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传奇,从读懂原著开始
○书香累世的陈微明,何以由“名儒”变身“武痴”?
○得杨澄甫亲传,《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重现太极拳授受过程
○二水居士广据史料经典,严谨点校
○阐明“抟气致柔、动静交修”之拳理
陈微明出生在累世为儒的家族,担任过《清史稿》的编修,他何以会开设拳社、鬻拳课徒?又怎么以文入武,以武入道,走上性命之学践行之路?
著名太极学者二水居士通过解读《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揭秘了以太极拳为代表的近代武学,如何向先秦至宋明的圣人之学汲取精华,升华为修身明道的大学问。
本书在民国原版影印的基础上加以全新校注,载陈微明之师杨澄甫早期拳照,为研究杨家太极拳的重要史料。
陈微明(1881—1958年),湖北蕲水人,曾任清史馆纂修之职,30岁习太极拳,以文入武,终成武术名家。师从孙禄堂、杨澄甫等武术大师,创立致柔拳社,是继杨澄甫之后的杨式太极中兴人物。
二水居士,著名太极学者,师从金仁霖老师,系统学习杨式叶大密老师一脉太极拳之拳技、拳理、拳史。
创立一多庐太极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太极拳传播与推广。校注出版《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太极法说》等书。
剖晰毫芒。
——李景林
老子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庄子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解此,可以读是编矣。
——陈三立
观是书,知太极拳术之体用与道合矣。
——潜道人
《太极拳术》
张真人传
太极拳源流
太极拳十要
太极拳式
合步推手
顺步推手
活步推手
太极拳论注
太极合老说
……
《太极剑》
……
《太极答问》
太极拳源流之补遗与小说之辩正
太极拳之姿式
太极拳之推手
太极拳之散手
太极拳之劲
太极拳之导引及静坐法
学太极拳者之体格及成就
太极拳之效益
太极拳单式练法
太极拳单式图
……
太极拳之姿式
问:太极拳自揽雀尾至合太极,七十余式①,三丰时所传。即是如此,抑有所变动耶?
答:闻以前太极拳,是单式练法,而不连贯。不知始于何时,将单练之各式,连为一气。以愚意揣之,大约始于王先生宗岳。因先生所作《太极拳论》,有各式之名目,系连为一气也。故宗岳先生,对于太极拳术,其功绝伟。若不连为一气,恐早失其传矣。
注释
①七十余式:式势计算方式不尽相同,概说其数。
二水按:微明先生《太极拳术》目录下之“太极拳式”自“太极起式”至“合太极”,合计八十式。而正文则以“揽雀尾”起,述至“合太极”,凡图例五十帧,文字详述五十四例,重复略说二十余式。且目录中“左右分脚”为一式,正文详述为“左分脚”“右分脚”两式。目录中“揽雀尾”“单鞭”皆作两式,正文详述简作“上步揽雀尾单鞭”,或简作“进步揽雀尾单鞭”……
……
余从永年杨澄甫先生学太极拳八年,以资质鲁钝,故有所疑,辄喜请问。先生亦不惮烦,谆谆诲余。中间先生南游,余曾从少侯先生学三月,亦颇闻其绪论。乙丑来沪,创办致柔拳社,教授太极拳。当时太极拳之名,知者尚鲜。不谓四年以来,风发云涌,学者必太极拳之是学,教者必太极拳之是教,浸浸乎盛矣。或谓余太极南来,先锋当属之君,余何敢当哉。太极拳之普及兴盛,可以强种国,固足欣幸。然又恐其泛滥而失其本源,流动而忘其规矩,溷杂而违其精意,是不可不虑也。爰以平日闻诸先生之讲说,作为问答若干节,聊以贡于有心于太极者。所不知者,不敢言也。再者每得各方赐书,问函授之法。太极拳运转圆曲,绵绵不断,口传手授,尚难得其准则,何能以笔墨形容。然昔许宣平,传三十七势,本是单式练法。今师其意,将太极拳中要之式择出,为单练式,详细叙说,加以图式,较为简易可明,虽不连贯,其有益于却病延年,无丝毫之异也。
已已秋陈微明识于吉祥轮室
我不得不说,这套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有感染力,它不像某些武术著作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带有一种深沉的教诲感,仿佛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在你耳边轻声讲解。语言上,它力求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避免过度使用生僻的古文,使得理解门槛大大降低。比如在阐述“掤、捋、挤、按”的技法时,作者会用非常生动的比喻,比如将“捋”比作“顺水推舟,暗藏回旋之力”,让人瞬间就能捕捉到动作的内涵和外延。这种恰到好处的文笔,使得原本枯燥的技法描述变得富有画面感和操作性。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古代武学智慧和当代读者的认知习惯,让我在阅读时感觉非常亲切,仿佛不是在学习一套冷冰冰的拳法,而是在继承一种活着的传统,这种亲和力是很多武学书籍所缺乏的。
