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论城市伟大至尊之因由
原价:12.00元
作者:(意)波特若 ,刘晨光 ,林国基 补注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561747186
字数:90000
页码:12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27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论城市》篇幅虽然不长,初看之下,却令人有眼花缭乱之感。这主要源于作者绚丽多姿的修辞手法和对于大量例证的运用。波特若是那个时代典型的人文学者,具有深厚的古典学养,这从他随手插引或隐名借用的古典作家所述以及拉丁语句就可窥其一斑,而其中关于古代城市的历史知识尤其可惊可叹。此外,他在篇中也显露出博学多才的素质,关于河流、植物、地理、人种的大量知识,足以使其堪当“博物学家”的名号。如果仅仅拥有知识而没有熟练运用语言以表达思想的能力,他或许写出来的只不过是一篇古板乏味的“学术论文”。波特若在很年轻时就做过修辞学老师,因此得以把自己渊深而驳杂的各种知识经过思想的过滤,用生动、优美、精炼而雄辩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最为典型地表现在《论城市》中最长的两章中,即第一卷第 10章和第二卷第11章,其内容增人见识,其语言引人入胜,我们仿佛被他引导着进行一场奇妙的漫游。对,“漫游”一词最为准确地表达出阅读此篇的感觉,波特若自己也在第二卷第11章的结尾说自己在“漫游世界”,我们跟着他从这个时代到那个时代、从这个王国到那个王国。
本书属于海国图志丛书中的一种。本书是乔万尼·波特罗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政治学说的一部经典名著,它的出版有助于推动古典政治学的研究。尽管在西方古典政治学中,波特罗以反对马基雅维里见称,但是他在某些方面与马基雅维里思想极其一致。比如,与马基雅维里一样,他也认同宗教在国家、社会中的重要性。本书记载了他最具原创性的的思想:经济因素对政治领域的重要性。他认为城市是否伟大端赖其经济的繁荣发展,城市的统治基础在于财富,而财富的生产则有赖劳动。同时,他在书中也尝试回答一个经典问题:为什么城市一当变得伟大的时候,往往停滞不前?他认为城市人口的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会无可避免地受到一系列资源的匮乏所制约,从而使得城市的发展滞缓。在这个问题上,波特罗预示了后世的马尔萨斯以及其他经济学和政治学派的产生。
目录
卷一
1.何谓城市,及城市的伟大被认为是什么
2.权威
3.强力
4.罗马人如何通过耗损他们的邻邦来壮大罗马城
5.有些把其他市镇的居民并入自己的市镇之中
6.快乐
7.利益
8.处所的便利
9.土壤的肥沃
10.运输的便利
卷二
1.罗马人的适当方式
2.殖民地
3.宗教
4.学校和研究
5.正义的殿堂
6.工业
7.特权
8.在财产中拥有一些即时商品
9.支配与权力
10.贵族的居所
11.君主的居所
卷三
1.拥有很少还是很多公民对一个城市更为有利
2.曾经成就伟大境界的城市不再继续按照那种比例增长的因由
3.关于城市伟大至尊之因由
附录:地理之于美国民主的利与弊——对乔万尼·波特若“大国研究”的一项补注(林国基)
作者介绍
乔万尼·波特罗(Ginvanni Botero,1544—1617),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的思想家、修士、诗人和外交官,著名的反马基雅维里主义者,尤以《国家理由论》一书闻世,主要著作还有《论城市伟大至尊之因由》、《基督教君主论》、《论君王的智慧》、《论威尼斯共和国》、《论将领》、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时而低沉庄重,时而激昂澎湃。在描述那些孕育了伟大思想和艺术的黄金时代城市时,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充满了对人类创造力的由衷赞美,句子结构变得舒展而富有韵律感,仿佛能嗅到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空气中的松脂味。然而,当论及工业革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时,语言又陡然变得凝练、短促、充满张力,充满了对盲目进步的反思和警醒。这种在情感表达和学术分析之间的自由切换,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避免了通篇的单调。对于那些追求文学性和思想性完美结合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次盛宴。它成功地将硬核的城市理论与引人入胜的叙事艺术结合起来,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文字本身带来的审美愉悦。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和历史基础,否则很容易在那些复杂的概念矩阵中迷失方向。我第一次拿起它的时候,被其中晦涩难懂的术语和那些冗长复杂的从句搞得颇有些挫败感。但是,一旦咬下那颗“硬骨头”,后面的回报是极其丰厚的。作者在阐述“权力结构如何内嵌于地理布局”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的掌控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他并没有满足于平面地图的分析,而是引入了时间维度,探讨城市如何通过记忆的沉积和遗忘来塑造未来的形态。我特别喜欢他对比不同文明对待“废墟”态度的章节,一个文明如何对待自己的过去,折射出其对自身命运的理解深度。那种对细节的极端关注,使得即便是最宏大的理论推演,也总是能找到坚实的地面支撑,让读者感觉到一切都是可以被追溯、被理解的,而非凭空臆造的玄学思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厚重而又带着一丝神秘感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立刻就让人联想到那些尘封已久的史诗和恢弘的哲学思辨。装帧的质感极其出色,拿在手里分量十足,翻开扉页,那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微涩,瞬间就将我带入了一种严肃的阅读心境。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惊叹。他没有直接抛出宏大的结论,而是像一位老练的导游,先是带领我们穿梭于那些古老的城邦遗址,细致描摹着每一块残垣断壁上所镌刻的社会结构与权力更迭的痕迹。这种由表及里的解构方式,让那些抽象的“城市本质”逐渐具象化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瞬间。特别是其中关于早期城市规划中“神圣空间”与“世俗权力”张力关系的论述,简直是洞察人心,将人类文明初期的集体焦虑与秩序构建表达得淋漓尽致。虽然篇幅浩繁,但阅读体验异常流畅,仿佛跟随着作者的思维轨迹在历史的长河中激流勇进,对任何一个热爱深度思考和文化溯源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精神洗礼。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狠狠地摇晃了一下,特别是关于“现代性”的批判部分,简直是一记精准的重拳。作者的笔触犀利得像是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当代城市化进程中那些光鲜亮丽的表象,直指其内在的异化与精神的荒漠。他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理论模型,从社会学的功能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解构,融会贯通,毫不晦涩。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非人化空间”的描述,那种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背后,隐藏着多么冷漠的个体疏离和功能至上的逻辑。这种细腻而又充满批判性的观察,迫使我停下来审视自己每天通勤的街道、光顾的商场,甚至自己居住的公寓楼。这不只是一本探讨“城”的专著,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巨大机器是如何驯化我们的欲望、磨平我们的棱角。通篇洋溢着一种近乎悲怆的深刻,它没有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但正是这种直面困境的勇气,才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回响力量,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全是关于我们“何以为家”的追问。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提供了最终的答案,而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无比坚固的提问框架。它迫使我重新审视“宜居性”的真正含义——这绝不是简单的绿化率或交通便利度能够衡量的。作者巧妙地引入了“陌生人社会中的信任机制构建”这一话题,将城市空间视为一种社会契约的物理体现,这对我理解现代都市中的人际关系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时地停下来,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观察和疑问,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激发读者的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它像一位高明的辩论家,不断地提出反驳性的观点,挑战读者的既有认知,直至你不得不构建起自己更坚实的立场。对于那些厌倦了浮光掠影的城市评论,渴望触及事物根源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它挑战了我们对“进步”的盲目崇拜,引导我们去探寻那些真正使人类社群得以延续和繁荣的底层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