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大辞典

粤剧大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石龙 著,《粤剧大辞典》编纂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粤剧
  • 戏曲
  • 地方戏
  • 文化
  • 艺术
  • 辞书
  • 广东
  • 岭南
  • 传统文化
  • 戏曲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州出版社
ISBN:97878073186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5953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4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粤剧大辞典》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粤剧的总体面貌,使之成为一部为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知识、为粤剧教育提供教学参考、为粤剧研究提供学术资讯、向广大读者普及粤剧知识的实用工具书。《粤剧大辞典》以叙述为主,必要的评述则强调客观准确,力求有较普遍的认受性。无法避免的尚有争议的内容,以“诸说并存”予以表述。《粤剧大辞典》所有内容均经编辑部组织论证、审议、修改,为表示编辑部对《粤剧大辞典》负责,词条不署撰稿人姓名。《粤剧大辞典》强调突出粤剧特有的内容,对非粤剧特有的条目,则着意挖掘其粤剧艺术方面的内涵,或考虑是否影响《粤剧大辞典》内容的完整性而取舍。内容雷同而名称与其他剧种不同者,原则上选用粤剧惯用的名称。
《粤剧大辞典》设总述“粤剧的形成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剧纪事”以及“剧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书刊理论”、“团体机构场所”、“人物”、“港澳台粤剧”、“粤剧在海外”、“粤剧电影”、“附录”11个分编。各分编按内容的类型设置二级栏目。二级栏目下辖词条。各分编词条的排列顺序因各分编的实际而定。

内页插图

目录

粤剧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剧纪事
剧目
音乐
表演
舞台美术
书刊理论
团体 机构 场所
人物
港澳台粤剧
粤剧在海外
粤剧电影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索引

精彩书摘

吴起与公主1986年由袁衍丽、谢锡光编剧。战国时期魏将吴起西抗强秦,收复失地,救出魏国公主:公主对吴起一见倾心,以玉连环相赠。相国之子公辞却以吴起“杀妻求将”的往事离间他们的关系。魏武侯器重吴起,欲拜为相。老相国公叔不目让位,排演了一场丑剧:他请吴起赴宴,让女儿公姬假扮公主,举止极尽轻佻,使吴起恼恨公主。公叔还假意劝魏武侯招吴起为婿,被吴起拒绝。魏武侯大怒,更疑吴起另有异心,将他收押天牢。公主惊闻,前往牢中探望,与假公主相遇。吴起这才辨明真假,晤出公叔奸计,答应与公主成亲。公辞进牢大打出手,欲置吴起于死地。吴起幸得狱卒刘六、小姑娘翠花、船家黄凤等人合力相救,逃往楚国。吴起得楚王器重,拜为相围,施行新政,使楚围强盛起来。魏国却日渐衰落。三年后,秦军卷土重来,魏国危在旦夕。吴起带兵救魏,使魏国转危为安。魏武侯杀公叔父子为吴起“复仇”,希望吴起返回魏国。吴起拒绝,与公主斩断情丝,被魏武侯以毒酒加害。吴起最终难酬大志,酿成“遗恨万千年”的悲剧。该剧1986年由广州粤剧团实验剧团首演,导演陈少梅,罗伟华、倪惠英等主演。此剧曾获第二届广东省艺术节编剧二等奖、演出一等奖、导演革新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并被选送参加在武汉举行的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中南)演出。
……

