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均明,刘国忠,邬文玲,刘光胜 著
图书标签:
  • 简帛学
  • 中国古代史
  • 历史学
  • 考古学
  • 文献学
  • 文化史
  • 中国哲学
  • 学术研究
  • 20世纪中国史
  • 当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0015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23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商品《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有两种印刷封面,随机发货!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全面展示百年来出土的所有简牍与帛书概况,包括出土地点、数量、形制、主要内容等,解析简帛自身包含的各种规律,包括材料应用的规律、文字演变的规律、符号应用的规律、编联形式的规律、典籍及文书分类的规律、收藏保护的基本常识等,以及百年来简帛研究的曲折历程,各种观点的交锋,代表人物等。

目录


前言
上编 简牍典籍
第一章 简牍典籍的发现及解要
一 信阳长台关楚简
二 慈利楚简
三 郭店楚墓竹简
四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五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
六 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
七 睡虎地秦简《日书》
八 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简牍
九 王家台秦简《归藏》
十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
十一 马王堆简书四种
十二 河北定县八角廊汉简
十三 安徽阜阳双古堆简牍
十四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孙子兵法》佚文
十五 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
十六 武威旱滩坡汉简医书
十七 尹湾汉简《神乌赋》
十八 武威汉简《仪礼》
十九 北京大学所藏西汉竹书
第二章 简牍典籍的基础研究
一 长度、容字、收卷、修治
二 文字、符号、标题、抄写
三 简牍的发掘整理与保护
四 分篇、拼合、编联、复原
五 简牍典籍分类及篇章特点
第三章 简牍典籍与专题研究
一 出土简牍与隶变研究
二 古书的辨伪与校勘
三 简牍典籍与史学研究
四 简牍典籍与古代文学
五 简牍典籍与汉代医学、数学成就
六 简牍典籍与早期儒学史
七 简牍典籍与道家、数术研究
八 简牍典籍与先秦、秦汉学术史的重建

中编 简牍文书
第一章 简牍文书的发现与著述
1. 望山楚简
2. 包山楚简
3. 长沙五里牌楚简
4. 长沙仰天湖楚简
5. 长沙杨家湾楚简
6. 临澧九里l号楚墓竹简
7. 信阳长台关楚简
8. 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楚简
9. 江陵藤店1号墓楚简
10. 江陵天星观楚简
11. 江陵九店楚简
12. 江陵马山楚简
13. 德山夕阳坡楚简
14. 江陵秦家嘴楚简
15. 慈利石板村楚简
16. 河南新蔡葛陵楚简
17. 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简牍
18. 河南信阳长台关7号楚墓竹简
19. 云梦睡虎地11号墓秦简
20. 天水放马滩秦简
21. 云梦龙岗秦简
22. 江陵王家台秦简
23. 青川郝家坪秦牍
24. 云梦睡虎地4号墓秦牍
25. 江陵岳山秦简
26. 江陵杨家山秦简
27. 沙市周家台秦简
28. 里耶秦简
29.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藏秦简
30. 敦煌前期汉简
31. 敦煌后期汉简
32. 敦煌悬泉汉简
33. 居延前期汉简
34. 居延新简
35. 额济纳汉简
36. 罗布淖尔汉简
37. 武威磨嘴子18号汉墓“王杖十简”
38. 武威“王杖诏书令”册
39. 武威旱滩坡东汉律令简
40.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牍
41. 江陵凤凰山汉简
42.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汉简
43. 江陵张家山汉简
44. 沙市萧家草场26号汉墓竹简
45. 连云港尹湾汉墓简牍
46.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
47. 甘谷汉简
48. 贵县罗泊湾汉墓木牍
49. 连云港花果山云台汉墓简牍
50. 邗江胡场汉墓木牍
51. 西安汉未央宫遗址木简
52. 扬州仪征胥浦汉墓简牍
53. 湖南张家界古人堤简牍
54. 江陵高台18号汉墓木牍
55. 沅陵虎溪山一号汉墓竹筒
56. 湖北随州孔家坡汉简
57. 甘肃武都赵坪村汉简
58. 湖北荆州印台汉简
59. 山东日照海曲汉墓简牍
60. 湖南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
61. 湖南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
62. 安徽天长纪庄汉墓木牍
63. 湖北荆州纪南松柏汉墓简牍
64. 广州市南越国宫署遗址木简
65. 湖北云梦睡虎地77号汉墓简牍
66. 湖北荆州谢家桥1号汉墓简牍
67. 甘肃永昌水泉子汉简
68. 散见汉简
69. 南昌东吴高荣墓简牍
70. 湖北鄂城1号东吴墓木刺
71. 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木刺、木谒
72.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73. 湖南郴州三国吴简、西晋简
74. 南京新出孙吴、西晋简牍
75. 楼兰尼雅出土简牍
76. 新疆各地出土的怯卢文简牍
77. 武昌任家湾六朝木刺
78. 新疆巴楚脱库孜沙来古城木简
79.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53号晋墓木简
80. 南昌东湖区1号晋墓简牍
81. 武威旱滩坡19号晋墓木牍
82. 张掖高台常封晋墓木牍
83. 江西南昌火车站东晋雷焯墓木刺
第二章 简牍文书之基础研究
一 文字之隶变、草化与符号
二 形制与版面现象
三 简牍集成与册书复原
四 简牍文书的文稿形态
五 简牍文书分类与类别特征
第三章 简牍文书与专题研究
一 简牍文书与土地制度
二 简牍文书与赋役制度
三 简牍文书与户籍制度
四 简牍文书与吏制
五 简牍文书与爵制
六 简牍文书反映的律令与司法
七 简牍文书与汉代屯戍体系
八 简牍文书所见兵器与守御器
九 简牍文书所反映的烽火与烽具
十 简牍文书所反映的汉代关津与传置
十一 简牍文书所反映的秦汉会计与管理

