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艺术简史 [Glass A Short History]

玻璃艺术简史 [Glass A Short Histo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大卫.怀特豪斯 著,杨安琪 译
图书标签:
  • 玻璃艺术
  • 玻璃工艺
  • 艺术史
  • 设计史
  • 材料科学
  • 西方艺术
  • 手工艺
  • 装饰艺术
  • 艺术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81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5350
品牌:创美工厂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Glass A Short Histo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4
字数:15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大英博物馆授权出版

 首部国内引进的全面介绍玻璃艺术的经典著作。

2.全书图片精美罕见

书中精美的图片来自拥有世界级玻璃艺术品收藏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与美国纽约康宁玻璃博物馆。

3.作者为世界玻璃艺术大师大卫.怀特豪斯

 大卫.怀特豪斯是美国纽约康宁玻璃博物馆的高级学者,玻璃博物馆的执行主任。他曾经发表和出版了五百多篇学术论文、评论与专著,其中包括康宁玻璃博物馆出版的《罗马玻璃》三卷。


内容简介

迄今为止全面介绍玻璃艺术的经典著作

书中图片来自拥有世界级玻璃艺术品收藏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与美国纽约康宁玻璃博物馆

时至今日,玻璃除了作为全方位的艺术材料,还是一种夺人眼目的视觉表达媒介。玻璃艺术拥有很长的历史,从古至今,世界上众多玻璃工匠们始终在探索玻璃材料的独特性质。

本书讲述了有关玻璃的来历与逸事,叙述了从四千余年前玻璃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诞生,到当下玻璃艺术品的主要发展历程。同时,这本简史亦阐述了数千年来玻璃艺术在风格、制造工艺、装饰方式和用途等方面的演变,以及玻璃制造工业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全书配有大量插图,涉及大量珍奇华美的玻璃艺术品。这些精品均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和美国纽约康宁玻璃博物馆。这本《玻璃艺术简史》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领略到世界杰出的玻璃工匠们所创造的伟大成就;同时,针对玻璃这种引人瞩目且颇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形式,本书堪称一本理想的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大卫.怀特豪斯是美国纽约康宁玻璃博物馆的高级学者。自1988年以来,他担任康宁玻璃博物馆《玻璃研究杂志》的主编;1999年至 2011年,担任康宁玻璃博物馆的执行主任。他曾经发表和出版了五百多篇学术论文、评论与专著,其中包括康宁玻璃博物馆出版的《罗马玻璃》三卷。


精彩书评

大澈、透明、火热、冷峻、光韵、律动,这是玻璃材料,也是玻璃艺术的根本属性。此书既反映了玻璃材料的发展历史,也表现了古今中外艺术家们对于玻璃艺术的孜孜不倦追求。对广大艺术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入门书;而对陶瓷、玻璃及相关建筑艺术工作者来说,这也是一本必备的工具书。——王建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玻璃艺术专业教授 ;中国日用玻璃协会艺术玻璃委员会副主任

玻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性的材料,更是一种艺术体验的载体。人们的情感、精神和理念赋予玻璃以生命。玻璃艺术的创作历史,是一次具有诗意的浪漫旅程;是一次铸造多元文化的实践过程;也是一种充满真诚和激情的生活方式。这些体验,我们都可在此书中获得。——庄小蔚 上海玻璃博物馆馆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玻璃艺术家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引言:玻璃艺术与玻璃制造工艺 5


玻璃的定义以及制作方法

二次加工

最后加工

留意早期制造技艺的记载


第二章 玻璃吹制工艺产生之前的玻璃艺术品    17


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东地中海地区

西亚和地中海地区

希腊化风格与早期罗马时期


第三章 古罗马时期的玻璃艺术品         35


古罗马人发明的玻璃吹制工艺

浮雕宝石玻璃制品

带有实用装饰的玻璃艺术品

雕花玻璃及玻璃雕刻

网状镂空玻璃酒杯

彩绘玻璃与瓷釉玻璃

金质玻璃艺术品


第四章 古罗马后期至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玻璃艺术 53


西欧中世纪的玻璃艺术品

拜占庭时期的玻璃制造工艺


第五章 伊斯兰世界与东亚的玻璃艺术       65


最早的伊斯兰玻璃艺术品

伊斯兰玻璃艺术品

伊斯兰玻璃艺术品

伊斯兰玻璃艺术品

东亚地区的玻璃艺术品


第六章 文艺复兴与现代主义时期的欧洲玻璃艺术  84


威尼斯玻璃制造业

欧洲玻璃制造工人的威尼斯方式

阿尔卑斯山北部的欧洲

不列颠群岛

公元19 世纪


第七章 美洲大陆的玻璃艺术         116


维斯塔、施蒂格尔和阿梅隆

公元18 世纪晚期至公元19 世纪早期

压榨玻璃的引入

玻璃制品的“黄金时代”


