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义训研究

《尔雅》义训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鹏飞 著
图书标签:
  • 尔雅
  • 古籍
  • 训诂学
  • 语义学
  • 古代汉语
  • 文献学
  • 辞书学
  • 文化史
  • 经典
  • 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31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08731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9-01
页数:11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义训研究》作者积十余年之功,专力于义素分析法,对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诂学著作《尔雅》的义训方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全稿共分四章,首章在论述《尔雅》在我国典籍中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其编制缺点,各注家训释、援引《尔雅》的不足后,指出“义训”研究应重在揭示释词与被释词的意义关系。第二、三章分别从“同训”、“反训”两个角度出发,先界定术语,然后举例逐字解释,在对相关语料作穷尽性搜查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字词的意义结构。终章总结前文,揭示“同训”及“反训”的意义本质,申论全文的要点与创获。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尔雅》同训例释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权舆,始也”研究

第三节 “林、熏、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研究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尔雅》反训例释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俾、拼、抨,使也;俾、拼、抨、使,从也”研究

第三节 “允,信也;允,佞也”研究

第四节 “曩,久也;曩,勖也”研究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总结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尔雅》义训研究 内容简介 《尔雅》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历来为学者所重视。本书《尔雅》义训研究,并非对《尔雅》原文的全面解读或注释,而是聚焦于《尔雅》中“义训”这一核心概念的生成、发展、演变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字学、思想史、文化史上的独特价值。本书旨在从训诂学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尔雅》的训诂方法,探究其训诂原则的形成机制,考察其训诂成果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并结合具体的文本材料,力求呈现一个更为立体、细致的《尔雅》义训图景。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首先概述《尔雅》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地位与价值,明确其作为一部“非文,而书之,辨物,而有所辨”。在此基础上,引出本书的研究对象——《尔雅》的“义训”。对“义训”一词进行概念界定,阐释其在训诂学中的基本含义,即通过解释词语的意义,来辨别事物的本质和类属。接着,梳理学术界对《尔雅》义训研究的现状,指出以往研究可能存在的侧重点与不足,从而确立本书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即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推动对《尔雅》义训更深层次的理解。本书的研究方法将以文献分析为主,辅以比较研究、历史考证等手段,旨在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与辨析,力求得出客观、严谨的研究结论。 第二章 《尔雅》义训的发生与构成 本章将深入探讨《尔雅》义训的源头及其内部构成。首先,追溯《尔雅》的成书背景,分析其产生的社会与文化条件。例如,先秦时期文字的初步统一,以及对事物认知和分类的需求日益增长,都为《尔雅》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其次,将《尔雅》的义训内容进行结构性分析。探讨《尔雅》是如何以“名”和“训”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其义训体系的。“名”即事物之名,而“训”则指对该名之意义的解释。这种“名训合一”的模式,是《尔雅》义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本章还将考察《尔雅》在进行义训时所运用的具体方法,例如: 指事类训: 即通过指明事物的某种性质或特征来解释其意义。例如,“山,陵也”即指明山之类属于陵(高地)。 同义词互训: 利用意义相近的词语相互解释。例如,“大,故也”即以“故”训“大”,指事物之大,其因故而大。 假借训: 借用同音或近音的字来解释本字。 引申训: 通过词语的引申义来解释。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细致考察,揭示《尔雅》义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并初步探讨其训诂的逻辑基础。 第三章 《尔雅》义训的原则与特质 本章将聚焦于《尔雅》义训所遵循的原则及其独有的特质。 “辩物”之原则: 《尔雅》的核心目的在于“辨物”,即辨别事物的名实,区分事物的异同。《尔雅》的义训,正是围绕这一核心原则展开的。本章将详细分析“辩物”在《尔雅》义训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区分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器物,以及天文、地理、人事等概念。 “因名训名”的原则: 《尔雅》的义训,很大程度上遵循“因名训名”的原则,即以已知的、常见的词语来解释不熟悉或特殊的词语。这体现了其训诂的务实性和经验性。 “意说”的萌芽: 在某些义训中,虽然《尔雅》主要采取字面解释,但也隐约可见“意说”的萌芽,即对事物背后含义的进一步阐释。例如,对某些礼仪、祭祀用语的解释,已不仅仅停留在字面,而带有一定的文化解读。 《尔雅》义训的特质在于其“博大”与“精微”并存。一方面,其收录范围广泛,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其对事物名称的解释又力求精准,体现了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本章还将探讨《尔雅》义训中存在的某些局限性,例如,在某些领域可能存在的分类不尽合理,以及受到当时认知水平的限制。 第四章 《尔雅》义训对后世训诂学的影响 本章将重点考察《尔雅》义训对中国古代训诂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确立训诂学的典范: 《尔雅》以其系统性、条理性,为后世训诂学树立了一个重要的典范。其“名训”结合的模式,以及对事物分类的尝试,都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成为后世训诂学的重要基石: 历代许多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如《说文解字》、《广雅》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尔雅》的影响。《说文解字》以形说义,而《广雅》则更是在《尔雅》的基础上进行增补和发展,都承袭了《尔雅》的训诂精神。 影响了古代的文字学和经学研究: 《尔雅》的义训,不仅是文字学研究的宝贵资料,也为经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语言学支持。学者们通过对《尔雅》的解读,能够更好地理解先秦古籍的含义,从而深化对古代思想文化的认识。 训诂方法的发展: 《尔雅》所采用的训诂方法,也在后世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例如,汉代的经学大师们,在解读经典时,常常会引用《尔雅》作为重要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具创造性的训诂观点。 本章将通过列举具体史实和引用相关文献,来证明《尔雅》义训在中国训诂学史上的承前启后作用。 第五章 《尔雅》义训的时代局限与现代价值 本章将从历史的视角,审视《尔雅》义训的时代局限,并挖掘其在现代研究中的价值。 时代局限: 诚然,《尔雅》义训植根于其产生的时代,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例如,在某些科学认知尚不发达的领域,《尔雅》的解释可能存在偏差;在某些社会观念的影响下,某些概念的解释也可能带有局限性。本章将选取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以更加客观地评价《尔雅》义训。 现代价值: 尽管存在时代局限,但《尔雅》义训的现代价值不容忽视。 珍贵的语言学资料: 《尔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先秦时期汉语词汇、词义演变的重要窗口,是研究古代汉语的宝贵财富。 丰富的文化学素材: 《尔雅》的义训,折射出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风俗的重要参考。例如,其中对动植物的命名和分类,能够反映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和利用。 治学方法的启示: 《尔雅》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事物细致辨别的精神,至今仍能给现代研究者以深刻的启示。其“名训”结合的模式,也为今人提供了处理概念界定和阐释的思路。 文化传承的载体: 《尔雅》及其义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和传播,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章 结论 本章将对全书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重申本书的主要观点和结论。首先,回顾《尔雅》义训的发生、构成、原则与特质。其次,再次强调《尔雅》义训对后世训诂学产生的巨大影响。最后,在肯定其时代局限性的同时,着重阐述《尔雅》义训在现代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等领域的重要价值。本书的研究期望能够引发学界对《尔雅》义训更深入、更全面的关注,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以上详细的内容概述,本书《尔雅》义训研究,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尔雅》义训的全面、深入的学术视角,揭示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不朽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风格,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内敛的学术气质,没有花哨的装饰,一切都服务于内容的呈现。我最近对早期汉语的语音流变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已经消失在日常口语中的发音特征是如何通过文献记录得以保留和侧面证实的。我注意到本书的引文格式非常规范,这对于学术交流和引用是极其重要的基础保障。我设想,作者在进行这项研究时,必然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比对不同版本的异文,并对这些细微差别进行审慎的考量。我个人认为,真正的学术突破往往就藏在这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之中。这本书的结构看起来相当严谨,每一部分似乎都环环相扣,共同支撑起一个核心论点。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对细节的挖掘与对整体图景的把握的,这需要极高的驾驭能力。