下编 帛书
第一章 帛书的发现
一 帛书概说
二 楚帛书的发现与流传
三 马王堆帛书的发现
第二章 帛书的基础研究
一 楚帛书的内容与基础研究
二 马王堆帛书的内容与基础研究
第三章 帛书的专题研究
一 楚帛书研究
二 帛书《周易》研究
三 帛书《春秋事语》研究
四 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研究
五 帛书《丧服图》研究
六 帛书《老子》研究
七 帛书《黄帝书》研究
八 帛书《五行》研究
九 帛书《伊尹九主》研究
十 帛书《刑德》研究
十一 帛书古医书研究
十二 帛书《五星占》研究
十三 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研究
十四 帛书《相马经》研究
十五 帛书《“太一将行”图》研究
十六 帛书古地图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考古发现、理论建构与学术演进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简帛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古文字学分支,在中国学术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零星发现和初步整理,到如今的理论体系日益完善,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简帛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书《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正是对这一波澜壮阔学术历程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剖析,以详实的考古资料、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刻的理论反思,勾勒出近六十年来中国简帛学发展的脉络。 一、 奠基与开端:新中国考古的曙光与简帛的初现(1949-1966)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但文化遗产保护与学术研究的火种并未熄灭。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掘工作逐步展开。尽管早期发现的简帛数量相对有限,但其学术价值不容忽视。例如,1951年,在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楚竹书》便是早期最重要的简帛发现之一。这些竹简的内容涉及当时楚国的律令、法律条文,为研究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这一时期,老一辈的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如郭沫若、陈梦家、唐兰等,对新发现的简帛文献进行了初步的释读和研究。他们的工作不仅填补了史料的空白,更确立了简帛学在中国古文字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虽然研究条件相对艰苦,学术交流也不如后来的频繁,但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态度,为后来的简帛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的研究,更多地聚焦于简帛的辨识、释读和初步的史料价值挖掘。 二、 蓄势与突破:改革开放后的学术繁荣与理论深化(1977-1999)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中国大地,也极大地激发了学术研究的活力。自1977年湖北江陵楚墓出土大量楚简,尤其是《曾侯乙墓竹简》和《包山楚简》,以及1993年上海博物馆从海外回购的“上博简”,简帛研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这些发现的数量之巨、内容之丰富、年代之跨度之大,极大地拓展了简帛学的研究视野。 《曾侯乙墓竹简》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兵器、乐器、服饰等物品铭文,更重要的是,其中保存有反映曾侯乙生平事迹、政治活动、外交关系以及哲学思想的珍贵文献。这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历史、军事制度、文化交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包山楚简》则以其大量的官府文书、契约、遣册、律令等内容,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楚国的行政管理、经济活动、社会生活提供了生动细致的图像。其严谨的法条和精细的账目,展现了当时国家机器的运作和民间经济的活力。 “上博简”更是集楚、吴、越、晋、齐、燕等多种文字风格于一体,内容涵盖了先秦哲学、历史、文学、医学、天文等多个领域,其中不乏失传已久的经典著作,如《诗论》、《论语》、《鬼神之明治》、《季梁》等。这些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献的宝库,也为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科技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珍贵的材料。 在这些重大考古发现的推动下,简帛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和理论深化的阶段。学者们在释读、考订的基础上,开始更加注重对简帛文献的文本学分析、思想史梳理、文化内涵挖掘。一批批重要的简帛整理报告、专著和学术论文相继问世,例如,郭店楚简的释读与研究,对先秦诸子学说的分期与流派产生了深刻影响;马王堆帛书的整理与研究,揭示了汉初思想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同时,研究方法也日趋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古文字学、文献学方法,考古学、历史学、哲学、文学、语言学、科技史等多个学科的学者纷纷介入,跨学科合作蔚然成风。