第八章 美洲大陆的玻璃艺术         136


先驱者

工业产品的设计者

艺术家与玻璃制品

公元1959 年的玻璃器皿

托莱多研讨会

国际化的美洲运动

艺术家与其他的媒介


第九章 玻璃艺术的未来前景         161


多功能的玻璃

术语表         164

延伸阅读         167

附加书目         170

致 谢         171

译后记                    172


前言/序言

自四千余年前被发明以来,玻璃无形中已满足了人们众多种类繁杂的使用需求。倘若房屋中没有玻璃制品,人们简直就无法想象生活会是怎样的景象。在科学领域中,玻璃亦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望远镜和众多科学仪器的制造,都需要使用玻璃。一直以来,艺术家也因玻璃那透明而美观的特性而对之情有独钟,并认定玻璃具有极大的艺术加工潜能。

读者们会经常向我们问及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问题,那就是能否推荐一本有关玻璃艺术史的书籍。这样的著作当然不少。已有的众多经典研究往往涵盖了玻璃艺术史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此外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则讲述了完整的玻璃艺术史。其中部分书目列于本书第123和124页中。然而,在这方面我们却很难找出一本简短而通俗易懂的读物。因此说,本书撰写的目的就是满足读者的这种要求。

此书篇目短小精悍。书中对玻璃艺术史与玻璃制造史,仅做概括性介绍。在本书的撰述中,我们有意省略了对两类常见玻璃制品的介绍。其一为平板玻璃,包括着色平板玻璃、窗玻璃和镜子等。其二为现代工业化产品中的玻璃器物。这两类仅在本书第124页中一笔带过。

书中使用了大量珍奇精美的玻璃艺术品插图。图中的艺术品现今大多藏于大英博物馆和康宁玻璃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玻璃艺术品常与其他媒体手段相结合来展出。在多种媒体渲染效果的衬托下,这些展品给予了参观者们一次绝无仅有的机会,通过展示世界范围内杰出玻璃艺术家们真实的工作环境来领略他们的辉煌成就。而整个康宁玻璃博物馆就是一个展示玻璃艺术史和玻璃制造技艺史的大展厅。

在本书的篇章中,读者们能够基本上领会到,玻璃从古至今的历史将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下展开。正是多元的文化发现并利用了玻璃这种材料独特的性质。我们诚挚地期待着,读者们能欣然阅读这本书。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期望此书能够激发读者们关注并了解有关玻璃艺术及其历史的诸多话题。

