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渊雷、秦伯未、许勤勋编著的《生理病理类》收录了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所选用的生理病理讲义3种。《生理补证》为陆渊雷执教上海国医学院时编写,该书与当时广协书局出版的《解剖生理学》相辅而行。陆氏本着中医科学化的观点,选择插图多而化学公式少的护理专业教材《解剖生理学》,将西医理论与中医理论、自己的临证经验互为参考,进行阐释、发挥,而编成是书。《生理学讲义》,秦伯未《国医讲义》六种之一,为秦氏门生根据其在上海中国医学院执教时反复修改的教案和讲稿编成。《病理学讲义》许勤勋任教于私立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时所编的讲义。
陆渊雷·生理补证
秦伯末·生理学讲义
许勤勋·病理学讲义
对于我这样一名对中医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系统知识的读者来说,《生理病理类/近代国医名家珍藏传薪讲稿》简直是一座宝藏。我一直对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很感兴趣,但总觉得那些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这本书的出现,让这些概念变得生动起来。我记得其中一位老先生在讲“肝”的功能时,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主疏泄”,而是深入到肝如何影响情绪,如何影响消化,甚至是如何影响女性的生理周期。他用了一些非常贴切的例子,比如一个人总是爱发脾气,或者总是感到莫名的烦躁,这背后可能就隐藏着肝气不舒的问题。他还会讲到,当肝气郁结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肝火上炎”,表现为头晕、目赤、口苦等等。听他讲课,感觉就像是在拆解人体这个精密的仪器,每一个器官都有其独特的“工作原理”,而这些原理又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相生相克”理论的阐述,它帮助我理解了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也让我看到了中医在维护健康方面的深邃智慧。
评分作为一个多年学习中医的学生,我一直渴望找到能够真正打通我中医理论任督二脉的经典。而这套《生理病理类/近代国医名家珍藏传薪讲稿》,无疑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把钥匙。它让我对中医的生理病理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气滞”和“血瘀”相互关联的论述。以往我总是将两者分开来看,觉得一个是气的问题,一个是血的问题。但看了几位名家的讲稿,才恍然大悟,气滞常常是血瘀的先导,而血瘀反过来又会阻碍气的运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他们用了很多临床实例来说明这一点,比如一些女性月经不调,虽然表面上是月经的问题,但追根溯源,很多都与长期的情志不畅导致的气滞有关。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看到了中医理论的精妙之处。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不像有些理论书籍那样充斥着晦涩的古文,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和几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面对面交流,很容易理解,也容易将其运用到实际的辨证施治中。我感觉自己的临床思维,也在一点点地被这本书激活。
评分阅读《生理病理类/近代国医名家珍藏传薪讲稿》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中医理念的再塑造。我一直认为,中医的魅力在于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精神,而这套书恰恰将这种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湿热”的论述所吸引。在我的印象中,“湿热”似乎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容易辨别。但几位名家通过对“湿”和“热”不同程度、不同组合的详细讲解,让我看到了“湿热”的丰富内涵。他们会区分是“湿重于热”还是“热重于湿”,不同的情况下,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有一位老先生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些人虽然有口苦口干的症状,看起来像是“热”,但如果细究,会发现舌苔厚腻,大便粘滞不爽,这其实是“湿”在作祟,热只是“湿”的伴随产物。这种细致入微的辨析,让我对中医的辨证能力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方式的引导,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宏观、更辩证的视角去看待健康和疾病。
评分翻开这套《生理病理类/近代国医名家珍藏传薪讲稿》,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百家争鸣、群星璀璨的国医黄金时代。不同于市面上大多数讲解生理病理的教材,这套书以“讲稿”的形式呈现,少了些刻板,多了些鲜活的气息。我尤其欣赏其中几位老中医在讲解“痰”的病理学时,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他们不仅仅是罗列症状、病机,更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痰的生成、演变以及它所引发的各种复杂病证,仿佛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了。一位老先生在讲到“痰迷心窍”时,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说痰就像一层浓雾,笼罩在人的思维上,让人思维迟钝、神志不清。这个比喻,我至今记忆犹新,也让我对这个病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书中关于“瘀血”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过去总觉得瘀血是比较严重的病症,但看了书中几位大家对瘀血的细致辨析,才了解到瘀血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其表现也并非总是剧烈疼痛,有时候可能只是隐隐的不适,甚至是一些“不明原因”的症状。这让我开始反思,很多时候我们忽略的那些微小病灶,可能就隐藏着瘀血的迹象。这套书真的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从“知其然”迈向了“知其所以然”。
评分这套《生理病理类/近代国医名家珍藏传薪讲稿》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医的理论体系非常着迷,但又觉得很多经典著作读起来有些晦涩难懂,尤其是那些深奥的生理病理知识。这套书的出现,简直像及时雨一样,解了我多年的困惑。首先,我非常喜欢它“讲稿”的形式。感觉就像是亲临名家课堂,那些大师们将自己毕生所学、临床经验,以一种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传达出来。没有枯燥的说教,更多的是启发和引导,让人在理解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医的魅力和智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湿”的论述,以往对这个概念只是模糊的理解,看了这本书里几位名家的讲解,才真正明白“湿”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渗透到各种病理变化中。他们的讲解,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结合了大量的临床案例,让人信服,也容易消化吸收。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很用心,不同流派、不同大家对同一病症的见解,放在一起对比阅读,更能显现出中医的“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精髓。我感觉自己的中医理论基础,在这套书的熏陶下,正在变得更加扎实和全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