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花栽培與保鮮及插花藝術

切花栽培與保鮮及插花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金波,秦魁傑 著
圖書標籤:
  • 切花
  • 花卉栽培
  • 保鮮技術
  • 插花藝術
  • 園藝
  • 花藝
  • 花卉養護
  • 花卉市場
  • 花卉設計
  • 植物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林業齣版社
ISBN:9787503814419
版次:1
商品編碼:10933488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1995-08-01
頁數:16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切花栽培與保鮮及插花藝術》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和北京林業大學的花卉專傢共同撰寫的。全書內容包括切花的栽培技術,列舉瞭主要切花品種的特性、繁殖和栽培;切花的貯藏保鮮技術,介紹瞭切花早凋的原因和防止萎蔫的措施;插花藝術闡述瞭插花的全過程,包括花材和容器的選擇、構圖原理、構圖形式和基本技法等等。
本書內容新穎,深入淺齣,可供學校師生、技術人員、切花生産者和插花愛好者參考。

作者簡介

金波與秦魁傑分彆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和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的花卉專傢。

目錄

上篇 切花栽培與保鮮技術
一、何謂切花
二、主要切花栽培技術
(一)切花類
月季 牡丹 梅花 榆葉梅
銀芽柳 菊花 香石竹 非洲菊
白孔雀 紅鶴芋 唐菖蒲 鬱金香
馬蹄蓮 球根鳶尾 小蒼蘭 麝香百閤
絲石竹 金魚草 紫羅蘭 香豌豆
金盞菊 冰島罌粟 萬壽菊 波斯菊
百日草 翠菊 麥稈菊
(二)切葉類
腎蕨 文竹 天鼕草 一葉蘭
玉簪 蘇鐵
(三)切果類
南天竹 火棘 金銀木 金橘
三、切花保鮮技術
(一)切花凋萎的主要因素
1·內部因素(75) 2.外部因素
(二)防止切花早凋的一般措施
1·栽培措施(76) 2.采收後的保鮮處理
3.切花保鮮劑的使用(78)
(三)常見切花保鮮劑的主要成分
(四)切花保鮮劑的新進展
(五)切花保鮮舉例
菊花(83) 香石竹(84) 月 季(86) 唐菖蒲(86)
非洲菊(87) 金魚草(88)

下篇 插花藝術
一、什麼是插花
二、插花古今談
(一)東方插花藝術沿革
(二)西方插花藝術沿革
三、花材
(一)花材分類
(二)鮮花材
1.主要鮮切花(99) 2.主要鮮切葉(104)
3.主要鮮切枝(106)
四、器具
(一)插花容器
(二)幾架與墊闆
(三)花泥、花插與插花筒
1.花泥(110) 2.花插(110) 3.插花筒(111)
(四)插花配件
(五)其他用具
1.刀(112) 2.剪刀(112) 3.噴霧器(112)
……
五、構圖原理
六、基本構圖形式
七、基本技法
八、插花陳設和養護管理
九、插花作品的欣賞和品評
十、插花作品賞析

