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套装共5册)

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套装共5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煜,谢刚国,吴瀛 著
图书标签:
  • 古画
  • 书画
  • 文物
  • 艺术
  • 内务府
  • 清宫
  • 目录
  • 古物
  • 珍品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363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1815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22
套装数量: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接管了紫禁城以外区域,根据《清室优待条件》,逊清皇室暂居紫禁城。原先由清宫内务府管理的宫内各类文物,陆续转交民国政府内务部管理。
   内务部是第1座国立博物馆、第1座宫廷博物馆、第1座艺术博物馆。
   《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总目》是民国政府早期所掌握的"国有"书画艺术品的总账簿,资料性强,内容极为珍贵。该书读者对象为书画艺术品投资者、中国美术史研究者,以及相关的研究机构、学术机构。此次出版可视为民国版之《石渠宝笈》,弥足珍贵,是我国书画国宝流传有绪的重大见证,其意义与价值不可估量。学界将之与《盛京故宫书画录》对照比较,假以时日详加研究,或可祛世之所疑。

内容简介

   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接管了紫禁城以外区域,根据《清室优待条件》,逊清皇室暂居紫禁城。原先由清宫内务府管理的宫内各类文物,陆续转交民国政府内务部管理。1913年12月24日颁布的《古物陈列所章程》中规定“古物陈列所掌握关于古物保管事项,隶属于内务部”。
   1914年由德国的罗克格公司设计施工,将武英殿、敬思殿改建为陈列室,同年10月11日,古物陈列所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它是中国第1座国立博物馆、中国第1座宫廷博物馆、中国第1座艺术博物馆。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前,由内务部所辖的古物陈列所成为理所当然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1919年古物陈列所首先完成书画目录,至1925年基本全部完成。1927年古物陈列所成立鉴定委员会,分书画、陶瓷、金石、杂玩四组,延聘罗振玉、萧愻、徐鸿宝、福开森、徐宝琳、容庚、陈承修、庆宽、马衡、陈时利、陈汉弟、邵长光、郭葆昌、宝熙、陈浏、颜世清、王国维、王禔、袁励准等19人(人员后来有所调整)为鉴定委员。大约二十世纪30年代,古物陈列所开设古画研究室,于非闇、黄宾虹等人均曾在其中供职。
   1913年由承德行宫运至北京的文物有119500余件,1914年由沈阳奉天行宫运至北京的文物有114600余件。这些文物包括家具、陈设、铜器、玉器、书画、钟表、书籍、毡毯及其他杂物。《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则收录了承德、奉天两处行宫的全部书画目录。内记载所录书画作者、名称、尺寸、质地、内容、款识、题跋、印鉴、收藏印记,并以时代排序。古物陈列所所藏书画国宝来源为上述两处行宫,可能比不上后来的故宫博物院(指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但其数量、品质亦应较为可观。
   贺履之《篑公论画》中言及:“昨与诸君诣文华殿,观清室大内之所藏矣,其大殿及东西两内之所陈列,如唐岱、方琮、袁涛、金廷标等,内廷供奉之画,弥望皆是,彼皆羁身画院,濡染富贵习气,故笔墨未免恒蹊,其宋元以来流传之真迹,则有若惠崇、王诜、郭熙、马远、倪瓒、王蒙、赵孟頫诸家,均属精妙之品,为近今所罕见,次则明清诸家,如仇英、唐寅、董其昌、王翚、王原祁、恽格等作,亦属可观,然尚非其精者,诸君以仓卒之时间,驰马看花,未必能一一领会”,这种观摩性质的活动在当时较为普遍,另如北方画坛领袖金城在世之时,曾从古物陈列所中借出大量宋元明清名家真迹,以供湖社弟子临摹。古物陈列所开放古代藏画资源对民初中国画画风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后人评价:“古物陈列所展示的历代名作,画家可以观看,可以临摹,大大改变了画家看不到历代名迹的状况,对中国现代绘画史产生了很大影响。现代中国画从世纪初逐渐抛弃四王,改而追踪宋元。从北方的金城到南方的吴湖帆、冯超然、张大千、谢稚柳等等,都以模仿学习宋元为荣。这个风最初是从古物陈列所刮起来的。”而从这部《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我们可以从中大致窥查出这些画家们画风取向的轨迹,了解在这个古画研究室里画家们到底临摹了哪些重要作品。在这个古画研究室里,培养了田世光、俞致贞、郭味蕖……
   《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得以重新影印,因其见证了民国政府第1次向民众公开国家藏画资源,此中的画史意义颇为重大。《目录》中的国宝书画历经清宫庋藏再经民国政府保管,其间流传有绪。内容极其珍贵、资料极为丰富,《目录》总纂者为何煜,时任教育部次长。主任编纂为谢刚国,谢氏为知名学者,曾列名“公车上书”;另一主任编纂为吴瀛,时任京都市政都办公署坐办(相当于市府秘书长)。编纂处其他成员俱为知名书画家。试想以副部长之尊统筹总领兹事,足见当时民国政府的重视程度。《目录》被视为“民国之石渠”,所录字画内容皆为官方斟酌审定,因而深信此次影印重版有功于画史、有助于学界,定当为书画研究者、书画收藏者所推重。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册:
原序
在事姓氏
凡例
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书画总目
第一卷 书册
第二卷 书卷
第三卷 书轴书屏横幅楹联附

