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個知識人:末日之後,擁有重建文明社會的器物、技術與知識原理
The Knowledge: How to Rebuild Our World After an Apocalypse
作者:路易斯。達奈爾
原文作者:Lewis Dartnell
譯者:蔡承誌
齣版社:臉譜
齣版日期:2016/04/30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355121
叢書係列:科普漫遊
規格:平裝/ 320頁/ 14.8 x 21 cm /普通級/單色印刷
齣版地:颱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簡介
一本末日版「大人的科學」,得到英國《泰晤士報》、《新科學人》科學類選書讀者5顆星推薦,售齣全球十三國版權
世界毀滅,隻是一瞬間的事,
突發海嘯、重量級地震、超級流感肆虐、核電廠大爆炸……
如果你所知道的文明已經不存在瞭,你要如何在新世界活下去?
★來自科學傢的文明保存計畫,一部全景式科學簡史,一個重建文明社會的技術解決方案。
★從現象觀察到作實驗,從科學原理延伸到工業應用,明白今日科學文明的背後,科技如何建構瞭生活。
★書中從食、衣、住、行,農耕、水力風力發電到復興化學工業,還有如何重迴電力生活,皆詳細解說,要給末日知識人實用的建議。
你是否曾經想過:
*種子、農具及肥料哪裡來?鼕天缺糧怎麼辦?
*飲用水如何過濾、消毒?沒有冰箱,食物如何在土盆中保鮮?
*為瞭重建傢園,該怎麼從頭製造磚塊、水泥和鋼筋混凝土?
*如何利用汽車引擎和廢棄零件,組成暖爐、臨時水上發電機等維生設備?
*燃料耗竭,怎麼開車、烹飪,甚至燒製玻璃、煉鐵?
*病毒肆虐,沒有顯微鏡和藥物,怎麼對抗微生物大軍?
*欠缺電力設備,如何自行發電、製造能源?
*如何組裝、架構通訊設備,與外麵世界搭上線?
*隻用「公尺」就能推算齣體積、容量、麵積、溫度等度量衡單位
………
在末日,現代人類習以為常的事物,都會因資源匱乏而不敷使用。人類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會迴到遠古採集漁獵的洞穴生活?還是從廢紙堆中撿拾各種被忽略的知識,重新發現生活日用品的發明之秘,盡可能早日重啟科學文明?
◆如果身處戈馬剋.麥卡錫《長路》世界中,你需要這本末日生存科普指南
◆若是不幸成為《我是傳奇》中的地球最後一人,這本所說的生存技能好盡可能記得
◆不小心被捲入《瘋狂麥斯》的資源爭奪戰,除瞭活命還要守住機械工具和零件,保護重要的人事物……
科學傢路易斯?達奈爾探討現代文明社會的物質基礎,發現已少有人能完整掌握建構器物的技術和原理,於是從農業、建築、材料、醫學、運輸、製造、通訊等麵嚮,帶領讀者重新認識建構文明社會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在世界嚮人類反撲、末日來臨之前,我們要為成為「最後一個知識人」做準備,也讓你我思索:如果重新來過,科技該如何發展,世界又該演變成什麼樣貌?
人們將告別用金錢換取商品的資本主義社會,來到人人都是科學傢的大實驗室時代,你帶著化學及物理知識的操作手冊,四處探索,尋找能夠點石成金的物件和文明棄物,按圖索驥,學著自己過濾飲水,用廚餘製作肥料,收集罐頭,用簡易鑄鐵設備煉鐵,吹齣玻璃瓶,試圖找到可種植的種子,最後開墾田地,把人集閤起來變成村莊,想辦法收集所有資源,想著如何重啟第二次工業革命。達奈爾所相信的是,物質文明也許有一天將走到最後,但隻要知識沒有被破壞,人類就能按部就班重建生活。
這本書,不隻是關於科幻、後末日的反英雄或者黑暗冒險故事,關於隕石撞地球、核子鼕天、城市變廢墟的景象,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來臨,也不知道是否成真。但是人們要是對現代科技麻木無感,對事物的製造過程一知半解,末日魯賓遜又該怎麼求生?反之,當人們一次次對日常、無用之物產生興趣,有一天將使科學再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路易斯達奈爾Lewis Dartnell
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太空研究中心研究員,專研外太空天體生物學,及對火星上生命訊息的研究。他也是位受歡迎的科普作傢,並為英國《衛報》、《泰晤士報》及《新科學人》撰寫專欄文章。還有為BBC科學紀錄片節目《地平線》、《宇宙的奧秘》、《望星颱直播》、《仰望夜空》及24小時國際新聞電視颱Sky News撰稿和錄影。在此之前,他寫過宇宙起源等天文科普書,在英國頗受歡迎,使他開始為人所知,而《末日生存手冊》則開啟他在英國之外的知名度。
譯者簡介
蔡承誌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碩士,全職科普類書譯者。一九九四年起業餘投入翻譯,一九九九年轉任全職迄今,纍計作品齣版者近七十本。譯著《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漫遊者齣版)榮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書翻譯金籤獎。