大卫.怀特豪斯

于纽约康宁玻璃博物馆



寻光之旅:透视世界各地的玻璃艺术流变与创新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一个跨越数千年、横跨多个文明的迷人领域——玻璃艺术。它并非聚焦于单一时期或地域的浅尝辄止,而是提供了一幅宏大而细致的编年史卷,描绘出人类如何从最初的偶然发现,一步步将这种易碎的、却又无比光亮的材料,转化为承载文化、宗教、实用乃至纯粹美学表达的载体。 我们的旅程始于远古的东方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探讨玻璃的起源——那或许源于偶然的炉火与沙砾的融合。我们将追溯早期玻璃制造技术的原始形态,如彩绘陶器上的玻璃状涂层,以及最早的珠饰与小件器皿,这些早期的实践为后世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技艺的奠基 进入古典时代,叙事线索转向了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埃及与古罗马。罗马帝国时期的玻璃制造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我们详细考察了罗马人对玻璃吹制技术(Glassblowing)的革命性掌握。正是这项技术的发明,使得玻璃不再是昂贵、稀有的奢侈品,而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书中会细致分析不同类型的罗马玻璃制品——从日常的餐具、香水瓶,到镶嵌细工的“网纹玻璃”(Diapretic glass)和“穆拉诺式”的早期雏形,展示了当时工匠们如何利用模具、切割和打磨等技术来模仿宝石的质感与光泽。 紧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东方,探究中亚丝绸之路沿线以及中国古代的玻璃发展。尽管中国在早期可能受到西方技术影响,但本土的彩绘和低温玻璃工艺,特别是用于宗教仪式的玻璃制品,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体系。我们探讨了唐宋时期玻璃的冶炼技术进步,以及其在佛教造像和日常器皿中的应用,如何与本土的玉石文化产生奇妙的碰撞与对话。 中世纪的宗教光芒与伊斯兰世界的几何魔力 中世纪欧洲的玻璃艺术,很大程度上被圣地教堂的彩色玻璃(Stained Glass)所主宰。本部分将深入剖析这种艺术形式如何成为“贫者的圣经”,用光影和色彩讲述神圣的故事。我们将解析哥特式建筑中玻璃窗的结构力学,以及不同时期(如罗曼式与哥特式)对色彩饱和度、人物描绘和画面叙事复杂性的追求演变。 与此同时,伊斯兰黄金时代在玻璃制造上另辟蹊径。我们聚焦于中东地区工匠们对书法、几何图案和珐琅彩绘的精湛运用。叙利亚和埃及的玻璃大师们发展出精细的雕刻和浮雕技术,创造出那些带着复杂阿拉伯文装饰的烛台、药剂瓶和装饰盘。这些作品不仅是实用的器皿,更是对数学和谐与宗教虔诚的视觉体现。 文艺复兴的复兴与威尼斯的神话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古典美学,而意大利威尼斯——特别是穆拉诺岛,成为了全球玻璃艺术的无可争议的中心。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来解读“穆拉诺神话”。我们揭示了威尼斯共和国如何严格地垄断玻璃配方和技术(如乳白玻璃、透明玻璃的秘密),以及其工匠们如何将吹制技术推向极致。从轻盈得如同蝉翼的“波西米亚水晶”(Cristallo),到装饰华丽的“费拉罗尼”(Fiorato)风格,穆拉诺玻璃不仅是奢侈品的象征,也是当时国际贸易和宫廷审美的风向标。 同时,我们将对比分析同期波西米亚(今捷克地区)玻璃艺术的发展,后者以其对刻花(Engraving)和砂轮切割(Wheel Cutting)的精湛掌握而著称,尤其在巴洛克时期,他们将玻璃的透明度与精确的几何切割结合,开创了水晶玻璃的新纪元。 工业革命的挑战与艺术的重生 工业革命带来了对玻璃大规模生产的需求,这在客观上降低了普通玻璃制品的成本,但也一度让传统的手工技艺面临被工业化取代的危机。本章将探讨玻璃制造机械化带来的影响,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在19世纪末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浪潮中,玻璃艺术迎来了新的复兴。我们探讨了法国的“达尔斯兄弟”(Daum brothers)和“加莱”(Gallé)等人如何将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融入玻璃艺术。他们开创的“酸蚀法”(Acid Etching)和多层玻璃叠加技术,使得玻璃制品能够呈现出如同油画般丰富的层次感和色彩渐变,标志着玻璃从纯粹的实用器皿,彻底升华为独立的现代艺术品。 20世纪的变革与当代对话 进入20世纪,玻璃艺术的疆界被进一步拓宽。我们将深入解析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中路易斯·蒂芙尼(Louis Comfort Tiffany)对“蒂芙尼灯”和“汇聚式玻璃”(Favrile glass)的贡献,这种对光线和色彩的痴迷,彻底改变了照明和室内装饰的格局。 二战后,玻璃艺术进入了一个更具抽象性和实验性的阶段。我们关注美国的“工作室玻璃运动”(Studio Glass Movement),特别是哈维·利伯曼(Harvey Littleton)等人如何将玻璃从工厂带回艺术家的个人工作室。这种模式的转变,强调了艺术家对材料的直接控制和表达的自由度。书中将剖析那些挑战传统美学的雕塑家,他们利用熔融玻璃的流动性、爆炸性或韧性,创造出极具张力的现代雕塑。 最后,本书将展望当代玻璃艺术的多元化趋势,包括当代艺术家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辅助设计,以及在建筑、装置艺术和功能设计中,玻璃如何继续作为一种前沿的表达媒介,连接着古代的火焰与未来的想象。这是一场对光线、对结构、对人类创造力的持久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老道,仿佛是大师级雕塑家在打磨一块璞玉。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的流水账。作者很懂得如何设置“高潮点”,比如对某些关键转折时期的着墨尤为浓重,让人对玻璃艺术史上的那些关键创新点印象深刻。例如,当谈及工业革命如何将玻璃制造从作坊模式推向工厂化,并最终催生了现代建筑玻璃时,那种宏大叙事的气魄让人震撼。文字的密度变化适宜,有深入的技术剖析,也有对艺术流派的宏观概述,读起来张弛有度,丝毫不会感到疲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位知识渊博的向导带领下,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隧道,每到一个重要的“站点”,都能获得一次关于材料、技艺与美学观念的全新认知升级。

