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簡帛學研究(1949-2009)》全麵展示百年來齣土的所有簡牘與帛書概況,包括齣土地點、數量、形製、主要內容等,解析簡帛自身包含的各種規律,包括材料應用的規律、文字演變的規律、符號應用的規律、編聯形式的規律、典籍及文書分類的規律、收藏保護的基本常識等,以及百年來簡帛研究的麯摺曆程,各種觀點的交鋒,代錶人物等。
序
前言
上編 簡牘典籍
第一章 簡牘典籍的發現及解要
一 信陽長颱關楚簡
二 慈利楚簡
三 郭店楚墓竹簡
四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五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
六 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
七 睡虎地秦簡《日書》
八 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齣土簡牘
九 王傢颱秦簡《歸藏》
十 山東臨沂銀雀山漢簡
十一 馬王堆簡書四種
十二 河北定縣八角廊漢簡
十三 安徽阜陽雙古堆簡牘
十四 青海大通縣上孫傢寨《孫子兵法》佚文
十五 湖北江陵張傢山漢簡
十六 武威旱灘坡漢簡醫書
十七 尹灣漢簡《神烏賦》
十八 武威漢簡《儀禮》
十九 北京大學所藏西漢竹書
第二章 簡牘典籍的基礎研究
一 長度、容字、收捲、修治
二 文字、符號、標題、抄寫
三 簡牘的發掘整理與保護
四 分篇、拼閤、編聯、復原
五 簡牘典籍分類及篇章特點
第三章 簡牘典籍與專題研究
一 齣土簡牘與隸變研究
二 古書的辨僞與校勘
三 簡牘典籍與史學研究
四 簡牘典籍與古代文學
五 簡牘典籍與漢代醫學、數學成就
六 簡牘典籍與早期儒學史
七 簡牘典籍與道傢、數術研究
八 簡牘典籍與先秦、秦漢學術史的重建
中編 簡牘文書
第一章 簡牘文書的發現與著述
1. 望山楚簡
2. 包山楚簡
3. 長沙五裏牌楚簡
4. 長沙仰天湖楚簡
5. 長沙楊傢灣楚簡
6. 臨澧九裏l號楚墓竹簡
7. 信陽長颱關楚簡
8. 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楚簡
9. 江陵藤店1號墓楚簡
10. 江陵天星觀楚簡
11. 江陵九店楚簡
12. 江陵馬山楚簡
13. 德山夕陽坡楚簡
14. 江陵秦傢嘴楚簡
15. 慈利石闆村楚簡
16. 河南新蔡葛陵楚簡
17. 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簡牘
18. 河南信陽長颱關7號楚墓竹簡
19. 雲夢睡虎地11號墓秦簡
20. 天水放馬灘秦簡
21. 雲夢龍崗秦簡
22. 江陵王傢颱秦簡
23. 青川郝傢坪秦牘
24. 雲夢睡虎地4號墓秦牘
25. 江陵嶽山秦簡
26. 江陵楊傢山秦簡
27. 沙市周傢颱秦簡
28. 裏耶秦簡
29.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藏秦簡
30. 敦煌前期漢簡
31. 敦煌後期漢簡
32. 敦煌懸泉漢簡
33. 居延前期漢簡
34. 居延新簡
35. 額濟納漢簡
36. 羅布淖爾漢簡
37. 武威磨嘴子18號漢墓“王杖十簡”
38. 武威“王杖詔書令”冊
39. 武威旱灘坡東漢律令簡
40.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牘
41. 江陵鳳凰山漢簡
42. 青海大通上孫傢寨漢簡
43. 江陵張傢山漢簡
44. 沙市蕭傢草場26號漢墓竹簡
45. 連雲港尹灣漢墓簡牘
46.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
47. 甘榖漢簡
48. 貴縣羅泊灣漢墓木牘
49. 連雲港花果山雲颱漢墓簡牘
50. 邗江鬍場漢墓木牘
51. 西安漢未央宮遺址木簡
52. 揚州儀徵胥浦漢墓簡牘
53. 湖南張傢界古人堤簡牘
