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译解孟子

傅佩荣译解孟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佩荣 著
图书标签:
  • 孟子
  • 儒家经典
  • 傅佩荣
  • 译注
  • 先秦
  • 哲学
  • 思想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468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2938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4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邹国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古今有多种推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即前322年-前289年,或前385年一前304年。
孟轲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①孟子其人其书
(前言)②思想与辩才的神奇组合
梁惠王篇上
梁惠王篇下
公孙丑篇上
公孙丑篇下
滕文公篇上
滕文公篇下
离娄篇上
离娄篇下
万章篇上
万章篇下
告子篇上
告子篇下
尽心篇上
尽心篇下

精彩书摘

陈代说:“不愿谒见诸侯,似乎只是拘泥小节。如果现在您去谒见,往大的方面说,可以称王天下,往小的方面说,可以称霸天下。况且《志》上说:‘受屈一尺可以伸直八尺’,似乎值得一试。”
孟子说:“从前,齐景公打猎,用旌旗召唤猎场小吏,小吏不肯前去,齐景公准备杀他。”有志之士不怕弃尸山沟,勇敢的人不怕丢掉脑袋。,孔子称赞猎场小吏是取他哪一点呢?取的是,不是他所应该接受的召唤之礼,就不前往。如果我不等诸侯的召聘就主动谒见,那算什么呢?并且所谓受屈一尺,可以伸直八尺,是从利益来说的。如果只讲利益,那么受屈八尺伸直一尺而可以得到利益,也可以去做吗?从前,赵简子派王良替他的宠臣奚驾车去打猎,一整天打不到一只鸟。奚向赵简子回报说:‘他是天下最拙劣的驾车人。’有人转告王良这句话。王良说:‘让我再驾一次。’奚勉强同意,结果一个上午就打中了十只鸟。奚回来报告说:‘他是天下最能干的驾车人。’赵简子说:‘叫他专门替你驾车。’于是告诉王良,王良不愿意,说:‘我为他按规矩驾车,一整天打不到一只;不按规矩驾车,一上午就打到了十只。’《诗经·小雅·车攻》上说:“不违反驾车规矩,箭一出手就射中。”我不习惯替小人驾车,请让我辞去这个差事。,驾车的人尚且羞于与射手妥协,妥协所猎得的鸟兽,就算堆积如丘陵,他也不肯做。如果委屈正道而顺从诸侯,那算什么呢?并且你错了,委屈自己的人,从来没有能伸直别人的。
……