第二册:
第四卷 画册
第五卷 画卷

第三册:
第六卷 画轴一
第七卷 画轴二画屏横幅画对附

第四册:
第八卷 书画合璧书画册书画卷书画轴附屏
第九卷 像册
第十卷 像轴
第十一卷 书画扇一
第十二卷 书画扇二
第十三卷 书画扇三
第十四卷 书画扇四

第五册:
附卷一 缂丝册缂丝卷缂丝轴屏幅璧衣楹联附
附卷二 刺绣册刺绣卷刺绣轴屏联附
附卷三 藏画轴
补遗总目
补遗一 书册书卷书帧楹联附
补遗二 画册书画卷书帧缂丝刺绣藏画册
勘误表

前言/序言


《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套装共5册)》是一部为学术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精心编纂的权威性图录。该目录系统地收录并整理了内务部古物陈列所珍藏的历代书画精品,是研究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卷帙浩繁,体系严谨 此套目录共分五册,每册内容均经过严格的学术审订和分类编排,力求全面展现陈列所所藏书画的丰富性与艺术价值。整体而言,该目录以朝代为基本脉络,并辅以作者、类别等多重维度进行细致划分,便于研究者按图索骥。 第一册:早期书画珍品 本册重点收录了陈列所所藏的早期书画作品,涵盖了从上古至唐代的重要文献与艺术品。其中,既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法名帖,如临摹的古代碑帖,展现了汉字演变的书法脉络;也有初具规模的绘画作品,如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的早期遗存。这些作品不仅是研究中国书画艺术起源与发展的宝贵资料,更是承载着早期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与审美情趣的文化载体。本册的编纂,旨在梳理并呈现中国书画艺术的萌芽与早期发展形态,为理解后续艺术的演变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册:唐宋风华 第二册聚焦于中国书画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期——唐宋时期。唐代以其恢弘大气、色彩斑斓的艺术风格著称,本册收录的唐代书画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兼容并蓄、开放自信的时代精神。书法方面,涵盖了从继承魏晋遗风的大家,到开创一代新风的大家之作,展现了楷、行、草、隶等多种书体的成熟与发展。绘画方面,无论是气势磅礴的山水画,还是生动传神的仕女画、人物画,都体现了唐代艺术的高度成就。 宋代则以其文人气息浓厚、意境深远的艺术特点而备受推崇。本册收录的宋代书画,着重体现了宋代文人画的兴盛,山水画的写实与写意并重,花鸟画的细腻生动,以及书法上注重抒情写意、追求个性表达的特点。本册内容,将带领读者领略盛唐的气象万千与两宋的雅致风韵,是中国书画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第三册:元明遗韵 本册主要收录了元代和明代时期的书画作品。元代书画在继承宋代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游牧民族的奔放气质与文人雅士的闲适情怀。本册中,元代山水画的笔墨更加恣肆,意境更为辽阔;花鸟画则显露出独特的地域特色与生活气息。书法方面,元代书法家们在继承前代法帖的同时,也展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明代是中国书画史上的又一重要时期,本册详细介绍了明代各时期、各流派的书画特色。明代绘画,既有承袭元代遗风的大家,也有开创新风的革新者,工笔与写意绘画均有杰出表现,题材也更为广泛,如人物、山水、花鸟、界画等,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明代书法,在继承帖学传统的同时,也涌现出碑学兴起的迹象,行草书尤为发达,形成了多种书写风格。本册内容的呈现,将清晰勾勒出元明时期书画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独特的时代印记。 第四册:清代艺术 第四册将焦点聚集在清代书画。清代艺术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既有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吸收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本册收录的清代书画作品,涵盖了宫廷绘画、文人画、市民绘画等多个领域。 清代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在继承明代文人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多种风格流派,如“四王”的程式化,扬州画派的野逸,以及海派的融合创新。人物画、花鸟画也各有发展,宫廷画院的精工细作与文人雅士的笔墨写意形成鲜明对比。清代书法,在继承帖学的基础上,碑学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帖学大家辈出,碑学书法也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篆隶楷行草各体均有精彩之作。