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长相并不出众,却总是吸引着众多的人聚集围绕在他身边?为什么有的人地位并不高,但一开口是让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就按着他们的意思去做?答案很简单:他们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影响力,指的是用一种为别人所易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与拿“枪”威逼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的权力不同,影响力是非强制性的,通过影响他人内心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显然,相比权力而言,影响力的影响更强大、可靠与持久。
影响力可以通过培养获得。任何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佼佼者,那何不行动起来呢?
赵华夏,曾出版《如何做孩子的心灵导师》、《80后父母必读教子经》、《孩子性格内向怎么办》等图书。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就在想,这名字听起来就有点悬,什么叫“提升影响力”?对于孩子来说,不就是乖乖听话、好好学习、不惹麻烦吗?可读了之后,我发现我的想法简直是太狭隘了。这本书完全没有那种填鸭式的说教,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跟你娓娓道来,聊着如何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一种健康、积极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连接。比如,书中花了很大篇幅讲“倾听的力量”,不是那种敷衍的听,而是真正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恐惧,然后用恰当的方式回应。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很多次,总觉得孩子小不懂事,随便敷衍几句就过去了。这本书里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场景模拟,让我看到了具体操作的可能性,比如如何引导孩子在家庭会议上表达不同意见,而不是一味地服从,这真的是太宝贵了。它不是教你怎么去操控孩子,而是教你怎么去赋能孩子,让他们自己学会如何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声音,这比单纯的成绩单要重要得多。我特别喜欢它强调的“非暴力沟通”原则,那种细腻到骨子里的尊重,确实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重视,从而自然而然地散发出一种让人愿意亲近的气场。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简直是行云流水,一点也不拖沓,信息密度却非常高。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完全抛弃了那些空泛的理论口号,而是深入到了家庭互动的微观层面。特别是关于“肢体语言与非语言信号”的那一章节,简直是我的福音。我一直以为只要我表达得够清楚,孩子就能理解,但这本书揭示了,我们成年人无意识的叹气、不耐烦的眼神,对孩子自信心的打击有多大。它详细分析了不同场景下,家长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站姿、目光接触的频率和力度,来传递出“我是你的盟友”而非“我是你的审判官”的信号。这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对孩子“教育”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工具书,只不过主角换成了孩子。我试着按照书里的建议,在孩子向我展示他那幅“抽象派”画作时,收起了我惯有的批判性思维,转而用一种纯粹欣赏的姿态去提问,结果孩子立刻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创作理念。这种即时正向反馈,让我对书中的方法深信不疑。
评分读完大半,我开始意识到这本书的深层价值在于它对“同理心回路”的构建指导。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体谅”别人,但很少有书会具体指导“如何一步步搭建起这个同理心的桥梁”。这本书里提出的“角色互换练习”和“情感标签工具箱”是极其创新的。它不是要求孩子去“想象”别人的感受,而是提供了一整套可操作的步骤,帮助孩子将抽象的情感词汇与具体的情境事件挂钩。例如,当别的小朋友因为玩具被拿走而哭泣时,书里建议家长引导孩子描述的不是“他为什么哭”,而是“你看到他流眼泪时,你身体的哪个部分有什么感觉?”这种引导方式,强迫孩子从自身的生理反应出发,去捕捉和理解他人的情绪波动。这种由内而外的共情能力,才是未来社会最稀缺的“影响力”基础。它教会孩子如何成为一个连接者,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极其温和而坚定的,既有心理学的扎实根基,又不失生活化的亲切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数字时代影响力”的探讨,这一点在市面上同类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要求限制屏幕时间,而是将智能设备视为孩子社交网络延伸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书中有一部分内容专门讨论了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培养孩子的内容创造力而非单纯的消费习惯,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网络上的负面信息流。它提醒我们,未来的“影响力”将在虚拟空间中被定义,而我们现在对孩子的引导,将直接决定他们未来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还是被动的接收者。作者非常务实地提出了“数字公民素养”的培养路径,例如,如何引导孩子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具有建设性的观点,而不是情绪化的宣泄。这种与时俱进的视角,让整本书的价值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它不仅仅是关于家庭教育,更像是对孩子未来生存环境的预判和准备。我感觉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育儿指南,不如说是一份面向未来十年的“个人价值塑造蓝图”。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种“影响力”的书籍无非就是教人如何八面玲珑,如何察言观色,成为一个“人精”。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清新的视角所吸引。它真正探讨的,是孩子内在的“真诚”与“价值的体现”。书中有一段关于“选择与承担责任”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认为,真正有影响力的人,不是那些能说会道的人,而是那些敢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能从中吸取教训的人。这对培养孩子的“主体意识”有极大的帮助。我看到很多案例,都是关于孩子在面对挫折时,如何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解决者。它并没有回避“负面影响力”的诱惑,反而用一种非常辩证的角度去剖析,什么样的“影响力”是值得追求的。书中介绍的“小项目实践法”,鼓励家长设计一些小小的、需要孩子独立决策并付诸实施的任务,从这个过程中观察和引导,而不是事无巨细地代劳。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力。它不是在教孩子如何“表演”得有影响力,而是在构建一个能产生真正影响力的内在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