精彩書摘

6.病蟲害防治小蒼蘭的主要病害有菌核病、菌腐病、球莖腐敗病等。防治方法是種植前對球莖和土壤進行消毒。一旦發病,立即將植株拔除,並對穴兜進行消毒。
7.采收1~2月上市者,在下部花蕾著色,並有一朵小花開放時為采收適期。3~4月上市者,則在初花開放之前1天采收為好。收下的切花,按大、中、小分級,每20支一束,用玻璃紙包上,裝箱齣售。
麝香百閤
1.特徵特性麝香百閤為百閤科百閤屬球根類花卉,具鱗莖。葉披針形,全緣。花大,單生,花色鮮艷,花朵下垂,芳香,是重要的鮮切花品種。喜溫暖多濕的環境,忌乾冷,懼強烈陽光。切花花枝泡入水中,置3~4℃的條件下,可貯藏8周。麝香百閤有很多變種與品種。
生長適溫白天為25~28℃,夜問為18~20hC,12¨C以下易産生“盲花”。自然花期為6月中旬至7月上旬,如進行溫度處理,幾乎可以全年供應。
2.球莖的處理
(1)低溫處理 處理用的球莖應於6月中旬至7月上二旬適時收獲,並將有病蟲危害和受損傷的球莖剔除。首先將鱗莖用甲氧乙氯汞800~1000倍液浸泡30分鍾,用清水洗淨,晾乾後再進行貯藏。一般在7~13℃的條件下冷藏45~55天。如10月供花,6月中、下旬開始,在7~8℃條件下處理6~7周。
(2)催芽如果種植前球根已正常萌發,無需催芽;如果種植前尚未發芽,一般在18~23℃的條件下進行催芽。具體方法是下部鋪3厘米左右的沙或鋸末,將鱗莖放於其上,上部再蓋厚2~3厘米的沙或鋸末,澆水保濕,4~5天即可發芽。
3.繁殖通常用小鱗莖繁殖,有4種方法獲得小鱗莖。①植株地上莖基部及埋於土中的莖節處生長的小鱗莖(莖生子球);②葉腋可生珠芽;③用鱗片扡插産生子鱗莖;④可用莖生葉扡插獲得鱗莖。另外,可用播種法或組織培養法繁殖。
4.栽培管理
(1)定植定植時間,根據供花時間推算而定。定植時鱗莖的芽長以3~6厘米為宜。栽植時覆土以芽尖剛剛露齣地麵為宜。定植後澆透水。定植初期應用遮陽網或葦簾遮陰。
(2)管理
①溫度生長期間,一般維持白天25~28℃,夜間16~18℃,最低不能低於10℃。
②日照除11月至翌年2月份外,均需以遮陽網或葦簾遮陰,使光照減弱25%~3%。強光照和短日照會使百閤植株矮小,明顯地降低切花質量。口照不足又會使開花數量減少,“盲花”增多。
③澆水過於乾燥,影響莖的生長,水分過多,則莖葉即會徒長。乾濕相差太大,又會使盲花變多。澆水應在晴
……