相關翻譯作品包括《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好奇號帶你上火星》、《無中生有的宇宙》、《時空旅行的夢想傢:史蒂芬.霍金》、《一本就通:宇宙史》、《無限大的祕密》、《如何幫地球量體重》、《約翰.惠勒自傳》和《穿梭超時空》等。
不得不說,這個書名非常抓人眼球,尤其是“末日之後”的設定,總能激發人們對人性極限的窺探欲。我非常好奇“重建文明社會”這一宏大命題將如何落實到具體的情節中去。作者是否會構建一個全新的社會模型,還是僅僅停留在物資的重新分配層麵?“器物”的選擇和使用,無疑是文明重建過程中最直觀的體現。比如,他們是選擇重拾農業時代的工具,還是試圖修復舊世界的復雜機械?這種對技術選擇的描寫,往往能揭示齣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我期待看到作者對不同派係或生存團體的刻畫,或許會有一方堅信要徹底拋棄舊世界的錯誤,重建一個“純淨”的社會,而我們的主角則必須用手中的知識證明,那些看似落後的“器物”中蘊含著通往可持續未來的密碼。這種思想的碰撞,定能為故事增添無窮的深度。
評分這個書名給我一種非常強烈的、關於“時間錯位感”的文學體驗。仿佛我們讀到的不是一個遙遠的未來,而是我們自己生活的一個小小切片被放大到瞭極緻。這位“最後一個知識人”究竟是哪一領域的專傢?他的知識體係是否完整,還是已經被末日的衝擊切割得支離破碎?“港颱現貨”這個詞匯的突兀感,讓我猜測,這些器物或許是帶著強烈的曆史印記的,它們可能是某種特定文化在舊世界繁榮時期的遺存。我想象著主角麵對這些帶著溫度和故事的物件時的心情——那是對逝去美好時光的緬懷,也是對未來可能性的渺茫希望。這本書的魅力可能就在於它能把宏大的曆史敘事,細化到某一件具體物品的使用和解讀上,讓讀者跟隨主角一起,從殘骸中辨認齣文明的紋理。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港颱現貨 最後一個知識人 末日之後,擁有重建文明社會的器物》本身就充滿瞭強烈的後啓示錄色彩和一種對知識傳承的執著,盡管我還沒有真正翻開它,但光是這個名字就讓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的畫麵和思考。我猜想,作者一定對人類文明的脆弱性有著深刻的洞察,並且試圖探討在極端災難之後,哪些東西纔是真正支撐起一個社會重建的基石。是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科技産品,還是深藏在文字和記憶中的智慧?“港颱現貨”這個帶有地域和商品屬性的詞匯放在如此宏大的背景下,形成瞭一種奇妙的張力——也許,所謂的“器物”不僅僅是工具,更是攜帶瞭特定文化烙印的載物。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編織一個關於失落與重生的敘事,那種在廢墟中尋找意義的掙紮,一定會極其引人入勝。這本書,在我看來,可能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更像是一份對我們當下生活方式的無聲質詢。
評分從文學角度來看,這個標題充滿瞭後現代的拼貼感,將商業術語(“港颱現貨”)與哲學命題(“知識人”、“文明重建”)並置,這本身就是一種挑戰和宣言。我非常期待作者對“知識”本身的解構。在沒有教育係統、沒有印刷媒體的末世,知識如何口口相傳?它會不會被神化,或者被扭麯,變成新的權力工具?“器物”在這裏的意義,恐怕遠超齣瞭物質範疇,它可能指嚮的是一套思維模式、一套道德準則。我設想,故事中關於“重建”的過程,必然伴隨著對舊文明的批判和反思。主角不僅要保存知識,更要決定哪些知識是值得被下一代繼承的。這種在絕境中進行價值篩選的沉重抉擇,纔是最能體現人性光輝與掙紮的時刻,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繪這種精神上的“煉金術”。
評分從書名中感受到的那種沉重與希望交織的氛圍,讓人不禁聯想到那些偉大的生存文學經典,但它似乎又融入瞭更具現代性的反思。我預感,這位“最後一個知識人”的角色設定是全書的核心驅動力。他肩負的不僅僅是自身的存活,更是對人類集體記憶的守護。我很好奇,在資源匱乏、秩序崩塌的末日世界裏,知識是如何被重新定義價值的?是那些能夠直接轉化為生存技能的實用知識,還是那些關於美學、哲學和倫理的“無用之用”?這本書似乎在暗示,真正的“器物”或許是那些無法被簡單復製或批量生産的精神遺産。我推測,故事的衝突點可能就圍繞著如何保護這些脆弱的精神火種,以及在實用主義的鐵律麵前,這些知識人將如何與那些隻關注眼前利益的幸存者群體周鏇和抗爭。那種知識分子在絕境中的堅守,光是想象就令人熱血沸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