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印风》是中国历代印风系列之一。展示了明代的印风,收录了一千多方印章图谱,并以时间为序排列,从中可看到明代丰富多变的文字形体、体量和复杂各异的形制;也可以看到明代各流派不同印风的代表作品。《明代印风》以期成为篆刻家和篆刻爱好者们有价值的艺术资料和学习范本。
黄惇,名黄敦,别署风斋,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47年3月生于江苏太仓,祖籍扬州。曾任文化馆美术干部。
1982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陈大羽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6月获文学硕士,毕业后留校。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全国篆刻艺术展评委、江苏省美术馆艺术鉴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理事等。作品入选第一至第五届全国展、全国第一至第四届中青展,获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一等奖,后为历届中青展和篆刻展评委,作品被收入《现代印章选集》、《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选等》,著有《历代书法名作赏析》、《中国古代印论史》等,著作曾获中国书法理论兰亭奖。
作品有《水乡秋色》、《太湖夜舟》、《秋染山寨》等。其弟子如:黄学江 周祥林 金丹 等多为书坛翊楚,影响深远。
这本关于明代印风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那个时代艺术理解的一扇新窗。我一直对明朝的文化氛围充满了好奇,尤其是文人阶层那种雅致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精神追求。这本书没有过多地纠缠于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非常细腻地描绘了当时书画、篆刻等领域审美品味的演变。比如,书中对吴门画派的兴盛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有着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对沈周、文徵明的笔墨语言和意境营造的分析,让我对“吴中四才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对那个时代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怀。读起来,仿佛能闻到古墨的清香,看到窗外江南的烟雨朦胧。尤其是它探讨了“雅”与“俗”在艺术审美中的张力,这点非常精彩,它揭示了明代士大夫阶层如何在维护自身文化高地与接纳民间趣味之间寻求平衡的微妙过程。这本书的插图选择也十分考究,那些印谱中的边款细节被放大展示,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古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整体而言,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生动、立体的明代艺术生态图景,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对于一个刚开始涉猎明代艺术史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福音。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线索推进,而是设置了若干个聚焦于特定主题的“专题切片”,这样即便是第一次接触相关概念的读者,也不会感到迷失。比如,它有一个专门的章节讨论了“闲章”的兴起及其文化内涵的拓展,这在以往的很多研究中常常被轻描淡写。书中详细分析了那些看似随意的闲章内容——无论是诗词化用还是戏谑调侃——如何反映了文人的内心世界和对体制的微妙疏离感。这种主题式的切入,让复杂的艺术史信息变得模块化、易于消化。而且,作者在行文中频繁地引用一手文献,但引用的方式非常巧妙,既能支撑自己的论点,又不会打断读者的阅读连贯性,真正做到了“引经据典而不晦涩”。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印泥颜色在不同纸张上呈现效果的细微观察,这种对物质媒介的敏感度,是真正内行人才有的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文字的感染力,完全超出了我对一本艺术史著作的预期。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术腔调,反而像一位资深藏家在跟你娓娓道来他与这些印章之间的故事。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印章收藏和流传的轶事,这些小故事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血肉,让那些历史上的印人形象鲜活了起来,不再是纸上的名字。例如,它描绘了某位官僚在抄家后,其珍藏的印章如何辗转流散,这不仅是艺术品的命运,也是权力兴衰的缩影。这种将艺术史嵌入社会史和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使得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流畅且引人入胜。我一口气读完了关于晚明市民阶层兴起与篆刻艺术民主化的那几章,那种仿佛亲历历史变迁的激动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给予的。