简帛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文字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三、 体系化与前沿化:新世纪的深化探索与国际视野(2000-2009) 进入21世纪,简帛学研究在继承前一阶段成果的基础上,呈现出更加体系化、前沿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学界对简帛文献的理解更加深入,研究的视野也更加开阔。 在理论建构方面,学者们开始系统性地探讨简帛学的学科体系,明确研究对象、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对于简帛文本的性质、特点、传承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更为精细的界定。例如,对于简帛中出现的异文、通假字、形近字等问题,研究者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校勘,而是尝试从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角度进行解释,揭示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文化因素。 在具体研究领域,简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除了对已发现简帛文献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和思想史考察,学者们还开始关注简帛的物质文化属性。例如,对简册的材质、制作工艺、书写工具、防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我们了解古代的科技水平、社会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简帛中出现的法律条文、经济合同、医学方剂、天文历法等内容的研究,进一步充实了对先秦汉初相关领域的认识。 同时,简帛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许多重要的简帛研究成果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国际学界对中国简帛学研究的兴趣也与日俱增,为简帛学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一时期, scholar们还开始关注简帛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关系,通过对比分析,揭示简帛文献在纠正传世文献谬误、补充传世文献不足方面的价值。例如,对《论语》等经典文本的简帛本研究,为我们理解儒家思想的早期面貌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 总结与展望:六十年学术历程的回顾与未来方向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一书,正是以上述三个阶段为脉络,系统回顾了中国简帛学研究的辉煌历程。本书不仅涵盖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及其学术整理,更深入地梳理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理论观点、研究范式和学术思潮。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与辨析,展现了简帛学研究的复杂性与动态性,以及中国学者在学科发展中的不懈努力与卓越贡献。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刻性。它不仅为简帛学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与理论参考,也为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思想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简帛学研究成果的窗口。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简帛学研究不仅仅是对古老文字的解读,更是对中华文明源头活水的追溯,是对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传承与发展。 从1949年至今,中国简帛学研究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体系构建,从国内关注到国际影响的飞跃。这一历程充分彰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国学者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巨大成就。本书的出版,是对这一学术成就的有力证明,更是对未来简帛学研究的启示与激励。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简帛学研究将更加辉煌。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此书的叙事节奏和论证深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绝非那种平铺直叙、缺乏张力的文献汇编。作者在梳理研究历程时,展现出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敏锐洞察力,总能在看似平静的史学发展中,精准指出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和争议的焦点。尤其在探讨不同学派之间的方法论冲突时,行文显得尤为精彩,它没有简单地褒贬任何一方,而是客观呈现了每种研究范式的优势与局限。这种平衡且批判性的态度,使得全书的学术品味极高。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考古发现与文本解读之间互动关系的论述,作者清晰地阐明了新材料如何不断修正乃至彻底推翻旧有的学术假设,这种动态的、螺旋上升的求知过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于渴望了解“研究是如何发生的”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绝佳的案例分析,它教会我们如何带着审慎和怀疑的精神去对待每一次“定论”。

