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论丛2

玉文化论丛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玉文化
  • 中国玉器
  • 玉器研究
  • 文化研究
  • 历史
  • 艺术
  • 民俗学
  • 考古学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7682
商品编码:1107761982

具体描述

定  价:68 出 版 社: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7682 1.楊建芳:2000-2007年重要出土玉器綜論
2.楊晶:蘇皖平原地區的史前玉璜研究
3.廖泱修:試析大甸子玉器與紅山及其他文化的關係
4.聞廣、荆志淳:草鞋山玉器地質考古學研究
——中國古玉地質考古學研究之五
5.馬蕭林、李新偉、陳啟賢:河南靈寶西坡出土玉器淺論
6.張敬國:神巫之玉文明之源——凌家灘
7.林繼來:史前玉雕鳥翼獸眼與複合鷹紋研究
8.田名利:寧鎮地區新石器時代玉器簡論
9.方向明:良渚玉器紋飾研究之一
——眼睛(球)的發端
10.張宏明:安徽出土玉器及價值提要
11.陳志達:殷墟玉器琢製工藝概述
12.馬金花:山西聞喜上郭兩周墓地出土玉器探析

内容简介

《玉文化论丛2》登出海峡两岸历史、考古、文物、地质、玉艺等业界方家的鸿文,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和阐发中华玉文化。
学术研究离不开有关资料。众所周知,新资料的发现有时会给研究工作带来意料不到的突破,甚至可能因此而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不过,有关玉文化的报导往往极为琐碎和分散,难以辑录和全面掌握。有鉴于此,本专辑刊出《2000-2007年重要出土玉器综论》一文,在这方面或多或少能为读者提供方便和启示。收集一段时期新发现的重要出土玉器加以介绍,以便读者参考和利用,将是日后本学术专辑内容的一部份。
《玉文化论丛2》的简介: 本书是“玉文化论丛”系列中的第二部,延续了对中华玉文化深邃而多维度的探索。在继承前一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玉文化论丛2》更加聚焦于玉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宗教、艺术及审美观念中的具体体现与演变,力求勾勒出一幅更加清晰、生动的玉文化发展图景。 本卷在内容上,首先深入剖析了玉在古代政治权力象征中的核心地位。从“国之重器”到“礼制之魂”,书中详细考察了不同朝代和地域出土的玉器,分析其形制、纹饰、材质与墓葬等级、祭祀活动、朝聘仪式等政治活动的紧密联系。通过对玉琮、玉璧、玉珪、玉璋等礼器及其使用场景的研究,揭示了统治阶级如何利用玉的稀有、尊贵和象征意义,来巩固其合法性、彰显其权威,并构建一套完整的社会等级秩序。书中特别关注了玉在王朝更迭、权力交接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以及帝王将相如何通过拥有和使用玉器来确立和传承其政治合法性。 其次,《玉文化论丛2》对玉的宗教和精神意义进行了更详尽的阐述。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玉的精神属性息息相关。本书探讨了玉在古代祭祀天地、祖先,以及与鬼神沟通中的媒介作用,分析了不同时期玉器所承载的宗教象征,例如玉的温润、坚韧、纯洁等特质如何被赋予神性,成为沟通人神、祈福避祸的载体。书中还会提及道教、佛教等宗教体系对玉的吸收和转化,以及玉在民间信仰和习俗中的广泛应用,如辟邪、镇宅、延年益寿等观念的形成与演变。 在艺术与审美层面,本卷重点关注了玉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变化及其审美取向。从新石器时代的写实、抽象风格,到商周的雄浑、神秘,再到春秋战国和汉代的精巧、写意,本书通过对大量传世和出土玉器的细致品鉴,分析了玉器造型、雕刻技法、纹饰图案的演变规律,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审美趣味。书中还将探讨玉材本身的物理特性——温润的光泽、细腻的触感、纯净的色泽——是如何被匠人巧妙运用,并最终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的审美标准。此外,还会涉及玉器在文人雅士中的收藏、玩赏,以及玉器如何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玉文化论丛2》还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关注了玉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以及玉文化在不同地域的差异性。例如,玉在古代服饰、佩饰、用具中的广泛使用,以及玉器所体现的社会经济生活水平。书中还会对比分析南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玉文化的特点,如东北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中原文化、新疆和田玉文化等,揭示玉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 本书的研究方法上,力求融汇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民俗学、宗教学、哲学等多学科视角,既注重宏观的理论梳理,也强调微观的个案分析。通过对考古发掘报告、传世文献、古代艺术品等一手资料的深入解读,以及与学界前沿研究成果的对话,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系统、深入、富有洞察力的玉文化研究成果。 《玉文化论丛2》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结晶,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入挖掘。玉,作为一种物质实体,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美、德、权、灵的理解与追求,成为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本书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玉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它所塑造的独特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玉文化论丛2》,就被其沉甸甸的分量和考究的装帧所吸引。虽然我并非玉文化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对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东方美学和历史积淀一直心怀向往。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便是一种严谨而又富有人文关怀的学术气息。书中对古代玉器工艺的细致解读,从选材、琢磨到纹饰的寓意,都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手工技艺璀璨的年代。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玉器风格差异的梳理,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玉器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承载着特定时代社会风貌、宗教信仰以及审美情趣的文化符号。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旁征博引,引用的史料和考古发现都令人信服,丝毫没有臆测之感。即使是对于一些我不太熟悉的专业术语,也能通过上下文的解释和配图得以理解,这得益于其流畅而又富有逻辑的叙述方式。整本书读下来,不仅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悠久与独特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仿佛在与历史对话,感受着古人对玉石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没想到作者却能将如此深奥的玉文化知识,用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玉德”的探讨,从古人赋予玉石的“仁、义、智、勇、洁”等品格,到这些品格如何在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中得到体现,都让我对“君子如玉”的说法有了全新的理解。书中穿插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图片,这些图片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对文字论述的有力补充。看着那些温润如玉、巧夺天工的器物,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的匠心独运和对美的极致追求。作者在分析玉器的文化内涵时,并没有局限于单纯的器物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和哲学语境中去解读,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受益匪浅。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那些精妙的论述所折服,也引发了自己对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玉器的书,更是一本人文精神的读本,它教会我如何透过物质去洞察文化,如何理解历史的深层脉络。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中收获最大的一本。我原本对玉石的了解仅限于其作为一种昂贵的装饰品,但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玉文化所蕴含的深邃内涵。书中关于玉石的象征意义,从辟邪、镇宅到养生、长寿,都展现了古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对生命美好的期盼。作者在论述这些象征意义时,深入挖掘了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并结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使得解读更加全面而深刻。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玉器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的分析,从远古的神器到帝王的象征,再到士大夫的雅玩,每一次转变都折射出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的演进。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既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又不乏流畅的文笔,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