前言/序言


《梁惠王章句》:善政的起点,仁爱的开端 孟子,这位被誉为“亚圣”的儒家巨擘,其思想光辉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古代的哲学长夜。而在浩瀚的孟子著作中,《梁惠王章句》无疑是最为核心、也最为人熟知的篇章之一。它不仅是孟子思想体系的基石,更是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篇章以梁惠王与孟子的对话为载体,层层剥茧,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仁政”的理念,指明了理想政治的根本在于“民心”与“仁德”,为历代渴望建立太平盛世的君王与士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梁惠王章句》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它清晰地勾勒出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开篇,梁惠王便迫不及待地向孟子询问何以能称王,企图从孟子那里得到治国方略的秘籍。然而,孟子并没有直接回应“何以称王”这样的功利性问题,而是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仁政”的根本。他指出,梁惠王所追求的“王道”与“霸道”有着本质的区别。梁惠王所谓的“土地”,在他看来是指疆域的广阔,兵力的强盛;而孟子所理解的“王”,却在于“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这种区别,直接点明了孟子将政治的出发点从强制力转向了人民的认同与归属。 梁惠王所谓的“土地”,是他称王的基础;而孟子所说的“土地”,则是指“百姓”。他以“牛山之木”的比喻,生动地揭示了统治者若不善待百姓,再广袤的土地、再肥沃的资源,终将沦为荒芜。牛山之所以变为“八年而不能生草木”,是因为“斧斤之竹,掠者往来”,这是外在的掠夺。而君王若“无乎为之”,即不去体恤民情,百姓“无所于乐,无所于归”,则“何以异于山林”?这里的“异于山林”,并非指环境的差异,而是指生命的凋零,活力的丧失。孟子通过这个生动的比喻,强调了“民心”的至关重要。一个统治者如果不能赢得民心,那么他所拥有的土地和资源,将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最终走向衰败。 孟子对“仁政”的阐述,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有着具体的操作层面的建议。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他反复强调了“养民”的重要性。他批评了梁惠王“吾力足以拒胡、越,而积于不足,则何也?”,指出其问题并非出在“力”的不足,而是出在“积”的不足,而这个“积”指的就是“百姓”。梁惠王之所以“积于不足”,是因为他只顾征伐,却忽略了百姓的基本需求。孟子则提出了“沟浍”、“囷囷”、“仓廪”、“学校”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来确保百姓能够温饱、有衣穿,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 “沟浍”,指的是修建水利,保障农田灌溉,提高粮食产量,这是“养民”的根本。 “囷囷”,指的是储备粮食,以备荒年之用,体现了统治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仓廪”,指的是设立粮仓,以充足的储备来稳定物价,保障百姓的供应。 “学校”,指的是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提高民众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这是“养民”的更高层次。 孟子认为,一个君王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民之所往,其至如流水”。这是一种自然的、不可阻挡的力量,它源于百姓对统治者的感恩与认同。他进一步指出,即使在战争时期,也应当“不食五谷者,不祥也;不衣帛者,不祥也;所以致远畏者,不可致也”,即在战争中也要保障百姓的基本生存需求,不能以牺牲民生来达成军事目的。否则,即使战争胜利,也是“丧其民者,民亦丧其君”的结局。 《梁惠王章句》中,孟子还深入探讨了“义”与“利”的关系。他批评了梁惠王“何必曰利?亦曰仁义而已矣!”的说法,认为君王如果总是以“利”为出发点,则容易陷入争夺,而“大夫争之,庶人争之”,最终导致“国恒亡”。孟子强调,“仁义”才是安邦定国、赢得民心的根本。他用“渔父”的比喻,阐述了“义”的普遍性与必要性。渔父所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就是“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已经成为千古名句,深刻地阐释了“义”高于“生”的价值取向。 孟子认为,君王如果能够以“仁义”为准绳,那么“刑期无刑,民无罪,而身不过”,即刑罚的执行会减少,百姓违法犯罪的几率也会降低,统治者自身也不会因此而背负罪责。这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更高境界,是真正意义上的“王道”。他将“仁政”比作“乐”,认为“乐”应当与民同乐,而非“独乐”。“乐民之乐者,人恒乐之;忧民之忧者,人恒忧之。”如果君王能够与民同甘共苦,那么百姓自然会拥戴他,国家也会安定繁荣。 《梁惠王章句》的价值,还在于它对于“天命”的解读。孟子虽然信奉“天命”,但他认为“天命”并非冥冥之中注定的,而是可以通过人的努力来争取和实现的。他认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里的“天”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指“民心”。如果君王能够施行仁政,赢得民心,那么就是顺应了“天命”,自然会昌盛;反之,如果倒行逆施,失去民心,那么就是逆天而行,最终走向灭亡。 孟子在《梁惠王章句》中,还提出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性善论。他认为,人之所以能够分辨是非善恶,是因为天生就具有“仁、义、礼、智”的“四端”。“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而仁政的实行,正是建立在这种人性的基础之上。君王如果能够激发和培养百姓的“四端”,使其向善发展,那么国家自然会走向太平。 总而言之,《梁惠王章句》并非仅仅是一篇古代的政治哲学论著,它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真正“仁者”的智慧宝典。孟子通过与梁惠王的对话,将抽象的政治理念具象化,将高深的哲学思想生活化。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刀剑与权谋,而是来自内心的仁德与对百姓的关怀。他提醒我们,政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的幸福与安宁。篇章中流淌着的,是对苍生福祉的深切忧虑,是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是对人性光辉的坚定信念。时至今日,孟子的“仁政”思想,依然闪烁着不朽的光芒,为我们思考当下社会发展与人伦道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慧启迪。阅读《梁惠王章句》,便是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中汲取力量,感悟智慧,重塑对“善政”的理解,开启通往“仁爱”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完前几章后,我发现自己对日常沟通和决策制定产生了一些微妙但积极的变化。这并非是那种立竿见影的“成功学”式的效果,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态调整——更注重内省,更愿意从“人”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孟子的某些核心观点,比如“君子之于道也,不独为己之谓也”,潜移默化地提醒着我,任何行为的出发点都应该建立在更宏大、更具普遍性的价值之上。这本书所传递出的,是一种强大的精神韧性和对个体责任的强调。它不像某些快餐式的读物那样追求即时的感官刺激,而是如同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去品味,其醇厚的底蕴会在你不知不觉中渗透你的思维结构,让你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和道德困境时,能多一份从容与坚定,那份对“仁义”的坚守,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和必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典雅而不失现代感。拿到手中,首先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纸张的选取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阅读时能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封面上的字体排版精妙,疏密有致,透露出一种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同时又不失现代书籍的简洁大气。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细小的注释文字也能一目了然,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书脊的处理也十分人性化,装订牢固,摊开时能平整地贴在桌面上,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来说是极大的便利。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的体验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光是这份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让人在翻阅时便能感受到知识的重量与温度。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古代经典的译注版本时,我通常会非常谨慎,生怕遇到那种生硬的、脱离语境的直译,读起来如同嚼蜡。然而,这本书在处理原文时的那种“信、达、雅”的平衡把握,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译者似乎深谙孟子思想的核心精髓,他并未满足于简单的字面转化,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篇章背后的时代背景和伦理张力,用极为流畅、极富现代汉语美感的表达重新构建了孟子的思想体系。读到那些关于“浩然之气”的阐述时,文字仿佛自己有了呼吸,原本晦涩难懂的古代哲思,此刻变得鲜活而富有感染力,仿佛孟老先生就在耳边循循善诱。这种翻译的境界,已经超越了“翻译”本身,更像是一种深度的“再创作”与“精神的对话”,让今天的读者能够毫无障碍地进入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思想世界,感受那股源远流长的智慧激荡。