54. 江陵高颱18號漢墓木牘
55. 沅陵虎溪山一號漢墓竹筒
56. 湖北隨州孔傢坡漢簡
57. 甘肅武都趙坪村漢簡
58. 湖北荊州印颱漢簡
59. 山東日照海麯漢墓簡牘
60. 湖南長沙走馬樓西漢簡牘
61. 湖南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
62. 安徽天長紀莊漢墓木牘
63. 湖北荊州紀南鬆柏漢墓簡牘
64. 廣州市南越國宮署遺址木簡
65. 湖北雲夢睡虎地77號漢墓簡牘
66. 湖北荊州謝傢橋1號漢墓簡牘
67. 甘肅永昌水泉子漢簡
68. 散見漢簡
69. 南昌東吳高榮墓簡牘
70. 湖北鄂城1號東吳墓木刺
71. 安徽馬鞍山東吳硃然墓木刺、木謁
72.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
73. 湖南郴州三國吳簡、西晉簡
74. 南京新齣孫吳、西晉簡牘
75. 樓蘭尼雅齣土簡牘
76. 新疆各地齣土的怯盧文簡牘
77. 武昌任傢灣六朝木刺
78. 新疆巴楚脫庫孜沙來古城木簡
79.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53號晉墓木簡
80. 南昌東湖區1號晉墓簡牘
81. 武威旱灘坡19號晉墓木牘
82. 張掖高颱常封晉墓木牘
83. 江西南昌火車站東晉雷焯墓木刺
第二章 簡牘文書之基礎研究
一 文字之隸變、草化與符號
二 形製與版麵現象
三 簡牘集成與冊書復原
四 簡牘文書的文稿形態
五 簡牘文書分類與類彆特徵
第三章 簡牘文書與專題研究
一 簡牘文書與土地製度
二 簡牘文書與賦役製度
三 簡牘文書與戶籍製度
四 簡牘文書與吏製
五 簡牘文書與爵製
六 簡牘文書反映的律令與司法
七 簡牘文書與漢代屯戍體係
八 簡牘文書所見兵器與守禦器
九 簡牘文書所反映的烽火與烽具
十 簡牘文書所反映的漢代關津與傳置
十一 簡牘文書所反映的秦漢會計與管理
下編 帛書
第一章 帛書的發現
一 帛書概說
二 楚帛書的發現與流傳
三 馬王堆帛書的發現
第二章 帛書的基礎研究
一 楚帛書的內容與基礎研究
二 馬王堆帛書的內容與基礎研究
第三章 帛書的專題研究
一 楚帛書研究
二 帛書《周易》研究
三 帛書《春鞦事語》研究
四 帛書《戰國縱橫傢書》研究
五 帛書《喪服圖》研究
六 帛書《老子》研究
七 帛書《黃帝書》研究
八 帛書《五行》研究
九 帛書《伊尹九主》研究
十 帛書《刑德》研究
十一 帛書古醫書研究
十二 帛書《五星占》研究
十三 帛書《天文氣象雜占》研究
十四 帛書《相馬經》研究
十五 帛書《“太一將行”圖》研究
十六 帛書古地圖研究
參考文獻
閱讀體驗上,此書的敘事節奏和論證深度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它絕非那種平鋪直敘、缺乏張力的文獻匯編。作者在梳理研究曆程時,展現齣一種近乎偵探小說的敏銳洞察力,總能在看似平靜的史學發展中,精準指齣那些關鍵的轉摺點和爭議的焦點。尤其在探討不同學派之間的方法論衝突時,行文顯得尤為精彩,它沒有簡單地褒貶任何一方,而是客觀呈現瞭每種研究範式的優勢與局限。這種平衡且批判性的態度,使得全書的學術品味極高。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考古發現與文本解讀之間互動關係的論述,作者清晰地闡明瞭新材料如何不斷修正乃至徹底推翻舊有的學術假設,這種動態的、螺鏇上升的求知過程,被描繪得淋灕盡緻。對於渴望瞭解“研究是如何發生的”的讀者而言,本書提供瞭絕佳的案例分析,它教會我們如何帶著審慎和懷疑的精神去對待每一次“定論”。
評分書中對於特定時期內海外漢學傢對簡帛研究的關注與參與程度的剖析,構成瞭其獨特的一麵。這部分內容往往被國內的純粹文獻學研究所忽視,但作者敏銳地捕捉到瞭跨文化交流在推動學科發展中的催化作用。通過梳理彼時國際學術期刊上的討論,我們得以窺見一套完整的、具有全球視野的學術對話網絡是如何逐步形成的。這不僅僅是關於“誰發現瞭什麼”的記錄,更是關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者如何看待同一個古代文本”的深刻反思。例如,西方學者基於其曆史社會學理論對帛書《黃老》思想的闡釋,與國內側重於儒傢思想演變的路徑形成瞭鮮明的對照。這種對比分析,極大地拓展瞭我們對古代思想多元性的認知,讓人意識到,對同一批齣土文獻的解讀,往往受製於解讀者的時代背景和知識結構。這種宏闊的國際視野,為我們評估特定時期國內學術成果的地位提供瞭必要的參照係。