前言/序言

  切花常用於製作花籃、花圈、花鉢、壁花、瓶插、頭飾和胸花等裝飾品。切花除鮮花之外,還包括在插花藝術中起陪襯作用的切葉類和切果類。
  由於切花從生産者手中轉到應用者手中,要有一定過程,而鮮切花剪離母體後,又極易造成蒸騰失水、營養虧缺和細菌感染等一係列問題。為瞭延長鮮切花的壽命,必須對這些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即研究切花的保鮮技術。
  我國鮮切花的應用雖然有悠久的曆史,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長期以來鮮切花一直未形成規模性商品生産。近些年來,鮮切花生産有瞭突飛猛進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花卉裝飾環境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用花卉裝飾室內,可以給人們“重返大自然的”感受;花卉造型優美,綫條流暢,生機昂然,可以給人以喜悅之感;在花卉設計、裝飾和養護過程中,能夠陶冶情操,充實精神生活。隨著人們對鮮花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切花生産及其保鮮技術迅速發展,種植麵積不斷擴大,引進品種陸續增加,插花藝術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為瞭滿足切花生産者和插花愛好者的需求,特編寫瞭這本小冊子,希望對我國的切花栽培、保鮮和插花藝術的發展能夠有所促進。
  編著者
  1995年2月
《花卉攝影技巧與後期處理》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麵嚮廣大攝影愛好者、花藝從業者以及園藝專業人士的實用指南,係統地介紹瞭如何運用攝影技術,捕捉並展現植物,尤其是花卉最美的瞬間,並進一步通過後期處理提升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全書共分為五個主要部分,每個部分又包含若乾細緻的章節,旨在為讀者提供從基礎到進階的全方位指導。 第一部分:花卉攝影基礎理論與實踐 第一章:認識你的相機與鏡頭 相機基礎設置: 詳細講解光圈、快門速度、ISO感光度在花卉攝影中的應用。例如,大光圈如何製造景深,虛化背景,突齣主體;慢快門如何捕捉動態的花瓣飛舞或展現水滴的晶瑩;高ISO在弱光環境下的權衡與使用。 白平衡的精準運用: 探討不同光源下(自然光、人造光)如何設置準確的白平衡,以還原花卉真實的色彩。實操演示暖色調、冷色調對畫麵氛圍的影響。 對焦模式的選擇: 分析單次對焦、連續對焦、自動區域對焦等模式在拍攝靜止花朵與運動花朵時的適用性,講解如何精確對焦在花蕊、花瓣邊緣的關鍵部位。 鏡頭選擇策略: 介紹微距鏡頭、定焦鏡頭(如50mm、85mm)以及變焦鏡頭在花卉攝影中的優勢與局限。重點講解微距鏡頭如何放大細節,定焦鏡頭如何營造美妙虛化,變焦鏡頭如何靈活構圖。 第二章:構圖與光綫——花卉攝影的靈魂 經典構圖法則: 深入解析三分法、對稱構圖、引導綫構圖、框架構圖等在花卉題材中的創意應用。通過大量實例,展示如何利用這些法則引導觀者的視綫,增強畫麵的穩定感與趣味性。 視角與景彆: 講解平視、俯視、仰視等不同拍攝角度如何賦予花卉不同的生命力與視角。介紹特寫、近景、中景等景彆如何展現花卉的不同層次與信息。 光綫的魔術: 詳細闡述不同時段、不同方嚮的光綫對花卉錶現力的影響。重點講解: 順光: 花朵色彩飽和、細節清晰,適閤展現花朵的紋理與色彩。 側光: 強調花朵的立體感與質感,光影對比豐富,富有戲劇性。 逆光: 勾勒齣花朵的輪廓,産生“金邊”效果,營造夢幻唯美的氛圍。 散射光: 柔和的光綫,適閤拍攝嬌嫩的花卉,避免強烈的反差。 利用自然光與人造光: 教授如何在室內窗邊、戶外陰天、晴天等不同環境下巧妙運用自然光。同時,介紹如何使用反光闆、柔光罩等簡單道具輔助光綫。 第三章:拍攝技巧與創意實踐 特寫與細節之美: 專注於花蕊、花瓣的紋理、露珠、昆蟲等細節的捕捉,展現微觀世界的精緻。 虛實結閤與動態錶現: 探索利用淺景深虛化背景,突齣主體;嘗試捕捉風中搖曳的花瓣、飛舞的昆蟲,賦予畫麵生命力。 色彩搭配與情緒錶達: 分析花卉色彩的冷暖、對比、和諧,如何通過色彩組閤傳達不同的情緒與意境,如溫暖、寜靜、熱情等。 環境與花卉的融閤: 探討如何將花卉融入自然環境(如花園、野外)或特定場景(如靜物颱),烘托花卉的自然美或藝術美。 創意拍攝手法: 介紹一些進階的創意拍攝手法,如疊曝、長曝光(拍攝花瓣軌跡)、移軸鏡頭效果模擬等。 第二部分:花卉後期處理的基礎與進階 第四章:圖像處理軟件入門 軟件選擇與界麵認知: 簡要介紹目前主流的圖像處理軟件(如Adobe Lightroom, Adobe Photoshop, Luminar等)的特點,並引導讀者熟悉其基本操作界麵、工具欄與麵闆。 RAW格式與JPEG格式的優勢: 詳細解釋RAW格式記錄的豐富信息量,以及其在後期調整中的巨大優勢。講解JPEG格式的特點與適用場景。 基礎調整:曝光、對比度、白平衡校正: 演示如何通過直方圖理解曝光不足與過度,如何精準調整曝光量、對比度,以及對白平衡進行細緻校正,為後續處理打下基礎。 第五章:色彩與影調的精細雕琢 白平衡與色溫/色調的深入調整: 講解如何利用滑塊精確調整色溫(偏暖或偏冷)與色調(偏綠或偏洋紅),以達到更準確或更具藝術感的色彩效果。 HSL(色相、飽和度、明度)的應用: 重點講解HSL工具在調整特定顔色上的強大功能。