评分

最后,从整体的学术史梳理角度来看,本书成功地描绘出一部“思想的考古学”。它不仅仅是关于简帛本身的研究,更是关于“研究简帛的方法论”在过去几十年间如何演变和成熟的编年史。特别是对特定阶段研究范式的转换,如从注重文字考订转向注重思想史的重构,其间的学术张力与驱动力被分析得入木三分。阅读完毕后,我感觉自己对1949年至2009年间,中国古代文献学界如何通过吸收外部冲击、消化内部积累,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研究体系,有了一个清晰且立体的认知。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片,让我们得以观察到一个具体的人文学科如何在特定历史时空内完成其知识体系的现代化与本土化过程。这是一部扎实、全面且富有洞见的学术编年史,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近现代中国古代文史研究格局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专注于先秦秦汉简帛文献研究的学术力作,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字演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窗口。初读之下,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宏大的叙事结构,作者并未将目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文本或学派,而是试图构建一个跨越数十年、涵盖多学科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框架。尤其在简帛出土初期,学界对这些新材料的解读往往受限于当时已有的知识体系,而本书的优势恰恰在于它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颠覆性或修正性的发现,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史学脉络中进行审视。比如,书中对早期疑难字词的考释,不仅展示了扎实的文献功底,更体现了跨文种、跨时代比较研究的深厚积累。它不满足于简单的释读,而是致力于挖掘这些文字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结构、政治伦理乃至日常生活的细微变化。这种由点及面、由微观到宏观的分析路径,使得即便是对简帛学有一定了解的研究者,也能从中获得许多启发性的新见解,它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是梳理特定历史阶段学术流变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

令人称道的是,该著作在处理那些尚未完全定论的棘手问题时,展现出的严谨与克制。面对那些字形模糊、语境不明的段落,作者没有贸然给出单一的、武断的结论,而是细致地梳理了所有主要的解释路径,并评估了每种解释在逻辑自洽性上的得分。这种“多路径分析法”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信度与实用性。特别是对于某些涉及礼制或术数类文献的解读,专业性要求极高,稍有不慎便会失之毫厘。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如同一个高明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越充满歧义的文本迷宫,不仅指明了可能的方向,还标示出了各个方向的风险点。这种对不确定性的坦诚接纳,是优秀学术著作的重要标志,它尊重了历史的复杂性,也鼓励后续研究者继续在此基础上探索,而非止步于既有的成果。

评分

书中对于特定时期内海外汉学家对简帛研究的关注与参与程度的剖析,构成了其独特的一面。这部分内容往往被国内的纯粹文献学研究所忽视,但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跨文化交流在推动学科发展中的催化作用。通过梳理彼时国际学术期刊上的讨论,我们得以窥见一套完整的、具有全球视野的学术对话网络是如何逐步形成的。这不仅仅是关于“谁发现了什么”的记录,更是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如何看待同一个古代文本”的深刻反思。例如,西方学者基于其历史社会学理论对帛书《黄老》思想的阐释,与国内侧重于儒家思想演变的路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对比分析,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古代思想多元性的认知,让人意识到,对同一批出土文献的解读,往往受制于解读者的时代背景和知识结构。这种宏阔的国际视野,为我们评估特定时期国内学术成果的地位提供了必要的参照系。

评分

很全面,就是不知对于体例:简帛书籍与简帛文书的分类是否合适?

评分

73. 湖南郴州三国吴简、西晋简

评分

79.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53号晋墓木简

评分

第一章 简牍典籍的发现及解要

评分

18. 河南信阳长台关7号楚墓竹简

评分

简帛学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全面展示百年来出土的所有简牍与帛书概况,包括出土地点、数量、形制、主要内容等,解析简帛自身包含的各种规律,包括材料应用的规律、文字演变的规律、符号应用的规律、编联形式的规律、典籍及文书分类的规律、收藏保护的基本常识等,以及百年来简帛研究的曲折历程,各种观点的交锋,代表人物等。

评分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

评分

十五 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

评分

中编 简牍文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