 船用货舱漆
GB/T 9262—2008 涂料用乳液和涂料、塑料用聚合物分散体 白点温度和最低成膜温度的测定
GB/T 9268—2008 乳胶漆耐冻融性的测定
GB/T 9271—2008 色漆和清漆 标准试板
GB/T 9275—2008 色漆和清漆 巴克霍尔兹压痕试验
GB/T 9278—2008 涂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温湿度
GB/T 9280—2008 色漆和清漆 耐码垛性试验
GB/T 9281.1—2008 透明液体 加氏颜色等级评定颜色
第1部分:目视法
GB/T 9282.1—2008 透明液体 以铂-钴等级评定颜色
第1部分:目视法:
GB/T 9283—2008 涂料用溶剂馏程的测定
GB/T 9290—2008 表面活性剂 工业乙氧基化脂肪胺 分析方法
GB/T 9291—2008 表面活性剂 高温条件下分散染料染聚酯织物时匀染剂的抑染作用测试法
GB/T 9326.1—2008 交流500 kV及以下纸或聚丙烯复合纸绝缘金属套充油电缆及附件
第1部分:试验
GB/T 9326.2—2008 交流500 kV及以下纸或聚丙烯复合纸绝缘金属套充油电缆及附件
第2部分:交流500 kV及以下纸绝缘铅套充油电缆
GB/T 9326.3—2008 交流500 kV及以下纸或聚丙烯复合纸绝缘金属套充油电缆及附件
第3部分:终端
GB/T 9326.4—2008 交流500 kV及以下纸或聚丙烯复合纸绝缘金属套充油电缆及附件
第4部分:接头
GB/T 9326.5—2008 交流500 kV及以下纸或聚丙烯复合纸绝缘金属套充油电缆及附件
第5部分:压力供油箱
GB/T 9327—2008 额定电压35 kV(Um=40.5 kV)及以下电力电缆导体用压接式和机械式连接金
具试 验方法和要求
GB/T 9330.1—2008 塑料绝缘控制电缆
第1部分:一般规定
GB/T 9330.2—2008 塑料绝缘控制电缆
第2部分:聚氯乙烯绝缘和护套控制电缆
GB/T 9330.3—2008 塑料绝缘控制电缆
第3部分:交联聚乙烯绝缘控制电缆
GB/T 9331—2008 船舶电气装置 额定电压l kV和3 kV挤包绝缘非径向电场单芯和多芯电力电缆
GB/T 9332—2008 船舶电气装置 控制和仪器回路用l50/250 V(300 V)电缆
GB/T 9338—2008 荧光增白剂 相对白度的测定 仪器法
GB/T 9341—2008 塑料 弯曲性能的测定
GB/T 9343—2008 塑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 闪燃温度和自燃温度的测定
GB/T 9345.1—2008 塑料 灰分的测定
第l部分:通用方法
GB/T 9345.2—2008 塑料 灰分的测定
第2部分:聚对苯二甲酸烷撑酯
GB/T 9345.4—2008 塑料 灰分的测定
第4部分:聚酰胺
GB/T 9348—2008 塑料 聚氯乙烯树脂 杂质与外来粒子数的测定
GB/T 9352—2008 塑料 热塑性塑料材料试样的压塑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包含《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48)》内容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聚焦于21世纪初中国工业技术标准的发展趋势与管理实践。 --- 21世纪中国工业技术标准体系构建与前瞻研究(2005-2015) ——基于新兴产业技术规范化的深度剖析 导言:标准化的时代使命与挑战 进入21世纪,中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对技术标准的制定、实施与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标准不再仅仅是技术规范的集合,更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国际贸易的“软规则”。本书立足于2005年至2015年这一关键发展十年,聚焦于国家在应对技术快速迭代、推动产业升级过程中,对标准体系进行前瞻性重构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总结。 本书的撰写目的,在于系统梳理和剖析在这一时期,除传统重工业和成熟工业领域之外,新兴战略性产业(如新能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在标准“空白期”如何快速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需求、具备国际接轨能力的技术规范体系。我们着重探讨的是标准制定机制的改革、标准服务于创新的模式转变,以及在具体技术领域内,如何平衡技术先进性与产业推广性的关系。 请注意: 本书的范围严格限定在2005年至2015年间新兴产业标准的动态演进,不涉及2008年或更早时期已发布的、特定于传统或成熟工业门类的具体国家标准条文汇编(如您提到的特定年份修订的综合性汇编)。 第一部分:宏观政策与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 (2005-2010)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在“十一五”规划指导下,国家层面推动标准化工作从“适应型”向“引领型”转变的顶层设计。 1. 标准化战略地位的重塑 我们详细分析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对标准化的战略定位提升。标准被明确视为国家技术安全、质量控制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工具。