例如,如何提亮花瓣的黃色,降低背景的綠色,或改變花朵的紅色飽和度。 麯綫與色階的運用: 深入剖析麯綫工具在控製畫麵影調、對比度、色彩傾嚮上的靈活性。通過調整RGB通道或單一通道,實現畫麵的高光、中間調、陰影的精細控製。 色彩平衡與色彩查找: 演示如何利用色彩平衡工具在不同影調區域(高光、中間調、陰影)添加色彩,營造特定的色彩氛圍。介紹色彩查找(Color Lookup)錶的應用,快速實現電影級的色彩風格。 第六章:細節增強與瑕疵修復 銳化與去噪: 講解不同銳化算法的原理與適用場景,如何避免過度銳化産生“白邊”。介紹如何使用相機自帶或軟件的降噪工具,有效去除高ISO産生的噪點,同時保持圖像細節。 局部調整工具: 詳細介紹畫筆、漸變濾鏡、徑嚮濾鏡等局部調整工具的應用。例如,用畫筆提亮花朵主體,用漸變濾鏡壓暗背景,用徑嚮濾鏡突齣花心。 汙點修復畫筆與仿製圖章: 演示如何利用這些工具去除畫麵中不必要的雜物(如飛蟲、灰塵、背景乾擾物),修復花瓣上的小瑕疵,使畫麵更加純淨。 背景虛化與前景增強: 講解如何通過後期手法進一步強化背景虛化效果,或對前景進行適度提亮,使主體更加突齣。 第七章:創意後期與風格化處理 濛版與圖層疊加: 教授如何利用濛版精確控製調整的效果範圍,以及如何通過圖層疊加不同的調整效果,實現更復雜的創意。 藝術濾鏡與預設應用: 介紹軟件內置或第三方開發的藝術濾鏡(如Luminar的AI濾鏡、Photoshop的濾鏡庫),以及如何使用和修改預設(Presets),快速達到特定的藝術風格。 景深效果的模擬: 演示如何通過模糊工具和濛版,模擬淺景深效果,或者加強背景的虛化程度,突齣主體。 HDR效果的運用: 講解如何通過多張包圍曝光的照片閤成HDR,以保留高光和陰影的豐富細節,尤其適用於光比大的花卉場景。 黑白花卉的魅力: 探討黑白花卉攝影的構圖、光影和影調處理要點,如何通過黑白影調展現花卉的輪廓、質感和情緒。 第三部分:特定花卉的拍攝與後期實例 第八章:不同花卉的拍攝特點 嬌嫩花卉(如玫瑰、牡丹): 強調柔和光綫、細膩的影調控製,避免粗糙的紋理感。 色彩鮮艷花卉(如鬱金香、百閤): 注重色彩的飽和度與純淨度,利用光綫突齣其鮮艷的色彩。 質感特殊花卉(如蘭花、多肉): 展現其獨特的紋理、形態和光澤感,常用微距和側光。 戶外野花與庭院花卉: 融入自然環境,捕捉其生長狀態和生命力,運用更自然的色調。 第九章:經典花卉後期案例分析 案例一:一朵盛開的玫瑰: 從光綫調整、色彩飽和度、背景虛化到局部細節的銳化,完整演示後期流程。 案例二:一組含苞待放的鬱金香: 重點展示如何通過HSL工具調整不同顔色的鮮艷度,以及如何運用麯綫工具營造夢幻的色調。 案例三:一盆充滿生命力的多肉植物: 演示如何利用局部調整工具突齣多肉的紋理和層次感,並進行精細的銳化和降噪。 案例四:捕捉雨後花園的清新: 重點講解如何處理水滴的晶瑩感,以及如何通過色彩調整營造雨後清新的氛圍。 第四部分:花卉攝影的器材與環境 第十章:常用攝影器材選擇 相機類型: 單反、微單、手機攝影的優劣勢分析。 鏡頭推薦: 針對不同預算和需求,推薦適閤花卉攝影的鏡頭型號。 三腳架與快門綫: 強調使用三腳架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弱光或長曝光時,以及快門綫的便利性。 反光闆、柔光闆、閃光燈: 介紹這些輔助工具在控製光綫方麵的作用。 第十一章:優化拍攝環境 室內拍攝: 窗邊光綫、人造燈光的使用與控製。 戶外拍攝: 不同天氣下的拍攝策略(晴天、陰天、雨天)。 花園與溫室: 如何在特定環境中尋找最佳拍攝角度和光綫。 靜物颱搭建: 簡易的室內靜物颱搭建指南,用於控製背景和光綫。 第五部分:花卉攝影的進階探索與應用 第十二章:情感錶達與故事講述 通過光影與色彩傳達情感: 探討如何利用冷暖色調、明暗對比來烘托畫麵的情感基調,如溫暖、憂傷、喜悅等。 講述花卉的生命故事: 捕捉花卉從萌芽、綻放到凋零的不同生命階段,通過係列作品或單幅作品傳遞生命輪迴的哲思。 融入人物或象徵元素: 嘗試在花卉攝影中融入人像、昆蟲、建築等元素,增加畫麵的敘事性和藝術性。 第十三章:花卉攝影的商業與藝術應用 用於商業用途: 廣告、畫冊、網站素材等商業攝影的注意事項和技巧。 作為藝術品: 參加攝影展覽、齣版畫冊、創作係列作品的思路與方法。 與花藝的結閤: 探討攝影作品如何反哺花藝設計,以及如何為花藝作品進行專業的視覺呈現。 本書通過大量的實拍圖片和詳盡的操作步驟,旨在幫助讀者掌握花卉攝影的各項技能,從按下快門到輸齣成品,都能得心應手。無論你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基礎的攝影愛好者,都能從中受益,用鏡頭捕捉並展現齣花卉令人心動的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得說,這本書在藝術審美方麵的深度探索,遠遠超齣瞭我對“園藝指南”的固有印象。它對於插花藝術的闡述,簡直就是一本行走的視覺辭典。從東方的意境留白到西方的結構造型,從古典的對稱美學到現代的解構主義,作者信手拈來,信手拈來,卻又將這些復雜的流派解析得條分縷析,清晰明瞭。尤其欣賞它在“花語”和“場閤應用”部分的處理方式。比如,如何根據不同的慶典氛圍選擇閤適的色彩搭配和花材組閤,書中給齣的案例分析極具說服力,既有曆史典故的支撐,又有現代設計的創新。我過去常常為找不到閤適的靈感而苦惱,但翻閱此書後,腦海中仿佛被注入瞭無數新鮮的創意火花。它不是簡單地教你如何把花插進瓶子,而是引導你思考:你希望這束花“講述”一個什麼樣的故事?這種從技法到心境的升華,讓原本平凡的花藝實踐,變成瞭一種富有個人情感錶達的交流方式。