作者的笔触是充满敬意的,但又不失批判性的反思,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其对“地域性”在艺术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强调。明代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文化土壤孕育了风格迥异的印风流派,这本书没有将它们简单地归类,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地域差异背后的经济基础、师承关系乃至气候环境的影响。例如,它详细对比了苏杭文人印风的精细雅致与徽州商人群体的印章风格所体现出的那种务实与力量感之间的张力。更深层次地,它探讨了这些地域性印风是如何在全国性的文化交流中相互渗透、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了一个多元共生的艺术网络。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视角,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小小的印章,也是一个复杂文化交互系统的载体。这本书不是孤立地研究印章,而是将其放置在整个明代社会结构、商业贸易、文人交往的网络之中进行考察,使得整个研究视野变得开阔而富有活力,让人对那个时代的文化想象空间大大拓展。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图像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上做得极为出色,这对于研究任何视觉艺术门类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印风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清晰的脉络梳理能力。比如,在探讨晚明时期文人篆刻向金石学转向的过程中,书中对比了徽派篆刻的内敛与浙派篆刻的奔放,这种对比不是简单地罗列风格差异,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思想动因和地域文化差异。书中对于“刀法”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那些关于冲刀、切刀、线刻的不同应用如何影响最终的视觉效果,描述得非常到位,甚至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都能体会到刻印时那种力量的控制与释放。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将印章的实用性(如钤印在书画上的功能)与其独立的艺术价值并置讨论,揭示了艺术本体是如何在应用场景中获得生命力的。读完后,我再去翻看一些明代书画作品时,会不自觉地留意到上面印章的风格与章法,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我鉴赏的维度和深度。
评分概言之,《中国历代印风系列》是以艺术风格的分类展现于读者面前的。因此我们期望其不仅对研究篆刻艺术的专家来说是一套有价值的史料图谱,也期望其成为篆刻家和篆刻爱好者们有价值的艺术资料和学习范本。从中既可看到各时代、各流派不同印风的代表作品,了解印风的形成与盛衰,也可以看到流派的承递与篆刻家的成长之路。
评分印学重要资料,学术价值较高,印刷质量也好。价格比较合适,打折后。
评分质量不错,这套马上就要收齐了。
评分《明代印风》是中国历代印风系列之一。展示了明代的印风,收录了一千多方印章图谱,并以时间为序排列,从中可看到明代丰富多变的文字形体、体量和复杂各异的形制;也可以看到明代各流派不同印风的代表作品。《明代印风》以期成为篆刻家和篆刻爱好者们有价值的艺术资料和学习范本。
评分印学重要资料,学术价值较高,印刷质量也好。价格比较合适,打折后。
评分我们注意到了两条必不可少的线索。一是时代顺序之线索,二是艺术形式之线索。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造成诸种实用印章所具有的艺术形式的因素,如印章用途、印章形制、印章制度;入印的文字差异、地域的差异;印材的差异及不同的刻制方法等等,所有这些都决定着印章艺术形式的不同,决定着印章艺术风格的变异。并且因这两条主线索与诸多决定形式美的因素交叉影响,形成了实用印章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为此,如何以艺术形式来确定艺术风格的分类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课题。同样,欲清理元、明、清以来流派篆刻艺术的各种风格类型,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
评分编辑系统化,印刷用纸讲究,色泽柔和,不反光。
评分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
评分库卡瀑布下,令人称奇的是,一个七八岁小男孩儿竟然在下方,一个光滑的巨石上面,双眼紧闭,稳稳站立。高空砸下的水流只是让他轻微晃动,眉头略略皱起。在河道的一旁,一阵大风吹起,近一米高的杂草“倏”的分开,一条吊睛白额,皮毛诡异之极为紫色的老虎飞快的窜出,直冲下前方瀑布下巨石上站立的男孩儿,男孩儿眼睛一下子睁开,一脸苦笑的模样,不过很快的,紫虎冲到光滑异常的巨石之上,一个趔趄,直接飞下巨石,噗通一声,落入水中。男孩儿表情变化极快,一脸戏虐的望着水中翻腾的紫虎,轻笑道:“哈!小紫啊,这可不是两年前的沙地了,这块石头可是我花了整整一年才牢牢站稳,整整半年才经受住这瀑布的冲击。你要是可以一下子就能站上来,扑倒我,那我岂不是白练这么长时间了?”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