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名称 | 杨氏太极拳一百零三式 |
| 作者 | 杨振铎 |
| 定价 | 42.00元 |
| 出版社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7741903 |
| 出版日期 | 2013-01-01 |
| 字数 | 191000 |
| 页码 | 233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 商品重量 | 0.431Kg |
杨氏太极拳二十字口诀
习练杨氏太极拳的手法
太极拳之练习谈
太极拳术十要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练法、架式、风格
杨氏太极拳符合科学健身原则
杨氏太极拳教学口诀的说明
杨氏太极拳拳式名称顺序
杨氏太极拳图解
第1式预备势
第2式起势
第3式揽雀尾
第4式单鞭
第5式提手上势
第6式白鹤晾翅
第7式左搂膝拗步
第8式手挥琵琶
第9式左搂膝拗步
第10式右搂膝拗步
第11式左搂膝拗步
第12式手挥琵琶
第13式左搂膝拗步
第14式进步搬拦捶
第15式如封似闭
第16式十字手
第17式抱虎归山
第18式肘底看捶
第19式右倒撵猴
第20式左倒撵猴
第21式右倒撵猴
第22式斜飞势
第23式提手上势
第24式白鹤晾翅
第25式左搂膝拗步
第26式海底针
第27式扇通臂
第28式转身撇身捶
第29式进步搬拦捶
第30式上步揽雀尾
第31式单鞭
第32式左右云手(之一)
第33式左右云手(之二)
第34式左右云手(之三)
第35式单鞭
第36式高探马
第37式右分脚
第38式左分脚
第39式转身左蹬脚
第40式左搂膝拗步
第41式右搂膝拗步
第42式进步栽捶
第43式转身撇身捶
第44式进步搬拦捶
第45式右蹬脚
第46式左打虎势
第47式右打虎势
第48式回身右蹬脚
第49式双峰贯耳
第50式左蹬脚
第51式转身右蹬脚
第52式进步搬拦捶
第53式如封似闭
第54式十字手
第55式抱虎归山
第56式斜单鞭
第57式右野马分鬃
第58式左野马分鬃
第59式右野马分鬃
第60式揽雀尾
第61式单鞭
第62式玉女穿梭
第63式揽雀尾
第64式单鞭
第65式左右云手(之一)
第66式左右云手(之二)
第67式左右云手(之三)
第68式单鞭
第69式下势
第70式右金鸡独立
第71式左金鸡独立
第72式右倒撵猴
第73式左倒撵猴
第74式右倒撵猴
第75式斜飞势
第76式提手上势
第77式白鹤晾翅
第78式左搂膝拗步
第79式海底针
第80式扇通臂
第81式白蛇吐信
第82式进步搬拦捶
第83式步揽雀尾
第84式单鞭
第85式左右云手(之一)
第86式左右云手(之二)
第87式左右云手(之三)
第88式单鞭
第89式高探马穿掌
第90式十字腿
第91式进步指裆捶
第92式上步揽雀尾
第93式单鞭
第94式下势
第95式上步七星
第96式退步跨虎
第97式转身摆莲
第98式弯弓射虎
第99式进步搬拦捶
第100式如封似闭
第101式十字手
第102式收势
第103式还原
结束语
附录一
太极拳论
明王宗岳太极拳论
十三势行功心解
十三势歌
打手歌
附录二
太极拳体用解
附录三
太极拳老谱三十二解
杨振铎传承弟子
杨振铎第二次传承弟子
杨振铎第三、四、五次传承弟子
杨氏世系表
《杨氏太极拳一百零三式》对于普及杨氏太极拳,指导杨氏太极拳健康发展,发展太极拳运动将起到重要作用。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个流派。它由代宗师杨禄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少侯、杨澄甫祖孙三代人怀着为人类造福的理想,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苦心钻研,在不违背武术本能的基础上,保留了技击与攻防内容,创造了一套缓慢柔和、式式均匀、姿势舒展、劲在内涵、形象优美的动作,并具有纯朴、独特、新颖、别致的特色,它在中国武坛上的出现,为人类强身健体、治疗疾病、延年益寿、陶冶情操,做出了的贡献。
这本《杨氏太极拳一百零三式(含光盘)》的介绍,着实让我这个常年在武术圈里摸爬滚打的老家伙眼前一亮,但同时也让我心里七上八下,不知该从何说起。作为一名对太极拳有着近三十年浸淫的习练者,我深知一套拳谱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招式的罗列,更在于其背后蕴含的阴阳转换、劲力走向以及那份代代相传的精气神。我手头上已经有好几套杨氏的拳谱了,从早期的口传心授记录到近年来的图文并茂解析,可以说种类繁多,但真正能做到将“形”与“意”完美结合,并且能让初学者或有一定基础的习者都能从中汲取到营养的,却寥寥无几。我最关心的就是,这套“一百零三式”的解析深度如何。它是否仅仅停留在“左脚向前,身体下沉”这种表面的描述上?还是能深入到“松胯沉肘,尾闾正中”的内劲要求?特别是光盘的质量,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套路演示,还是能清晰地展现出缠丝劲的螺旋上升和掤捋挤按的虚实转换?如果光盘的演示者动作松散、形架不正,那再好的文字描述也无济于事,因为太极拳的精髓,是“看出来”和“感觉出来”的,文字和影像只是辅助。我期待能看到对劲路细节的精妙剖析,而非泛泛而谈的养生功效。