评分从历史和传承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它不仅仅是传授技法,更像是搭建了一个武学史的切片。通过作者的辑注和梳理,我能感受到这套拳术背后所承载的深厚历史积淀和历代名家的心血结晶。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阶段对太极拳理解的演变,让我明白了我们今天所习练的,是经过无数次验证和提炼的精华。这种对源流的尊重和追溯,让习练者在掌握动作的同时,也能对武术的文化意义产生更深的敬畏之心。很多练习者往往只关注“怎么做”,而这本书则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做的”,这种对根源的深挖,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太极拳整体认知的高度,使我的习练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套路的熟练,而是追求神韵的合一,这对于一个武学爱好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试着去理解其中关于“劲力转换”的论述,感觉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接地气,不像有些理论书籍那样晦涩难懂,充满了玄乎其玄的术语。他不是干巴巴地告诉你“要松沉”,而是会结合日常生活的动作去类比,比如描述那种如同“抽丝剥茧”又似“水到渠成”的感觉,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抓到一丝门道。书中穿插了一些老前辈的口诀和心得,这些零散的片段就像是散落在珍珠上的线,一下子把原本散乱的动作要领串联了起来。我尤其喜欢他解析“虚实转换”的那几章,不是简单地强调重心转移,而是深入探讨了意识如何引导形体,这种由内而外的引导,才是太极拳精髓所在。读完相关章节后,我在练习对拉长劲的时候,明显感觉到意念的引导更加明确了,不再是单纯地用蛮力去推,而是体会到了一种“借力打力”的内在逻辑,这对我目前的习练是一个巨大的启发。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实在是太讲究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精品。封面设计得古朴又不失雅致,那种墨色的晕染和烫金的字体搭配起来,透露着一种久经岁月沉淀的厚重感,让人一翻开就能感受到武学经典的庄严。内页纸张的质地也非常棒,细腻又不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累。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字体排版,疏密得当,阅读起来非常流畅,这对于理解那些深奥的太极理论来说,简直是莫大的帮助。很多武学书籍的排版很拥挤,看着头疼,但这本书不同,它给你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呼吸。光是看这些物理层面的用心,我就觉得这套书的价值已经体现出来了。而且,这种高品质的装帧,也让我更愿意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拿出来翻阅,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武学的尊重。
评分这套书的体例安排非常科学,不像有些武学著作那样零散地堆砌招式或理论。它似乎是按照一个循序渐进的路径来构建知识体系的,从基础的桩功和身法开始,逐步过渡到套路中的具体运用,最后再探讨到对敌和养生层面的宏观理解。这种结构安排,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太极拳从“形”到“意”再到“神”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它对“意境”的描绘,非常细腻,它告诉我们练拳不仅仅是做动作,更是一种心性的修炼。我翻阅了其中关于“听劲”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力学分析,而是着重强调了保持中正安舒的心态去接收外界的信息,这体现了很高的哲学素养。这种结构上的完整性,使得整套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完整和具有指导性,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碎片化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