本册内容,将全面展现清代书画艺术的辉煌成就及其艺术特质。 第五册:近现代书画与杂项 第五册的内容则涵盖了近现代时期(主要指清末至民国时期)以及一部分特殊的杂项书画作品。近现代是中国社会变革剧烈的时期,书画艺术也随之呈现出新的面貌。本册收录的近现代书画,既有延续传统、在技法上有所突破的作品,也有受到西方艺术思潮影响、进行创新探索的佳作。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中国书画艺术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本册还可能收录一部分具有特殊价值的杂项书画,例如一些文人雅集的书画扇面、册页,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虽不一定属于主流的“大家”之作,但往往能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生活情趣,或是某一地域的艺术特色,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价值与意义 《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学术研究价值: 该目录为书画史、美术史、文学史、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最权威的资料。通过对所收录作品的风格、题材、款识、印章等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历代书画艺术的发展演变规律,梳理艺术流派的形成与传承,探究艺术家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文化遗产保护价值: 该目录的编纂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它对内务部古物陈列所所藏的宝贵书画文物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鉴定与著录,为文物的永久保存、研究与传承奠定了基础。 艺术欣赏价值: 该目录收录的均为历代书画精品,其精美的复制品和详细的介绍,能够让广大艺术爱好者近距离地欣赏到中国古代书画的独特魅力,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历史文献价值: 书画作品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当时的服饰、建筑、风俗、人物等。通过对目录中书画作品的研究,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与文化风尚。 编纂特点 该目录在编纂上,注重以下几点: 严谨的学术考证: 对每件作品的作者、年代、真伪等都经过了严谨的学术考证,力求准确无误。 高质量的图像复制: 采用先进的印刷技术,对书画作品进行高质量的图像复制,最大程度地还原作品的原貌,便于读者进行细致的观察与研究。 详实的著录信息: 除了作品的图像,还提供了详细的著录信息,包括作品名称、作者、尺寸、材质、收藏信息、款识、印章等,以及必要的学术注释与研究背景。 清晰的分类体系: 采用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使目录结构清晰,查找方便,便于研究者快速定位所需资料。 总而言之,《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套装共5册)》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巨著,它以系统、严谨、全面的方式,将内务部古物陈列所所藏的璀璨书画瑰宝呈现于世,为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研究与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案头必备的权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真是考究,厚实的函套一看就价值不菲,里面的书脊设计也很有古典韵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里面收录的内容必然是分量十足的。我特地找了一个周末,泡了一壶茶,打算细细品味第一册的导言部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批珍贵藏品的遴选标准,简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艺术史教科书,从魏晋风骨的勾勒到宋元气韵的流淌,每一段文字都像是出自一位资深研究者之手,严谨而不失文采。尤其对几件镇馆之宝的初步叙述,那种对笔墨细节的洞察力,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到正文去核对图像。虽然光看目录和前言,对具体画作的细节还无从下手,但那种学术的厚重感和对文物保护的敬畏之心,已经扑面而来了。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张进入顶级博物馆珍藏库的“通行证”,期待后续对具体卷册的深入探索,相信这五册的系统梳理,会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古代书画鉴赏世界。