评分

我是在一个慵懒的周日下午,抱着一杯热茶开始阅读这本关于玻璃艺术的著作的。我的期望其实并不高,只是想找一本能稍微了解一下玻璃这种材料如何从实用工具蜕变为纯粹艺术形式的入门读物。然而,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没有满足于仅仅罗列那些著名的玻璃制造商或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玻璃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在不同文明中的象征意义,从古代祭祀的圣物到中世纪教堂的彩色窗户,再到现代主义设计中的结构革命。特别是关于威尼斯穆拉诺岛玻璃工艺的段落,那种对工匠精神近乎虔诚的描述,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熔炉旁的高温和艺术家手中那团流动光影的魔力。读完后,我再去欣赏任何一件玻璃制品,都会多了一层历史的滤镜,不再仅仅看到表面的光泽,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匠心与时代精神。

评分

这本《玻璃艺术简史》的封面设计得相当别致,那种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很舒服,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种典雅的蓝色调吸引住了,仿佛能从中看到时光流转中那些晶莹剔透的器皿在阳光下闪耀的光芒。书的装帧很考究,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功夫的。书脊的烫金字体在书架上尤其显眼,即便是和其他艺术类书籍摆在一起,它也散发出一种低调而沉稳的气质。初翻几页,我发现作者在行文上颇为细腻,对不同时期玻璃工艺的演变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即便是对艺术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叙事的节奏。那些穿插其中的高质量插图,更是让人惊叹,不仅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作品,还能从中窥见那些失传的制作技艺留下的蛛丝马迹。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值得放在案头细细品味,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感悟。

评分

老实说,我是一个对“简史”这类标题持保留态度的人,因为“简”往往意味着牺牲深度。但这本书成功地在广度与深度之间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点。它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的泥潭,使得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对“艺术”的定义是极具包容性的。从古代埃及的化妆品小瓶,到巴洛克时期繁复的水晶吊灯,再到二十世纪后半叶那些大胆抽象的雕塑作品,它们被置于同一条时间线上,清晰地展示了技术进步如何不断拓宽艺术表达的可能性。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光线处理的探讨,玻璃作为一种介质,如何捕捉、折射和扭曲光线,从而创造出瞬息万变的美学体验,这部分写得极其精妙,充满了诗意和哲思,让人忍不住停下来思考光与影的本质。

评分

作为一个对细节有偏执追求的读者,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索引部分让我倍感欣慰。通常这类普及性读物在参考资料上会比较敷衍,但《玻璃艺术简史》却展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大量的注释和详尽的引文列表,清晰地标明了信息的出处,这对于我未来想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定主题(比如某种特定的吹制技术或某个时期的风格模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表明,作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讲述者,更是一位扎实的学者。书中对不同流派的比较分析,尤其精彩,它没有简单地将风格进行对立,而是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继承与反叛关系,使得整个玻璃艺术的发展史看起来逻辑自洽,充满内在的张力。这是一本可以反复研读、每次都能挖掘出新层次的宝藏之书。

评分

包装破损,导致封面有点破了。价格略贵,不过就是为了看图册买的

评分

首部国内引进的全面介绍玻璃艺术的经典著作,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不错的书叙述清楚可读性强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还可以!好好看看学习!

评分

618最后买一波,比上个月的活动优惠大,再接再厉哦!

评分

讲述玻璃的历史,有趣好读!

评分

《画的秘密》作者马克-安托万·马修烧脑神作之二,是一次挑战漫画极限的艺术实验。

评分

欧洲艺术漫画奇才马修全新烧脑神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