評分

這本《切花栽培與保鮮及插花藝術》真是本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它以一種近乎詩意的方式,將園藝的嚴謹與藝術的靈動完美結閤。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充斥著各種復雜的術語和數據,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書中的語言流暢自然,即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理解那些關於土壤配比、光照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的專業知識。更讓我驚喜的是,它不僅僅停留在“如何種好花”的層麵,而是將目光投嚮瞭花卉生命力的極緻展現——如何通過科學的保鮮技術,讓每一朵盛開的美麗得以延長。作者對不同季節、不同品種的花材特性瞭如指掌,所提供的保鮮建議細緻入微,比如針對玫瑰的吸水速度調整、百閤花粉處理的技巧等等,都展現瞭深厚的實踐經驗。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生機與芬芳的溫室之中,每翻一頁都充滿瞭對生命熱情的贊嘆。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部關於“美的延續”的哲學著作,讓人在實踐中體會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份對生命的敬畏感,纔是此書最寶貴之處。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非常閤理,它采取瞭一種螺鏇上升的學習路徑,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瞭從基礎到精通的跨越。初期的章節著重於基礎知識的打磨,如同為地基加固,比如對不同花卉生長習性的細緻區分和應對策略,這部分寫得紮實而嚴謹,完全沒有含糊其辭。接著,內容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保鮮技術的“黑科技”環節,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復雜的生化原理,而是用非常直觀的比喻解釋瞭乙烯的影響、細胞休眠的激活等專業概念,大大降低瞭學習門檻。最讓人稱道的是,它還穿插瞭大量園藝工具的選購與維護建議,這在許多同類書籍中常常被忽略。這種全方位的覆蓋,體現瞭作者對整個産業鏈條的深刻理解。它仿佛在說:要成就一瓶完美的花藝作品,從土壤裏那顆種子開始的每一步,都至關重要。對於追求“一站式”解決方案的深度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幾乎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

對於我這種生活節奏很快的城市工作者而言,這本書的最大亮點在於它提供的“高效美學”方案。我沒有太多時間進行長期的試驗和摸索,我需要的是立竿見影、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齣色。它列舉瞭許多“快速急救”手冊,比如花束蔫瞭怎麼辦、如何快速提升水培插花的觀賞期等,這些技巧都是可以即刻應用到日常生活的。而且,它對“容器的選擇與搭配”這一環節的探討,視角非常新穎。書中強調,花器不應隻是一個盛水的容器,而應是作品的“環境設定”。通過對不同材質、不同形狀花器的曆史演變和情感聯想的分析,我學會瞭如何用最簡單的花材,通過更換花器來營造齣截然不同的空間氛圍。這種“四兩撥韆斤”的審美智慧,讓我的日常插花變得既省力又齣彩,真正實現瞭美學上的“低成本高産齣”。

評分

我必須強調這本書在“本土化實踐”上的細緻入微。市麵上很多園藝書籍的案例和推薦品種,往往基於歐美氣候或特定的溫室條件,對於我們國內復雜多變的氣候條件參考價值有限。然而,這本書顯然投入瞭大量精力研究瞭本土化種植的可能性。它特彆劃分瞭一章,專門討論瞭在不同地區(比如南方的濕熱與北方的乾燥)如何調整切花的采收時間、如何應對本地常見的病蟲害威脅。而且,在介紹插花風格時,它也巧妙地融閤瞭中國傳統裝飾元素,使得作品更具親切感和文化認同。這讓我感到,作者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園藝實踐的引路人,他真正關心的是讀者能否在自己的小院子、小陽颱上,成功地復製和創造齣書中的美好景象。這本書讀起來,讓人充滿瞭信心和歸屬感,仿佛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時刻在我身邊,隨時準備提供最貼心的指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