读完《玉文化论丛2》,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在玉文化研究领域的深厚功底和独到见解。书中关于玉器在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中的作用的论述,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我惊叹于玉石是如何与龙、凤、祥云等传统意象紧密联系,并成为人们寄托美好愿望和追求神灵庇佑的载体。作者在分析这些内容时,充分运用了文献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论述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趣味性。书中对于一些稀少珍贵玉器的介绍,更是让我大开眼界,这些精美的器物本身就是一部凝固的历史,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传奇。作者在描述这些器物时,用词精准而生动,仿佛能让我触摸到玉石的温润质感,感受到其背后蕴含的非凡意义。这本书的编排也很出色,清晰的章节划分和精美的排版,让阅读过程变得愉悦而高效。它不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中华文明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玉文化这个庞大而迷人的世界。书中对玉在古代礼制、祭祀、丧葬等方面的作用的阐述,让我认识到玉在古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那些关于玉符、玉玺、玉佩的详细讲解,勾勒出了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和充满神秘色彩的信仰体系。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于不同时期玉器纹饰演变的分析,从早期抽象的几何纹样到后来具象的动植物纹饰,再到象征吉祥寓意的吉祥纹饰,每一个转变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了社会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变迁。书中并没有回避一些学术上的争议,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审慎的态度进行探讨,这使得论述更加严谨和可信。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品味作者的文字,并对照着书中的插图,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激发了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