前言/序言


中国戏曲史纲要:从源流到高峰 作者: 王 德 茂 出版社: 华夏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鸿篇巨制,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戏曲自萌芽、发展、定型直至走向现代的漫长历史进程。它并非专注于某一个剧种的深度挖掘,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勾勒出中国戏曲艺术“百花齐放”背后的共同脉络、相互影响以及地域性分化。本书以时间为轴,以理论为骨,辅以大量的史料考证与经典剧目分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立体且富有洞察力的中国戏曲全景图。 第一部分:远古的回响与雏形(先秦至唐)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起源。作者首先探讨了“舞”、“乐”、“歌”、“剧”四种基本要素在古代祭祀、宫廷宴享中的融合过程。重点分析了汉代百戏的多元面貌,包括角抵戏、相扑、傀儡戏等,指出它们如何为后世戏曲表演提供了原始的形体语言和叙事结构。 进入唐代,参军戏的出现被视为戏曲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作者详细考证了参军戏中“参军”(主角)与“苍鹘儿”(丑角)的定型,探讨了其讽刺时弊、滑稽幽默的表演特色,并分析了唐玄宗时期梨园的建立对戏曲体制化、专业化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多元的勃兴与宋金戏曲的革命(宋元时期) 宋代的城市经济繁荣,为戏曲的腾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本书将大量篇幅献给宋杂剧和金院本的研究。作者认为,宋杂剧在结构、科扮和唱腔上已经具备了后世戏曲的基本框架。对于金院本,本书强调其“一折一楔子”的规范化,以及对民间故事的吸收。 元代是“戏曲之黄金时代”。本书将重心放在了元杂剧的分析上。通过对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元曲四大家”代表作的文本细读,探讨了杂剧的“正末领唱”制度、板式变化以及对人物性格的深刻塑造。作者特别指出,元杂剧通过文人与艺人的紧密合作,完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美学规范的奠基工作。 第三部分:南方的崛起与声腔的探索(明清早期) 明代中叶,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以昆山腔为代表的南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本书详细介绍了昆曲(或称“昆山腔”)的产生、发展及其对表演体系的革新。重点分析了沈璟和汤显祖对昆曲体制的完善,特别是汤显祖“情”的理论对后世戏曲创作的引导作用。 同时,本书对明代中后期兴起的花部地方戏(如徽州戏、弋阳腔等)的早期形态也进行了概述,强调了它们在民间基础、表演力度以及声腔活泼性上,与雅致的昆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预示着戏曲艺术将向更广阔的民间领域渗透。 第四部分:地方戏的鼎盛与“花部”的胜利(清代中后期) 清代是中国地方戏全面开花、最终超越昆曲的时代。本书系统梳理了“花部十八腔”的形成与流变,重点剖析了徽班进京的历史意义。作者深入分析了“京腔”如何融合徽、秦、汉等多种声腔的优势,最终孕育出京剧这一集大成的艺术形式。 在京剧的形成部分,本书详细阐述了“四功五法”(唱、念、做、打)的规范化过程,以及“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成熟标志。此外,本书还对道光、咸丰年间成熟的其他重要地方戏,如梆子腔(豫剧前身)、高腔等在区域性的影响力进行了横向比较。 第五部分:走向现代与多元的未来(近现代) 本部分聚焦于近代戏曲面临的挑战与转型。在西方文化冲击和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传统戏曲如何进行“革新”成为关键议题。本书讨论了“新剧”(文明戏)的兴起,以及老一辈艺术家如程砚秋、梅兰芳等在“移步不换形”的原则下,对传统戏曲进行美学提升和舞台技术革新的努力。 最后,本书简要触及了当代戏曲艺术在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多重困境与探索,强调了戏曲作为“活的文物”所肩负的文化责任。 本书特点: 1. 体系完整: 涵盖时间跨度长,地域范围广,力求提供一个连贯而完整的历史叙事。 2. 理论与史实并重: 不仅叙述“发生了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对戏曲的产生、发展背后的社会结构、审美取向进行剖析。 3. 注重关联性: 强调不同剧种之间的相互借鉴与继承关系,避免将地方戏割裂研究。 本书适合戏曲专业学生、历史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舞台艺术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它提供了一把钥匙,帮助读者理解中国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载体的深厚底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对于一个初涉粤剧艺术的门外汉来说,简直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但也正因如此,才显得其价值无可替代。我花了很长时间尝试去理解其中的某些专业术语,那些关于唱腔流派、科班制度的阐述,专业得让人感到敬畏。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浅尝辄止的介绍性读物,而是真正深入到了粤剧的骨髓里,从历史源流到剧目精选,再到行当细分,每一个条目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信息密度极高。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某个著名武生行当的技艺描述,那段文字的详实程度,几乎让我能“听见”舞台上的锣鼓点和演员的功架,这种文字的感染力是非常难得的,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专业积累和对这门艺术近乎虔诚的态度。对于资深戏迷而言,这无疑是一本可以随时拿出来与人辩论、印证的权威参考,它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粤剧研究的门槛和规范性。

评分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个“辞典”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对粤剧历史的郑重承诺和记录。在当代流行文化快速迭代的背景下,能够有人投入如此巨大的心力,将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进行如此系统、全面的梳理和固定,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贡献。它确保了那些即将消逝的行话、那些流传百年的曲谱、那些鲜为人知的梨园旧事,能够以最可靠的形式被后人所知晓和学习。我感觉这本书里沉淀的,不仅是文字和数据,更是几代粤剧艺人的心血和时代的印记。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照系,让后来的创作者和研究者在进行新的探索时,能够有根有据,不至于在历史的长河中迷失方向。这是一种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守和致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配色,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的时候,能感受到纸张的厚度和质感,显然是用心挑选过的材料,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排版布局也极为考究,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章节之间的过渡页设计,虽然是工具书性质,但丝毫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反而多了一种艺术品的韵味。从外观上就能体会到编纂团队对“大辞典”这一身份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载体。特别是内页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图片或者剧照的印刷质量,色彩还原度很高,为理解相关的条目提供了极佳的视觉辅助。这本书的物理呈现,可以说是将实用性与收藏价值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让人在查阅资料的同时,也享受着一种视觉上的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编写风格,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美感,它既保持了学术作品应有的严谨性,又在语言的运用上避免了过度晦涩难懂的学究气。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段落的叙述逻辑清晰流畅,即便是解释一些极其复杂的历史沿革或者声腔技巧,作者也能用相对平实的语言进行梳理,使得知识的传递过程非常顺畅。这种“雅俗共赏”的文字处理能力,使得这本书的受众面大大拓宽,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研究人员。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专业知识与普通爱好者的桥梁。没有那种为了显示高深而故意堆砌的复杂句式,而是直击核心,层层递进,让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一种阅读的愉悦感,仿佛有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身旁耐心讲解,这种叙事技巧是十分高明的。

评分

与其他工具书相比,这本书的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这一点极大地提升了我的使用体验。通常,辞典类的书籍最怕的就是查阅效率低下,但这本书通过多重索引的设计,让定位信息变得异常快捷。我尝试用几种不同的方式去查找内容,无论是通过剧目名称首字笔画,还是通过人名拼音,抑或是按行当分类,系统都能迅速地将我导向精确的页面,误差率几乎为零。这种高效的检索能力,对于需要快速确认某一细节的学者或者从业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产力工具。它避免了大海捞针式的翻找,让使用者能够更专注于内容的理解本身。我注意到,在很多复杂条目后,还附带了相关的交叉引用提示,引导读者去探索关联知识点,这种内部知识网络的构建,体现了编纂者对于信息结构化处理的深刻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