本章重点阐述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标委会)改革,特别是其在协调跨部门、跨领域标准冲突,以及吸纳行业协会参与制定中的角色变化。这包括对“标准供给侧”改革的早期探索,即如何提高标准制定的效率和响应速度。 2. 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的关系重构 在这一时期,许多高新技术领域发展过快,国家标准制定周期相对滞后。本书详细考察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填补技术规范空白中的临时性作用。我们收集了多个关键新兴行业(如TFT-LCD面板、早期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MS)中,领先企业自愿采用或联盟制定的技术规范,如何逐步被吸收、整合并上升为国家标准的案例路径。这反映了从“自下而上”的试验性规范向“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或推荐性国家标准过渡的复杂过程。 3. 国际接轨的“双向奔赴” 本书详细对比了中国参与国际标准组织(ISO/IEC)工作的策略变化。重点分析了中国代表团在如何从被动接受国际标准规则,转变为主动提出并推动中国技术方案进入国际标准提案的转变。这部分内容大量引用了中国首次主导或联合主持的国际标准工作组的会议纪要和技术路线图,展现了中国在技术规范层面争取话语权的努力。 第二部分:新兴产业的技术规范化实践案例研究 (2008-2015)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聚焦于技术密集型、跨界融合型产业在标准化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技术难题与管理创新。 4.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标准化的“破局” 2009年后,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爆发期,但技术路线(纯电、插电混动)复杂,标准缺失引发了严重的互操作性风险。本书详细梳理了动力电池安全规范(包括循环寿命、热失控保护阈值)的制定历程。我们着重分析了在2010年前后,围绕充电接口、通信协议(如CAN Bus应用标准)的争议与最终的统一工作。这些标准的制定突破了传统汽车工业标准体系的框架,引入了电力电子和信息安全的技术要求。 5. 信息安全与数据交换标准化的前沿探索 在云计算和物联网概念兴起的背景下,本书探讨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等保)制度在企业级应用中的落地问题。重点分析了在2012年左右,针对工业控制系统(ICS)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CII)的安全基线规范的初步探索。这些规范侧重于系统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的量化指标定义,与传统工业产品标准有显著区别。 6. 高端装备制造中的“模块化”标准体系构建 本书考察了在数控机床、精密仪器等高端制造领域,如何打破传统“交钥匙工程”的模式,推行基于接口定义和功能模块的标准化。通过分析某大型航空发动机项目对关键零部件的接口规范要求,展示了如何通过标准化实现供应链的柔性化和产品的可升级性,这是2008年后制造技术升级的关键特征。 第三部分:标准实施的质量保障与技术解读 本部分侧重于标准发布后,如何确保其在全产业链的有效贯彻,并对标准文本本身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7. 标准的合规性审计与技术执行的“最后一公里” 标准发布后,如何评估企业是否真正遵循了技术要求,是管理层关注的焦点。本书介绍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标准执行监督中的角色演变。重点案例研究了在特定时间段内,新兴产业标准(如RoHS指令的本土化解读)在实际生产线中,因理解偏差导致的偏差处理流程与再培训机制。 8. 技术标准的文本结构与逻辑分析 我们对这一时期(2005-2015)发布的新标准文本结构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其相较于更早的标准,更加强调“性能指标”而非“工艺流程”,更加倾向于采用国际通用的“要求条款”(Shall Statements)表达方式。这种结构变化反映了国家鼓励技术创新和市场化竞争的导向。 结语:经验的沉淀与未来展望 本书总结了中国在特定历史窗口期,如何以标准为工具,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死亡之谷”的经验。这些在特定时间段内对新兴技术的规范化努力,为当前更复杂的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标准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和案例路径,是研究中国技术政策演进和产业治理模式转型的宝贵资料。 --- 本书特色: 时间聚焦: 严格限定于2005-2015年间,重点研究标准化工作的“转型期”动态。 领域侧重: 聚焦于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战略产业的技术规范化进程。 机制分析: 深入探讨了标准制定机制的改革对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 文献独特性: 引用了大量在当年政策制定和技术联盟中的内部讨论文件和初期技术路线图,这些内容未被纳入到后来的综合性标准汇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