评分

这套书的排版设计确实很有大家风范,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图像呈现”上的用心。以往很多大部头的图录,为了追求“全景式”展示,常常把单张作品印得过小,细节失真,但这部陈列所的目录,似乎在图像质量上做出了巨大的权衡。尽管我尚未看到高清的局部放大图(那可能要等到后续的专业研究专著),但就其对整幅作品的还原度来说,已属上乘。特别是那些色彩斑驳、晕染微妙的宋代山水,即使在标准尺寸下,也能隐约感受到笔墨的干湿浓淡变化。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卷轴装裱修复记录的那几页,虽然内容不多,但对于理解一件古代艺术品是如何历经沧桑保存至今的过程,提供了极好的视角。这套书不仅仅是展示“画”本身,更是展示了“物”的历史,这种历史感和物质性体验,是纯粹的线上浏览无法替代的。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官方性质的“目录”抱持着一丝保留,总觉得可能过于刻板,更像是档案记录而非赏析指南。然而,翻开其中一卷关于明代书家作品的索引部分后,我的看法彻底颠覆了。这里的著录方式,不仅仅是简单罗列“作者、年代、尺寸”,更包含了对印鉴、题跋的细致考证,甚至对纸绢材质的初步判断都有所提及。这种详尽的程度,对于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是如获至宝,对于我这种想深入了解作品流传脉络的人来说,也提供了极佳的线索。比如,其中对某幅作品上鉴藏印的拓印与比对,其精细程度让人叹为观止,这远超出了普通图录的水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去对比每一个著录条目是否与实物完全吻合,但从这种近乎苛求的撰写态度中,可以感受到编纂团队对“古物”二字的敬畏。这套书与其说是目录,不如说是一部集合了历史考据、材料科学与艺术鉴赏的综合性工具书,每翻一页都充满了“原来如此”的惊喜。

评分

我通常不太喜欢阅读那种过于学术化、充满晦涩术语的古籍整理本,总觉得有点望而生畏。但这部《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却在严谨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它的叙述语言虽然准确无误,但在关键的“艺术评价”部分,偶尔会流露出一些带有时代烙印的、更偏向人文关怀的描述,这使得阅读过程没有那么枯燥。比如,对几幅文人墨戏的介绍,文字中透露出一种对作者当时心境的揣摩,这种“代入感”很强。我甚至在某一册中发现了一段关于某件藏品征集过程的简短记录,虽然只占了很小篇幅,但它让人联想到民国时期文化人的奔走呼号,那份对国宝流散的忧虑,是现代目录中难得一见的“人味儿”。这套书,确实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而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图文记录。

评分

这套书的体量实在惊人,五册的规格放在书架上非常壮观,这让我意识到,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速览”的作品,它需要的是系统性的学习和长期的参考。我目前的工作性质需要我经常查阅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书法风格演变,以往总需要翻阅散乱的单行本或电子资料。现在,有了这样一个集中、权威的整理,无疑大大提高了我的效率。虽然我还没有时间去逐一核对每一册的“流传鉴定”部分,但光是目录本身所蕴含的脉络清晰度,就足以让人信服。它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仿佛是为中国古代书画的脉络做了一次全面的“CT扫描”。对于那些致力于深入研究的学者或资深藏家而言,这套书的价值毋庸置疑,它是一个坚实的基石,支撑起未来更多研究的展开和深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