評分令人稱道的是,該著作在處理那些尚未完全定論的棘手問題時,展現齣的嚴謹與剋製。麵對那些字形模糊、語境不明的段落,作者沒有貿然給齣單一的、武斷的結論,而是細緻地梳理瞭所有主要的解釋路徑,並評估瞭每種解釋在邏輯自洽性上的得分。這種“多路徑分析法”極大地增強瞭本書的可信度與實用性。特彆是對於某些涉及禮製或術數類文獻的解讀,專業性要求極高,稍有不慎便會失之毫厘。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如同一個高明的嚮導,帶領讀者穿越充滿歧義的文本迷宮,不僅指明瞭可能的方嚮,還標示齣瞭各個方嚮的風險點。這種對不確定性的坦誠接納,是優秀學術著作的重要標誌,它尊重瞭曆史的復雜性,也鼓勵後續研究者繼續在此基礎上探索,而非止步於既有的成果。
評分這本專注於先秦秦漢簡帛文獻研究的學術力作,無疑為我們理解中國古代思想史和文字演變提供瞭極具價值的窗口。初讀之下,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宏大的敘事結構,作者並未將目光局限於某個特定的文本或學派,而是試圖構建一個跨越數十年、涵蓋多學科視角的綜閤性研究框架。尤其在簡帛齣土初期,學界對這些新材料的解讀往往受限於當時已有的知識體係,而本書的優勢恰恰在於它能敏銳地捕捉到那些顛覆性或修正性的發現,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史學脈絡中進行審視。比如,書中對早期疑難字詞的考釋,不僅展示瞭紮實的文獻功底,更體現瞭跨文種、跨時代比較研究的深厚積纍。它不滿足於簡單的釋讀,而是緻力於挖掘這些文字背後所摺射齣的社會結構、政治倫理乃至日常生活的細微變化。這種由點及麵、由微觀到宏觀的分析路徑,使得即便是對簡帛學有一定瞭解的研究者,也能從中獲得許多啓發性的新見解,它真正做到瞭“以小見大”,是梳理特定曆史階段學術流變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評分最後,從整體的學術史梳理角度來看,本書成功地描繪齣一部“思想的考古學”。它不僅僅是關於簡帛本身的研究,更是關於“研究簡帛的方法論”在過去幾十年間如何演變和成熟的編年史。特彆是對特定階段研究範式的轉換,如從注重文字考訂轉嚮注重思想史的重構,其間的學術張力與驅動力被分析得入木三分。閱讀完畢後,我感覺自己對1949年至2009年間,中國古代文獻學界如何通過吸收外部衝擊、消化內部積纍,最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研究體係,有瞭一個清晰且立體的認知。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片,讓我們得以觀察到一個具體的人文學科如何在特定曆史時空內完成其知識體係的現代化與本土化過程。這是一部紮實、全麵且富有洞見的學術編年史,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近現代中國古代文史研究格局的人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
評分52. 揚州儀徵胥浦漢墓簡牘
評分品相太差,書皮太髒且受損,真想退貨
評分是齣土簡帛綜覽式的著作,封皮換瞭。
評分52. 揚州儀徵胥浦漢墓簡牘
評分五 簡牘文書分類與類彆特徵
評分70. 湖北鄂城1號東吳墓木刺
評分十三 安徽阜陽雙古堆簡牘
評分中編 簡牘文書
評分四 簡牘典籍與古代文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