评分

这本书的附加内容和校注体系,是它区别于市面上其他版本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我特别欣赏它在重要概念首次出现时,所附带的简短而精准的“术语解析”,这避免了读者因为不熟悉特定儒家词汇而被卡住的窘境。更值得称赞的是,编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搜集和引用了后世对孟子思想的不同解读流派,尤其是在涉及到“义利之辨”和“性善论”的争议焦点时,这些引用的文本片段,虽然篇幅不长,却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理解这一思想的维度,不再是单一视角的单调叙事。这种多角度的参照,使得整本书的学术厚度陡然增加,它不仅仅是传承,更是一种开放式的讨论,鼓励我们跳出既有的框架,去审视经典的生命力,体会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激活和重新诠释的历程。

评分

我向来不太习惯一次性消化过于庞杂的哲学体系,阅读过程中常常需要频繁地停下来,结合背景资料进行交叉验证,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方式,却有着一种奇妙的引导性。它似乎预判了读者可能产生的疑惑点,巧妙地在关键的论述节点设置了适度的留白或引导性的提问,并非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行思考。这种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主动性和参与感,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自我探寻的旅程,而非被动的知识灌输。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政治哲学和人性本善的辩证部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既保留了原著的思辨锋芒,又通过清晰的逻辑梳理,将复杂的论点层层剥开,让原本感觉高不可攀的古代智慧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非常适合哲学初学者。

评分

不错的书,多学习。

评分

好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非常好 买了傅佩荣的一套精装版

评分

是一本值得我们阅读的好书。

评分

解析简介。可作参考。

评分

傅佩荣老师的书不会太差。

评分

挺好

评分

仁者无敌。——《孟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