评分

初看这本书的篇幅,我立刻联想到那些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的“慢阅读”经典。它的气质是沉静的,仿佛在邀请读者放下浮躁的心绪,进入一个需要耐心和专注力的世界。我最近在思考一个关于古代知识传播方式的课题,即在印刷术尚未普及的时代,一部重要典籍的知识是如何通过口头传授和抄录文本代代相传的。这本书的体例,尤其是其对文本演变的梳理,或许能提供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非常清晰,这对于避免在研究过程中产生歧义至关重要。它不像某些新近出版的流行读物那样试图用耸动的语言吸引眼球,而是以一种近乎“平铺直叙”的严谨态度,将复杂的学术问题摊开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间的深奥。这是一种对读者智识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别具一格,那种淡雅的米黄色调,配上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古代的氛围中。我最近在研究古代文献的演变,尤其是那些经典著作的流传与影响,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虽然我还没有时间深入研读其内部的文字,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脉络上的用心良苦。看得出来,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资料汇编,而是在某个特定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学理探讨。我尤其关注那些未被充分挖掘的史料线索,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打破以往固有的认知框架。从排版布局来看,注释和正文的区分做得十分清晰,这对于快速定位和交叉引用信息至关重要,也体现了作者对阅读体验的重视。整体感觉,这是一本值得放在书架上时常翻阅、细细品味的严肃学术著作,散发着浓厚的学养气息,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期待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特别是书脊的处理,带着一种老派的、图书馆气息浓厚的味道,让人一看到就心生敬意,仿佛抱起的是一部沉睡了很久的智慧结晶。我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古代礼制与社会结构的关系,而这些制度的根基往往深植于早期文献对行为规范的定义之中。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早期社会行为约束和认知模式的间接证据。从目录来看,作者似乎采用了多角度、交叉印证的研究方法,这比单纯的文本解读更具说服力。我特别关注那些需要大量古文字学和文献学功底才能解读的内容,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将这些高深的知识传递出来,打破专业壁垒。总之,这本书散发出一种“经得起推敲”的学术光泽,让人相信,它所承载的,是作者多年心血的结晶与沉淀。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瞬间,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告诉我,这绝非泛泛之作。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既有古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印刷的清晰度,墨色浓郁,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我最近恰好在处理一个关于古代文化符号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如何被挪用和重构的问题,这让我对任何涉及早期典籍的文本都保持高度敏感。这本书的厚度让人望而生畏,但同时也意味着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我瞥见其中一个章节的标题涉及到一个我研究了很久但始终未能找到确切出处的词汇,这让我心头一紧,迫不及待想要翻到那一页去一探究竟。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在记录和描述,更是在尝试构建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学术逻辑链条。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系统性的、层层递进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顺那些缠绕不清的历史脉络。

评分

2013-11-13 04:33:50 您的订单等待送往嘉禾站 张龙

评分

2013-11-12 18:17:52 您的订单预计11月13日送达您手中 系统

评分

2013-11-12 20:30:20 您的订单已通过扫描确认 陆芝凤

评分

资料性质的工具书,不错,很适合!

评分

2013-11-12 18:17:45 您的订单已经进入广州5号库准备出库,不能修改 系统

评分

2013-11-12 19:16:55 您的订单已经打印完毕 朱方磊

评分

2013-11-12 20:05:23 您的订单已经拣货完成 李智

评分

资料性质的工具书,不错,很适合!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