评分从一个资深习练者的角度来看,太极拳的“精义”往往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里,比如呼吸的配合,松紧的辩证统一。这套“一百零三式”的光盘和文字材料,是否能触及到“呼吸与动作”的同步性?很多传统拳谱只谈“起吸落呼”,但真正的太极运动,呼吸是伴随劲力的变化而自然形成的,而非刻意为之的口鼻呼吸。如果光盘里能有针对性地讲解如何在行拳过程中做到“腹式呼吸”的自然过渡,如何让气沉丹田,那绝对是加分项。此外,对于光盘内容的录制质量,我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清晰度自不必说,关键在于光盘中的演练者是否能够始终保持“内敛”而非“外放”的姿态?杨氏太极注重的是沉稳、浑厚,动作幅度宜中和,不可过于舒展或拘谨。如果演示者动作幅度过大,反而会让人误以为太极拳就是一种缓慢的舞蹈,从而忽略了它内在的粘滞性和弹性。一套优秀的教学光盘,应该能够通过镜头的运用,巧妙地引导观众去体会那种“走着劲”的感觉,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动作的形状。
评分说实话,我对市面上所有声称“完整收录”某一套拳的出版物都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怀疑态度。杨氏太极拳流派众多,从老架到新架,从竞赛套路到传统老架,每一个体系都有其独特的侧重点和口诀心法。那么,这本《一百零三式》所依据的源头究竟是哪一脉?是陈微明时期定型的版本,还是更接近杨澄甫先生晚年传授的定型版本?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它只是一个为了凑齐“一百零三式”这个数字而进行的生硬拼凑,或者采用了某些为了迎合大众审美而过度美化的、失却了实战内涵的动作,那对于真正想深入太极武术内核的人来说,无异于误导。我特别希望看到作者对于“分劲”和“合劲”的讲解。太极拳的妙处在于“一动全动,一静俱静”,全身的协调统一性是区分高手与常人的关键。如果书中对如何在进退开合中保持中正安舒,如何做到“手到脚到劲到”的同步性,没有独到见解,那么它就只是又一本躺在书架上积灰的“招式说明书”而已。光盘中的演示者,如果不能清晰地展示出这种“劲力如抽丝剥茧”般的细腻变化,那这套光盘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评分我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书籍的编排逻辑和易读性上,这直接决定了它能否成为一本“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很多太极拳书籍,为了显得内容深奥,喜欢堆砌晦涩难懂的古文和晦涩的术语,读起来让人如坠云里中,根本无法落地实践。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清晰、分层的教学结构。例如,是否将拳式按照“起势-独立抱源-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阶段进行系统划分?对于每一个单式,是否都配备了多角度的图片或视频截帧,从正面、侧面甚至俯视的角度来矫正我们的站位和重心转移?更进一步,如果能针对习练者常犯的错误(如耸肩、膝盖内扣、呼吸急促等)进行专门的“常见错误与纠正”环节,那就太棒了。毕竟,拳术的进步往往在于修正那些潜移默化的弊端。如果这本《一百零三式》能在图文排版上做到详略得当,既有足够的细节支撑,又不至于让初学者望而生畏,那么它的实用价值就会大大提升。现在的武术书籍市场,不缺“理论大师”,缺的是能把深奥道理讲明白的“好老师”。
评分我购买任何武术书籍时,都会习惯性地去翻阅一下关于“功法”和“养生原理”的部分,虽然我知道核心还是拳架,但这些辅助内容能反映出作者的整体理解深度。如果这本书只是机械地翻译了拳谱的名称,比如“高探马”就是“伸手去探马匹”,而没有深入挖掘其在技击上体现的“掤劲的蓄发”或“劲路的转换点”,那它就显得有些单薄了。我期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结合现代的运动解剖学或生物力学原理,来解释某些看似反常的动作要求,比如“含胸拔背”如何优化了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或者“曲膝圆裆”如何构建了稳固的下盘基础。如果光盘的附加内容能包含一些针对性的、用于激活特定肌群或韧带的热身与拉伸练习,那就更好了,这能极大地方便我们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自我训练的拳友。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本“可信赖的向导”,而非一本“印刷精美的目录”。它必须能解决我在长期练习中遇到的那些“为什么这样做”的深层疑惑,才能真正配得上“权威参考”的称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